..续本文上一页,反复说此要义。若先
不于此广知,于一师前得一二种粗略口诀,依之而修。正串修中别遇一师,或见别
一经论,说空性超越言说寻思境界,心生动摇,又随其后而转。人寿几何,如是蓬
转,虚度一生,实为可惜。若依宗喀大师教义,广为抉择,如何是空性,如何非空
~P 1248
性,如何修方得趣入等,已善广学。纵遇他师,亦能明辨是非,如是则究竟成就,
可以预卜。入中论释亦云:『于所作诸法不生触证,唯现证法性。由证空性故名为
佛。』此谓佛之如所有智在见空性之前,全不触证依他(世俗)起性,惟契法性。
」以佛见空性时,于有为事物,由因缘所作者,于心毫不触证,故云佛心不触证于
具因缘所作之诸法。佛之证如所有性智,于见空性之见之前,未见世俗仅见法性。
佛见胜义谛时,则见世俗,佛见胜义谛之见之前,则不见世俗。以上答第二难竟。
次答第三难。断诤论文中分三小段:(一)任何不见,即见胜义。(二)胜义
谛非一切种智所行境。(三)一切心心所行悉皆断除。前二已释,兹讲后者,谓一
切心心所悉皆断灭。言无心心所行者,入中论释是说证真实义(空性)时无分别行
,非说无心心所。如明显句论云:「分别即心行,由离彼故,说真实义都无分别。
」如经云:「云何胜义谛?谓都无心行,况诸文字根。」如经云三字,乃明显句论
所引经说,谓于现证空性见者之前,心行既无,更何须说文字。「此说无心行之义
,即无分别行。」入中论释复说:「于有学圣者根本定时,非毕竟灭(非全遮)。
~P 1249
要成佛时,乃毕竟全遮。」佛地无分别,以佛观机说法,不观待于众生之机。但如
明镜,形成即现其影。与形不值时,即无此影。无现影之动机,以佛地无励力运转
故。故佛观机既无,分别说法之动机又无。佛说法直如天鼓自鸣。「复次,于入中
论释中,为成此义,谓彼自性若非有,则诸菩萨为证彼故修众苦行,应成无义。」
以上为宗喀大师引伸入中论释义,再揭出一切法空性自性之诤辨。谓若无彼性,则
诸佛菩萨何为修众苦行,以求证彼。如胜义非一切智境,则空性应无,既无空性,
则诸佛菩萨修众苦行,皆成为无义而作。故云(此引入中论释之文)「云何是彼等
(如眼等有法)自性,(空性即法性)谓不(非)造作,及不观待于他,即离无明
翳之慧所通达之自性(自体)。」此说瓶之本体,不假造作,又无观待,即无漏智
所通达之瓶之本体,亦即瓶之自性。彼等不知此处所说之自性,系指法性。瓶之法
性(空性)、自性是有,然无由自性(实体)成就之瓶。前讲应破分,说遮破太过
太狭时,曾详说自性具三特法:(一)非由因缘造作,(二)非观待于他,(三)
一切时处不变易。空性之自性,亦复如是。彼等因不知此处所说之自性,系指空性
之法性,而误以此之自性,为实有瓶体之自性,故复有下难。「以此何故而说彼(
~P 1250
自性)为或有或无,设若无者。由何义而说?」由彼未解法性之自性,将实有成就
之瓶,混而为一。故谓如上所云,智者不应说彼自性为无。更不应于彼自性之有无
而生疑。设若是无,将由何义而说其无。下答:「曰谁云其无。此若无者,诸菩萨
复为何义修学波罗密多道。诸菩萨实为通达此法性故,如是勤行多种难行。」此明
菩萨修行难行,无非为通达此空性。资粮加行菩萨,虽知空性,然为现证空性故,
而精勤修习。地上菩萨,虽已通达空性,然亦为欲通达其所未达上地之空性而修。
初地至下地之间,其无漏慧所应通达之空性相同(二现沉没亦同)。但其通达之情
形,则有不同。云何不同?如龙树法性赞云:「初三至十五之月虽同,然其渐次增
长之情形不同。初地虽通达诸法法性,而于二地之离垢,尚未通达,乃至十地菩萨
之将届成佛者,虽已现证空性,然于无量所知障习气,尚未断净,即未能亲证法身
。亲证法身,唯佛为能。「复引经云:『善男子,若无胜义,则修梵行徒劳何益。
诸佛如来出世,亦成无益。由有彼胜义故,诸菩萨名胜义善巧。』」此亦入中论释
引经以申前成立空性自性之意。善男子,为佛之爱语,谓身已证成佛之种性者。梵
行即趣涅槃之行。若无此行,则诸如来出现于世,亦成无义。能证涅槃,与空性有
~P 1251
关。如来出世,为令有情通达空性故。若无胜义谛,则应无得胜义菩提心之菩萨。
以上皆论释一再引经,以答外难之辞。并成立胜义谛非无。「此说若无胜义谛,则
为证究竟涅槃之梵行而修诸行,应成无用。众生既不能证彼,则佛出世,为令众生
证彼,亦成无用,诸大菩萨亦非善巧胜义谛。」此为宗喀大师根据上文,复加解释
之辞。佛之出世,为使一切化机通达空性,出离生死,故转*轮。涅槃乃胜义谛中
