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P4

  ..续本文上一页如幻者,须于遮破自性之后,尚余唯名安立。如拂去几

  上之尘,即余几上之清洁境象,遮破自性生灭,仅余唯名安立,即唯余显现如幻。

  如四百论云:「如是则三有,云何能如幻。」释论云:「如实见缘起性空者,是见

  如幻,非如石女儿。」此谓于人我等法显现,见其如幻,不是如见石女儿之全无。

  空性理智乃破实有自性生灭,非破一切生灭诸相。故宗喀大师特于此明白示曰:「

  若此观察破一切生,说是有为无生者,便非如幻,应如石女儿,全无缘起。吾怖彼

  过,不能顺彼,当不违一切缘起仕用。」彼字,指他宗。等字,即等取影像诸喻。

  谓彼许一切有为法无生者,彼心中不能现起如幻,故非如幻。释论又云:「周遍思

  考,诸法自性皆不成就。诸法别别,唯余如幻。」此谓于诸法上,以空性正理,周

  遍思择,观其有无自性。云别别者,谓思择后所余之别别法(或释为别别观察),

  见其唯余如幻。胜义理智中,无实有可得,故说胜义理智,为遮破实有者。如于室

  中寻盗,各方隅皆不得,即能遮止室中有盗之心。但胜义理智中,虽寻世俗不可得

  ,而不遮世俗。此如寻盗之后,或问见马否?彼答:未曾留意,不知有无。(此非

  ~P 1142

  经说,乃上师临时举譬。)胜义理智,专在寻求自性之有无,至世俗有无,非其寻

  求之目的,以未曾周遍思择,故离不见,亦不遮止。若再以胜义理智寻求俗谛不可

  得,由此俗谛之量不能成就,即不能显现如幻之理。以胜义理智不遮世俗,故与世

  俗之有不相违反。虽胜义理智中无俗谛,然破除自性之后,心中自有如幻俗谛现起

  。如幻师见自己所幻之象马然,心中虽知其无自性,而有幻似象马宛然现前。如三

  摩地王经云:「三有众生皆如梦,此中无生亦无死,有情(总)人(别)命(识之

  所依)不可得,诸法如泡如芭蕉,亦如幻事与空电,等同水月及阳□。无人从此世

  间没,而更往生余世间。然所造业总不失,黑白亦如熟其果。」三有众生,虽现似

  有生死,然实无自性生死,此就胜义言,以胜义理智观察,无自性生死可得,虽现

  似块然一物,而实不坚牢,仅如聚沫,稍遇违缘,即便消灭。又如芭蕉,层裹而无

  实心。幻事,喻现似诸相而非实。空电,喻暂时显现之不常。前生如在天之月,今

  生如水中月影,天上之月不入水中,喻前生之我不来今世。(非谓总我)阳□如水

  ,似可受用而实无可受用之水,喻世间有情虽现似有受用等事,而实不可得。无此

  ~P 1143

  没彼生,即前水月之喻,而造业终必受果。假如特定一人,如一比丘,渡河仍为一

  比丘,而死此生彼则不如是,但业果不失,如前举屋鸽爪痕之喻,此缘起不可思议

  之力所致。造业者虽不亲往受果之处,(业亦不往)而业不消失,果自成熟,是谓

  业果不可思议。业属有为法,刹那生灭。但业虽已坏,而仍有坏业之流。此应成不

  共法。喻如灯□,余宗以灯□生属有为,灯□灭属无为,应成派则不然,□灭仍列

  入有为。谓灯之灭由于油乾炷烬,众缘所作,故是有为。余宗有许人死为无为法摄

  者,本宗谓生缘老死,是有为法。故说业坏有为法摄。如是坏业可以生果。或问;

