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之實有境,于此生貪等,本宗則謂由愚疑唯計諸有自性,于悅不悅意境生貪鎮等
。本宗重在一「唯」字,謂唯由愚疑增益諸法實有自性成就,別無其余,由此而引
生貪鎮等惑。含鎮所緣,謂悅不悅意境。于所貪著之點,執爲實有自性,此乃執著
行相,鎮等亦然。若不計境爲實有,僅于悅不悅意境遂起貪鎮,無有是事。故說唯
~P 1062
計諸境有自性,遂生不如理作意,增益而轉。如前念緣悅不悅意境,後念數數思惟
,遂生不如理作意增益而轉,非貪鎮等與彼愚疑各異而轉,乃相應而轉。因與愚疑
相應,遂亦執境實有自性而起貪愛鎮恚。故貪等有二種作用:(一)執境實有自性
,(二)起貪愛。貪愛與愚疑之所緣非別異而轉。所謂「非別異」者,非謂愚疑與
貪等行相是一,乃是說愚疑與貪等所緣境不異。以是之故,若無明于諸境執爲自性
成就,則于彼所執之境生貪或生鎮。此二俱非(于執實境上既未生貪亦未生鎮)則
生後念同類之疑。後念執實之愚疑與前念執實之愚疑同類。六十如理論雲:「諸具
有境實心者,煩惱猛毒豈不生。何時雖處于中流,亦被染汙蛇緊縛。」此謂具有執
悅不悅意所緣爲實有之心者,煩惱豈有不生之理。月稱釋雲:「凡于有法執自性,
一切煩惱皆叢生。于悅意境難遮貪,于不悅意難遮鎮。」于蘊執實而生壞聚見,亦
同于寶□論之意趣,不僅百論釋、七十空性論也。十二支初起之無明即攝壞聚見,
彼由于因緣所生法之法我執無明而生。七十空性論雲:「因緣所生法,若分別真實
(若分別執實),佛說爲無明,彼生十二支。見真知法空,無明則不生。于此無明
~P 1063
滅,故滅十二支。」以余支由此生故。其余煩惱生起之理,如中士道所說,可比而
知。自宗中士道所說煩惱生起行相與唯識、自續共。所不共者,唯于蘊執實而生壞
聚見一點。于我執未生之前,初念緣安立我處所之蘊,覺蘊是有。次念執蘊爲自性
成就,即已離蘊,而唯執自性成就,繼緣我名亦爲自性成就。(與念我爲我之想同
時俱生,執爲自性成就。)此即壞聚見。繼由我想同時生起與他之分,因而生起親
疏愛憎諸煩惱。蘊爲安名處所,于此執實乃生壞聚見。壞聚見所緣之我乃安名之我
,後乃于此執實。故雲先有蘊執後有我執。亦如心想其人,必先于心中有其人之影
像,乃起其人想。法稱論師因明頌(釋量論)雲:「于何見我于彼者,常于我名成
愛執,(自性成就之我本無,而隨何有情皆見爲有。)由我愛執成貪樂,以貪能障
諸過生,由見功德亦增貪,取彼我所諸惡業。以故貪著執我者,爾時彼轉入生死。
」
人法二我執爲生死根本,見前引寶□論「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及入中
論「諸煩惱過患,皆由壞聚見而生。」八千頌十地品皆說我及我所爲生死根本。本
宗特別標此二執爲流轉生死之根本一科者,因自續以下各宗皆不能正淨無倒認識流
~P 1064
轉生死之根,故雖勤求解脫,不得方便。何況諸余外道。如計世間爲大自天所造,
果爾,則一切苦皆其所造。以天常故,苦亦是常。苦既是常,何能解脫。自續以下
認爲緣補特伽羅執有自能成就實有境,于此執實即生死根。破除此執而入等持,煩
惱自不現行,遂自以此爲證空性,已斷生死根本。及出定後,惑仍現行。故自應成
派觀之,各宗皆未斷生死根本。余宗未明白顯示由執實起惑之詳細情形。如法稱因
明頌雲:「于何見我雲雲」謂見我即能見自能成就之我,此法稱之不共解釋。常人
執我,即欲其常而不斷,貪著不舍。初生我執,由我執生對我之我愛執,不願與我
相離。遂于樂生貪,不願樂與我離。內而諸根外而財寶,雖皆以有漏苦爲自性,然
爲貪樂之貪所障,不見過患而見功德。如沈湎者不見酒之過患。故頌雲:「以貪能
障諸過失,由見功德益增貪。」故于諸根財寶執爲我所取,爲成就我安樂之資。頌
雲:「以真貪著之我者,爾時彼轉入生死。」謂何時于我起貪著,彼時即墮生死。
須斷愚疑無明,方能斷除于我生起之愛執。此間所說與前說二我之建立雖不同(法
稱同于唯識),然依我執而生起煩惱之次第,應依此而知。彼亦初爲我想之所緣,
執我爲自性成就。(「我想」謂念我爲我,此世俗名言之我。緣此執爲自性成就。
~P 1065
)于此生貪,以上生我愛樂之貪著。而我愛樂若不觀待于我所,彼樂即不能自在而
生。(如觀劇而無眼,則樂不生。)于是于我所亦複生愛執。以故障彼諸過失(如
世間友朋于我有利樂,即但見其功德不複見其過失。)而轉見彼功德,遂進而求彼
諸我所以成辦我之愛樂。由是生煩惱而造業,業即與生死相續矣。結生相續由業而
來。業由煩惱,煩惱由愛家執,我愛執由于執世俗名言安立之我爲自性成就。追溯
而上,故此爲根本。七十空性論雲:「業以惑爲因,由惑起諸業。身以業爲因,叁
