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無自性,依緣而有故,如鏡中影像。」或難雲:如是
,豈非先了法無我(影像無自性),後了人無我,成相違過耶?于此有多诤論。古
~P 1084
德雲:「影像雖屬法無我,然不能說了知影像無自性即爲通達法無我。須于蘊通達
無自性,方爲通達法無我。」或釋鏡中影像不過舉世間假相爲喻耳。世間虛妄,唯
無知蒙童不唯見其顯現且執以爲實。雖影上有形之自性顯現,而實無形之自性成就
。此喻乃爲世俗于補特伽羅無自性之理尚具懷疑者而說,非爲中觀者而施設。須知
假有二種:(一)世間虛假,(二)觀學虛假。前說系就觀學虛假而說喻,後釋乃
就世間虛假而說喻。中觀者與世俗者雖同見鏡中影像,而所見各異。世俗見影像爲
假,以影與形不同。中觀者見之,谛察其理,因其依緣而有,知其無自性成就,所
現與義不同。以影像喻眼耳等法無自性,即當依中觀者所稱像喻而立量:「因緣起
故,喻如鏡中影像。」然此乃爲于眼耳等尚未通達其無自性而僅先通達影像無自性
之人而言。彼若已依理而知是緣起故,又複舉喻,則犯多喻皆同之過。若謂彼以先
通達補特伽羅之力而比知影像無自性,則于通達眼耳等無自性即迳以通達補特伽羅
無自性爲喻,不須更舉影像之喻矣。廣論謂:以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之理之力,即
可推而通達蘊等無自性,不複更依他力。又鏡像喻乃依世俗虛假,非依中觀行者之
虛假,亦見廣論。廣論、略論同爲文殊化身之宗喀大師所造,豈有相違,然有此二
~P 1085
種說法者,爲令後來聰慧士夫作揣摩之資耳。」修習二無我見生起次第分觀察修及
專注修,依理抉擇無我屬觀察修,謂于補特伽羅上,依理抉擇其所執之我爲無自性
,得有決定,即以此理智移于蘊等諸法,抉擇其亦無自性。爲明此義,如叁昧王經
雲:「如汝于我所想者,心應如彼知諸法。一切法即彼體性,圓滿清淨如虛空。」
「汝」指學空性者,于我作無自性想。准是爲例,除我而外之諸法亦皆無自性。一
切法無自性之體性,亦即彼補特伽羅之體性,以一切法性即無我性故,此自性空,
亦即一切法之體性如虛空無著無礙。雲虛空者,謂將諸礙之一切法相違之自性實有
品類完全遮止。一切法之別境上均爲自性空,即以此自性空爲其體性,對于違品應
破者悉皆清淨圓滿如虛空特法。但不善解者,或以爲一切法如虛空,因而謂瓶亦如
虛空,以瓶爲一切法之一故。不知虛空無著礙(默嘎),瓶則有著礙,豈不相違。
須知此乃誤解空義。瓶非即空性,而是自性空。瓶有質礙,而瓶之法性無質礙。如
言此非好馬,則吾人心中必有好馬顯現以遮之。若言虛空,吾人心中乃將質礙遮止
淨盡,僅有空相顯現。通達空性亦爾。心中亦將應遮之自性成就,遮止淨盡。因空
性無他物可喻,佛亦僅說如虛空。說法時若差之毫□,則聽法者謬以千裏,語言形
~P 1086
容易成過失故。例如問瓶空否?當言不空。若問瓶非自性空之空乎?當言非是,以
瓶非空性故、瓶非勝義谛攝故。若言是者,心了瓶時豈不已遮其自性耶。如瓶即空
性,然瓶眼可見手可持,豈不成空性可以眼見手持乎?如問瓶非自性空耶?當言瓶
是自性空而非空性。若不詳細分別,則多誤解瓶是空性矣。前經續雲:「以一而知
于一切,以一而見于一切。」上句謂比量,下句謂現量。知者,謂有所決定之正念
。在通常人心放逸時,往往雖見而不知。如果知一法(例如補特伽羅)之法性,即
可例知蘊等一切余法之法性。若善知我之我想、我想所起之境之我,應善了知其空
性,依無自性理趣,善了知補特伽羅以何而聚集爲我之真實後,于耳眼等及瓶等內
外諸法,知其與彼理同。(依識所攝持爲內,不依識攝持爲外。)故若能知能見一
法之真理,則能遍知遍見一切法之真理也。真理者,謂其本性,亦稱法性。藏文「
列粗」、「應魯」、「洗魯」、「法魯」、「昂粗」,義皆大同。如言熱火之本性
,設火有不熱時,熱即非其本性,以有變異故。至于補特伽羅以無自性爲其本性,
乃無始如此,從無變易,此無始以來之無自性即其本性,亦稱法性。
~P 1087
修習無我次第,須先通達人無我,而後通達法無我。至于破除我執境時,則又
須先破除法我執所執之境,而後破除人我執所執之境,其理如寶□論所說「乃至有
蘊執,爾時有我執。」故須抛棄于蘊執實之法我執所執境,而後能抛棄于補特伽羅
執實之人我執之所執境。修觀者暫時能棄舍所執谛實有境,即能暫時了達無谛實。
反之,若不先棄舍于蘊執實之所執境,則不能棄舍于補特伽羅執實之所執境,即不
能通達無我見。欲得此見,又須先知于蘊執實過患。而此又須先觀于蘊如何執實之
情狀。如是,則又犯先修法無我而後修人無我之過,以違龍樹中論、寶□論,及佛
護、月稱、寂天諸聖之論故。此等處乃學者不易抉擇之難處。用是,宗喀大師特根
