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P4

  ..续本文上一页通达无我空慧为其道命。即加行声闻人亦以无我空慧为资粮。根本定中固

  唯以空慧为所缘,即在后得中,亦无时不在心中摄持无我空慧而对众生作利益事。

  不然,则如美食渗毒,欲得解脱,难矣。即在大乘亦可说以无我空慧为道命。特在

  内心随时专摄菩提心而修无我空慧,譬如鸟具双翼,而后福慧方得双圆。般若经云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诸佛菩萨摩诃萨,

  亦皆依般若波罗密多,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般若波罗密多者,即无我空

  慧是。欲求者乃解脱道,欲证者乃一切种智。然唯识自续皆不能依了义教善遮我执

  所执之境,故叹彼等为极钝根。是故具德法称云:「实境(无明我执所执之境)若

  无放舍者(若未弃舍),于彼断离非功德(谓不可能)。功能与过随和合,贪欲以

  及镇恨业。(谓见彼境与我利乐之功德,随即和合生贪欲。若见彼境与我损害之过

  患,谓怨敌等,随即和合引生镇恨。)断离彼境是未见,(欲断贪镇等境之方法,

  须于彼等境不见其功德过失,即能暂伏彼诸烦恼。)非同以彼诸外境。(非如外有

  荆刺手拔去即可,因内心染污不同身上垢腻可以硷皂等濯去也。)」般若经云:「

  ~P 1070

  如来虽具大悲,但不能以水浣众生罪,不能以手拔众生苦,不能将其功德移置于众

  生。如来宣说甚深空义,由此而令众生得度。众生罪苦,由如是断。无明所执,由

  此弃舍。」当时印度外道有说濯足恒河即得解脱者,故佛如是说。以断内心上之所

  应断,非同外境上之断离,如以针拔刺然。必须见彼我执无明于境上所执之我,依

  理依教而知其为无,加以灭除也。

  法称论师云:「唯修慈悲诸法门,不能遮止彼愚疑。」以慈悲不净等法门非正

  对治愚疑之遮止法。唯修无我见始能正对治。月称论师亦云:「若见贪等烦恼及生

  死等过患一切悉由我执生起,欲加灭除,尔时修瑜伽者,须将我执所增益之境,补

  特伽罗我灭除。」藏文「南觉巴」,义即专注修。瑜伽二字,通译为相应,此处系

  指专注修习空义。总之,轮回依于因果,生死是果,生死由业,业由烦恼,烦恼由

  我执无明,故知我执无明是主因。欲灭除生死苦果,必先灭除苦因之染污无明。如

  见烟而知火,烟是果,火是因,有火方有烟,烟随火而增减。又如种为苗因,苗芽

  随种增减而有无。如无种而有芽,便成无因生矣。惑、业、苦三如苗,愚疑无明(

  ~P 1071

  我执)如种。我执无明断,则惑业苦亦断。我执本属颠倒心,非不可破。此颠倒心

  例如见烟而倒执无火。此种错觉,以有烟必有火之正理便能破除。灭除我执最有力

  之利器为无我空慧。而此空慧仍由遮止执我之理智而生。亦如见烟而倒谓无火,与

  理不合,以见烟知火之理智甚正确故。一人心中,同时不能容许有火无火二种相违

  之心理,有我无我,亦复如是。以一为能破,一为所破故。执我之倒见既破,则无

  我之空慧即生。入中论云:「无余烦恼诸过患,以慧见由我执生(坏聚见),通达

  我为此缘境,故瑜伽师当灭我。」此明缘境之我与所执之我不同。世俗名言我为坏

  聚见所缘之我,非所应破。执实有自性之我乃瑜伽师之应破。第三句「此」字指坏

  聚见。上「我」字即世俗名言之我,亦即坏聚见之所缘境上之我,此不须破。惟坏

  聚见所执之实我,则为第四句当灭除之「我」。此颂全具中观正见。初句明过患;