  业果有间千百劫,此业亦是否存在千百劫?若云存在,业应是常,应成派说业不存

  在,果何能熟?答:业之坏,因其流不断。造业者虽不必存待千劫转变以去,但造

  业之流终不失。以此增上力故,果能成熟。造业之补特伽罗其流不断,故能受果。

  广论释此「谓以正理胜义理智寻求,虽不能得若生若死变迁之补特伽罗如微尘许,

  然如幻诸法亦能出生黑白之果。若行者定中不修了解真理之见,唯专心全无所执而

  住,由此力故,于出定后,见山林等一切现相,或如虹霓,或如薄烟,不类以前所

  见之坚实者,亦非经中所说如幻之义。」经中所云如幻,须真安住空性定中,出定

  ~P 1144

  之后,见山水与前不同,而现为如烟如虹之相,此为了义无倒之相,与彼全无所执

  而住者不同。彼不过定中之一种特别感觉而已,甚或淡烟而入于空,亦不过空其有

  碍著粗色之空,实非无自性之空。如仅以无碍著为空性,则见虚空时,亦是见空性

  矣。故特明示云:「此是空无碍著之相,非空彼之自性故。无坚碍相,非是无自性

  之空理故。」所谓碍著者,谓障碍,此中又分缘碍与境碍之二,即粗细二种碍著。

  如微尘为细分碍著,山水等为粗分碍著。虹雾等为粗碍去后之相。故论又云:若不

  尔者,则缘虹霓等事时,应不更起执实,而缘粗碍等事时,应不能生通达无实之慧

  也。已达空性者,于碍著境能通达真实,彼则非能如是,不过于虹霓相生非实义,

  而于碍著相,则生实有义,如是,则无论何时,彼等心中现如虹相,即皆现起非实

  有相,心现碍著相时,即皆现起实有相。故彼等所现之虹相,非此中所说如幻之义

  。喻如有人闻空性义,及从空性所起之如幻义,彼于夜间修习,见日初出,以为是

  无自性之如幻显现。使果如是,则其前日前月,乃至前年所见之日光初出,皆成为

  如幻显现。于将来无论何日见日光出,亦皆是显现无自性之空矣。故彼修定时所见

  ~P 1145

  之日光,不可执以为实。见如幻有二:一、依观察修而见,二、依专注修而见。上

  说属后一种。

  亥二、依何方便显现如幻

  「问:如何始能现起无倒如幻义耶?曰:譬如幻现之象马,要由眼识现见似有

  ,复由意识了知其非有,方能决知所现象马是虚妄幻相。如是补特伽罗等,亦要由

  名言识现见似有,复由理智了知其自性空,乃能决知补特伽罗是虚幻现也。此要先

  于定中观实执境如同虚空,修此空性后,出定时,观诸现相,则能见后得如幻之空

  性。如是以理智多观诸法有无自性,引生猛利定解,了知无自性之后,再观现相,

  即能现起如幻空性。别无抉择如幻空性之理也。于是礼拜绕佛等时,亦当如前观察

  ,以彼定中摄持学习如幻空义,于此空中修一切行,如是修已,略忆正见,亦能现

  起诸行如幻也。

  求此定解之理,简要言之,先当善知如前所说正理之所破,了知自身无明如何

  执有自性。次观彼自性不出一异,审思二品所有过失。彼当引生坚固定解,知补特

  伽罗全无自性。既于空品多修习已,次当思唯缘起品义,谓令心中现起,不可遮止

  之补特伽罗名言,即安立彼为造业者与受果者。于无自性中成立缘起之理,皆当善

  ~P 1146

  获定解也。若觉彼二有相违时,当取影像等喻,思惟不相违之理。于彼影像虽空,

  无眼耳等事,然形质明镜等缘为依,即有彼相现起,若缘有阙,即亦随灭。如是思

  惟补特伽罗虽无尘许自性,然依往昔惑业而生,亦可立为造业者与受果者,都不相

  违。如是道理,于一切处皆当了知。」

  显现无倒之如幻义,须知幻师眼见幻象马,同时以意决定为假,此眼见意决二

  条件,缺一不可,然亦不必增,只此已足。观幻者则大都仅具眼见之一种心,而不

  具决定为假之意。欲于心中现起补特伽罗如幻之理,须现空双具。空,须以胜义理

  智,抉择补特伽罗自性之有无,而达其本空。现,则依世俗名言量显现境。平常多

  顾此失彼,若真现如幻时,于自性本空之义,先已获得决定知,仅依世俗名言量一

  分即能显现。由此要义,先于定中观实执境如同虚空,以修此空性,后出定时,观

  诸相,则能见后得如幻之空性。要义二字,藏文为「列杜松」,即趣入要点义。修

  如虚空空性时,遮止下至微尘许实有之境,此时一切世俗谛皆不显现,彼时唯证空

  性。仅余遮破自性后,如虚空无碍著之空性,尚不能显现如幻,于后得时,为全不

  ~P 1147

  忘失缘起仕用故,取世俗名言诸境,于心练磨,观一切显现境与空慧相合而见为如

  幻,方能现空双具。故在空性定中,绝不见世俗谛,而仅见遮破实有后之空性,而

  安住于此空性定中。(如空、无碍、无著。)出定后,见山河大地人物等,仅余唯

  名安立一分,即于此唯名言安立之山川人物上,观其与业果作用等不违,磨练其心

  ,生起决定,是为修习后得。若已趣入于虚空空性定之要道中,起座后,随所显现

  ,即能见其如幻。故座中与起座二者相应。亦如座中修习死无常观得力,则放座后

  即可得用。修空时能趣入要道,起座后即能随所显现见其如幻。且由通达无自性之

  力,一切缘起业果仕用如法显现。并于一切有部所许之实有诸法,皆能任运见其非

  实有。如是,于自性有无一异门,以理智观察,于无自性生起决定,是谓初得空见

  。多次观察,其力猛利,于出定后显现如幻。仅此方便,更无余法。世俗名言量之

  有无,虽在凡夫亦早决其为有,唯自性之有无,则未尝通达。故须以理智由一异门

  多次观察。未得定之凡夫有情,不知如幻。地上菩萨从空性定起,于一切诸法任运

  见其如幻。地前菩萨从空性定起,要须励力,方能现起如幻。未得定者,即依此段

  开示修习,先多次观察自性有无,生起猛利决定之后,虽未得定,亦能现起如幻。

  ~P 1148

  得无自性之决定后,于三业所修善法,如礼拜、经行、念诵、忏集等行,亦须如前

  观察所决定者而受持。受持,即不释之意。如广论引慈母新丧爱子之喻,任何时不

  释悲戚,菩萨于有情任何时不释大悲,修空性得决定之力亦当如是令其不释。如此

  ,住于空性定中,则能见现似突而无实有之如幻。应于如幻门而作一切。如礼拜,

  则观察能礼、所礼、礼事三,而决定其无自性。(学习如幻礼拜,最要须不忘所已

  解之空。如忘,则不能见如幻。)由此修习,唯念空同凶,于一切行,顿见如幻。

  求此定解之理,简要言之,当先于如…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