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七▪P4

  ..續本文上一頁如幻者,須于遮破自性之後,尚余唯名安立。如拂去幾

  上之塵,即余幾上之清潔境象,遮破自性生滅,僅余唯名安立,即唯余顯現如幻。

  如四百論雲:「如是則叁有,雲何能如幻。」釋論雲:「如實見緣起性空者,是見

  如幻,非如石女兒。」此謂于人我等法顯現,見其如幻,不是如見石女兒之全無。

  空性理智乃破實有自性生滅,非破一切生滅諸相。故宗喀大師特于此明白示曰:「

  若此觀察破一切生,說是有爲無生者,便非如幻,應如石女兒,全無緣起。吾怖彼

  過,不能順彼,當不違一切緣起仕用。」彼字,指他宗。等字,即等取影像諸喻。

  謂彼許一切有爲法無生者,彼心中不能現起如幻,故非如幻。釋論又雲:「周遍思

  考,諸法自性皆不成就。諸法別別,唯余如幻。」此謂于諸法上,以空性正理,周

  遍思擇,觀其有無自性。雲別別者,謂思擇後所余之別別法(或釋爲別別觀察),

  見其唯余如幻。勝義理智中,無實有可得,故說勝義理智,爲遮破實有者。如于室

  中尋盜,各方隅皆不得,即能遮止室中有盜之心。但勝義理智中,雖尋世俗不可得

  ,而不遮世俗。此如尋盜之後,或問見馬否?彼答:未曾留意,不知有無。(此非

  ~P 1142

  經說,乃上師臨時舉譬。)勝義理智,專在尋求自性之有無,至世俗有無,非其尋

  求之目的,以未曾周遍思擇,故離不見,亦不遮止。若再以勝義理智尋求俗谛不可

  得,由此俗谛之量不能成就,即不能顯現如幻之理。以勝義理智不遮世俗,故與世

  俗之有不相違反。雖勝義理智中無俗谛,然破除自性之後,心中自有如幻俗谛現起

  。如幻師見自己所幻之象馬然,心中雖知其無自性,而有幻似象馬宛然現前。如叁

  摩地王經雲:「叁有衆生皆如夢,此中無生亦無死,有情(總)人(別)命(識之

  所依)不可得,諸法如泡如芭蕉,亦如幻事與空電,等同水月及陽□。無人從此世

  間沒,而更往生余世間。然所造業總不失,黑白亦如熟其果。」叁有衆生,雖現似

  有生死,然實無自性生死,此就勝義言,以勝義理智觀察,無自性生死可得,雖現

  似塊然一物,而實不堅牢,僅如聚沫,稍遇違緣,即便消滅。又如芭蕉,層裹而無

  實心。幻事,喻現似諸相而非實。空電,喻暫時顯現之不常。前生如在天之月,今

  生如水中月影,天上之月不入水中,喻前生之我不來今世。(非謂總我)陽□如水

  ,似可受用而實無可受用之水,喻世間有情雖現似有受用等事,而實不可得。無此

  ~P 1143

  沒彼生,即前水月之喻,而造業終必受果。假如特定一人,如一比丘,渡河仍爲一

  比丘,而死此生彼則不如是,但業果不失,如前舉屋鴿爪痕之喻,此緣起不可思議

  之力所致。造業者雖不親往受果之處,(業亦不往)而業不消失,果自成熟,是謂

  業果不可思議。業屬有爲法,刹那生滅。但業雖已壞,而仍有壞業之流。此應成不

  共法。喻如燈□,余宗以燈□生屬有爲,燈□滅屬無爲,應成派則不然,□滅仍列

  入有爲。謂燈之滅由于油乾炷燼,衆緣所作,故是有爲。余宗有許人死爲無爲法攝

  者,本宗謂生緣老死,是有爲法。故說業壞有爲法攝。如是壞業可以生果。或問;

