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唯识、经部、有部皆然。
佛世尊说,依靠、积聚、施设、安立,不堕四生边际。如苗芽不能说为自、他、共
及无因生。入中论抉择人无我,依七相法门。抉择法无我,依破四边生。论中十品
,由菩萨修习十种发心而开为十品,前五品生起大悲而修佛子行,说菩提心胜利。
最广在第六品,详说中观宗见,第六品,发心时已将殊胜慧学,即以空性为其对境
。初说能否开示之根器,次说空性胜利,次说空见,分人法二无我,先说法无我,
依破四生之理而抉择。法无我中,又以破自生及他生为广,而于破他则尤广,因自
续以下各派皆许他生,故分别细破。破四生讫,即以破四生之理成立法无自性,然
后方抉择人无我。七、八、九、十品,即七、八、九、十地,亦即七八九十种发心
~P 1164
。仅说各地不共功德,共文甚略,最后乃开示佛之十力等不共功德。入中论梗概如
是。要义在破除四生而建立无自性生。苗芽若自性生,必不出四生之外,因四生皆
自性生故。宗喀大师有空前口诀,苗芽生理不外无因生及因缘生之二种。无因生,
除远离外道外,内道无如是许者。内道皆许苗芽由因缘生。若谓苗芽有自性成就之
因缘生者,苗芽与其本体,不出自性成就之一体与异体二种。如一,则苗芽应从自
生,应有与苗芽一体之因。如是,由苗芽之因本有苗芽,以彼为苗芽之因时,已有
苗芽一体之因故,否则不能见因与苗芽为一体。如为因时已有苗芽,其后即不须再
生苗芽,而世人现见苗芽,种子坏时苗芽方生,实与现量相违。若谓以后再生苗芽
,则生应无量,且无止境。由上述之无义与无终二种过失,即遮自生。又许苗芽与
其自性成就之因为一体而生,即无异许自生。反之,许苗芽与其自性成就之因为异
体,从彼而生,即无异许从他生。若苗芽从其自性成就异体之因而生,则虚空瓦砾
皆可发生苗芽,因虚空与苗芽,均为自性成就之异体,与种子和苗芽成就自性之异
体等同故。如是,则灯应生暗,故不从他生。自生他生俱不合理,故知俱生亦不能
成。兹再抉择无因生,若苗芽可以无因而生者,则不应说有因时方生,无因时不生
~P 1165
。此又与现量相违。以世间现见苗芽皆从种子生故。又若有因时亦生,无因时亦生
者,生应无穷,或毕竟不生。乌鸦亦应同具孔雀文彩,同是无因故。四生皆破,方
显无自性生。出世赞又云:「若法从缘生,佛说即是空。诸法无自生,无等狮子吼
。」依缘生,可以前说粗细三种缘起释之。以佛世尊说此缘起法之自性本空,故上
半颂以缘起决定性空。若说凡缘起法皆性空,则有语病,如瓶柱皆是缘起法,若说
即是空性,是有为法皆成无为法矣。应说缘起即是空义,而又非一般之所谓空,乃
说自性空。凡自性已空之一切法方能安立业果能所作用等。若自性不空,则不能说
由此因有此果。故中论云:「于何是空性,于彼一切成。」由自性成就之不共因,
即不能生果。如前破四生时所说,若法自性空,方能说彼是缘起。故中论云:「于
何非空性,于彼一切违。」下半颂无等二字,即称世尊为一切无与伦比之意。狮子
吼,喻狮王啸吼,百兽震伏,世尊以诸法无自生一语,破除世间一切执有谛实诸论
。故宗喀大师特标示曰:「缘起因能破除一异常断及四边生。若能破除一切实执,
了解性空,(有能空人我,而于蕴聚实有不能遮者。)复能不舍业果缘起,勤修取
舍,最为希有。」释菩提心论龙树造云:「若知诸法空,复信修业果,奇中此最奇
~P 1166
,希有此希有。」此谓虽未知诸法性空,而能知缘起者,已属希有。又虽未知缘起
,而能通达空义者,此亦希有。至于能知诸法性空,而又能了知业果,且能依之而
善取舍者,此为希有中之希有。「欲生如是定解,要先善辨有与自性有,无与自性
无之差别。」而此差别在语言文字上似易分辨,于对境观察,则极易混惑。否则自
续以下诸宗及藏中先德,何以皆于此不能了达而生误解。月称菩萨于四百论释及明
句论辩此最明。藏中唯宗喀大师知之。自续诸师虽知由心安立过去,然谓彼本身亦
须有成就过来。意谓此如幻马,虽由吾人误认,然彼亦须有幻术所依之药物材料,
方有幻马显现。彼之所许如是,故知彼未能明辨唯有与自性有之差别。唯识师说遍
计无自性,然彼所谓之无自性,乃无彼所许之自性,而仍执有应成派所许之自性,
彼此所许之自性,名虽同而义实异。经部、有部则许诸法有自性,其说尤粗。自续
以下说自性有时,心中即显现有「有」之心境。说自性无时,心中即显现有「无」
之心境,故必须弃舍此等心理,方能了解应成派之无自性义,方能安立业果作用等
。印度自续以下诸师,虽未达无自性义,然不弃舍业果缘起,虽见有不及,其失犹
