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座,我當爲汝畫一黑線爲記。彼修時果見髑髅上有一黑線,起座觀時,
乃面前幾上置有二缽,師爲畫線其上,乃知二髑髅即二缽所顛倒現起,此後再現,
即不複怖畏。然彼僅通達定中之髑髅非實之一分,而未通達髑髅實無自性。此即二
~P 1134
種通達非一之證。故修定時,瓶衣顯現,達彼是空,與達瓶衣無自性如幻夢之空,
應細分別。幻馬是有,容貌之影像是有,夢中之人是有,定中所現瓶衣等亦是有,
此等皆于俗谛名言中有。通達者,知此有之幻馬無自性,即是幻馬之空性,鏡中影
、夢中人、定中瓶衣等亦然。若謂幻馬爲無,則圖畫雕塑之馬,亦應皆無矣。如是
,則與世俗名言不合。如夢與如幻義雖微異,然其無自性義則一,故于了義經論所
說如夢如幻之不共道理,尤當善學。不遮顯現而達其自性本空。心中先通達顯現之
空性,同時又能安立顯現無違,如是理智,即爲本宗不共見。如幻法之不易通達,
即在此現空雙運。余宗或安立現而不能安立空,即墮常見。或安立空而不能安立現
,即墮斷見。幻現之象馬,常人雖亦知其顯現非實,此乃粗分空,以此粗分空亦可
作現空雙運之比喻。須能善安立世俗名言之有與無自性之空,二者無違。(再,上
言了義經論。經謂般若諸了義經。論,謂龍樹六論等。)彼不善名言之童稚,于鏡
中影像執有形質,與不解幻術之觀衆,執幻象馬爲實有,及于夢境不知是夢,而執
山河屋宇等爲實有,其事相同。又年高已善名言之老人與幻師,及于夢境能知是夢
者,不執諸顯現實有,其事亦複相同。以彼二者(謂童稚及老人,或觀衆與幻師。
~P 1135
)皆非已得真實義之正見,因其俱有根本,顛倒因之無明在也。大師于此反複申說
者,以顯現之心,如緣瓶時即顯現有瓶,緣補特伽羅時,即顯現有補特伽羅,緣彼
彼等法,即顯現彼彼諸相。但如所顯現而非實有,即彼彼諸法之空性。若如所顯現
而不知其非實有,即是執實。凡夫于諸顯現則如所顯現而執爲實,(藏文「●瓦打
」即現似實有義。)佛隨所現似而達其爲空。十地以下,悲心所緣境爲受苦衆生,
仍爲實有顯現,不過十地菩薩不執實而已。故現與知二者中有大區別。執實有自性
成就,尚可以理遮破。執實有顯現,則不能以理遮破。以後者爲無明習氣,即十地
菩薩亦不能遮。(即細分所知障)故有稱十地菩薩尚有微細二現執,即此。唯佛方
能斷此微細之顛倒因。顛倒因清淨,故無實有顯現,唯有世俗名言顯現。而十地以
下,實有與世俗二現混雜。至吾輩凡夫則一切顯現,均實有顯現矣。倘果如顯似而
有,即應實有此法。世之患疸病者,見白螺爲黃螺,果如所顯現而實有,即應有真
實黃螺。如是,如所顯現之瓶而實有,即應有真實之瓶。或又難言,執有真實影像
之心,既是實有顯現,但隨所顯現見非實有,如何非見彼之空性耶?答:影像等顯
~P 1136
現,有粗細二分之不同,于影像之容貌顯現,知非實有,乃僅知其粗分顯現。須知
影像之實有顯現非實有,方是通達影像之細分,方是影像之空。此理較繁,藏中諸
釋宗喀教義者,亦微有出入。
乾二、如幻似義
「有未善解如前所說所破之量,先以正理分析彼境,便覺非有。次覺能觀者亦
同彼境非有。是則任于何法皆無是非之決定。即是現相杳茫不實,亦由未善分別有
無自性與有無之差別而起。如是空義,是破壞緣起之空。由證彼空所引起之杳茫境
相,亦非如幻之正義,故于補特伽羅等以爲實有自性之境上,如理研尋,覺其全無
,及依彼空,便現諸境杳茫無實,皆非難事。以凡信解中觀宗義,略聞無自性之法
者,皆能現起也。其最難者,是要盡破一切自性。複能安立無自性之補特伽羅等,
爲造業者與受果者等。其能俱立此二事者至極少數,故中觀正見最爲難得也。故以
觀真實義之正理,研尋生等無可得者,是破有自性之生等,非破一切生滅。若破一
切生者,則同兔角石女兒等作用之空,便無現象如幻之緣起作用,成大過失。如四
百論雲:『如是則叁有,雲何能如幻。』釋論雲:『如實見緣起者,是見如幻,非
如石女兒。若此觀察破一切生,說是有爲無生者,便非如幻,應如石女兒等全無緣
~P 1137
起。吾怖彼過,不能順彼。當不違緣起順如幻等。』又雲:『周遍思考諸法自性皆
不成就,唯余諸法如幻之義。』故執有緣起如幻相,非犯過之幻執,若執幻相實有
自性,乃是過失。如叁摩地王經雲:『叁有衆生皆如夢,此中無生亦無死,有情人
命不可得,諸法如沫及芭蕉,亦如幻事與空電,等同水月及陽□,無人從此世間沒
,而更往生余世間,然所造業終不失,黑白亦各熟其果。』此說以觀其真實義,正
理善推求時,雖無生死補特伽羅可得,然如幻諸法,亦能出生黑白之果。又若定中
