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唯識、經部、有部皆然。
佛世尊說,依靠、積聚、施設、安立,不墮四生邊際。如苗芽不能說爲自、他、共
及無因生。入中論抉擇人無我,依七相法門。抉擇法無我,依破四邊生。論中十品
,由菩薩修習十種發心而開爲十品,前五品生起大悲而修佛子行,說菩提心勝利。
最廣在第六品,詳說中觀宗見,第六品,發心時已將殊勝慧學,即以空性爲其對境
。初說能否開示之根器,次說空性勝利,次說空見,分人法二無我,先說法無我,
依破四生之理而抉擇。法無我中,又以破自生及他生爲廣,而于破他則尤廣,因自
續以下各派皆許他生,故分別細破。破四生訖,即以破四生之理成立法無自性,然
後方抉擇人無我。七、八、九、十品,即七、八、九、十地,亦即七八九十種發心
~P 1164
。僅說各地不共功德,共文甚略,最後乃開示佛之十力等不共功德。入中論梗概如
是。要義在破除四生而建立無自性生。苗芽若自性生,必不出四生之外,因四生皆
自性生故。宗喀大師有空前口訣,苗芽生理不外無因生及因緣生之二種。無因生,
除遠離外道外,內道無如是許者。內道皆許苗芽由因緣生。若謂苗芽有自性成就之
因緣生者,苗芽與其本體,不出自性成就之一體與異體二種。如一,則苗芽應從自
生,應有與苗芽一體之因。如是,由苗芽之因本有苗芽,以彼爲苗芽之因時,已有
苗芽一體之因故,否則不能見因與苗芽爲一體。如爲因時已有苗芽,其後即不須再
生苗芽,而世人現見苗芽,種子壞時苗芽方生,實與現量相違。若謂以後再生苗芽
,則生應無量,且無止境。由上述之無義與無終二種過失,即遮自生。又許苗芽與
其自性成就之因爲一體而生,即無異許自生。反之,許苗芽與其自性成就之因爲異
體,從彼而生,即無異許從他生。若苗芽從其自性成就異體之因而生,則虛空瓦礫
皆可發生苗芽,因虛空與苗芽,均爲自性成就之異體,與種子和苗芽成就自性之異
體等同故。如是,則燈應生暗,故不從他生。自生他生俱不合理,故知俱生亦不能
成。茲再抉擇無因生,若苗芽可以無因而生者,則不應說有因時方生,無因時不生
~P 1165
。此又與現量相違。以世間現見苗芽皆從種子生故。又若有因時亦生,無因時亦生
者,生應無窮,或畢竟不生。烏鴉亦應同具孔雀文彩,同是無因故。四生皆破,方
顯無自性生。出世贊又雲:「若法從緣生,佛說即是空。諸法無自生,無等獅子吼
。」依緣生,可以前說粗細叁種緣起釋之。以佛世尊說此緣起法之自性本空,故上
半頌以緣起決定性空。若說凡緣起法皆性空,則有語病,如瓶柱皆是緣起法,若說
即是空性,是有爲法皆成無爲法矣。應說緣起即是空義,而又非一般之所謂空,乃
說自性空。凡自性已空之一切法方能安立業果能所作用等。若自性不空,則不能說
由此因有此果。故中論雲:「于何是空性,于彼一切成。」由自性成就之不共因,
即不能生果。如前破四生時所說,若法自性空,方能說彼是緣起。故中論雲:「于
何非空性,于彼一切違。」下半頌無等二字,即稱世尊爲一切無與倫比之意。獅子
吼,喻獅王嘯吼,百獸震伏,世尊以諸法無自生一語,破除世間一切執有谛實諸論
。故宗喀大師特標示曰:「緣起因能破除一異常斷及四邊生。若能破除一切實執,
了解性空,(有能空人我,而于蘊聚實有不能遮者。)複能不舍業果緣起,勤修取
舍,最爲希有。」釋菩提心論龍樹造雲:「若知諸法空,複信修業果,奇中此最奇
~P 1166
,希有此希有。」此謂雖未知諸法性空,而能知緣起者,已屬希有。又雖未知緣起
,而能通達空義者,此亦希有。至于能知諸法性空,而又能了知業果,且能依之而
善取舍者,此爲希有中之希有。「欲生如是定解,要先善辨有與自性有,無與自性
無之差別。」而此差別在語言文字上似易分辨,于對境觀察,則極易混惑。否則自
續以下諸宗及藏中先德,何以皆于此不能了達而生誤解。月稱菩薩于四百論釋及明
句論辯此最明。藏中唯宗喀大師知之。自續諸師雖知由心安立過去,然謂彼本身亦
須有成就過來。意謂此如幻馬,雖由吾人誤認,然彼亦須有幻術所依之藥物材料,
方有幻馬顯現。彼之所許如是,故知彼未能明辨唯有與自性有之差別。唯識師說遍
計無自性,然彼所謂之無自性,乃無彼所許之自性,而仍執有應成派所許之自性,
彼此所許之自性,名雖同而義實異。經部、有部則許諸法有自性,其說尤粗。自續
以下說自性有時,心中即顯現有「有」之心境。說自性無時,心中即顯現有「無」
之心境,故必須棄舍此等心理,方能了解應成派之無自性義,方能安立業果作用等
。印度自續以下諸師,雖未達無自性義,然不棄舍業果緣起,雖見有不及,其失猶
