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P6

  ..续本文上一页生,标出应断之差别。三

  句乃总说缘起即性空义。无论何种有法,若待缘者,过去诸师即说彼为空。四句说

  瑜伽者若依缘起之因相而达空性者,佛即赞彼为不放逸之勤修瑜伽者。初句说无生

  之义,二句明其无自性生,是于破生中标出应破之差别,而别立所应破。显句论引

  楞伽经云:「我佛依自性不生之密意,说一切法无自性生。」佛意恐人见经说无生

  ,未加简别,便执一切生皆非有。故佛自释云:「诸经密意谓无自性生。」例如般

  若心经,亦因无自性生而说一切法无,无色无受等,谓色无自性,受无自性也。佛

  恐末世众生误解缘生即无生,以为无世俗名言之生,故于次句自释云云。月称中论

  释中,亦恐人于未别立应破之无生诸语,执为任何一切皆无,故取佛经之密意,释

  为无自性生之义。佛经有时在别经或前品已各各分别明显说所应破分,即不再分别

  明说。月称恐人不明,故引此经。如心经说五蕴皆空,自续派即以为未别立应破,

  执为无实事之色受等,即其一例。「第三句说,凡依缘起而生者,即自性空,故自

  性空是缘起义,非生灭作用空义。」自性空方显缘起义,非唯破生即是自性空,亦

  ~P 1157

  非破生即是缘起,玩味经文第三句,自知缘起即自性空义,自性空即缘起义。此非

  初业有情所能了知,乃已获得甚深中观见者,内心所现之境。缘起即性空义,又不

  可释为世俗谛即胜义谛,亦不可释为了解缘起意义即了解性空意义。缘起之义有释

  为一法立名处,谓依自己应具之支分而成。或释为依因与缘而得生起。此二皆缘起

  义,非缘起之名言。如已知瓶之自性空,然尚不能安立瓶之安名处,由观待其支分

  而成,(不知其即是缘起之理。)如前所说之现空双合。有达空而不能了现者,意

  谓达空性不必即了知缘起。亦有了知缘起尚未达空性者,如知苗芽依水土种子等诸

  缘而生,凡夫皆然,然不能了知苗芽性空。缘起最难安立,若说缘起即性空,则一

  切穿衣吃饭皆是空矣。故说,缘起即性空义,性空即缘起义者,乃是已得中观清净

  见之行者,于空性已得决定知,由此力故,彼能引生缘起决定。于缘起所得决定知

  ,能引生空性决定。二者互为助伴。心中决定缘起,则空性同时显现。心中决定空

  性,则缘起同时显现。「中论亦云:『若法因缘生,即自性寂灭。』此以缘起为因

  ,说自性寂灭而空。故有说中观宗凡因缘生者,即说无生,当知此等臆说,一切皆

  ~P 1158

  可以此而破之。」括弧内文字,系引略论中语过去藏中,有仅依经文字面不生不灭

  等语,不了知其差别应断,而认为依缘而生即一切无生者。知此,即能尽除彼执。

  经论中皆称赞缘起因,如无热恼龙王所问经:「智者通达缘起法,永不依于诸边见

  。」此之缘起因,谓了知自性成就,其性本空之缘起因,佛极赞叹。若未圆满通达

  缘生,尚难免不堕边见。入中论亦云:「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是故

  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首句设问:以何缘故,一切诸法依其自身各各应

  具之因缘无谬生起?答:缘起因故。故于四边生上分别观察,为不可能。(观察不

  出,何以故?缘起因故。)故此缘起理智,能断自、他、共、无因生等诸恶见网,

  其他之理皆不能断此恶见网。故缘起理是断断常等边见之王。「此即龙猛父子无上

  特法,故当略说缘起道理。」亦即是抉择法无我之理之一。中观二字,梵语「麻底

  麻噶」意谓远离断常二边而显中。能障中见之险处,主要有二:(一)常见及增益

  见。缘实执境而生执常之见,虽无了达真实之相,然执实有即是不变,可以说为执

  有常性,增益见,谓自性本非实有,强增益为有。常见,谓见为常。常边,谓常之

  一边。见与边,二者微异。(二)未合量之应断分。谓遮破太过,而不能引生决定

  ~P 1159

  因果之诸宗,彼等亦自许为中观宗,然彼等不能引生决定因果缘起,因其遮破太过

  ,于一切有,无论彼此、是非、自他、业果,皆不能执,故说业果悉皆非有之断见

  及损减见。(即诽谤见,谤无因果。)自续、唯识、经部、有部,皆堕入常见险处

  。彼等误解无我空性,于修空性之应断分,破除不尽。而过去藏中一类学者,则又

  破除太过,堕入断见。自续以下,拘于宗见,于彼心中造作一种应破。诸断见者,

  则以一切法为应破。故二者皆于应断断认识不清,皆由不能辨别自性之有与名言之

  有,能辨此者,唯应成派也。

  依共通说,执诸法实有为常见,拨诸法皆无为断见。此论中特提出无自性,因

  自续派以下,皆误认自性有,与一般名言之有为一,故堕于常。过去藏中又多将一

  切法,概列入应破分,又将一切法自性无,误混为一般名言之无,而堕于断。此二

