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之实有境,于此生贪等,本宗则谓由愚疑唯计诸有自性,于悦不悦意境生贪镇等
。本宗重在一「唯」字,谓唯由愚疑增益诸法实有自性成就,别无其余,由此而引
生贪镇等惑。含镇所缘,谓悦不悦意境。于所贪著之点,执为实有自性,此乃执著
行相,镇等亦然。若不计境为实有,仅于悦不悦意境遂起贪镇,无有是事。故说唯
~P 1062
计诸境有自性,遂生不如理作意,增益而转。如前念缘悦不悦意境,后念数数思惟
,遂生不如理作意增益而转,非贪镇等与彼愚疑各异而转,乃相应而转。因与愚疑
相应,遂亦执境实有自性而起贪爱镇恚。故贪等有二种作用:(一)执境实有自性
,(二)起贪爱。贪爱与愚疑之所缘非别异而转。所谓「非别异」者,非谓愚疑与
贪等行相是一,乃是说愚疑与贪等所缘境不异。以是之故,若无明于诸境执为自性
成就,则于彼所执之境生贪或生镇。此二俱非(于执实境上既未生贪亦未生镇)则
生后念同类之疑。后念执实之愚疑与前念执实之愚疑同类。六十如理论云:「诸具
有境实心者,烦恼猛毒岂不生。何时虽处于中流,亦被染污蛇紧缚。」此谓具有执
悦不悦意所缘为实有之心者,烦恼岂有不生之理。月称释云:「凡于有法执自性,
一切烦恼皆丛生。于悦意境难遮贪,于不悦意难遮镇。」于蕴执实而生坏聚见,亦
同于宝□论之意趣,不仅百论释、七十空性论也。十二支初起之无明即摄坏聚见,
彼由于因缘所生法之法我执无明而生。七十空性论云:「因缘所生法,若分别真实
(若分别执实),佛说为无明,彼生十二支。见真知法空,无明则不生。于此无明
~P 1063
灭,故灭十二支。」以余支由此生故。其余烦恼生起之理,如中士道所说,可比而
知。自宗中士道所说烦恼生起行相与唯识、自续共。所不共者,唯于蕴执实而生坏
聚见一点。于我执未生之前,初念缘安立我处所之蕴,觉蕴是有。次念执蕴为自性
成就,即已离蕴,而唯执自性成就,继缘我名亦为自性成就。(与念我为我之想同
时俱生,执为自性成就。)此即坏聚见。继由我想同时生起与他之分,因而生起亲
疏爱憎诸烦恼。蕴为安名处所,于此执实乃生坏聚见。坏聚见所缘之我乃安名之我
,后乃于此执实。故云先有蕴执后有我执。亦如心想其人,必先于心中有其人之影
像,乃起其人想。法称论师因明颂(释量论)云:「于何见我于彼者,常于我名成
爱执,(自性成就之我本无,而随何有情皆见为有。)由我爱执成贪乐,以贪能障
诸过生,由见功德亦增贪,取彼我所诸恶业。以故贪著执我者,尔时彼转入生死。
」
人法二我执为生死根本,见前引宝□论「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及入中
论「诸烦恼过患,皆由坏聚见而生。」八千颂十地品皆说我及我所为生死根本。本
宗特别标此二执为流转生死之根本一科者,因自续以下各宗皆不能正净无倒认识流
~P 1064
转生死之根,故虽勤求解脱,不得方便。何况诸余外道。如计世间为大自天所造,
果尔,则一切苦皆其所造。以天常故,苦亦是常。苦既是常,何能解脱。自续以下
认为缘补特伽罗执有自能成就实有境,于此执实即生死根。破除此执而入等持,烦
恼自不现行,遂自以此为证空性,已断生死根本。及出定后,惑仍现行。故自应成
派观之,各宗皆未断生死根本。余宗未明白显示由执实起惑之详细情形。如法称因
明颂云:「于何见我云云」谓见我即能见自能成就之我,此法称之不共解释。常人
执我,即欲其常而不断,贪著不舍。初生我执,由我执生对我之我爱执,不愿与我
相离。遂于乐生贪,不愿乐与我离。内而诸根外而财宝,虽皆以有漏苦为自性,然
为贪乐之贪所障,不见过患而见功德。如沉湎者不见酒之过患。故颂云:「以贪能
障诸过失,由见功德益增贪。」故于诸根财宝执为我所取,为成就我安乐之资。颂
云:「以真贪著之我者,尔时彼转入生死。」谓何时于我起贪著,彼时即堕生死。
须断愚疑无明,方能断除于我生起之爱执。此间所说与前说二我之建立虽不同(法
称同于唯识),然依我执而生起烦恼之次第,应依此而知。彼亦初为我想之所缘,
执我为自性成就。(「我想」谓念我为我,此世俗名言之我。缘此执为自性成就。
~P 1065
)于此生贪,以上生我爱乐之贪著。而我爱乐若不观待于我所,彼乐即不能自在而
生。(如观剧而无眼,则乐不生。)于是于我所亦复生爱执。以故障彼诸过失(如
世间友朋于我有利乐,即但见其功德不复见其过失。)而转见彼功德,遂进而求彼
诸我所以成办我之爱乐。由是生烦恼而造业,业即与生死相续矣。结生相续由业而
来。业由烦恼,烦恼由爱家执,我爱执由于执世俗名言安立之我为自性成就。追溯
而上,故此为根本。七十空性论云:「业以惑为因,由惑起诸业。身以业为因,三