  業果有間千百劫,此業亦是否存在千百劫?若雲存在,業應是常,應成派說業不存

  在,果何能熟?答:業之壞,因其流不斷。造業者雖不必存待千劫轉變以去,但造

  業之流終不失。以此增上力故,果能成熟。造業之補特伽羅其流不斷,故能受果。

  廣論釋此「謂以正理勝義理智尋求,雖不能得若生若死變遷之補特伽羅如微塵許,

  然如幻諸法亦能出生黑白之果。若行者定中不修了解真理之見,唯專心全無所執而

  住,由此力故,于出定後,見山林等一切現相,或如虹霓,或如薄煙,不類以前所

  見之堅實者,亦非經中所說如幻之義。」經中所雲如幻,須真安住空性定中,出定

  ~P 1144

  之後,見山水與前不同,而現爲如煙如虹之相,此爲了義無倒之相,與彼全無所執

  而住者不同。彼不過定中之一種特別感覺而已,甚或淡煙而入于空,亦不過空其有

  礙著粗色之空,實非無自性之空。如僅以無礙著爲空性,則見虛空時,亦是見空性

  矣。故特明示雲:「此是空無礙著之相,非空彼之自性故。無堅礙相,非是無自性

  之空理故。」所謂礙著者,謂障礙,此中又分緣礙與境礙之二,即粗細二種礙著。

  如微塵爲細分礙著,山水等爲粗分礙著。虹霧等爲粗礙去後之相。故論又雲:若不

  爾者,則緣虹霓等事時,應不更起執實,而緣粗礙等事時,應不能生通達無實之慧

  也。已達空性者,于礙著境能通達真實,彼則非能如是,不過于虹霓相生非實義,

  而于礙著相,則生實有義,如是,則無論何時,彼等心中現如虹相,即皆現起非實

  有相,心現礙著相時,即皆現起實有相。故彼等所現之虹相,非此中所說如幻之義

  。喻如有人聞空性義,及從空性所起之如幻義,彼于夜間修習,見日初出,以爲是

  無自性之如幻顯現。使果如是,則其前日前月,乃至前年所見之日光初出,皆成爲

  如幻顯現。于將來無論何日見日光出,亦皆是顯現無自性之空矣。故彼修定時所見

  ~P 1145

  之日光,不可執以爲實。見如幻有二:一、依觀察修而見,二、依專注修而見。上

  說屬後一種。

  亥二、依何方便顯現如幻

  「問:如何始能現起無倒如幻義耶?曰:譬如幻現之象馬,要由眼識現見似有

  ,複由意識了知其非有,方能決知所現象馬是虛妄幻相。如是補特伽羅等,亦要由

  名言識現見似有,複由理智了知其自性空,乃能決知補特伽羅是虛幻現也。此要先

  于定中觀實執境如同虛空,修此空性後,出定時,觀諸現相,則能見後得如幻之空

  性。如是以理智多觀諸法有無自性,引生猛利定解,了知無自性之後,再觀現相,

  即能現起如幻空性。別無抉擇如幻空性之理也。于是禮拜繞佛等時,亦當如前觀察

  ,以彼定中攝持學習如幻空義,于此空中修一切行,如是修已,略憶正見,亦能現

  起諸行如幻也。

  求此定解之理,簡要言之,先當善知如前所說正理之所破,了知自身無明如何

  執有自性。次觀彼自性不出一異,審思二品所有過失。彼當引生堅固定解,知補特

  伽羅全無自性。既于空品多修習已,次當思唯緣起品義,謂令心中現起,不可遮止

  之補特伽羅名言,即安立彼爲造業者與受果者。于無自性中成立緣起之理,皆當善

  ~P 1146

  獲定解也。若覺彼二有相違時,當取影像等喻,思惟不相違之理。于彼影像雖空,

  無眼耳等事,然形質明鏡等緣爲依,即有彼相現起,若緣有阙,即亦隨滅。如是思

  惟補特伽羅雖無塵許自性,然依往昔惑業而生,亦可立爲造業者與受果者,都不相

  違。如是道理,于一切處皆當了知。」

  顯現無倒之如幻義,須知幻師眼見幻象馬,同時以意決定爲假,此眼見意決二

  條件,缺一不可,然亦不必增,只此已足。觀幻者則大都僅具眼見之一種心,而不

  具決定爲假之意。欲于心中現起補特伽羅如幻之理,須現空雙具。空,須以勝義理

  智,抉擇補特伽羅自性之有無,而達其本空。現,則依世俗名言量顯現境。平常多

  顧此失彼,若真現如幻時,于自性本空之義,先已獲得決定知,僅依世俗名言量一

  分即能顯現。由此要義,先于定中觀實執境如同虛空,以修此空性,後出定時,觀

  諸相,則能見後得如幻之空性。要義二字,藏文爲「列杜松」,即趣入要點義。修

  如虛空空性時,遮止下至微塵許實有之境,此時一切世俗谛皆不顯現,彼時唯證空

  性。僅余遮破自性後,如虛空無礙著之空性,尚不能顯現如幻,于後得時,爲全不

  ~P 1147

  忘失緣起仕用故,取世俗名言諸境,于心練磨,觀一切顯現境與空慧相合而見爲如

  幻,方能現空雙具。故在空性定中,絕不見世俗谛,而僅見遮破實有後之空性,而

  安住于此空性定中。(如空、無礙、無著。)出定後,見山河大地人物等,僅余唯

  名安立一分,即于此唯名言安立之山川人物上,觀其與業果作用等不違,磨練其心

  ,生起決定,是爲修習後得。若已趣入于虛空空性定之要道中,起座後,隨所顯現

  ,即能見其如幻。故座中與起座二者相應。亦如座中修習死無常觀得力,則放座後

  即可得用。修空時能趣入要道,起座後即能隨所顯現見其如幻。且由通達無自性之

  力,一切緣起業果仕用如法顯現。並于一切有部所許之實有諸法,皆能任運見其非

  實有。如是,于自性有無一異門,以理智觀察,于無自性生起決定,是謂初得空見

  。多次觀察,其力猛利,于出定後顯現如幻。僅此方便,更無余法。世俗名言量之

  有無,雖在凡夫亦早決其爲有,唯自性之有無,則未嘗通達。故須以理智由一異門

  多次觀察。未得定之凡夫有情,不知如幻。地上菩薩從空性定起,于一切諸法任運

  見其如幻。地前菩薩從空性定起,要須勵力,方能現起如幻。未得定者,即依此段

  開示修習,先多次觀察自性有無,生起猛利決定之後,雖未得定,亦能現起如幻。

  ~P 1148

  得無自性之決定後,于叁業所修善法,如禮拜、經行、念誦、忏集等行,亦須如前

  觀察所決定者而受持。受持,即不釋之意。如廣論引慈母新喪愛子之喻,任何時不

  釋悲戚,菩薩于有情任何時不釋大悲,修空性得決定之力亦當如是令其不釋。如此

  ,住于空性定中,則能見現似突而無實有之如幻。應于如幻門而作一切。如禮拜,

  則觀察能禮、所禮、禮事叁,而決定其無自性。(學習如幻禮拜,最要須不忘所已

  解之空。如忘,則不能見如幻。)由此修習,唯念空同凶,于一切行,頓見如幻。

  求此定解之理,簡要言之,當先于如…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