差别之一分,为胜义谛所摄。无胜义谛则无涅槃。若无涅槃,则诸梵行成为无义,
如追寻兔角者然。有情不知出离生死,不知生死根本,不知能达空性为出离生死之
方便,故于人法执实,起惑造业,感得苦果。如是流转,长劫飘流于生死海中。佛
悲悯此,出现于世,为利有情速得解脱。吾等现今亦由不达空性而起惑造业,正受
苦果。勿因听法已多,心生疲倦,以为所说皆共通义,老生常谈。不知此实一种秘
密教授,故应审谛思惟,猛力反省,取为己用。如前讲中士道时,所引清净涅槃经
说:「吾等无始时来,在地狱中所饮烊铜铁汁,量过海水。于畜生中,所食粪秽,
量逾须弥。」而现在犹正堕其中,不知猛省,则有加无已。虽亦有偶得微乐者,而
~P 1252
剧苦旋即随之,亦如此生之伤于哀乐者然,过去长劫时分,坐是迁延贻误,未得出
离,总由于未通达空性之故。佛以大悲出现于世,三转*轮,为应机故,其说诸法
实有,亦无非为化机将来通达空性之方便。盖恐化机误谓断无即是空性,故说诸法
实有,以破彼断无之执,为彼后来通达空性之方便。故第三转说,(依他圆成有)
,遍计性无,其义亦尔。唯二转正示空性。
「以上既引经成立有胜义谛。故有说此师(月称)说胜义谛非所知境,及说圣
根本定无证真实义智等,皆是颠倒邪说。」若证空时心之所行既灭,则心不入于空
性。如是则于空性之境相,心中不现,心中境相不现,则等持定中证真之智不生,
证真之智不生,则应无空性,无空性即无胜义谛。此为彼所执诤论之点。简言之,
如由证空时,心心所灭,则应无胜义。「入中论释义云(依法尊法师译本为):「
故由假名安立通达真实。实无少法,能知少法,俱不生故。」(菊抄本作上师口授
时,谓应改译为):「以故依安立云通达空性,而安立其相。究其实者,非以一分
而知一分。能知所知,俱无生性故。」(二者并录于此)。此谓由通达空性慧而通
达空性。皆由名言安立。由通达空性慧所通达之空性。此空性是有,然非自性有,
~P 1253
乃名言有。由达空慧通达空性时,二现沉没。能所成为一味,不自知其通达空性。
因等持定中,一心专注现证空性。其慧不能再安立其已证空性,乃以名言量而安立
,由自己之后得智安立名言,或由他人以名言量安立。所云非以一分而知一分者(
照法尊译本则为:所云无少法能生少法者。)谓现证空性时,一心专注,不能以一
分心证空,而又另以一分心知其证空,以此时能所二者俱无故。证空性时,有境(
能知)谓空慧。境(所知)谓空性。于无自性之空性境上,安立有境之空慧,故二
者皆成无。空性乃等持慧(有境)之境,而等持慧不见其为境,乃由名言量之力而
安立。「其初句义(宋抄本有:即前入中论释,由假名通达安立真实。)谓慧与空
性二者,成境与有境二相,安立为通达空性者,唯就世俗名立识前而安立,非就彼
智慧之前而安立。云生无生者(宋抄本为:次句能知不生者),谓于自性无生,犹
如水中注水也。」此宗喀大师解释前引入中论释义初句,谓以无漏智慧通达空性。
此种智,为世间知,此种名言,亦世间名言。以说此语时,即成境与有境二相各别
故。故说无漏慧通达空性,是就未观未察之世间知而说。云何自性无生,自性无生
即空性。虚空无生在世俗中亦知其无生,故是世俗无生。以无漏智见有为法自性无
~P 1254
生,则是胜义无生。而此无漏智之本身,乃是自性无生之有境,藏文为「朗巴精」
。如蓝为境,见蓝之眼识为蓝之有境。无漏慧乃离戏论之有境,而世俗则皆属戏论
,故无漏智非世俗之有境,亦即非其所通达境之有境,故如水中注水成为一味。例
如心缘佛像,在未得定者,心与佛像成为各别之情况,一般人见瓶亦成为各别之情
况。无漏慧见空性时,境与有境对立之情况已经沉没,成为一味。如水与水。犹如
已得定之人。其心入于所缘者然。「论言:『于慧境之空性,心与心所不转,唯彼
身而作现证』。」论指入中论,彼身指报身。入中论颂云:「遮除其心,而作其身
。」谓一心专注空性之时,遮止心与心所,而能通达空性者唯彼报身。昔印度有谓
空性乃任何亦不成,而说为无漏智通达空性者。即是说无漏慧乃空性之有境。故无
漏慧乃任何亦不成之有境,亦即无漏慧任何亦不成其为有境。简言之,即无漏慧不
成为空性之有境,亦即无漏慧不能见空性。彼又依教引入中论云:「于慧境之空性
,心与心所不转。」故说空性非所知境。又引金刚经云:「诸佛见空性,诸佛作法
身。空性非所知,此间不能知。」(宋抄本于此接录,意较明显。果如彼所说,空
~P 1255
性任何亦不成,而说无漏…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