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不思、遮可
贪境亦不思、不遮亦不思,将心安住于任何不思之境。此种安住,以未破除我执自
性成就之我故,不能许为安住无我也。即缘我境亦有三类之不同:(一)执实。即
执有自性成就之我。(二)不执实。说有世俗名言之我,而不执为谛实(如阿罗汉
)。(三)二俱不执。即不分别实与不实,心唯显现,于一切境皆然。故不能说一
切分别皆执谛实。如于瓶,虽不执无自性,然亦不定瓶有自性。有时于瓶,心唯显
现,谓仅粗略了知其轮廓,无「有无自性」之别。彼瓶如是,于蕴亦然,乃至于我
,亦复如是。故未执二我者亦未必即缘二无我,以有无边三类心故。第三类心多属
初业有情,而普通凡夫亦常有之。如初念缘瓶,虽有瓶之显现,而不缘及瓶之常与
~P 1077
不常。第二念起分别,方缘常或无常。凡夫初念缘我时,其心多住于第三类,笼统
了达其轮廓,既不执其为无自性成就,亦不执其为有自性成就。继于次念,方始念
为自性成就。凡夫仅有如是二种。至了达其为无自性成就,唯中观应成派师深达空
义者为能。自续以下皆不知也。执实之俱生我执,必于烦恼浓厚时乃易显现。在烦
恼未起时任运所起之「我想」,如我坐我行、我衣我食之我,不属于我执。此二不
同之点极须分别。如认平时不分别不观察任运之「我想」,亦与烦恼现行时之我等
同,是颠倒知,则失去俗谛,即犯凡夫无合量时之过。我行我坐之「我想」,若悉
认为颠倒知,则与事实相违,心想我行,而我不行矣。自续以下如不善解此,其失
皆可至此。「我想」之我若是颠倒知,则与我相对之你他皆成颠倒。譬如他是犬、
我是人,若此亦是颠倒知,则自他人犬皆不可辨矣!岂非笑话。然则住三类心之唯
我想,究有执否?答:此时之「我想」,固然不执谛实与不谛实,而执唯分别安立
之我,而又不自知其为分别安立之我(以未入中观理故)。例如吾人现所居室为唯
分别安立之室,而不自知其为唯分别安立之室。故心居第三蕴,其心状况乃有无边
~P 1078
。抉择无我正见,若不抉择与无我正相违反,针锋相对,二我执所执自性成就之我
,而抉择其余,则等捕盗`,盗已入林中,而搜之旷野。此示抉择见时应于其所应
断上抉择,否则将犯遮破太过(如认为如理分别亦为应断,即犯太过。)或犯「作
心空性」之弊。其前者以不知于二我上去分别所执自性成就之我,是有是无。而统
谓分别即执实,有分别即非,故犯太过。其后者以见第三蕴任运我想不须遮破,唯
自性成就之我是所应破,乃寻求何为自性成就之我。以为不依他缘而自能成就即是
自性成就之我,于是心中遂造作一我而遮破之,此谓「作心空性」,谓由彼心中造
作而成也。不知我执不须造作,任人皆有,只在如何抉择认识耳。修习空性者,于
无明我执所误执之境观察其为有为无而断除之。如此空者,乃为第一真实之义。舍
此而外,如前述之二者乃至自续诸宗修法,或于过去心不追、未来心不迎、现在心
不住(不分别之)显现心性修法,彼等自谓心不攀援,灵光炯然,心之根本安住于
此,即谓证空,或谓本境离言,任何亦不作意,即于不作意中安住修法。凡此种种
,皆不得为修习空性,皆不得为真实义,以于无明二种我执所误执之自性实有之境
,是如何而执,如其所执究竟为有为无,未能认识,故不能摧毁我执无明。必于二
~P 1079
种我执所误执境,抉择其为无有,乃为真实修空性,乃为真实第一之义。自续唯识
以下,皆随其根性所欲而假设,故出于了义经教之外(等同外道解脱)。然尚不出
共通经教之外。至若藏中过去,或观本原心体无色,以为即证空性。或观心善恶,
追寻其本,杳不可得,以为即证空性。或如前所说任何亦不作意诸说。或说空性实
有。或说空性能成。或说空性本无一物等等。是皆出乎共通经教之外。
能除我执无明方得解脱,否则不得。(还灭之次第详见论文。)欲求彻底真实
见,先须于心中发起希求欲乐。(非唯口语文字。)又须先依中士道思惟流转生死
之苦,令生真实不假造作之出离心。先思过去未来之苦,于当来流转之苦生大怖畏
,欲求出离。而后思于出离为障者,即是我执无明,如前引宝□论等所说而善谛思
。既知生死根本是无明,又知灭除无明除无我空见而外无余法门,于此得决定,方
能生起真实寻觅空见之猛利欲乐。由寻觅空见,数数修习,方能获得究竟真实之空
见。若不依次第修习,则易堕空性之险处及歧途,以于应断不善认识故。如一般修
法人买铃买鼓尚非真修者,不过为修法之准备而已。如是欲修断无明法者,或修慈
~P 1080
悲、不净、无常、禅定等,不能谓为真断无明,不过为断无明之支分及得无我空见
