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P8

  ..续本文上一页有能取舍诸蕴者。若与蕴一,则不能取舍也。如中论云:『若

  谓离取蕴,其我定非有,则计取为我,其我全无义。』第二、我应成多过。若我与

  五蕴是一者,如一人有多蕴,亦应有多我。又如我但是一,五蕴应成一。入中论云

  :『若蕴即是我,蕴多我应多。』第三、我有生灭过。中论云:『若五蕴是我,我

  ~P 1099

  应有生灭。』如五蕴有生灭,我亦应有生灭,以蕴我是一故。若谓补特伽罗刹那生

  灭,是所许者。曰:于名言中作如是许,虽无过失,然彼是计补特伽罗实有自相,

  是则应许补特伽罗自性生灭也。入中论释说此有三过:初、应不能忆宿命过。入中

  论云:『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若法前后自性各异,则后者应不观

  待前者,以前后各能独立不仗他故。如是一相续既不应理,则不应忆念我于尔时为

  某甲等。如各别相续,则天授忆宿命时,必不念我是祠授也。虽自宗亦说刹那生灭

  ,然前后法是一相续,无相违失,故忆宿命应理。颇有未解此义者,见契经多说『

  我昔为彼』便计成佛时之补特伽罗与往昔之补特伽罗是一。又见有为法刹那必灭,

  不可为一,故说彼二是常,遂生依前际四恶见中之第一邪见也。若求不堕彼见,则

  忆宿命时,要知总念为我,不加时处自性之简别也。二、作业失坏过。以作业者与

  受果者,不能于一我上具彼二事故。三、未作业受果过。谓他人所作之业,余人皆

  当代受其果故。犯此二过之理,亦如前说,是因计补特伽罗实有自性则前后刹那不

  能成一相续之故也。如中论云:『若天异人者,是则无相续。』

  ~P 1100

  若作是念,计我与蕴自性各异,有何过失。曰:如中论云:『若我异五蕴,应

  无五蕴相。』谓若计我离五蕴别有自性,则应不具五蕴生住灭三有为相。如马异牛

  ,则不具牛相也。若许尔者,应非俱生我执施设我名言处,是无为故,如虚空花或

  如涅槃。又离五蕴变碍等相别有异性者,应有可得,犹如色心异相可见。然实不可

  得,故无异性之我。如中论云:『若离取有我,是事则不然。离取应可见,而实无

  可见。』入中论亦云:『是故离蕴无异我,离蕴无我可取故。』当以此等正理观我

  异蕴之过失,而求坚固定解。若于一异二品未能真见过失,纵自断言补特伽罗全无

  自性,亦但有其宗,终不能生清净正见也。」

  抉择我无自性有四扼要:(一)明应断之扼要,(二)明能遍之扼要,(三)

