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P2

  ..续本文上一页等是无。如是之外境空,

  乃由唯识师怀宗见之心造作为空。此空不能移之于心,故又是一分空。以其空性不

  能遍一切法故。诸法无始以来,本如是空,如同胞兄弟,暌隔多年,乍见之下,初

  不相识,问讯后豁然了知,心中顿起无限惭愧。通达空性时亦有此感。谓于瓶等诸

  法,本自性空,何竟一向梦梦不知。至于心所作空则不然,彼本非空,强认为空,

  此如误执途人,强叙雁行,岂能契合。又凡修习而不能对治诸惑业者,称为无义空

  。又有非所知空等。此等皆由误认应断所致。至任何亦不作意而修空性,皆无义空

  或断空所摄。又或说空性非心境,非所知境。以入行论云:「胜义非心所行境。」

  因彼等不善解此密意,遂谓空性非所知境。不知依胜义观察,空性乃可了知境,否

  ~P 1127

  则即不能抉择空性之正净与否。空性如非心境,应如龟毛兔角,非现比二量所能得

  故。彼说空性超过言说寻思境界,如是,则空性不可修,空性不可修,则诸菩萨于

  修诸道时,即成无所取,无所证,无所通达,不能圆满智慧资粮,亦即不能成无上

  佛果矣。四加行修三种智:一切智、道智、根本智。一切智,即于一切法空性境上

  而修。佛具一切种智,行者以一切种智为境而修。若空性非所知境,则无法身。般

  若经中,多半说八现证,如依彼说,则亦无因矣。般若分二分:一分显说,为空性

  ,一分隐说,即八现证,菩提道次,即说此分。

  或问:若了知影像等如现而空,即是了达彼等无自性,则诸异生以现量通达无

  自性,岂不皆成圣者?若非通达,则彼如何能引作无自性之喻耶?此问要点,在于

  ,若影像显现而非实有,是否影像之法性?若非法性,则瓶之显现不能如其显现而

  实有,亦非瓶之法性矣。若此是空性,则一般凡夫皆能通达矣。而实不能,以不能

  通达瓶之显现非如其所显现而成故。(此一段文字颇纠结,骤难析解,实则从「此

  问要点,……」至此,皆继续问难之词。)此之疑问,可直捷答覆,瓶随所显现决

  ~P 1128

  定空,此是空性,亦即法性空,镜中显现瓶之影像,非如所显现而有,此非法性空

  。镜中影像,乃就世间易知普通传说所共许,假与非假之差别,而引之为喻,非谓

  空性即是如是。推之幻事亦然,幻象幻马不能如其所幻现而有真实象马,亦非幻事

  法性。空性故知影像幻事等皆非无自性义决定,应当别寻他种无自性喻,以同喻不

  可得故。或问:影像等不堪为无自性喻耶?答:堪为喻。如四百论云:「随见一法

  者,即说见一切。」以一法空性,即一切法空性。如见瓶之一法无自性者,亦可说

  于余法,如柱等,皆见其无自性。何以故?一法空性与诸法空性,所依之境虽有不

  同,瓶与柱不同而空性义,体相则同。喻如棹上置三容器,一碗、一瓶、一钵。碗

  中之空,瓶中之空,以及钵中之空,虽所依碗瓶钵等有异,而三器之空,等无差别

  。如是,棹柱等无自性义,与补特伽罗无自性义亦然。然又不能说碗中之空,瓶钵

  具有,仅有如是差别而已。至其无著无碍ぴ猶,则彼此相同。如是,棹、柱、补特

  伽罗等,遮破实有之义,亦彼此相同。故说「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意为棹柱等

  空所依境有差别,然不能说余法空性与棹有别。故可说见一法无自性即见一切法无

  自性。若不如是解者,有通达人无我即通达法无我之过失,无复有先后次第矣。且

  ~P 1129

  亦不须举世间易了之影像等为喻。故只能说空性义相同,如说碗瓶钵中之虚空,无

  著碍义相同,不能说碗中之虚空即瓶钵之虚空,不能说棹之空性即柱之空性,以棹

  之空性,乃依棹所显之特法而有,否则不当依棹而有棹之空性。又如众生法性,即

  是佛之法性一语,如是,则佛所具湛然莹洁一尘不染之法性,众生亦应具有。则如

  红教所说众生心中自现有佛,众生本来是佛,是心即佛。盖彼等系误解究竟一乘宝

  性论中所云:「如著敝衣人,带中暗藏珠。如丑陋妇人,腹怀善人胎。又如污泥中

  ,有金银矿等。」遂以为是说众生心自现有佛。而不知所喻乃谓众生心本具有之法

  性,因现有心尚有污染,不能照见,如刹土见金,能除去污染,则见法性,不能说

  众生心之法性即是佛心之法性。故宗喀大师于前引四百论后,释云:「通达一法空

  性之见者,即能通达一切法之空性。」此释重在一能字,谓由影像比喻,亦有通达

  补特伽罗无自性之可能。非谓通达一法无自性同时即能通达一切法无自性也。又通

  达影像空无形质,与执影像有自性之实执境,亦全不防害,但未破实执之境,亦不

  能通达影像无自性之空性,以彼心非通达影像之真理故。通达影像非本质,非通达

  ~P 1130