皆自性空。」「业」者,具烦恼因相,能集烦恼,即作业。「身」者,作业之因相
,三种本体皆无自性。以如是之理于流转生死之次第,应修得决定。
巳三、欲断我执,当求无我见分二 午一、须求无我见之理由 午二、引生无我见
之方法。
午一、须求无我见之理由
「如前所说二种我执无明,既须断除亦欲断除,若仅欲断而不寻求了知我执为
生死根本之理。或虽了知而不以了义教理破除我执之境,勤求引发无我净见,实为
极钝根性,以已放弃能证解脱与一切种智道之命根,犹全不顾故。法称论师云:『
~P 1066
若未破彼境,不能断彼执。故断随德失,所起贪镇等,要不见彼境,非由外道理。
』此说剔除外刺不待破彼所执之境,以针从根剔之即除。断除内心烦恼则不如是。
如断我执要见无彼所执之境,始能断除也。月称论师亦说:『由见贪等烦恼与生老
等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故瑜伽师若欲断彼,当以正理破除我执所增益之人我境
也。』如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
伽师先破我。』修真实义者当如是行,故云瑜伽师也。此亦是龙猛菩萨之意旨。如
六十正理论云:『彼即众见因,无彼不生惑,是故遍知彼,见惑皆不生。云何能遍
知?谓见缘起性。缘生即无生,是正觉所说。』此说为染污见及余烦恼作根本之实
执,要由缘起通达诸法自性不生之真理始能断除。若未能破执诸法有自性之境,则
必不见无彼自性故。提婆菩萨所说如前已引。又四百论云:『若见境无我,三有种
当灭。』此说由我执所缘之境都无有我,则能断除为三有之根本无明。静天菩萨亦
云:补特伽罗空已善成立,由断根本故,一切烦恼皆不复生。如如来秘密经云:『
寂静慧如断树根,一切枝叶皆当乾枯。如是,若灭萨迦耶见,一切烦恼与随烦恼皆
~P 1067
当息灭。』此说通达修习补特伽罗自性空,能灭萨迦耶见。若灭彼见则余一切烦恼
亦当随灭,但若未破人我执境,亦必不能通达无我。彼文既明萨迦耶见为余一切烦
恼之根本。若彼异于无明,则生死根本有不同二种,故彼亦是无明也。总之,注释
甚深经义之诸大论师,凡抉择真实义时必以无量教理而观察者,是因了知:未见邪
执所执之我空无所有,则不能知无我空性。故于此义当求定解,最为切要。若未破
除生死根本邪执之境,修彼空义而修其余深义,则全不能断除我执。以心未缘无我
空性则必不能断我执故。若未破我执境,仅收其心令不缘彼境,不能立为缘无我故
。以是当知,心缘境时共有三类:一、执所缘为实有,二、执为不实,三、但缘境
不执差别。如未执不实者,不必尽执实有,故未执二我者亦不必即缘二无我,以有
无边第三类心故。又二种我执主要是缘人我而转。故当抉择如彼所执其事非有。若
不尔者,如盗窜林中,而追寻于平原也。由修如是抉择之空义能断尽错乱,故此空
义即是最胜真实义。倘弃此义别求真理,当知唯属随顺所谈,实出经义之外也。如
是执实有男女等人及色受等法之无明,由得通达无我空见而修习之,即能断除。无
明断已,则缘实执境增益爱非爱相之非理作意分别亦即随灭。分别灭已,则以萨迦
~P 1068
耶见为根本之贪等烦恼,亦并随灭。贪等既灭,则彼所起之业亦灭。业若灭者,则
无业力所引之生死轮回,即解脱矣。于此当生坚固信解,次求真实正见。如中论云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了知如是流转还灭次
第,当善爱护通达真实。若不善分别,仅笼统而修,都无益也。」
欲断无明我执,须求通达无我见。欲求通达无我见,须生起出离心。欲生出离
心,又须先于生死流转次第得决定,知生死是苦,而后求此空见。
唯识宗不了知我执为生死根本。自续派则仅见一隅未窥全貌,未善遮破。或失
之过甚或失之过狭,是极钝根。以彼已弃舍趣解脱及一切种智之道命,犹宴然而不
顾故。一切种智之道命,即无我见,乃道之精要,为余道之支分所依者。佛说八万
四千法门皆为救度众生、利济众生,令得解脱。众生之不得解脱皆由我执无明。由
此起惑造业,沉沦苦海不能出离。在地狱中所饮烊铜量如海水。佛以大悲宣说通达
无我慧之利刃,令斩断我执无明。或直说或曲说,无非为应众生根器。故佛之一切
事业、一切法门,皆为宣说甚深空慧,断此我执无明。彼等钝根舍弃道命,任何不
想,安然而住,欲得解脱及一切种智,乌可得哉!故自应成派观之,良可哀愍。譬
~P 1069
如世人咽喉受刃宴然不顾,反于指爪末节特加矜护,本末倒置,宁非愚□。小乘四
果无不以…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