  须由缘起理据(有是因,生是果之因相。)成立无自性成就之宗,方能断除。如影

  像依容镜等缘起而生,故影像无容貌自性,亦即影像非自性容貌,推之苗芽亦然。

  若有自性苗芽,即不须更待水土等缘,此是缘起理之粗分。应说苗芽生起之作用与

  种子破坏之作用,二者同时相合而苗芽生。无明、行等,亦复如是。故知缘起因,

  ~P 1160

  须具:(一)会合,(二)依靠,(三)安立。三条件,称为聚合缘起,依靠缘起

  ,安立缘起。云何为聚合缘起?如苗芽依种子生缘之作用,聚合而生起。行等,亦

  依其生缘之作用聚合而生起。故说有自性自相为不合理。凡内道各派(即一切有部

  亦然)皆说此种聚合缘起。云何为依靠缘起?纵许有自性成就,瓶等之自体在,然

  亦须依其自身之支分而在,即与自能自在之义相违。龚列格西云:「如竖箸然,欲

  其直立不倒,须另以物支持。」此即不能自能自立之相。推之苗芽等然。苗芽依其

  自体诸支分而有,不能自立,故知苗芽无自体。是即第二依靠缘起。四非论云:「

  若法缘起有,是即无自性。此皆无自性,故我终非有。」此谓若法观待其他因缘支

  分而有,即无自主自在自立。此无自在之理,于缘起一切法皆然。如眼识显现苗芽

  ,若如所显现而实有,方为自在。非对「现旺」(依他起性)而言「让旺」。(自

  在)唯识说苗芽乃「现旺」,(他自在,他力,依他起。许「现旺」即不应许「让

  旺」。)而又许有自性,彼许如其显现而有故自相违。本宗说,见苗芽时,不关系

  于唯分别安立而执有苗芽,是为有自在。依唯分别安立,是为无自在,四百论成立

  此无自在宗,为未达性空缘起之人而立。(即自续派以下诸人)或问:依因与缘即

  ~P 1161

  无自在,(依他起性)一切有部亦如是说,何须再成。须知此处所成立之无自在,

  乃应成派之不共者。缘起须具前说之三条件:第一,生缘聚合成无自性,缘因相合

  ,是为聚合缘起。第二,须观待支分而有。由此缘起因,知其无自性,为依靠缘起

  。第三,依自积聚而施设安立。由此缘起因成立无自性,是为安立缘起,或称施设

  缘起,亦即依之而施设之缘起。总称为缘起三理。其中粗细与共不共之差别。(此

  据梦语音义「桑母巴打耶」,具有聚及依、及依而施设之三义。)依而施设之缘起

  最细,乃不共者,为月称所特别开显。至观待支分而有,(虽微尘许,亦须观待其

  自有支分而有。)乃自续派所许之缘起,较粗。因缘和合之缘起,为唯识、经部、

  有部所共许,此为最粗,以但摄有为而不遍有为故。(遍有广狭之分)依而施设之

  缘起,乃应成独创。上三,宗喀大师特略摄为二,即共与不共。依而施设为不共,

  观待支分与因缘和合摄为共之一种。凡依较ァ魽或依缘立之法,与所依必非一性,

  如自性一,则一切作用皆成一。然彼二亦非异性,若异,则两无相关。此说无论瓶

  等或依其因缘支分而生,或依其积聚唯分别安立而生,皆无自性成就之异或一。若

  ~P 1162

  一,则补特伽罗之能取所取,及诸法之能作所作皆应成一。若异,则如牛马之互不

  相关,破其相依之关系,与观待于他之理相违。依生缘起,应成派与他宗共,不过

  详细解释中有不同。如陶师与瓶,不能说为自性成就之一、异。若一,则陶师与瓶

  无异。若异,则应不待陶师而瓶能自立。补特伽罗为业力所作,亦然。中论亦云:

  「若法从缘生,是则不即因,亦不异于因,故不断不常。」若瓶与其支分积聚为异

  ,则瓶腹洞穿时,应说瓶未尝坏。如是,则瓶即是常性。如瓶与积聚为一,则瓶应

  具有不变之自性,而瓶实刹那变坏,无常为性,此二相违,则其流应成不断与断之

  二种,于是遂成断见。此颂亦可依生、依施二种缘起配合。缘起与其自性非一,亦

  非除本法之缘起而有异体。以故知诸法不由一异而有远离四生,非常非断。龙树菩

  萨出世赞亦云:「外道计诸苦,自造及他造、共造、无因造。佛说是缘生。」自造

  ,谓是即由若烦恼同体之因而生。此自造之「自」字,非指补特伽罗之我,乃是如

  数论师所说,种子未生苗芽之时,虽不能见苗芽,然此种子内先即具有能生苗芽之

  因。亦即谓种子内积聚有不可见之苗芽,将来之苗芽与此是一体,以种子中先有苗

  芽为苗芽之生因故。他生谓异体为因,谓种子与苗芽各异。有种时尚无苗芽,有苗

  ~P 1163

  芽时种子已坏。此虽应成派亦许,所不同者,彼说有自性异体为因而生。俱生者,

  外道见苦或时依自身生,或时依外缘生,如被他挞等故说苦由俱生。瓶由土瓶与土

  为一体之物及匠他而成,故亦是俱生。无因生,乃远离外道,此为外道之一种所计

  ,彼说日升月恒,非有作者,孔雀文彩,非由人涂画而成。外道数论师许自生。远

  离外道许无因生。外道吉哺巴许俱生。自续以下许他生…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