~P 1167
小。藏中古德皆自诩爲應成派,然以不辨此義,而說「一切法皆無」,說「應成派
不立宗」等,並將業果緣起一律舍棄,此失極大。入中論雲:「如知影像無自性之
因果建立,誰有智者,由見色受等不異因果諸法,而執定有自性耶?故雖見有而無
自性生。」
此謂緣有時非緣自性有,而緣唯有。清辨論師乃菩薩應世,其內證功德,不可
測度,而以應成派之見格之,彼說,諸法須其自性成就,然後分別安名,乃成其爲
法。是亦墮于斷常二邊,以彼不明唯分別安立之理故。自續說,若諸法唯分別安立
而有,不須其自性成就者,則僞裝之人,或影像、陽□,皆成其爲真人、真形、真
水矣。彼之所見如是。以應成派觀之,其所說之有自性,即許有不變之常,因而攝
入常見。既許有自性之常,而又許有刹那生滅,亦即可攝入斷見。清辨寂護諸師,
雖尚不免墮入斷常二邊,然許一切法非實有,故亦可稱爲中觀者。但應成派觀之,
實尚未得清淨中觀見。過去藏德雖依經教許無自性,然彼所謂自性無,舉畢竟無無
異。彼說,世俗名言有,乃由顛倒見顯現,而實不可說之爲有,如石女兒,雖名言
有,乃由顛倒計有,而實無有,故彼等常說,名言言有,不可說有,自性之無,乃
~P 1168
真實無。宗喀大師乃標明要旨,爲自性之無,不能說無,名言之有,方可說有。此
非杜撰,乃根據百論等聖教而說,上文已廣明,自性若有,應不出一異等過。自性
若無,應如是無。須知宗喀大師所說名言之有,有叁量須合,若缺其一,即不能成
立。(一)名言須已傳稱,(二)他量非能損害,(叁)于真實義中安立須無妨難
,即不害勝義理智。如柱之一法,世俗共傳故,是傳稱名言,他量不能損,與勝義
不相妨害,以此叁法,方成立名言有。過去藏中有說,凡說有柱有瓶等物,皆是執
相,皆非實有,乃由顛倒顯現爲有。爲針對此種過失,及爲初證空性者安立緣起方
便,故說此成立名言有之叁法。如眼于柱串習已久,一見即知其名,世間傳稱皆說
爲有,于此認知其爲世間名言之量。如世尊雲:「世間說有,我即說有。世間說無
,我亦說無。」應于此上認識名言之量,此非說牧豎所許之有無,佛亦隨之說爲有
無,乃謂世間一般不須觀察尋伺即說爲有無者,說爲唯有,方入世間名言量。如此
方爲世間傳稱。(二)他量不可損者,如誤繩爲蛇,以繩非是蛇之他量,可以損害
是蛇之量。柱則不然,不可以余量損害。(叁)勝義理智無害者,真實見柱之空性
時,與有柱不相違。非如繩上無蛇之世俗名言可稱,又非如蛇之他量可損。又性空
~P 1169
須在有法上顯,繩上根本無蛇,則無蛇之空性。依中觀宗,龜毛兔角無有空性,于
盤繩上亦不能抉擇蛇有無自性故。建立名言有之叁法,詳道次廣論。依上師口訣,
抉擇世俗名言量有無,于立名處量上,有內心分別安立之量,有則成立爲有,無則
成立爲無。如盤繩上無蛇之支分,即不合立名言量。且內心分別知其非蛇,故又無
內心分別安立之量。故于世俗名言量不可說爲有蛇。世俗名言量之有無,看似易辨
,其實甚難。如說柱有,若問如何有法,以何量成?答:世俗名言量有。又問:世
俗名言量如何而有?答:以眼見故。若又問:凡眼見者皆真有乎?此即不易置答。
故應于世俗名言量有無之理,通達決定,當說不須尋伺觀察,一見之下即以決定其
爲僅有,方是世俗名言有量。如四百論釋雲:「如計諸法有自性者,見有彼法,即
執有自性。若時見無性,即執彼法畢竟非有,如同免角。由彼不能出二邊,故一切
所許皆難應理。」諸法二字,藏語爲「惡波」,即指事事物物。一解爲諸法,一解
爲實有法,此指後義。
障礙清淨見者,乃增益執及損減執,此二執之生起,皆由不能差別自性有與有
~P 1170
,及自性無與無之故。必現空雙合,方能解脫有無二邊。真正中觀者能于通達一切
有爲無爲諸法皆無自性之上安立因果,方脫有無二邊。執自性有,即墮有邊。于無
自性不能安立因果,即墮無邊。執諸法有自性、自體、自相,即墮有邊。說諸法名
言無,即不能成立因果事用,即墮無邊。于有爲法空其事用,即不能安立因果,即
墮無邊。有邊即常見,無邊即斷見。龍樹雲:「說有,即常見。(于無自性而說有
,即墮常見。)說無,即斷見。(顯現似有,與因果合,而說爲無,即墮斷見)。
」通達有爲無爲無自性,須依緣起之因據,如是,方能安立無自性之因果。依依靠
緣起而知苗芽無自性生,即破常邊。又能安立苗芽無自性之因果事用,即破斷邊。
破此二邊,皆依緣起之理據。以緣起之理據因破除無邊。以無自性之宗破除有邊,
如苗芽無自性宗緣起故。因依而安立之緣起(…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