之顺增上缘而已。以积资忏罪成熟有情身心,亦犹耕田芟草放水,不过为种生苗芽
之准备而已。吾辈修法人,往往毕生皆在准备中而未真实修法,虚度光阴者不知凡
几,可胜浩叹。中论云:「灭业与惑成解脱。业惑从分别中生(从不如理作意而生
),诸分别从戏论生,戏论以空性灭除。」(见广本二十三卷)。阿罗汉能断镇心
,亦由修空慧而来。至修慈令镇不起、修忍令忿不起、修施令悭不起等,为各别对
治法。各别对治虽非圆满(圆满即成六度),亦能令镇等各别不起,但欲断彼根本
,则唯由修无我空慧。空性为万病一针之法,须于如是生死流转还灭次第了知已,
达真实义,当善爱护珍重而修,非彼不善分别所缘之疑修所能成也。云何疑修,谓
不能通达空性之过患,及须要通达之理、诸法门之窍道、通达之方法与次第,通达
之胜利等,皆不善分别。如见他人闭目趺坐而修空性,自亦仅效其闭目趺坐,而于
空性诸见完全未解,欲证空慧,如何可能。
午二、引生无我见之方法分三 未一、二无我见生起次序 未二、正生二无我见
~P 1081
未三、建立世俗胜义二谛。
未一、无我见生起次序
「二种我执生起次第,虽是由法我执引生人我执,但悟入无无我义时,则当先
生人无我见,后生法无我见。如宝□论云:『士夫非地水,非火风非空,非识非一
切,异此无士夫。如六界集故,士夫非真实。如是一一界,集故亦非真。』此中先
说人无自性,次说人所依之地等诸界无自性。显句论与佛护论亦说悟入真实义时,
当先从人无我悟入故,静天菩萨亦如是说。其理由谓于人法上了解之无我,虽无粗
细差别,然由所依之关系,于人上则易了解,于法上则难了解。如法无我,于眼耳
等法上难了,于影像等法上则易了知。故影像等为抉择眼耳等无我之同喻也。三摩
地王经亦云:『如汝知我想,亦如是知法。一切法自性,清净若虚空。由一知一切
,由一见一切。』此说若善了知我想所缘我之真理,则准此理例观眼等内法、瓶等
外法,亦皆相同。故若知见一法之真理,则能遍知见一切法之真理也。」
先生法我执,后生人我执。即于蕴先生起执为实有自性成就,次于补特伽罗生
起执有自性成就。然求入无我之性,则须先生补特伽罗无我见(即人无我),后乃
~P 1082
通达法无我。其不依修习见之次第者,如宝□论「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及
七十空性论谓:明生十二支。此二不相违,以如无明先后生起故。其依修习见次第
者,如宝□论云:「士夫非地亦非水,非火非风非虚空,非识亦非诸界合,然除彼
亦无士夫。士夫由六界聚故,即非真实如所见。如于彼等一一界,以蕴聚故非实性
。」此说先通达人无我,而后通达法无我。「士夫」即补特伽罗。审谛观察于每分
界皆非士夫。「士夫由六界聚故」,「故」字内含有六界为其安名处。由分别心安
名士夫,而后有士夫。如是之有即非实有(非自性成就之有)。所谓士夫唯名安立
而有,于何安立?于六界聚上安立。如不许如是安立之有,则上文六界一一非士夫
、六界聚合亦非士夫、六界外亦无士夫,而士夫又决定是有,因佛亦说有,且凡圣
现量皆见为有。然则非于六界聚上唯假名安立而有,复从何而有?六界即士夫身心
,故士夫乃于身心上假名安立而有。(以上说俗谛人具无我。)士夫既由六界聚假
名安立而有,即非真实。(此说真谛。)由见士夫依界假名安立之见,以观彼六界
之一一界亦以蕴聚故,非自性实有。因地等亦非各各支分、亦非支分和合,余处亦
无地等,唯于诸支分聚集上唯分别假名安立而有地等,故知地等非自性成就。此中
~P 1083
先说人无自性,次说人所依之地等诸界无自性也。上引宝曼论颂,前半达人我无自
性,下半达法我无自性。论意有次第:(一)先人无我,而后法无我。(二)由通
达人无我而通达法无我者,必先于有情无我得决定,而后以有情为例,进而于蕴聚
之无我亦得决定。佛护集学论、月称明显句论亦皆依此修习次第,寂天所说亦然。
所以然者,人法上所决定之无我虽无粗细之分(二皆空性),然就通达之难易而论
,则人无我易达,法无我难通。因人无我所依之法(安名处),易得决定,法无我
所依附之法难得决定(谓不易决其为分别安立)故。吾人一观人我,即有蕴之显现
,易知其系依蕴安立而有。此不仅应成派如是许,即自续派亦然。至于法我,则难
得如是显现。如眼耳等之与影像,影像无实易知,眼耳等无实,不易知也。
上举之喻,可依影像无自性之理,于眼耳等法亦抉择其无我。或释补特伽罗及
眼耳等,亦应如影像无自性之理趣,而抉择补特伽罗及眼耳等同为无自性,因而立
量云:「补特伽罗与眼耳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