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皆无自性,依缘而有故,如镜中影像。」或难云:如是
,岂非先了法无我(影像无自性),后了人无我,成相违过耶?于此有多诤论。古
~P 1084
德云:「影像虽属法无我,然不能说了知影像无自性即为通达法无我。须于蕴通达
无自性,方为通达法无我。」或释镜中影像不过举世间假相为喻耳。世间虚妄,唯
无知蒙童不唯见其显现且执以为实。虽影上有形之自性显现,而实无形之自性成就
。此喻乃为世俗于补特伽罗无自性之理尚具怀疑者而说,非为中观者而施设。须知
假有二种:(一)世间虚假,(二)观学虚假。前说系就观学虚假而说喻,后释乃
就世间虚假而说喻。中观者与世俗者虽同见镜中影像,而所见各异。世俗见影像为
假,以影与形不同。中观者见之,谛察其理,因其依缘而有,知其无自性成就,所
现与义不同。以影像喻眼耳等法无自性,即当依中观者所称像喻而立量:「因缘起
故,喻如镜中影像。」然此乃为于眼耳等尚未通达其无自性而仅先通达影像无自性
之人而言。彼若已依理而知是缘起故,又复举喻,则犯多喻皆同之过。若谓彼以先
通达补特伽罗之力而比知影像无自性,则于通达眼耳等无自性即迳以通达补特伽罗
无自性为喻,不须更举影像之喻矣。广论谓:以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之理之力,即
可推而通达蕴等无自性,不复更依他力。又镜像喻乃依世俗虚假,非依中观行者之
虚假,亦见广论。广论、略论同为文殊化身之宗喀大师所造,岂有相违,然有此二
~P 1085
种说法者,为令后来聪慧士夫作揣摩之资耳。」修习二无我见生起次第分观察修及
专注修,依理抉择无我属观察修,谓于补特伽罗上,依理抉择其所执之我为无自性
,得有决定,即以此理智移于蕴等诸法,抉择其亦无自性。为明此义,如三昧王经
云:「如汝于我所想者,心应如彼知诸法。一切法即彼体性,圆满清净如虚空。」
「汝」指学空性者,于我作无自性想。准是为例,除我而外之诸法亦皆无自性。一
切法无自性之体性,亦即彼补特伽罗之体性,以一切法性即无我性故,此自性空,
亦即一切法之体性如虚空无著无碍。云虚空者,谓将诸碍之一切法相违之自性实有
品类完全遮止。一切法之别境上均为自性空,即以此自性空为其体性,对于违品应
破者悉皆清净圆满如虚空特法。但不善解者,或以为一切法如虚空,因而谓瓶亦如
虚空,以瓶为一切法之一故。不知虚空无著碍(默嘎),瓶则有著碍,岂不相违。
须知此乃误解空义。瓶非即空性,而是自性空。瓶有质碍,而瓶之法性无质碍。如
言此非好马,则吾人心中必有好马显现以遮之。若言虚空,吾人心中乃将质碍遮止
净尽,仅有空相显现。通达空性亦尔。心中亦将应遮之自性成就,遮止净尽。因空
性无他物可喻,佛亦仅说如虚空。说法时若差之毫□,则听法者谬以千里,语言形
~P 1086
容易成过失故。例如问瓶空否?当言不空。若问瓶非自性空之空乎?当言非是,以
瓶非空性故、瓶非胜义谛摄故。若言是者,心了瓶时岂不已遮其自性耶。如瓶即空
性,然瓶眼可见手可持,岂不成空性可以眼见手持乎?如问瓶非自性空耶?当言瓶
是自性空而非空性。若不详细分别,则多误解瓶是空性矣。前经续云:「以一而知
于一切,以一而见于一切。」上句谓比量,下句谓现量。知者,谓有所决定之正念
。在通常人心放逸时,往往虽见而不知。如果知一法(例如补特伽罗)之法性,即
可例知蕴等一切余法之法性。若善知我之我想、我想所起之境之我,应善了知其空
性,依无自性理趣,善了知补特伽罗以何而聚集为我之真实后,于耳眼等及瓶等内
外诸法,知其与彼理同。(依识所摄持为内,不依识摄持为外。)故若能知能见一
法之真理,则能遍知遍见一切法之真理也。真理者,谓其本性,亦称法性。藏文「
列粗」、「应鲁」、「洗鲁」、「法鲁」、「昂粗」,义皆大同。如言热火之本性
,设火有不热时,热即非其本性,以有变异故。至于补特伽罗以无自性为其本性,
乃无始如此,从无变易,此无始以来之无自性即其本性,亦称法性。
~P 1087
修习无我次第,须先通达人无我,而后通达法无我。至于破除我执境时,则又
须先破除法我执所执之境,而后破除人我执所执之境,其理如宝□论所说「乃至有
蕴执,尔时有我执。」故须抛弃于蕴执实之法我执所执境,而后能抛弃于补特伽罗
执实之人我执之所执境。修观者暂时能弃舍所执谛实有境,即能暂时了达无谛实。
反之,若不先弃舍于蕴执实之所执境,则不能弃舍于补特伽罗执实之所执境,即不
能通达无我见。欲得此见,又须先知于蕴执实过患。而此又须先观于蕴如何执实之