皆自性空。」「業」者,具煩惱因相,能集煩惱,即作業。「身」者,作業之因相
,叁種本體皆無自性。以如是之理于流轉生死之次第,應修得決定。
巳叁、欲斷我執,當求無我見分二 午一、須求無我見之理由 午二、引生無我見
之方法。
午一、須求無我見之理由
「如前所說二種我執無明,既須斷除亦欲斷除,若僅欲斷而不尋求了知我執爲
生死根本之理。或雖了知而不以了義教理破除我執之境,勤求引發無我淨見,實爲
極鈍根性,以已放棄能證解脫與一切種智道之命根,猶全不顧故。法稱論師雲:『
~P 1066
若未破彼境,不能斷彼執。故斷隨德失,所起貪鎮等,要不見彼境,非由外道理。
』此說剔除外刺不待破彼所執之境,以針從根剔之即除。斷除內心煩惱則不如是。
如斷我執要見無彼所執之境,始能斷除也。月稱論師亦說:『由見貪等煩惱與生老
等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故瑜伽師若欲斷彼,當以正理破除我執所增益之人我境
也。』如入中論雲:『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
伽師先破我。』修真實義者當如是行,故雲瑜伽師也。此亦是龍猛菩薩之意旨。如
六十正理論雲:『彼即衆見因,無彼不生惑,是故遍知彼,見惑皆不生。雲何能遍
知?謂見緣起性。緣生即無生,是正覺所說。』此說爲染汙見及余煩惱作根本之實
執,要由緣起通達諸法自性不生之真理始能斷除。若未能破執諸法有自性之境,則
必不見無彼自性故。提婆菩薩所說如前已引。又四百論雲:『若見境無我,叁有種
當滅。』此說由我執所緣之境都無有我,則能斷除爲叁有之根本無明。靜天菩薩亦
雲:補特伽羅空已善成立,由斷根本故,一切煩惱皆不複生。如如來秘密經雲:『
寂靜慧如斷樹根,一切枝葉皆當乾枯。如是,若滅薩迦耶見,一切煩惱與隨煩惱皆
~P 1067
當息滅。』此說通達修習補特伽羅自性空,能滅薩迦耶見。若滅彼見則余一切煩惱
亦當隨滅,但若未破人我執境,亦必不能通達無我。彼文既明薩迦耶見爲余一切煩
惱之根本。若彼異于無明,則生死根本有不同二種,故彼亦是無明也。總之,注釋
甚深經義之諸大論師,凡抉擇真實義時必以無量教理而觀察者,是因了知:未見邪
執所執之我空無所有,則不能知無我空性。故于此義當求定解,最爲切要。若未破
除生死根本邪執之境,修彼空義而修其余深義,則全不能斷除我執。以心未緣無我
空性則必不能斷我執故。若未破我執境,僅收其心令不緣彼境,不能立爲緣無我故
。以是當知,心緣境時共有叁類:一、執所緣爲實有,二、執爲不實,叁、但緣境
不執差別。如未執不實者,不必盡執實有,故未執二我者亦不必即緣二無我,以有
無邊第叁類心故。又二種我執主要是緣人我而轉。故當抉擇如彼所執其事非有。若
不爾者,如盜竄林中,而追尋于平原也。由修如是抉擇之空義能斷盡錯亂,故此空
義即是最勝真實義。倘棄此義別求真理,當知唯屬隨順所談,實出經義之外也。如
是執實有男女等人及色受等法之無明,由得通達無我空見而修習之,即能斷除。無
明斷已,則緣實執境增益愛非愛相之非理作意分別亦即隨滅。分別滅已,則以薩迦
~P 1068
耶見爲根本之貪等煩惱,亦並隨滅。貪等既滅,則彼所起之業亦滅。業若滅者,則
無業力所引之生死輪回,即解脫矣。于此當生堅固信解,次求真實正見。如中論雲
:『業煩惱滅故,名之爲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了知如是流轉還滅次
第,當善愛護通達真實。若不善分別,僅籠統而修,都無益也。」
欲斷無明我執,須求通達無我見。欲求通達無我見,須生起出離心。欲生出離
心,又須先于生死流轉次第得決定,知生死是苦,而後求此空見。
唯識宗不了知我執爲生死根本。自續派則僅見一隅未窺全貌,未善遮破。或失
之過甚或失之過狹,是極鈍根。以彼已棄舍趣解脫及一切種智之道命,猶宴然而不
顧故。一切種智之道命,即無我見,乃道之精要,爲余道之支分所依者。佛說八萬
四千法門皆爲救度衆生、利濟衆生,令得解脫。衆生之不得解脫皆由我執無明。由
此起惑造業,沈淪苦海不能出離。在地獄中所飲烊銅量如海水。佛以大悲宣說通達
無我慧之利刃,令斬斷我執無明。或直說或曲說,無非爲應衆生根器。故佛之一切
事業、一切法門,皆爲宣說甚深空慧,斷此我執無明。彼等鈍根舍棄道命,任何不
想,安然而住,欲得解脫及一切種智,烏可得哉!故自應成派觀之,良可哀愍。譬
~P 1069
如世人咽喉受刃宴然不顧,反于指爪末節特加矜護,本末倒置,甯非愚□。小乘四
果無不以…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