  二句明过患之因,引起欲灭之心;三句正明坏聚见所缘境上之我;四句明坏聚见所

  执境上之我。如此之理,是龙树菩萨最殊胜意,亦是月称论师最殊胜之释,以其别

  于自续所引龙树之意。自续虽亦宗龙树,但宗其共通之意而非殊胜之意。推之有部

  经部,亦皆据佛说,然皆非佛最殊胜不共之意趣。六下正理论云:「彼等为诸恶见

  ~P 1072

  因,彼无烦恼则不生。以故若尽知于彼,见与烦恼皆生起。」「彼」者,谓我执无

  明,乃染污见之因。意谓汝若知染污无明之所执境为自性成就,则邪见与烦恼皆由

  之而生起。又云:「若思由何能知彼,以见依缘起而有。由依而生则无生,彼由胜

  尊智者说。」此颂首句乃设问之词,谓若问如何方能知染污无明所执自性成就之非

  。次句答云:以缘方能起。「胜尊」,谓佛说。此出无尽慧菩萨问经。又云:「缘

  生即无生,以无自性生。」常人见苗芽之生,内心即执苗芽本体不依他缘,自性能

  生。若知苗芽由种子等缘而生,则知苗芽无自在性。藏德皆以「缘生即无生」一语

  极重要。自续唯识见苗芽由种子生,反因此而执苗芽有自性生。谓苗芽若无自性生

  ,则虽有种子亦不能生。彼等虽谓苗从种子生,然于种子之功德又执著为有自性,

  以彼等不许种子功能由分别心安立之假名故。应成派说:若苗芽有苗自性,则自能

  生,则不须种子生矣。因苗芽之生不离依因与缘,故不能自在自能而生。理趣繁复

  ,兹仅略示方隅。

  本论于前引六十如理论后,复释云:「一切染污见,及一切余惑之因,乃于诸

  ~P 1073

  法执为谛实。以缘起之理通达诸法为无,而灭除之。见彼(内外境诸法)无自性者

  (即见内外诸法真实空性),若不破除执诸法自能成就之境者,(则见诸法无自性

  之慧)必不能生起也。」如执瓶为常,欲见瓶为无常,必须破除常执而后无常之见

  始能生起。又如有烟境而执为无火,若欲得有火之知见,须先破除于有烟境许为无

  火之执。故欲破除于有火有烟境上倒执无火,须以有烟必有火之因果正理而为破除

  。许烟从火生之理于心中生起时,即称破境。次念生决定有火之心。如执自性成就

  ,若知依缘二生之理,自能觉其自性成就之执实为颠倒,是为破境。次即生起决定

  无自性之心,即见无自性。由第一念破执有自性之境,第二念即决定知诸法无自性

  。故第一念破诸法自性,第二念见诸法无自性。于此相同之义,已见前引提婆菩萨

  四百论「如于本身与身根,愚疑遍安住。」一颂。四百论复说:「于境若见无我者

  ,则能遮除三有种。」又云:「三有种为识,境为彼行境。若见境无我,三有种当

  灭。」广论释谓:于我执无明所缘之境,即世俗之名言我,我执无明遂于此执为自

  性成就之我。兹若见其无自性成就,则能破除生死根本种子,即破无明也。其意谓

  何时见我执所执之我(世俗名言之我,我执无明执为自性成就者。)为无者(「无

  ~P 1074

  」谓无自性成就)何时即破三有之根本无明。寂天菩萨集学论云:「补特伽罗自性

  本空。」如上广说已最极成立。是以断根本烦恼,于一切时中悉不复起(谓永断,

  非暂伏。)萨迦耶见以何为能断?以通达补特伽罗自性本空之空慧为利斧即能断之

  。故欲断无明即须寻求无我见。欲断我执无明,须先破除补特伽罗我执境。又当依

  成立无我之理智而观察。此中程序,即欲破无明根,先破邪执境。欲破邪执境,先

  明无我理。欲明无我理,须求无我见。在明无我理时,即名寻求无我见也。寂天引

  秘密经说:「萨迦耶为一切余惑之根本。」如是,则应属无明所摄。(若不摄入无

  明,则生死根本当有二。)本宗说无明,非如余宗但谓不明,亦摄邪知见。若欲断

  无明,须求通达无我见之相。此非仅于语言上求,须将此段所引各种经论所说理趣

  数数思惟。昔印藏解释甚深了义教之善巧者,先须以多种教理观察,抉择真实。若

  不见邪执所执之我为无,及彼我是空,则不能通达无我及空性。龙树教义,抉择甚

  深义不外依教依理。依教,即依过去诸佛菩萨经论;依理,如所作如论等。以教以

  理观察邪执所执之谛实我,见其为无,而后通达空性。初以比量,次以现量。其比

  量通达,亦须以多数经教成立无我之理,使心先得未合量之变动,获比量知。由先

  ~P 1075

  得未合量之悟境,而后有合量之悟境。如仅以一分教理,不易尽去邪执。以成就无

  我之多教多理,必经数数观察,而后心中方起变动,于空性理略能了解,即比量智

  。又复数数观察方能现证空性。藏中虽皆说应通达空性,然又不许如上说之方便,

  先见邪执所执之我,非自性成就,本来是无,及彼我之空。盖彼等因支那堪布影响

  ,以为任何不思,或将一切分别一时遮断,以为能证空性。唯识自续虽皆许应通达

  无我,然亦不达上述方便,即由不注意先见邪执所执之我为无一点。宗喀大师为遮

  余宗及藏中昔时流弊,于此反复叮咛。吾人亦应依多教我理数数观察。由此方知吾

  人所执实为颠倒,此即无明,即一切烦恼根本。又知吾人不达空性,皆此为障。如

  是获得决定了知,方起欲断无明之心而寻求空慧。若不知过去大德依多教多理,皆

  为抉择我执所执自性之我为无。于此未获决定,则虽起欲断无明之心,亦不知先求

  通达无我见。故于此获得决定极为重要。生死根本即无明颠倒境,亦即执自性成就

  之我。除修断此之义理外,其余如自许为甚深之法,或修风息,或修明点,或修无

  想无念,或修自成本尊等,皆于我执任何不能损也。以彼等于无我丝毫未接近故。

  ~P 1076

  宗喀大师亦说生圆次第为迅速成佛之方法,以生圆次第亦皆须不离空性和合而修。

  若舍空性,专修生圆次第,即非成佛之道。大师于广论说大胜观以破外显内为其殊

  胜点。于略论说小胜观以自修秘诀为其殊胜点。依略论修持,加持尤大。以其中含

  多秘诀为广论所无,如下即是。藏文「孙穷」(破除)有断灭、弃舍、消减之意。

  如支那堪布修法:于我所执之境不依教理观察为无,仅将心意此放彼收。如于可贪

  境,心驰于彼,即执谛实。知不如理,立即将心收回,善亦不思、恶…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