據諸論所說,于下科中說修行次第,亦先抉擇補特伽羅無我而後抉擇法無我。由于
破除人我執,須以理智觀察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見其無自性成就,而後方能將此薩
迦耶見所執之境棄舍,故先抉擇人無我。然則法無我所執境何時舍棄耶?若謂寶□
論所說非先法無我而後人無我,乃是先棄舍人我執所執之境,而後棄舍法我執所執
之境,如是,則此瑜伽者證人無我時,爲已證法無我耶?爲未證耶?又依入中論雲
~P 1088
:「通達人無我時,須于蘊不谛實,方爲合量。」此瑜伽者于蘊所執之境,須先破
除,面後能遮其于蘊執實之心耶?抑不須破除而能遮其于蘊執實之心耶?所通達僅
人無我,而所遮止乃在于蘊執實,豈非相違?又此通達人無我之瑜伽者,究先抉擇
于蘊執實之過患,而後于蘊不執實耶?抑尚未見過患,而即能不執實耶?若言抉擇
過患,則彼曾于何時抉擇?彼一向惟抉擇于補特伽羅執實之過患故。若言尚未見其
過患,則彼是無因而于蘊不執谛實矣。以上皆設問之詞。
藏中說法,分經傳,與修傳。經傳即講經說義,修傳即傳修習法。經傳,可舉
出疑難,引發弟子研究智慧。修傳則直指一路,令弟子知所適從。總之,若欲通達
蘊無自性(法無我),須先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寶□論所雲:「乃至有
蘊執,爾時有我執。」意謂欲通達補特伽羅圓滿無自性,無論如何須先于蘊無自性
圓滿通達。
未二、正生二無我見分二 申一、抉擇人無我 申二、抉擇法無我。
申一、抉擇人無我分二 酉一、明補特伽羅 酉二、抉擇無自性。
~P 1089
酉一、明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有天人等六趣補特伽羅,及異生聖者等補特伽羅。又有造黑白業
者、受彼果者、流轉生死者、修解脫道者、得解脫果者等。如入中論釋引經雲:『
汝墮惡見趣,于空行聚中,妄執有有情,智者達非有。如即攬支聚,假想立爲車。
世俗立有情,應知攬諸蘊。』初頌明補特伽羅勝義非有之人無我;初句叁句明妄執
有人我者,墮惡見趣,二句四句明諸蘊中空無人我。第二頌明補特伽羅名言中有;
初二句舉喻,後二句合法,明補特伽羅唯依蘊假立也。此經既說蘊聚,是假立補特
伽羅之所依,非所依事即能依法。又蘊聚言,通同時蘊聚及前後蘊聚,故蘊聚與相
續皆不可立爲補特伽羅。既立蘊爲所依事,則有聚法亦應立爲所依。故彼二種俱非
補特伽羅也。入中論雲:『經說依止諸蘊立,故唯蘊聚非是我。』又雲:『若謂佛
說蘊是我,故計諸蘊爲我者,彼唯破除離蘊我,余經說色非我故。』此謂經說『□
刍當知:一切沙門婆羅門等所,所有我執,一切唯見此五取蘊。』是破執離蘊我,
爲俱生我執之所緣,非破彼已,即表諸蘊爲我見所緣也。若果是者,便違余經破五
蘊爲我。以我執所緣之境,要可立爲我故。當知經說唯見五取蘊之義,是見依蘊假
立之我也,故當分辨。若以唯名假立之我爲我,則于名言中有。若以補特伽羅有自
~P 1090
性爲我,則于名言亦無。不應漫說此宗許補特伽羅我于名言中有也。如是明補特伽
羅,是此宗別法,善了解此,即是通達不共人無我之最善方便。」
補特伽羅,分共不共之二,應成派所說爲不共義。共者,謂六趣之補特伽羅及
異生聖者等之補特伽羅。亦即指集白黑業者、受果者、流轉生死者及修道者、獲得
解脫者等。華言爲數取趣(于各趣中,數數取得凡聖兼攝之義。)藏文爲「太」、
「額我」、「集播」、「貢沙」,皆含有我義。數取趣,義攝自相續聚成之我,及
他相續聚成之我。自他皆各具天、人、凡、聖、集業、受果、修道、解脫,諸差別
支分。常人籠統言我,不加分析,故不知此。當知自相續,從無始已有,其具聖分
者之自相續,于未來中必有通達空性之時,彼時聖者,乃自相續之等流故。如是,
佛陀亦是自相續之等流。入中論釋雲:「言『我』是魔心,汝是見所成。此行蘊皆
空,此中無有情。如依諸支聚,假名說爲車,如是依諸蘊,說世俗有情。」魔,謂
內外魔。我,指自性我。外魔由內魔而起,由內心執有自性成就之我,遂爲外魔所
趁,爲從入之門,彼心即是魔品類。見,指惡見。我本無自性,而起有自性見,即
~P 1091
是惡見,言汝爲惡見所轉。行,指惑業。能造作能集聚之有爲法曰行蘊(此非五蘊
內之第四行蘊)。此惑業造作聚集之蘊無有自性,故曰空。以此無自性之蘊,或聚
或分皆無自性成就之有情。前頌總明無自性成就之我;後頌言有名言之我。如依車
聚安立我名。前頌示于勝義谛無補特伽羅之我。初句說執補特伽羅我爲魔心;二句
說執…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