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六▪P4

  ..續本文上一頁通達無我空慧爲其道命。即加行聲聞人亦以無我空慧爲資糧。根本定中固

  唯以空慧爲所緣,即在後得中,亦無時不在心中攝持無我空慧而對衆生作利益事。

  不然,則如美食滲毒,欲得解脫,難矣。即在大乘亦可說以無我空慧爲道命。特在

  內心隨時專攝菩提心而修無我空慧,譬如鳥具雙翼,而後福慧方得雙圓。般若經雲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而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雲:諸佛菩薩摩诃薩,

  亦皆依般若波羅密多,而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謂般若波羅密多者,即無我空

  慧是。欲求者乃解脫道,欲證者乃一切種智。然唯識自續皆不能依了義教善遮我執

  所執之境,故歎彼等爲極鈍根。是故具德法稱雲:「實境(無明我執所執之境)若

  無放舍者(若未棄舍),于彼斷離非功德(謂不可能)。功能與過隨和合,貪欲以

  及鎮恨業。(謂見彼境與我利樂之功德,隨即和合生貪欲。若見彼境與我損害之過

  患,謂怨敵等,隨即和合引生鎮恨。)斷離彼境是未見,(欲斷貪鎮等境之方法,

  須于彼等境不見其功德過失,即能暫伏彼諸煩惱。)非同以彼諸外境。(非如外有

  荊刺手拔去即可,因內心染汙不同身上垢膩可以鹼皂等濯去也。)」般若經雲:「

  ~P 1070

  如來雖具大悲,但不能以水浣衆生罪,不能以手拔衆生苦,不能將其功德移置于衆

  生。如來宣說甚深空義,由此而令衆生得度。衆生罪苦,由如是斷。無明所執,由

  此棄舍。」當時印度外道有說濯足恒河即得解脫者,故佛如是說。以斷內心上之所

  應斷,非同外境上之斷離,如以針拔刺然。必須見彼我執無明于境上所執之我,依

  理依教而知其爲無,加以滅除也。

  法稱論師雲:「唯修慈悲諸法門,不能遮止彼愚疑。」以慈悲不淨等法門非正

  對治愚疑之遮止法。唯修無我見始能正對治。月稱論師亦雲:「若見貪等煩惱及生

  死等過患一切悉由我執生起,欲加滅除,爾時修瑜伽者,須將我執所增益之境,補

  特伽羅我滅除。」藏文「南覺巴」,義即專注修。瑜伽二字,通譯爲相應,此處系

  指專注修習空義。總之,輪回依于因果,生死是果,生死由業,業由煩惱,煩惱由

  我執無明,故知我執無明是主因。欲滅除生死苦果,必先滅除苦因之染汙無明。如

  見煙而知火,煙是果,火是因,有火方有煙,煙隨火而增減。又如種爲苗因,苗芽

  隨種增減而有無。如無種而有芽,便成無因生矣。惑、業、苦叁如苗,愚疑無明(

  ~P 1071

  我執)如種。我執無明斷,則惑業苦亦斷。我執本屬顛倒心,非不可破。此顛倒心

  例如見煙而倒執無火。此種錯覺,以有煙必有火之正理便能破除。滅除我執最有力

  之利器爲無我空慧。而此空慧仍由遮止執我之理智而生。亦如見煙而倒謂無火,與

  理不合,以見煙知火之理智甚正確故。一人心中,同時不能容許有火無火二種相違

  之心理,有我無我,亦複如是。以一爲能破,一爲所破故。執我之倒見既破,則無

  我之空慧即生。入中論雲:「無余煩惱諸過患,以慧見由我執生(壞聚見),通達

  我爲此緣境,故瑜伽師當滅我。」此明緣境之我與所執之我不同。世俗名言我爲壞

  聚見所緣之我,非所應破。執實有自性之我乃瑜伽師之應破。第叁句「此」字指壞

  聚見。上「我」字即世俗名言之我,亦即壞聚見之所緣境上之我,此不須破。惟壞

  聚見所執之實我,則爲第四句當滅除之「我」。此頌全具中觀正見。初句明過患;