情状。如是,则又犯先修法无我而后修人无我之过,以违龙树中论、宝□论,及佛
护、月称、寂天诸圣之论故。此等处乃学者不易抉择之难处。用是,宗喀大师特根
据诸论所说,于下科中说修行次第,亦先抉择补特伽罗无我而后抉择法无我。由于
破除人我执,须以理智观察萨迦耶见所执之我,见其无自性成就,而后方能将此萨
迦耶见所执之境弃舍,故先抉择人无我。然则法无我所执境何时舍弃耶?若谓宝□
论所说非先法无我而后人无我,乃是先弃舍人我执所执之境,而后弃舍法我执所执
之境,如是,则此瑜伽者证人无我时,为已证法无我耶?为未证耶?又依入中论云
~P 1088
:「通达人无我时,须于蕴不谛实,方为合量。」此瑜伽者于蕴所执之境,须先破
除,面后能遮其于蕴执实之心耶?抑不须破除而能遮其于蕴执实之心耶?所通达仅
人无我,而所遮止乃在于蕴执实,岂非相违?又此通达人无我之瑜伽者,究先抉择
于蕴执实之过患,而后于蕴不执实耶?抑尚未见过患,而即能不执实耶?若言抉择
过患,则彼曾于何时抉择?彼一向惟抉择于补特伽罗执实之过患故。若言尚未见其
过患,则彼是无因而于蕴不执谛实矣。以上皆设问之词。
藏中说法,分经传,与修传。经传即讲经说义,修传即传修习法。经传,可举
出疑难,引发弟子研究智慧。修传则直指一路,令弟子知所适从。总之,若欲通达
蕴无自性(法无我),须先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宝□论所云:「乃至有
蕴执,尔时有我执。」意谓欲通达补特伽罗圆满无自性,无论如何须先于蕴无自性
圆满通达。
未二、正生二无我见分二 申一、抉择人无我 申二、抉择法无我。
申一、抉择人无我分二 酉一、明补特伽罗 酉二、抉择无自性。
~P 1089
酉一、明补特伽罗
「补特伽罗,有天人等六趣补特伽罗,及异生圣者等补特伽罗。又有造黑白业
者、受彼果者、流转生死者、修解脱道者、得解脱果者等。如入中论释引经云:『
汝堕恶见趣,于空行聚中,妄执有有情,智者达非有。如即揽支聚,假想立为车。
世俗立有情,应知揽诸蕴。』初颂明补特伽罗胜义非有之人无我;初句三句明妄执
有人我者,堕恶见趣,二句四句明诸蕴中空无人我。第二颂明补特伽罗名言中有;
初二句举喻,后二句合法,明补特伽罗唯依蕴假立也。此经既说蕴聚,是假立补特
伽罗之所依,非所依事即能依法。又蕴聚言,通同时蕴聚及前后蕴聚,故蕴聚与相
续皆不可立为补特伽罗。既立蕴为所依事,则有聚法亦应立为所依。故彼二种俱非
补特伽罗也。入中论云:『经说依止诸蕴立,故唯蕴聚非是我。』又云:『若谓佛
说蕴是我,故计诸蕴为我者,彼唯破除离蕴我,余经说色非我故。』此谓经说『□
刍当知:一切沙门婆罗门等所,所有我执,一切唯见此五取蕴。』是破执离蕴我,
为俱生我执之所缘,非破彼已,即表诸蕴为我见所缘也。若果是者,便违余经破五
蕴为我。以我执所缘之境,要可立为我故。当知经说唯见五取蕴之义,是见依蕴假
立之我也,故当分辨。若以唯名假立之我为我,则于名言中有。若以补特伽罗有自
~P 1090
性为我,则于名言亦无。不应漫说此宗许补特伽罗我于名言中有也。如是明补特伽
罗,是此宗别法,善了解此,即是通达不共人无我之最善方便。」
补特伽罗,分共不共之二,应成派所说为不共义。共者,谓六趣之补特伽罗及
异生圣者等之补特伽罗。亦即指集白黑业者、受果者、流转生死者及修道者、获得
解脱者等。华言为数取趣(于各趣中,数数取得凡圣兼摄之义。)藏文为「太」、
「额我」、「集播」、「贡沙」,皆含有我义。数取趣,义摄自相续聚成之我,及
他相续聚成之我。自他皆各具天、人、凡、圣、集业、受果、修道、解脱,诸差别
支分。常人笼统言我,不加分析,故不知此。当知自相续,从无始已有,其具圣分
者之自相续,于未来中必有通达空性之时,彼时圣者,乃自相续之等流故。如是,
佛陀亦是自相续之等流。入中论释云:「言『我』是魔心,汝是见所成。此行蕴皆
空,此中无有情。如依诸支聚,假名说为车,如是依诸蕴,说世俗有情。」魔,谓
内外魔。我,指自性我。外魔由内魔而起,由内心执有自性成就之我,遂为外魔所
趁,为从入之门,彼心即是魔品类。见,指恶见。我本无自性,而起有自性见,即
~P 1091
是恶见,言汝为恶见所转。行,指惑业。能造作能集聚之有为法曰行蕴(此非五蕴
内之第四行蕴)。此惑业造作聚集之蕴无有自性,故曰空。以此无自性之蕴,或聚
或分皆无自性成就之有情。前颂总明无自性成就之我;后颂言有名言之我。如依车
聚安立我名。前颂示于胜义谛无补特伽罗之我。初句说执补特伽罗我为魔心;二句
说执…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