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P7

  ..续本文上一页之者为恶见所自在;三句就胜义谛释,谓蕴上无自性成就之谛实本空;四句释

  其因相。就世俗言,谓此业惑所造之蕴上并未成就有补特加罗我。何以故?以蕴聚

  合及各各蕴皆无有情成就故。论又自释,与前讲解微异。蕴聚无人我成就,蕴聚本

  身非补特伽罗故。蕴聚无补特伽罗成就,一一蕴亦无补特伽罗成就,故名无补特伽

  罗成就。由是无人我实有成就自性之人我,如虚空花,虽于名言亦不许有。后颂示

  补特伽罗名言有,谓补特伽罗依蕴,唯施设安立,此本宗认识补特伽罗不共之特法

  。但须先认识依蕴假设补特伽罗为有,则于抉择补特伽罗无自性为最善巧之方便。

  如车,一一支分非车,此事易知。合一一支分非车,则为常情所难知。以一般人多

  执诸支分聚合为车故。入中论释于此有遮云:「仅支分聚而不合车形,不得名为车

  。聚合成形,能有车用,亦不得名为车。以彼时观众有识与不识之二种,其不识者

  ~P 1092

  ,尚须询问旁人,得答后始知是车由旁人安立。彼识与不识二者之对象,共是一物

  ,惟识者于此安名为车。以此之故,即知此对相不过为安立名字处而已,知此仅是

  安名处,即非是车。譬如世间创车之初,发明者未命名时,虽有车形,实无车名,

  故直谓世间无车可也。世之有车,不始于有形之时,而始于有名之时。吾人每易执

  虽未安名而已有形者,即为是车,如此之事,则非名言境,亦非分别境,虽佛菩萨

  亦不能说彼为车,以佛亦顺世间名言故。车想车知者,以无车之名,不能引起车想

  车知故。今吾人但一见车即知为车者,由过去已立车名,极串习故。否则即违佛说

  「如依诸支聚,假名说为车。」若谓离诸支聚别有一车,则违佛及月称论师所说之

  车不离自支。以离车支分别指一车不可得故。既于支分聚上不能指出一车,离诸支

  分亦不能指出一车,故知于支聚上唯名安立曰车。车之有如是而有,故吾人所买所

  乘之车,皆唯假名安立之车。此应成派所许之车,亦即具恩上师所传之车也。

  外道所认识之我,乃离蕴外之常我,此如离车之支分外别指一车。犊子部所认

  ~P 1093

  识之我,乃非常非无常之实境我。说一切有部(分五)中之众多部所认识之我,乃

  蕴聚,此正如指诸支分聚合为车。一切有部与经部及依理唯识师所认识之我,乃意

  识相续(五蕴之一),此如执一支分以为车。依教唯识所认识之我,为阿赖耶。此

  亦如取一支分以为车。自续派认识之人我,即以第六识为我,与上相同。佛于补特

  伽罗所以取安立车名为喻者,意在显示:安立人我之错误亦如安立车之错误。自续

  以下皆许人我为施设而有之安立境,故亦同引此经,说人我非实有境,乃安立境,

  亦如车然。然诸宗所说之设施境,与应成不同。彼等内心显现车之影像时,车之支

  分必显现于心中,否则不能有车想。故须依车之支分而施设。如不依车之支分而内

  心能自在显现一车,是事无有。因此而说车乃施设境,意谓车之想念车之名言,皆

  须依车之支分而起。彼辈以此证佛说「如依诸支聚,假名说为车。」并释下二句云

  :「如是,依诸蕴始能言说世俗有情,想念世俗有情。」其解释如是。而在应成派

  之释此颂,虽亦说施设安立而有车,然解释则不同。如于车之支分非车、支分聚亦

  非车,必依支分聚以为安名处,而予以安名,乃有车。如是,一一蕴非人我,诸蕴

  聚亦非人我。依蕴聚为安名处,于其上之唯名安立之我,乃是人我。故谓之施设境

  ~P 1094

  。此施设境虽有,而施设之实义则不可得。若施设实义尚有可寻而得者,则非施设

  境矣(施设,即假设之意)。然彼等既说是施设境,而又说施设实义可寻,其不逮

  应成者在此。蕴聚非补特伽罗,具蕴聚亦非补特伽罗,此如支分聚非车,具支分聚

  亦非车。入中论云:「经云是依蕴立我,以唯蕴聚即非我。」又云:「何故承许蕴

  为我?以佛说我为蕴故。彼遮除蕴余我故,余经说无色等我。」(法尊师释云:「

  若谓佛说蕴是我,故计诸蕴为我者,彼唯破除离蕴我。余经说色非我故。」可参考

  。)入中论初二句明他宗安立人我,说补特伽罗实有,否则无造业受果者。并说:

  于世俗谛必能寻出安立补特伽罗之实我。彼以世俗理智观察,不外即蕴离蕴二种。

  有说补特伽罗乃蕴聚者,或说为蕴中之心者,或说为意识者。总之,必欲寻出一本

  体以为所执之对象。应成派则谓彼等皆不善安立补特伽罗,不知依于蕴唯名安立之

  理。彼等观察补特伽罗与蕴一异,以为是世俗理智观察,而不知此正是胜义理智观

  察。应成派则以观察一异即知补特伽罗实不可得,已通达补特伽罗真实性故。补特

  伽罗即是唯名安立而有,便不须许蕴及蕴聚为补特伽罗,此正是胜义观察。余宗不

  尚不知此,何况常人。此义虽似简单,然实不易安立。如对常人言:「汝所买所乘

  ~P 1095

  之车,乃唯名安立之车。」彼决虽承许。因彼自无始以来即执有自性成就之车,串

  习太久故。除外道多执蕴常我外,内道各宗皆说我不离蕴。倘离蕴有我,则成异体

  ,譬如马鹿异体;离蕴而有我无异以鹿为马。马受苦时,鹿不曾觉;鹿食草时,马

  不得饱。彼许离蕴我者,蕴受苦时或进食时,我亦应不觉不饱故。又蕴有生住异灭

  ,我无生住异灭,不生住异灭,应成常我。外道计常我故许离蕴我。内道诸宗知此

  ,故许即蕴我,以依经教说蕴为我故。前引入中论「何故承许蕴为我?以佛说蕴为

  我故。」乃述一切有部许蕴为我者,彼亦引佛说此二句为证。下二句为应成解释,

  谓佛说蕴为我,乃遮离蕴计我,以余经说色受想行识皆非我,可以为证故。一切有

  部之多众派引经中佛告沙门、婆罗门(沙门,谓出家众。婆罗门,谓在家修梵行者

  )。云:「汝等之我我所见,唯见此五蕴。」此经说我、我所,见为俱生萨迦耶见

  之所缘。以俱生萨迦耶见缘蕴而生我想,因我想须有所缘始能生起,故说蕴是补特

  伽罗。彼众多部未能解此,遂许蕴是我。或问:经语岂非明说蕴为我乎?答:此中

  「唯」字,是遮离蕴计我为俱生我执所缘,非遮彼已而说即蕴为我执之所缘。或曰

  ~P 1096

  :设若是者,则与余经说「应如是正观色受想行识,皆无自性。」即成相违。须知

  ,佛有时说有谛实,是密意。此处说唯见此蕴,亦具有密意。盖为遮离蕴我,以我

  执所缘境要可立为我故。自续派释此,谓依谛实成就,说色等五蕴皆空,系增义贯

  串而讲(此属释经方法)。经说见蕴之义者,系说唯见依蕴安立名处,由分别心唯

  施设安立之我,故不许蕴聚及各各聚等为我,仅许唯依蕴施设之我。以就俱生我执

  所缘与行相二者中之所缘境,固须建立有我,然非指蕴为我。我执所缘境,乃世俗

  名言之我,行相,乃指自性成就之我,此我非实有。总之,自性成就之我虽无,而

  世俗名言之我是有。

  是故若将此唯依蕴施设之我为我,则于世俗许有。若执自性成就之补特伽罗为

  我,纵仅世俗亦不许有。此应善别。又不可将所依(蕴)认为依之而安立之我。此

  处依理依教,总示蕴与有蕴仅为我之安名处所,亦即仅为施设所依。所依非能依,

  否则破坏能所。我,仅为依蕴施设而有。余宗所许之蕴聚是我,或蕴之一部分是我

  ,或蕴聚之形相是我,悉皆遣除。以此等恰为自性我故。云应善分别者,应善分别

  何种我是有、何种我是无。彼依蕴施设之我不须观察分别与识俱生之「唯我」是有

  ~P 1097

  。此「唯我」之显现,例如言往东便东,不计东方何处,唯想东方。此亦如是,故

  于世俗名言许有。内道除犊子部外,余宗亦皆不许有补特伽罗之我。然自应成派观

  之,彼辈口中虽不许有补特伽罗之我,而推其意实已许有补特伽罗之我,以彼等(

  自续以下)于世俗不许有补特伽罗之我,仅不许有粗分补特伽之我,而实许有细分

  补特伽罗之我。何以故?以许自性成就故。如前举之车喻,显示补特伽罗唯施设安

  立,是本宗特法。善了知此,即是通达人无我最善方便。所谓善了知者,谓须善决

  定如何为补特伽罗「唯施设安立而有」之理趣,非谓仅于唯施设后善决定也。因须

  先善通达空性,而后能于补特伽罗唯施设安立得决定故。通达补特伽罗唯施设安立

  ,即于世俗谛细分已得决定。而此又须先于胜义谛有所通达。如了知瓶为唯施设安

  立,此虽俗谛,然是俗谛之细分,非恒人所能了知。若了知此,即知瓶是假故。故

  此又须从车依支聚唯施设而有,善于研思,然后依蕴施设之理智可以生起。同时于

  其反面应破之自性我,亦得决定,知其为无。故此为通达人无我智之善方便也。

  酉二、抉择无自性分三 戍一、抉择我无自性 戍二、抉择我所无自性 戍三、依

  ~P 1098

  此显示补特罗如幻。

  戍一、抉择我无自性

  「此中有四纲要:一、当观自身人我执、执著之相,如前已说。二、当观补特

  伽罗若有自性,则与诸蕴或是一性或是异性,离彼更无第三可得。如瓶与柱,若决

  断其为多,则遮其为一。如但曰瓶,若决断其为一,则遮其为多。更无非一非多之

  第三聚可言。故当了知离一异性,亦定无第三品也。三、当观补特伽罗与诸蕴是一

  性之过。四、当观彼二是异性之过。

  若能了知如是四纲,乃能引生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清净正见。其中我蕴若是一

  性,有三过失:初、计我无义过。若我与蕴是有自性之一体,则应全无差别,以胜

  义一体者,则任何心终不见有异故。以此理由,谓世俗妄法,现相与真理不符。虽

  不相违,若是实有,则成相违。以实有者,则见彼相之心须如其真理而见故。然计

  我有自性,是为成立…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