不修了解真理之見,唯專令心全無所執而住,由此力故,于出定後,見山林等一切
現相,或如虹霓,或若薄煙,不類以前之堅實者,亦非經中所說之如幻義。此是空
無粗礙之相,非空彼境之自性故。無堅礙相,非是無自性之空理故。若不爾者,則
緣虹霓等事時,應不更起實執。緣粗礙事時,應不能生通達無實之慧也。」
應斷之界限,謂不須分別心于彼安立,而彼自能成就之實有成就法,須先于此
,能善了知。若不善知應斷實有成就之理趣,僅知以一異理分析,二中皆無。或觀
瓶口、瓶腹、瓶底、瓶中,皆非是瓶,如是見瓶爲無。又回觀自我與蘊爲一爲異,
~P 1138
或觀頭目手足,皆非是有,若說我無,又恐墮斷,于是不執是有是無,不論爲是爲
非,次覺現境渺茫無實,似于空中浮現不可觸摩之相,彼等遂自以爲已見如幻之理
,而實非是。此其過患,在不知自性有與名言有,及自性無與名言無之分別,而混
淆爲一。如是之空,乃壞滅之空。或又據凡有所執即非空見之言,謂應不執有,亦
不執無,一無所執,方是修空。如是薰修既久,即見牆壁渺茫,如煙如霧,或能見
牆壁外物,或即此身能穿過牆壁,遂謂已證空性。或以任何亦不作意爲修空,或以
心無分別爲修空。凡此等等,皆非如幻義。其所修所證不惟非善,且有過患。因彼
不善分別自性有無與世俗有無。彼將世俗一切有無並皆遮斷,乃壞緣起之斷空。彼
將瓶之自性有,(此應遮破者)與瓶之有,(此名言有,不應空者)。混而爲一,
一並破除。故其最大過患,在壞緣起。由證彼空所引起之渺茫境相,非如幻之正義
。且彼亦非難事,凡略聞無自性之法者,皆能現起。或問:吾人亦略聞中觀宗義,
何以不能見牆壁如煙霧?須知略聞雲者,亦須生起聞慧,不過所聞未圓滿之意,非
尋常之所謂略也。但如依無自性修,于人我以理智觀察分析,最初便感覺有人我不
能獨立存在之境界,覺其支分無少分能存在,于是心中忽然生起一切皆無之感覺,
~P 1139
遂覺山川人物皆如煙霧,然此實非顯現如幻之境界。自宗喀大師觀之,此亦不甚難
。然以吾人觀之,則亦甚難,因吾人尚不知其自性無少許存在故。所最難者,是要
盡破一切自性,而又能安立補特伽羅等爲造業者受果者,故中觀正見最爲難得。此
現空雙運,乃證得甚深滅諸戲論之光明心,見心雖可證可得,然向人說極不易得解
之人。藏文「西他藏」,廣論譯爲至最少際,謂能立此二事(現空二事)者,寥若
晨星。能遮一切法之自性成就而通達無自性,此事雖難,然尚爲最難中之較易者。
印度一切賢聖同聲贊歎應成派者,即在其能善安立二事。即在昔天竺,能善安立現
空二事者,如龍樹、提婆、寂天、佛護、月稱、然燈智、阿底峽等,亦寥寥可數。
而在藏中則尤少。中觀自續派以下,各宗皆不能雙立二事,于緣起性空,非顧此失
彼,即顧彼失此。自續派說,若一切法無自性,則此言亦當無自性,亦應不能成立
一切法無自性。其作是言者,即因不辨無與無自性之差別,故有此過。以彼等獲得
緣起事而失卻性空事也。但此事亦非易,即應成自宗諸師修習,初獲如幻見時,先
證得空性,彼時空性力強,于顯現緣起之力則漸微劣,須于後得時,迅即尋覓緣起
顯現,令其增長。迨緣起力強,而通達空性之力又漸微劣。如是輾轉反複修習,方
~P 1140
能如衡兩端,無稍低昂,方能善安立此現空雙運,而後通達無倒如幻之理。是謂能
得般若經中佛之密意之清淨正見。
幻師幻現象馬,幻師自心知其無真實成就,能將真實象馬空卻。然所空之象馬
能有鬥殺等事。如是,于補特伽羅將其人我自性遮破淨盡,于如是之空,有所決定
,即能于無自性之補特伽羅上安立造業受果等諸作用,是謂于現空雙具之如幻理趣
,深生定解。雲深生者,即心中忍受,無絲毫不安之意。宗喀大師道之叁要攝要雲
:「顯現無惑緣起性,決定如理之性空,何時若見二各別,爾時仍未了佛意。」故
達諸法如水月幻事,而又能安立緣起作用,方是如幻。「故以觀真實義之正理,研
尋生等地可得者,是破有自性之生等,非破一切生滅。」此謂以勝義理智,于苗芽
觀察其自他等四生,其自性皆不可得,乃破其自性成就之生,非破一切生滅。因自
性補特伽羅不能容忍勝義理智觀察,若加觀察,則無可得。然又非補特伽羅一切全
無。此以空性理智觀察,無生滅可得,而非見無生滅。若謂見其無生滅,則與量不
合。「若破一切生者,則同兔角石女兒等作用之空,便無現象如幻之緣起作用,成
~P 1141
大過失。」角之有,如犀如牛皆具事實作用,兔角則否。若遮破寂特伽羅,則遮破
事用,不能顯現如幻。顯現…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