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不思、遮可
貪境亦不思、不遮亦不思,將心安住于任何不思之境。此種安住,以未破除我執自
性成就之我故,不能許爲安住無我也。即緣我境亦有叁類之不同:(一)執實。即
執有自性成就之我。(二)不執實。說有世俗名言之我,而不執爲谛實(如阿羅漢
)。(叁)二俱不執。即不分別實與不實,心唯顯現,于一切境皆然。故不能說一
切分別皆執谛實。如于瓶,雖不執無自性,然亦不定瓶有自性。有時于瓶,心唯顯
現,謂僅粗略了知其輪廓,無「有無自性」之別。彼瓶如是,于蘊亦然,乃至于我
,亦複如是。故未執二我者亦未必即緣二無我,以有無邊叁類心故。第叁類心多屬
初業有情,而普通凡夫亦常有之。如初念緣瓶,雖有瓶之顯現,而不緣及瓶之常與
~P 1077
不常。第二念起分別,方緣常或無常。凡夫初念緣我時,其心多住于第叁類,籠統
了達其輪廓,既不執其爲無自性成就,亦不執其爲有自性成就。繼于次念,方始念
爲自性成就。凡夫僅有如是二種。至了達其爲無自性成就,唯中觀應成派師深達空
義者爲能。自續以下皆不知也。執實之俱生我執,必于煩惱濃厚時乃易顯現。在煩
惱未起時任運所起之「我想」,如我坐我行、我衣我食之我,不屬于我執。此二不
同之點極須分別。如認平時不分別不觀察任運之「我想」,亦與煩惱現行時之我等
同,是顛倒知,則失去俗谛,即犯凡夫無合量時之過。我行我坐之「我想」,若悉
認爲顛倒知,則與事實相違,心想我行,而我不行矣。自續以下如不善解此,其失
皆可至此。「我想」之我若是顛倒知,則與我相對之你他皆成顛倒。譬如他是犬、
我是人,若此亦是顛倒知,則自他人犬皆不可辨矣!豈非笑話。然則住叁類心之唯
我想,究有執否?答:此時之「我想」,固然不執谛實與不谛實,而執唯分別安立
之我,而又不自知其爲分別安立之我(以未入中觀理故)。例如吾人現所居室爲唯
分別安立之室,而不自知其爲唯分別安立之室。故心居第叁蘊,其心狀況乃有無邊
~P 1078
。抉擇無我正見,若不抉擇與無我正相違反,針鋒相對,二我執所執自性成就之我
,而抉擇其余,則等捕盜`,盜已入林中,而搜之曠野。此示抉擇見時應于其所應
斷上抉擇,否則將犯遮破太過(如認爲如理分別亦爲應斷,即犯太過。)或犯「作
心空性」之弊。其前者以不知于二我上去分別所執自性成就之我,是有是無。而統
謂分別即執實,有分別即非,故犯太過。其後者以見第叁蘊任運我想不須遮破,唯
自性成就之我是所應破,乃尋求何爲自性成就之我。以爲不依他緣而自能成就即是
自性成就之我,于是心中遂造作一我而遮破之,此謂「作心空性」,謂由彼心中造
作而成也。不知我執不須造作,任人皆有,只在如何抉擇認識耳。修習空性者,于
無明我執所誤執之境觀察其爲有爲無而斷除之。如此空者,乃爲第一真實之義。舍
此而外,如前述之二者乃至自續諸宗修法,或于過去心不追、未來心不迎、現在心
不住(不分別之)顯現心性修法,彼等自謂心不攀援,靈光炯然,心之根本安住于
此,即謂證空,或謂本境離言,任何亦不作意,即于不作意中安住修法。凡此種種
,皆不得爲修習空性,皆不得爲真實義,以于無明二種我執所誤執之自性實有之境
,是如何而執,如其所執究竟爲有爲無,未能認識,故不能摧毀我執無明。必于二
~P 1079
種我執所誤執境,抉擇其爲無有,乃爲真實修空性,乃爲真實第一之義。自續唯識
以下,皆隨其根性所欲而假設,故出于了義經教之外(等同外道解脫)。然尚不出
共通經教之外。至若藏中過去,或觀本原心體無色,以爲即證空性。或觀心善惡,
追尋其本,杳不可得,以爲即證空性。或如前所說任何亦不作意諸說。或說空性實
有。或說空性能成。或說空性本無一物等等。是皆出乎共通經教之外。
能除我執無明方得解脫,否則不得。(還滅之次第詳見論文。)欲求徹底真實
見,先須于心中發起希求欲樂。(非唯口語文字。)又須先依中士道思惟流轉生死
之苦,令生真實不假造作之出離心。先思過去未來之苦,于當來流轉之苦生大怖畏
,欲求出離。而後思于出離爲障者,即是我執無明,如前引寶□論等所說而善谛思
。既知生死根本是無明,又知滅除無明除無我空見而外無余法門,于此得決定,方
能生起真實尋覓空見之猛利欲樂。由尋覓空見,數數修習,方能獲得究竟真實之空
見。若不依次第修習,則易墮空性之險處及歧途,以于應斷不善認識故。如一般修
法人買鈴買鼓尚非真修者,不過爲修法之准備而已。如是欲修斷無明法者,或修慈
~P 1080
悲、不淨、無常、禅定等,不能謂爲真斷無明,不過爲斷無明之支分及得無我空見
之順增上緣而已。以積資忏罪成熟有情身心,亦猶耕田芟草放水,不過爲種生苗芽
