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P5

  ..续本文上一页前所说正理之所破,多多修习。了知自身

  于无明如何执有自性,次观彼自性不出一异,审思二品所有过失,当引生坚固定解

  ,知补特伽罗毫无自性。此时虽合理之缘起亦不思惟,更不怀疑如此或落断空。如

  此空品多修习已,次当思惟缘起品义,令心中现起不可遮止之补特伽罗,名言虽似

  实有而实无自性,此不能遮,即于此安立彼为造业者受果者,获得决定。此即于无

  自性而能成立缘起之理,亦即性空缘起彼此相依之理,应善思惟。因难解处在此,

  而精要处亦在此。不堕断常二边,方于中道有所了解,方能称为中观者。余者仅了

  ~P 1149

  达无自性,而于业果缘起了解之力转弱,甚或礼拜围绕等善行,亦渐减退。应于得

  自性本空之通达后,于缘起业果尤深生信解。行人之外表易见,行人之内心难知,

  若于此等处观之,则其内心亦难察也。若其止恶修善较前清净精勤,则其人之见,

  难可非议。若自命为通达空性,已预中观行列,而于恶行恣所欲为,实即未得中观

  之相。彼汲汲于善,惟日不足者,即其通达空性之量愈大,亦其见缘起业果无惑之

  理愈强。此理详入中论,如云:「如彼等获得空见,由此随生诸功德。」此等理趣

  ,在宗喀大师前久已隐晦不彰,至大师始行开显。空现双运,见形相应,理极精微

  。如见彼二现空相违,则应取影像等喻。思惟其不违之理。镜中影像,虽所现容颜

  本空,然依形镜为缘则能生起,若缘,有所缺,随即变灭,是二必不能遮。影像于

  形貌虽空,然生灭作用仍有。影像于形貌本空,与补特伽罗自性本空相等。影像之

  生灭能成,与补特伽罗之生灭能成亦相等,影像现空双合之理,其空之一分,谓空

  其形貌。其现之一分,谓形镜合时则生,离时则灭,影像之刹那生灭,即其现分,

  如是例之,补特伽罗之自性空时,即其空分。补特伽罗之生灭,即其现分。是一补

  特伽罗即双具现空二分。此段要义,先说空,次说现,次说现空双合,后说现空二

  ~P 1150

  分见相违时,应取影像等喻。

  申二、抉择法无我

  「施设补特伽罗之五蕴与地等六界、眼等六处,名法。彼自性空,即法无我。

  」抉择此无我之理分二。

  安立补特伽罗之基,如色等五蕴,地等六界,眼等六处,名之为法。彼自性空

  ,即法无我。抉择此无我之理分二:

  酉一、即用前理破 酉二、别用余理破

  酉一、即用前理破

  「蕴处界法,总分二类。诸有色者,必具东西等方分,与有方分之二。凡诸心

  法,必具前后等时分,与有时分之二。当观彼二若有自性,为一为异,如前广破。

  此如经云:『如汝知我想,如是观诸法。』」

  补特伽罗虽亦是法中之一(法字,总摄有为无为),此就人法相对而言,指特

  法。如上所举人法二无我之空性,并无粗细品类分别,而先说人无我者,以抉择之

  ~P 1151

  有法如补特伽罗,较诸法为易了知故。抉择无自性一异之理,初业有情易了知,易

  决定。即了知后,再加下文所说余理,更为圆满。广论所引七相门理,实亦不出一

  异之理,然为较易了知故,广开为七。先分诸法为有色及非有色二类。有色即有方

  分,非色(即心所法)亦有时分。方如东西南北,亦可说前后左右。东方建立之处

  所即非南西北方,否则四方不能差别,混而为一。左右手如为一,则脑部当生眼矣

  。如身为有分,身之前后左右为方分。身体观待前后左右诸方分而立为有分。各方

  分又各依其自己之各支分而成有分。如是辗转类推,如身为有分,观其与彼各方分

  ,抑为自性成就之一体,抑为自性成就之异体,如前所说之一异理,而破除其身聚

  之自性成就。身聚决无自性成就,若有自性成就,必与立名处之支分不出一异之二

  门,既皆不能成就,而又更无第三之非一非异,已如前说。若一,则身各支应成多

  ,或支如身,应成一,或诸支无别,若是真实,心中所现应与事实如一。若异,则

  身与支如马牛之各别,伤马不能说伤牛,伤支不能说伤身,且应离诸支分而另有身

  可得。以上明色法。

  至于非色。五蕴除色蕴外,余四虽无方分,然有时分。如言今日之识,粗分之

  ~P 1152

  ,有上午、中午、下午之别,再分之,又有时分秒之别。又识亦可分眼识、耳识等

  诸支分。眼识又可就所缘境而分为诸支分。于自所执自性成就之心,若如其执著而

  实有,应以一异之理如前观察,而了达其无自性,即是心之法性。如是观察。方为

  如理观心。舍是而观心从何来,如何而住,往何而去,各种观心之法,皆非如理观

  察,徒劳无益。宗喀大师特于此引三摩地王经半颂以明之,偈示云:此如经云:「

  由汝知我想,如是观诸法。」此字,即指如上观察而破之理,乃一切诸经之意。颂

  内汝字,示瑜伽行者。对人我上,如何观执著之自性我为颠倒,(即依一异理)对

  于蕴等法我亦应如是而知。论引此颂者,谓依经教,可据证人无我之理证法无我。

  余六界六处皆可分为有色非有色二类,仿此而破。

  酉二、别用余理而破分二 戌初、明缘起因 戌二、成立无为亦非实有

  戌初、明缘起因

  「缘起之因,如海慧经云:『若法因缘生,是即无自性。』此以缘起因破除自

  性。(无热龙王问经)亦云:『若从缘生即不生,其中无有自性生,若法依缘即说

  空,知空即是不放逸。』初句所说不生之义,第二句释为无自性生,是于破生须加

  简别。(显句论)引楞伽经云:『我依自性不生密意,说云一切法不生。』恐见经

  ~P 1153

  说无生,未加简别,便执一切生皆非有。故佛自释诸经密意,谓无自性生。第三句

  说,凡依仗缘起而生者,即自性空,故自性空是缘起义,非生灭作用空义。中论亦

  云:『若法因缘生,即自性寂灭。』此以缘起为因,说自性寂灭而空。有说中观宗

  凡因缘生者,即说无生。当知此等臆说一切皆破。又经论中皆称赞缘起因,如无热

  恼龙王请问经云:『智者通达缘起法,永不依于诸边见。』如实通达缘起,即永不

  依边见之义。入中论云:『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是故以此缘起理,

  能破一切恶见网。』此即龙猛师徒无上胜法,故当略说缘起道理。当知此清净正见

  有二歧途:一谓执诸法实有,未遣实执所缘之常见及增益见。二谓不知所破量齐,

  破之太过,自宗全无因果缘起,是非差别之断见及损减见,若依从此因缘定生彼果

  之缘起正因,能破自性者,则彼二见一切皆灭。以决定因时即破除断见,决定宗义

  时,即破常见故。如芽等外法与行等内法,要依种子与无明等方得生,是则彼等皆

  无自性。以有自性者,必能自立,依仗因缘成相违故。如百论云:『若法缘起有,

  是即无自性,此皆无自性,故我终非有。』以是当知补特伽罗与瓶等法,由彼自支

  ~P 1154

  聚而立,亦无自性,是缘起因第二建立。凡依缘生或依缘立者,则与所依必非一性

  。自性一者,一切作用皆成一故。彼二亦无异性,若有异性则无关系,此说依彼成

  相违故。中论亦云:『若法从缘生,是则不即因,亦不异于因,故不断不常。』出

  世赞亦云:『外道计诸苦,自造及他造,共造无因造,佛说是缘生。若法从缘生,

  佛说即是空,诸法无自在,无等狮子吼。』此说以缘起因,能破一异断常及四边生

  。若能破除一切实执,了解空性,复能不舍业果缘起,勤修取舍,最为希有,如释

  菩提心论云:『若知诸法空,复信修业果,奇中此最奇,希中此希有。』欲生如斯

  定解,要先善辨有与自性有,无与自性无之差别。入中论云:『若知影像无自性之

  因果建立。谁有智者,由见色受等不异因果诸法,而执定有自性耶?』故虽见有而

  无自性生。若未能分彼等差别,由见有法便执有自性,见无自性便执全无,必不能

  出增减二边。如四百论释云:『如计诸法有自性者,见有彼法,便执亦有自性。若

  时无性,即执彼法毕竟非有,如同兔角,由彼不能出二边故,一切所许皆难应理。

  』以是由无自性故,远离一切有边。由能安立无自性之因果故,远离一切断边。所

  言边者,解释正理论云:『边谓近与后,近品及毁誉。』此五边义,虽自宗亦许,

  ~P 1155

  然此所言正见歧途之二边,如中观明论云:『若谓中道有胜义自性法者,由有彼故

  ,则计为常,或计无常,云何成边。说如实随顺诸法真理,如理作意,名堕边处,

  不应道理。』此说如义作意,非是堕处,则非边执。例如世间悬崖名边,坠落该处

  ,名堕边处。若执诸法实有,或执全无,是为真理违品断常二边。若执诸法胜义无

  及执业果名言有,则非边执,以境如所执而有故。如回诤论云:『若非无自性,即

  成有自性。』此说若非胜义无,即成胜义有。又云:『若不许名言,我等不能说。

  』七十空性论云:『勿破世间理,依此有彼生。』以是有分有与非有,无与非无之

  差别者,但是言辞稍异。若观彼二之义,实无少许差别。故以此理判堕不堕边执,

  徒著戏论而已。」

  由余理破。余理,即补说前所未说之理以破之。前说缘起之因,即无自性与谛

  实正相违,如水与火之不相容,故可分为与缘起理据相违而知及不相违而知之余理

  二类。(余理,谓破四生等是。)如海慧经云:「若法因缘生,是即无自性。」次

  句乃宗。其理据则首句。如云:苗芽无自性(宗),依缘生故因。此以缘起因,破

  除其自性。又无热龙王问经亦云:「若从缘生即不生,其中无有自性生。若法依缘

  ~P 1156

  即说空,知空即是不放逸。」初句若从二字,乃有法。缘生二字,乃因相。即不生

  三字为宗,乃宗中之能别。次句释宗中之无生,乃无自性…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