~P 1167
小。藏中古德皆自诩为应成派,然以不辨此义,而说「一切法皆无」,说「应成派
不立宗」等,并将业果缘起一律舍弃,此失极大。入中论云:「如知影像无自性之
因果建立,谁有智者,由见色受等不异因果诸法,而执定有自性耶?故虽见有而无
自性生。」
此谓缘有时非缘自性有,而缘唯有。清辨论师乃菩萨应世,其内证功德,不可
测度,而以应成派之见格之,彼说,诸法须其自性成就,然后分别安名,乃成其为
法。是亦堕于断常二边,以彼不明唯分别安立之理故。自续说,若诸法唯分别安立
而有,不须其自性成就者,则伪装之人,或影像、阳□,皆成其为真人、真形、真
水矣。彼之所见如是。以应成派观之,其所说之有自性,即许有不变之常,因而摄
入常见。既许有自性之常,而又许有刹那生灭,亦即可摄入断见。清辨寂护诸师,
虽尚不免堕入断常二边,然许一切法非实有,故亦可称为中观者。但应成派观之,
实尚未得清净中观见。过去藏德虽依经教许无自性,然彼所谓自性无,举毕竟无无
异。彼说,世俗名言有,乃由颠倒见显现,而实不可说之为有,如石女儿,虽名言
有,乃由颠倒计有,而实无有,故彼等常说,名言言有,不可说有,自性之无,乃
~P 1168
真实无。宗喀大师乃标明要旨,为自性之无,不能说无,名言之有,方可说有。此
非杜撰,乃根据百论等圣教而说,上文已广明,自性若有,应不出一异等过。自性
若无,应如是无。须知宗喀大师所说名言之有,有三量须合,若缺其一,即不能成
立。(一)名言须已传称,(二)他量非能损害,(三)于真实义中安立须无妨难
,即不害胜义理智。如柱之一法,世俗共传故,是传称名言,他量不能损,与胜义
不相妨害,以此三法,方成立名言有。过去藏中有说,凡说有柱有瓶等物,皆是执
相,皆非实有,乃由颠倒显现为有。为针对此种过失,及为初证空性者安立缘起方
便,故说此成立名言有之三法。如眼于柱串习已久,一见即知其名,世间传称皆说
为有,于此认知其为世间名言之量。如世尊云:「世间说有,我即说有。世间说无
,我亦说无。」应于此上认识名言之量,此非说牧竖所许之有无,佛亦随之说为有
无,乃谓世间一般不须观察寻伺即说为有无者,说为唯有,方入世间名言量。如此
方为世间传称。(二)他量不可损者,如误绳为蛇,以绳非是蛇之他量,可以损害
是蛇之量。柱则不然,不可以余量损害。(三)胜义理智无害者,真实见柱之空性
时,与有柱不相违。非如绳上无蛇之世俗名言可称,又非如蛇之他量可损。又性空
~P 1169
须在有法上显,绳上根本无蛇,则无蛇之空性。依中观宗,龟毛兔角无有空性,于
盘绳上亦不能抉择蛇有无自性故。建立名言有之三法,详道次广论。依上师口诀,
抉择世俗名言量有无,于立名处量上,有内心分别安立之量,有则成立为有,无则
成立为无。如盘绳上无蛇之支分,即不合立名言量。且内心分别知其非蛇,故又无
内心分别安立之量。故于世俗名言量不可说为有蛇。世俗名言量之有无,看似易辨
,其实甚难。如说柱有,若问如何有法,以何量成?答:世俗名言量有。又问:世
俗名言量如何而有?答:以眼见故。若又问:凡眼见者皆真有乎?此即不易置答。
故应于世俗名言量有无之理,通达决定,当说不须寻伺观察,一见之下即以决定其
为仅有,方是世俗名言有量。如四百论释云:「如计诸法有自性者,见有彼法,即
执有自性。若时见无性,即执彼法毕竟非有,如同免角。由彼不能出二边,故一切
所许皆难应理。」诸法二字,藏语为「恶波」,即指事事物物。一解为诸法,一解
为实有法,此指后义。
障碍清净见者,乃增益执及损减执,此二执之生起,皆由不能差别自性有与有
~P 1170
,及自性无与无之故。必现空双合,方能解脱有无二边。真正中观者能于通达一切
有为无为诸法皆无自性之上安立因果,方脱有无二边。执自性有,即堕有边。于无
自性不能安立因果,即堕无边。执诸法有自性、自体、自相,即堕有边。说诸法名
言无,即不能成立因果事用,即堕无边。于有为法空其事用,即不能安立因果,即
堕无边。有边即常见,无边即断见。龙树云:「说有,即常见。(于无自性而说有
,即堕常见。)说无,即断见。(显现似有,与因果合,而说为无,即堕断见)。
」通达有为无为无自性,须依缘起之因据,如是,方能安立无自性之因果。依依靠
缘起而知苗芽无自性生,即破常边。又能安立苗芽无自性之因果事用,即破断边。
破此二边,皆依缘起之理据。以缘起之理据因破除无边。以无自性之宗破除有边,
如苗芽无自性宗缘起故。因依而安立之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