  远离一体之扼要,(四)离异体之扼要。此四如车之四轮,缺一不可。广论于此,

  则引入中论七相门,依理观察我有无自性。略论则专说一异,然推广亦摄七相法门

  。

  (一)明应断(应破)之扼要。于未依一异观察之先,须如前所说,认识染污

  无明。次认识染污无明所执之情状。于此尤须认识俱生萨迦耶见及其执我之情状,

  方具了知应断之扼要。

  ~P 1101

  (二)明能遍之扼要。一切法不外有待无待二种。无待谓一,有待谓异。后二

  即由此生(谓三四两扼要)。抉择我无自性,专就一异法门,为初业有情易了易持

  易修故。如依缘起法门抉择我无自性,亦有三扼要:一、明应断分之扼要,二、明

  能遍分之扼要,三、依因相决定缘起扼要。又有依七相法门抉择,有九扼要,即应

  断应遍加七相各一。其依缘起法门抉择者,惟依缘起一种因相(理由)而观察。例

  如观补特伽罗实有,则就生灭观察知其不合理,故知补特伽罗非自性实有。若用一

  门双因相抉择,补特伽罗果实有,必不出一异两种之外。若一若异皆不合理,故知

  补特伽罗非是一又非是异,即能通达补特伽罗非自性实有。前举四要中初要,在认

  识其所应断。如内心执补特伽罗实有自性成就,此中如何执著显现之情状,即应断

  分。因此自性实有,以一异理智得其形状,如龟毛兔角,故立为应断分。而于无自

  性,立为应证分。以供内心修习无自性之决定。例如远望兔耳谓为两角,此为倒见

  ,非是决定。俱生我执认为我有自性自相,亦是倒执亦非是决定。但此处之所谓决

  定,乃谓于执著自性成就之情状与理趣而决定,非谓于应断分之自性成就而得决定

  也。次要乃承初要而生,先须于自性明白了知,先认识应断之我。此我如有自性,

  ~P 1102

  则与蕴不属于一必属于异。如不是一又不是异,则定无自性。得此轮廓,再从「一

  」方观察:如一,应当如何如何,即为离一之决定。复从「异」方观察:如异,应

  当如何如何,又得离异之决定。经此两方观察之后,皆不得自性,则可决定自性是

  无矣。又所谓遍者,亦有多种,如随顺遍、相违遍等。例如云瓶与柱,决其为异(

  体各异),则遮其为一。如单云瓶,决其为一,则遮其为异。此为一与异之正相违

  。其随顺相违者,例如人与天虽相违,而非人非天者尚多,如畜生等。凡属有法,

  皆正相违。不属于一,必属于异,绝无非一非异之第三类,故云正相违。以故无自

  性一异两方俱非之理(意谓自性若有者,不能既非与蕴为一、又非与蕴为异。)由

  此可获决定也。第三、要于补特伽罗与蕴是一体而为自性成就,见其过失,不能成

  立。第四、要于彼等是异体见其过失,亦不能成立。如是四扼要全具,乃获得通达

  补特伽罗无我之真实清净见。例如捕盗于室,室仅二门,此门无盗,定在彼门。若

  二门皆无,则盗之无可决定矣。

  又如言天授,即知于一中有或非一中有。若二中皆无有,则知无此人。而天授

  ~P 1103

  实于一中有,于非一中无有,故知天授乃一人。仅于一中有天授,而非一中则无天

  授也。天授显一之理者,余皆非天授,乃至天授之蕴亦非天故。显天授仅仅为一,

  因为此是天授,其他皆非天授故。是天授与非天授为正相反之相违。凡非天授皆属

  于异体。天授与非天授又交互为异体有,譬如北京与天授即为异体有。若言非异体

  有,则北京与天授应是一体而有。若言北京与天授非一非异,则无此北京矣。由此

  类推,如问天授有无?答言有者,应问天授与其所依之蕴为一体有?抑异体有?若

  言一体中有,则应说天授即蕴(意谓我即是蕴、蕴即是我。持此说者是大错。)有

  多过失。若言异体中有,应说天授离蕴而有。亦有多过失。若言一异体中皆无天授

  ,而谓天授实有,则即蕴既无、离蕴亦无。天授是蕴既非、离蕴亦非。若言是蕴,

  则非非蕴。若言非蕴,则非是蕴。若非非蕴,应即是蕴。若非是蕴,应言非蕴。二

  者必居其一。二者俱非,即知无天授矣。如虚空中花。与蕴一体中既无、异体中亦

  无,以离蕴现量不可得故。又如北京与蕴(吾人自身之蕴)乃异体中有,故知北京

  是有。以其本有现量可得故。由是补特伽罗与蕴若一异体中俱无,则知如虚空花,

  乃毕竟无。若补特伽罗自性实有,应与蕴于一体或异体二者中随一而有,若二中俱

  ~P 1104

  无,则自性成就即毕竟无。萨迦耶见执自性成就实有,应善观察其如何而有,彼必

  不出一异二中之一而有,别无第三聚之俱非。以上说第二扼要,明能遍。

  至三四扼要,先从第三扼要与蕴一体之中观察自性之有无。此如前举捕盗喻,

  室仅有东西二门,兹先从东门寻觅究竟有无。如即蕴是我者,依佛护论释有三种过

  :(一)我无义,(二)我应成多,(三)我应有生灭。云何许我无义过。若蕴与

  我体一而自性成就,则彼二即成毫不可判别之一。此中一,与一体,微有差别,须

  善了知。例如人之体相为能言知义,此能言知义与人为一体,然非是一。又如水之

  性相为润为流,此润与流皆依水而有,因而与水为一体,然非是一。又如汉人呼瓶

  ,藏人呼笨巴,瓶与笨巴同为一物。以音不同,汉人心中不了知笨巴,藏人不了知

  瓶。彼二虽是一体而非是一。由音之异,而心之了别亦异。我与蕴亦如是。我依蕴

  而有,我与蕴是一体而非是一。于此等处须善判别,不可认为一体即一、一即一体

  。凡有法,不住一中有,即在异中有。我如实有者,不与蕴异,即与蕴一。如一,

  则成不可判别之一。既成不可判别之一,则成立我为取蕴舍蕴者(取舍蕴之义详下

  ~P 1105

  文。)即成无义矣。再申言之,我与蕴若成真实不可判别之一,则言说念知皆不能

  差别其熟为我、熟为蕴。以胜义观察,凡一体性者,则任何种心皆不能见其为异,

  但见其为一。彼之理由,在虚假俗谛方面,所见情状(谓理与事实)不合,不为相

  违,不与非一相违。若在真实方面成就彼二(谓见理与事理),则成相违。倘与蕴

  是自性成就之一,则彼二即成毫无可判别之一。而吾人心中又只能显见为一体,不

  能显现其为异。若吾人所见为异,而彼真实是一,则是见理与事理不合。见理与事

  理不合,则我与蕴之自性,即成为假体,亦即我与蕴非自性成就。何以故?一心不

  能同时见彼为一,而又见彼二为异故。由是之故,起念起知起言说,皆不能见其为

  毫无判别之我即是蕴、蕴即是我。彼执我者,谓此我舍前生之蕴而取后生之蕴,我

  乃能取蕴舍蕴之作者(此一切有部如是计。)如言月与玉兔,名言异而体实一。如

  是,则所计之能取所取为一。能取所取既一,则所许为无义。中论云:「若除取蕴

  外,其我定非有。(自续以下皆许取蕴即我)计取我为有,汝我则无义。」

  云何我应成多过?如车有多支分,车支分若各自为一,则一车应如其支分而成

  ~P 1106

  多车。然一车实非多车,故知车与支分非为一体。若一车仅一,而无其余可言,则

  多支分如轮轴等,亦应为一而不可分辨。我与蕴为一,则蕴五,我应成五。如我是

  一,则蕴成亦成一。如入中论云:「若蕴即我…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