  影像无自性,以彼尚执影像是真实影像故。此中分二:(一)知影像非实本质,非

  是通达影像空性。(二)然可引为色声等无自性之比喻。因于影像本质面目虽知非

  真,然不能谓为已达影像无自性,只可谓已达影像非真之一分,尚未达影像之空性

  一分。但由知影像为本质之假相,以此理智亦可喻知诸法空性。故大师特于此论明

  白开示曰:「以是当知,通达幻事空无象马及梦境等空无所见之物,皆非已得通达

  如幻如梦之中观正见。」中观正见,须具现空二分,方是如幻。或问:影像无自性

  与色等无自性,其难通达相等,何以引影像为喻,以证色等无自性耶?须知取彼等

  为喻者,是因彼等无自性,较色声等法容易通达。但此处与广论略异。

  广论为对唯识以下诸宗未得中观见者说。系就世俗易知为喻。略论系为已通达

  中观见,知影像无自性而未得达色等无自性者而说。特加入「法性」二字,以影像

  法性比色声等法性稍易知,故从其易者以喻而引之。影像是假,此粗分空,世人早

  知,故较少一层障碍。如芭蕉已剥去粗皮,再剥内层,即达究竟无实。色等诸法如

  粗皮尚未剥,故取影像依缘而起之理,较为易知,以众缘缺即不现故。故论中又云

  ~P 1131

  :「谓若境实有,则离真理外不可现为余相。由明彼二相违,即能成立彼等皆自性

  空也。」显现境与真实境根本相违。真实境即胜义境,永久无变无动,所现与事实

  相合。云何真实境?在真实通达空性之人,如其所显与事无违,故名为真。云何显

  现境?即世俗境。内心所现与事实不合,故称为假。真达空性者,内心所现为无自

  性,而事理亦无自性,见理与事理一致,故相符顺。十地菩萨以下一切有情通达俗

  谛时,心中所见皆现为实有,而真实事境却非实有,见与事理二者不同,故说为假

  。若影像境是真实有,则其所显现之容貌应与真实之容貌为一,而实不然,其所显

  现与真实事非即是一。影像之真相即无自性,故知是假。此诸为世俗传称为假之譬

  喻如是。如通达其本无自性(空性),由此于世未传称为假之余法,亦须生起通达

  其为无自性。世传之假分暂与久二者,一般传称为假者,均属暂时迷谬之假。其未

  称为假者,乃长时迷谬之假。此唯中观者能知,余人则不知。暂时迷谬之假,凡世

  间耆宿余经世故者,即能知,故引作空性之喻。故论云:「要先通达世间共知虚妄

  之喻,为无自性,而后方通达世间未知之法亦无自性。」此二必有先后次第,否则

  影像幻梦等,即不可为喻。然知影像非实有,究非通达影像之空性,以影像非实有

  ~P 1132

  ,其说较粗。引影像喻,须视所对之根器熟与未熟,亦即视其于色声香味触法等之

  法性,获得决定之时机到与未到。缘起法无自性理能遍,影像是缘起法,故无自性

  。由此推之,色声等法,皆无自性。唯识以下,于此未获决定,故说彼等时机未至

  ,但引影像喻,使知一切法皆非实有,以此粗分先令彼等种植空性习气耳。又如幻

  象幻马,吾人虽知其为幻化而成,然仅知其为世俗所传称之假,俗谛而非真知其假

  ,真谛若真知其为假,即已达彼之空性。因空性之假与世俗之假不同。例如人言今

  天雨金,吾人皆知其为假,乃世俗传称之假,而非深知此言之真实之假。不然,即

  通达此言之空性矣。以是当知,于梦境了知是梦,通达彼中男女等相空,与现观庄

  严论所说:「梦亦于诸法,观知如梦等」义有不同。论谓于梦中亦通达诸法知其如

  梦,是指修习空性人,虽在梦中亦不忘失空性,并且串习空性,于梦中所见,亦观

  为无自性成就。此是净法,非如世俗人仅知梦境是空也。梦中之境,三性不定,故

  梦知一切法与说观如梦,又非一也。

  影像、梦幻,及定境等,随所显现非实有,与无自性义不同。故了知随所显现

  ~P 1133

  非实有,非通达如幻之理。过去藏中有谓,见真马时,能了知其如幻现之马,由颠

  倒心为见真马。又谓,影像本非容貌,由内心颠倒因力,见其为真实容貌。一切法

  之生灭亦然。故说一切法本来非有,乃由颠倒心认为实有。如是种种解释,皆非无

  倒如幻之理。或说能梦之人与所梦之人无异,真马与幻马无异,容貌与影像无别,

  由颠倒心见为有别,若能见彼无别,即通达如幻之理。月称论师对此已广为破斥,

  谓非见马之形色显色以为与幻马无异,须见马无自性,然后以幻马为喻也。由世间

  现量,亦知真马与幻马有别。中观自续派与唯识师,大致谓真马亦如幻马,虽现似

  而非实有。又由修定之力,觉定中所见瓶衣等(色乐受,光明,虹,或现五色光等

  ),相如现而空,(此谓修定时,非得定时。)与通达瓶衣等如幻如梦,都无自性

  ,亦不相同。修定时,常有巨人蛇怪等异相显现,此由心收摄时,心识稍有差乱,

  即现诸相。昔藏中有修定者,修时常见有二髑髅往来跳掷,起座又不见,乃白其师

  ,师命复入…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