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七▪P2

  ..續本文上一頁等是無。如是之外境空,

  乃由唯識師懷宗見之心造作爲空。此空不能移之于心,故又是一分空。以其空性不

  能遍一切法故。諸法無始以來,本如是空,如同胞兄弟,暌隔多年,乍見之下,初

  不相識,問訊後豁然了知,心中頓起無限慚愧。通達空性時亦有此感。謂于瓶等諸

  法,本自性空,何竟一向夢夢不知。至于心所作空則不然,彼本非空,強認爲空,

  此如誤執途人,強敘雁行,豈能契合。又凡修習而不能對治諸惑業者,稱爲無義空

  。又有非所知空等。此等皆由誤認應斷所致。至任何亦不作意而修空性,皆無義空

  或斷空所攝。又或說空性非心境,非所知境。以入行論雲:「勝義非心所行境。」

  因彼等不善解此密意,遂謂空性非所知境。不知依勝義觀察,空性乃可了知境,否

  ~P 1127

  則即不能抉擇空性之正淨與否。空性如非心境,應如龜毛兔角,非現比二量所能得

  故。彼說空性超過言說尋思境界,如是,則空性不可修,空性不可修,則諸菩薩于

  修諸道時,即成無所取,無所證,無所通達,不能圓滿智慧資糧,亦即不能成無上

  佛果矣。四加行修叁種智:一切智、道智、根本智。一切智,即于一切法空性境上

  而修。佛具一切種智,行者以一切種智爲境而修。若空性非所知境,則無法身。般

  若經中,多半說八現證,如依彼說,則亦無因矣。般若分二分:一分顯說,爲空性

  ,一分隱說,即八現證,菩提道次,即說此分。

  或問:若了知影像等如現而空,即是了達彼等無自性,則諸異生以現量通達無

  自性,豈不皆成聖者?若非通達,則彼如何能引作無自性之喻耶?此問要點,在于

  ,若影像顯現而非實有,是否影像之法性?若非法性,則瓶之顯現不能如其顯現而

  實有,亦非瓶之法性矣。若此是空性,則一般凡夫皆能通達矣。而實不能,以不能

  通達瓶之顯現非如其所顯現而成故。(此一段文字頗糾結,驟難析解,實則從「此

  問要點,……」至此,皆繼續問難之詞。)此之疑問,可直捷答覆,瓶隨所顯現決

  ~P 1128

  定空,此是空性,亦即法性空,鏡中顯現瓶之影像,非如所顯現而有,此非法性空

  。鏡中影像,乃就世間易知普通傳說所共許,假與非假之差別,而引之爲喻,非謂

  空性即是如是。推之幻事亦然,幻象幻馬不能如其所幻現而有真實象馬,亦非幻事

  法性。空性故知影像幻事等皆非無自性義決定,應當別尋他種無自性喻,以同喻不

  可得故。或問:影像等不堪爲無自性喻耶?答:堪爲喻。如四百論雲:「隨見一法

  者,即說見一切。」以一法空性,即一切法空性。如見瓶之一法無自性者,亦可說

  于余法,如柱等,皆見其無自性。何以故?一法空性與諸法空性,所依之境雖有不

  同,瓶與柱不同而空性義,體相則同。喻如棹上置叁容器,一碗、一瓶、一缽。碗

  中之空,瓶中之空,以及缽中之空,雖所依碗瓶缽等有異,而叁器之空,等無差別

  。如是,棹柱等無自性義,與補特伽羅無自性義亦然。然又不能說碗中之空,瓶缽

  具有,僅有如是差別而已。至其無著無礙ぴ猶,則彼此相同。如是,棹、柱、補特

  伽羅等,遮破實有之義,亦彼此相同。故說「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意爲棹柱等

  空所依境有差別,然不能說余法空性與棹有別。故可說見一法無自性即見一切法無

  自性。若不如是解者,有通達人無我即通達法無我之過失,無複有先後次第矣。且

  ~P 1129

  亦不須舉世間易了之影像等爲喻。故只能說空性義相同,如說碗瓶缽中之虛空,無

  著礙義相同,不能說碗中之虛空即瓶缽之虛空,不能說棹之空性即柱之空性,以棹

  之空性,乃依棹所顯之特法而有,否則不當依棹而有棹之空性。又如衆生法性,即

  是佛之法性一語,如是,則佛所具湛然瑩潔一塵不染之法性,衆生亦應具有。則如

  紅教所說衆生心中自現有佛,衆生本來是佛,是心即佛。蓋彼等系誤解究竟一乘寶

  性論中所雲:「如著敝衣人,帶中暗藏珠。如醜陋婦人,腹懷善人胎。又如汙泥中

  ,有金銀礦等。」遂以爲是說衆生心自現有佛。而不知所喻乃謂衆生心本具有之法

  性,因現有心尚有汙染,不能照見,如刹土見金,能除去汙染,則見法性,不能說

  衆生心之法性即是佛心之法性。故宗喀大師于前引四百論後,釋雲:「通達一法空

  性之見者,即能通達一切法之空性。」此釋重在一能字,謂由影像比喻,亦有通達

  補特伽羅無自性之可能。非謂通達一法無自性同時即能通達一切法無自性也。又通

  達影像空無形質,與執影像有自性之實執境,亦全不防害,但未破實執之境,亦不

  能通達影像無自性之空性,以彼心非通達影像之真理故。通達影像非本質,非通達

  ~P 1130