之准備而已。吾輩修法人,往往畢生皆在准備中而未真實修法,虛度光陰者不知凡
幾,可勝浩歎。中論雲:「滅業與惑成解脫。業惑從分別中生(從不如理作意而生
),諸分別從戲論生,戲論以空性滅除。」(見廣本二十叁卷)。阿羅漢能斷鎮心
,亦由修空慧而來。至修慈令鎮不起、修忍令忿不起、修施令悭不起等,爲各別對
治法。各別對治雖非圓滿(圓滿即成六度),亦能令鎮等各別不起,但欲斷彼根本
,則唯由修無我空慧。空性爲萬病一針之法,須于如是生死流轉還滅次第了知已,
達真實義,當善愛護珍重而修,非彼不善分別所緣之疑修所能成也。雲何疑修,謂
不能通達空性之過患,及須要通達之理、諸法門之竅道、通達之方法與次第,通達
之勝利等,皆不善分別。如見他人閉目趺坐而修空性,自亦僅效其閉目趺坐,而于
空性諸見完全未解,欲證空慧,如何可能。
午二、引生無我見之方法分叁 未一、二無我見生起次序 未二、正生二無我見
~P 1081
未叁、建立世俗勝義二谛。
未一、無我見生起次序
「二種我執生起次第,雖是由法我執引生人我執,但悟入無無我義時,則當先
生人無我見,後生法無我見。如寶□論雲:『士夫非地水,非火風非空,非識非一
切,異此無士夫。如六界集故,士夫非真實。如是一一界,集故亦非真。』此中先
說人無自性,次說人所依之地等諸界無自性。顯句論與佛護論亦說悟入真實義時,
當先從人無我悟入故,靜天菩薩亦如是說。其理由謂于人法上了解之無我,雖無粗
細差別,然由所依之關系,于人上則易了解,于法上則難了解。如法無我,于眼耳
等法上難了,于影像等法上則易了知。故影像等爲抉擇眼耳等無我之同喻也。叁摩
地王經亦雲:『如汝知我想,亦如是知法。一切法自性,清淨若虛空。由一知一切
,由一見一切。』此說若善了知我想所緣我之真理,則准此理例觀眼等內法、瓶等
外法,亦皆相同。故若知見一法之真理,則能遍知見一切法之真理也。」
先生法我執,後生人我執。即于蘊先生起執爲實有自性成就,次于補特伽羅生
起執有自性成就。然求入無我之性,則須先生補特伽羅無我見(即人無我),後乃
~P 1082
通達法無我。其不依修習見之次第者,如寶□論「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及
七十空性論謂:明生十二支。此二不相違,以如無明先後生起故。其依修習見次第
者,如寶□論雲:「士夫非地亦非水,非火非風非虛空,非識亦非諸界合,然除彼
亦無士夫。士夫由六界聚故,即非真實如所見。如于彼等一一界,以蘊聚故非實性
。」此說先通達人無我,而後通達法無我。「士夫」即補特伽羅。審谛觀察于每分
界皆非士夫。「士夫由六界聚故」,「故」字內含有六界爲其安名處。由分別心安
名士夫,而後有士夫。如是之有即非實有(非自性成就之有)。所謂士夫唯名安立
而有,于何安立?于六界聚上安立。如不許如是安立之有,則上文六界一一非士夫
、六界聚合亦非士夫、六界外亦無士夫,而士夫又決定是有,因佛亦說有,且凡聖
現量皆見爲有。然則非于六界聚上唯假名安立而有,複從何而有?六界即士夫身心
,故士夫乃于身心上假名安立而有。(以上說俗谛人具無我。)士夫既由六界聚假
名安立而有,即非真實。(此說真谛。)由見士夫依界假名安立之見,以觀彼六界
之一一界亦以蘊聚故,非自性實有。因地等亦非各各支分、亦非支分和合,余處亦
無地等,唯于諸支分聚集上唯分別假名安立而有地等,故知地等非自性成就。此中
~P 1083
先說人無自性,次說人所依之地等諸界無自性也。上引寶曼論頌,前半達人我無自
性,下半達法我無自性。論意有次第:(一)先人無我,而後法無我。(二)由通
達人無我而通達法無我者,必先于有情無我得決定,而後以有情爲例,進而于蘊聚
之無我亦得決定。佛護集學論、月稱明顯句論亦皆依此修習次第,寂天所說亦然。
所以然者,人法上所決定之無我雖無粗細之分(二皆空性),然就通達之難易而論
,則人無我易達,法無我難通。因人無我所依之法(安名處),易得決定,法無我
所依附之法難得決定(謂不易決其爲分別安立)故。吾人一觀人我,即有蘊之顯現
,易知其系依蘊安立而有。此不僅應成派如是許,即自續派亦然。至于法我,則難
得如是顯現。如眼耳等之與影像,影像無實易知,眼耳等無實,不易知也。
上舉之喻,可依影像無自性之理,于眼耳等法亦抉擇其無我。或釋補特伽羅及
眼耳等,亦應如影像無自性之理趣,而抉擇補特伽羅及眼耳等同爲無自性,因而立
量雲:「補特伽羅與眼耳等…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