  影像無自性,以彼尚執影像是真實影像故。此中分二:(一)知影像非實本質,非

  是通達影像空性。(二)然可引爲色聲等無自性之比喻。因于影像本質面目雖知非

  真,然不能謂爲已達影像無自性,只可謂已達影像非真之一分,尚未達影像之空性

  一分。但由知影像爲本質之假相,以此理智亦可喻知諸法空性。故大師特于此論明

  白開示曰:「以是當知,通達幻事空無象馬及夢境等空無所見之物,皆非已得通達

  如幻如夢之中觀正見。」中觀正見,須具現空二分,方是如幻。或問:影像無自性

  與色等無自性,其難通達相等,何以引影像爲喻,以證色等無自性耶?須知取彼等

  爲喻者,是因彼等無自性,較色聲等法容易通達。但此處與廣論略異。

  廣論爲對唯識以下諸宗未得中觀見者說。系就世俗易知爲喻。略論系爲已通達

  中觀見,知影像無自性而未得達色等無自性者而說。特加入「法性」二字,以影像

  法性比色聲等法性稍易知,故從其易者以喻而引之。影像是假,此粗分空,世人早

  知,故較少一層障礙。如芭蕉已剝去粗皮,再剝內層,即達究竟無實。色等諸法如

  粗皮尚未剝,故取影像依緣而起之理,較爲易知,以衆緣缺即不現故。故論中又雲

  ~P 1131

  :「謂若境實有,則離真理外不可現爲余相。由明彼二相違,即能成立彼等皆自性

  空也。」顯現境與真實境根本相違。真實境即勝義境,永久無變無動,所現與事實

  相合。雲何真實境?在真實通達空性之人,如其所顯與事無違,故名爲真。雲何顯

  現境?即世俗境。內心所現與事實不合,故稱爲假。真達空性者,內心所現爲無自

  性,而事理亦無自性,見理與事理一致,故相符順。十地菩薩以下一切有情通達俗

  谛時,心中所見皆現爲實有,而真實事境卻非實有,見與事理二者不同,故說爲假

  。若影像境是真實有,則其所顯現之容貌應與真實之容貌爲一,而實不然,其所顯

  現與真實事非即是一。影像之真相即無自性,故知是假。此諸爲世俗傳稱爲假之譬

  喻如是。如通達其本無自性(空性),由此于世未傳稱爲假之余法,亦須生起通達

  其爲無自性。世傳之假分暫與久二者,一般傳稱爲假者,均屬暫時迷謬之假。其未

  稱爲假者,乃長時迷謬之假。此唯中觀者能知,余人則不知。暫時迷謬之假,凡世

  間耆宿余經世故者,即能知,故引作空性之喻。故論雲:「要先通達世間共知虛妄

  之喻,爲無自性,而後方通達世間未知之法亦無自性。」此二必有先後次第,否則

  影像幻夢等,即不可爲喻。然知影像非實有,究非通達影像之空性,以影像非實有

  ~P 1132

  ,其說較粗。引影像喻,須視所對之根器熟與未熟,亦即視其于色聲香味觸法等之

  法性,獲得決定之時機到與未到。緣起法無自性理能遍,影像是緣起法,故無自性

  。由此推之,色聲等法,皆無自性。唯識以下,于此未獲決定,故說彼等時機未至

  ,但引影像喻,使知一切法皆非實有,以此粗分先令彼等種植空性習氣耳。又如幻

  象幻馬,吾人雖知其爲幻化而成,然僅知其爲世俗所傳稱之假,俗谛而非真知其假

  ,真谛若真知其爲假,即已達彼之空性。因空性之假與世俗之假不同。例如人言今

  天雨金,吾人皆知其爲假,乃世俗傳稱之假,而非深知此言之真實之假。不然,即

  通達此言之空性矣。以是當知,于夢境了知是夢,通達彼中男女等相空,與現觀莊

  嚴論所說:「夢亦于諸法,觀知如夢等」義有不同。論謂于夢中亦通達諸法知其如

  夢,是指修習空性人,雖在夢中亦不忘失空性,並且串習空性,于夢中所見,亦觀

  爲無自性成就。此是淨法,非如世俗人僅知夢境是空也。夢中之境,叁性不定,故

  夢知一切法與說觀如夢,又非一也。

  影像、夢幻,及定境等,隨所顯現非實有,與無自性義不同。故了知隨所顯現

  ~P 1133

  非實有,非通達如幻之理。過去藏中有謂,見真馬時,能了知其如幻現之馬,由顛

  倒心爲見真馬。又謂,影像本非容貌,由內心顛倒因力,見其爲真實容貌。一切法

  之生滅亦然。故說一切法本來非有,乃由顛倒心認爲實有。如是種種解釋,皆非無

  倒如幻之理。或說能夢之人與所夢之人無異,真馬與幻馬無異,容貌與影像無別,

  由顛倒心見爲有別,若能見彼無別,即通達如幻之理。月稱論師對此已廣爲破斥,

  謂非見馬之形色顯色以爲與幻馬無異,須見馬無自性,然後以幻馬爲喻也。由世間

  現量,亦知真馬與幻馬有別。中觀自續派與唯識師,大致謂真馬亦如幻馬,雖現似

  而非實有。又由修定之力,覺定中所見瓶衣等(色樂受,光明,虹,或現五色光等

  ),相如現而空,(此謂修定時,非得定時。)與通達瓶衣等如幻如夢,都無自性

  ,亦不相同。修定時,常有巨人蛇怪等異相顯現,此由心收攝時,心識稍有差亂,

  即現諸相。昔藏中有修定者,修時常見有二髑髅往來跳擲,起座又不見,乃白其師

  ,師命複入…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