  二句明過患之因,引起欲滅之心;叁句正明壞聚見所緣境上之我;四句明壞聚見所

  執境上之我。如此之理,是龍樹菩薩最殊勝意,亦是月稱論師最殊勝之釋,以其別

  于自續所引龍樹之意。自續雖亦宗龍樹,但宗其共通之意而非殊勝之意。推之有部

  經部,亦皆據佛說,然皆非佛最殊勝不共之意趣。六下正理論雲:「彼等爲諸惡見

  ~P 1072

  因,彼無煩惱則不生。以故若盡知于彼,見與煩惱皆生起。」「彼」者,謂我執無

  明,乃染汙見之因。意謂汝若知染汙無明之所執境爲自性成就,則邪見與煩惱皆由

  之而生起。又雲:「若思由何能知彼,以見依緣起而有。由依而生則無生,彼由勝

  尊智者說。」此頌首句乃設問之詞,謂若問如何方能知染汙無明所執自性成就之非

  。次句答雲:以緣方能起。「勝尊」,謂佛說。此出無盡慧菩薩問經。又雲:「緣

  生即無生,以無自性生。」常人見苗芽之生,內心即執苗芽本體不依他緣,自性能

  生。若知苗芽由種子等緣而生,則知苗芽無自在性。藏德皆以「緣生即無生」一語

  極重要。自續唯識見苗芽由種子生,反因此而執苗芽有自性生。謂苗芽若無自性生

  ,則雖有種子亦不能生。彼等雖謂苗從種子生,然于種子之功德又執著爲有自性,

  以彼等不許種子功能由分別心安立之假名故。應成派說:若苗芽有苗自性,則自能

  生,則不須種子生矣。因苗芽之生不離依因與緣,故不能自在自能而生。理趣繁複

  ,茲僅略示方隅。

  本論于前引六十如理論後,複釋雲:「一切染汙見,及一切余惑之因,乃于諸

  ~P 1073

  法執爲谛實。以緣起之理通達諸法爲無,而滅除之。見彼(內外境諸法)無自性者

  (即見內外諸法真實空性),若不破除執諸法自能成就之境者,(則見諸法無自性

  之慧)必不能生起也。」如執瓶爲常,欲見瓶爲無常,必須破除常執而後無常之見

  始能生起。又如有煙境而執爲無火,若欲得有火之知見,須先破除于有煙境許爲無

  火之執。故欲破除于有火有煙境上倒執無火,須以有煙必有火之因果正理而爲破除

  。許煙從火生之理于心中生起時,即稱破境。次念生決定有火之心。如執自性成就

  ,若知依緣二生之理,自能覺其自性成就之執實爲顛倒,是爲破境。次即生起決定

  無自性之心,即見無自性。由第一念破執有自性之境,第二念即決定知諸法無自性

  。故第一念破諸法自性,第二念見諸法無自性。于此相同之義,已見前引提婆菩薩

  四百論「如于本身與身根,愚疑遍安住。」一頌。四百論複說:「于境若見無我者

  ,則能遮除叁有種。」又雲:「叁有種爲識,境爲彼行境。若見境無我,叁有種當

  滅。」廣論釋謂:于我執無明所緣之境,即世俗之名言我,我執無明遂于此執爲自

  性成就之我。茲若見其無自性成就,則能破除生死根本種子,即破無明也。其意謂

  何時見我執所執之我(世俗名言之我,我執無明執爲自性成就者。)爲無者(「無

  ~P 1074

  」謂無自性成就)何時即破叁有之根本無明。寂天菩薩集學論雲:「補特伽羅自性

  本空。」如上廣說已最極成立。是以斷根本煩惱,于一切時中悉不複起(謂永斷,

  非暫伏。)薩迦耶見以何爲能斷?以通達補特伽羅自性本空之空慧爲利斧即能斷之

  。故欲斷無明即須尋求無我見。欲斷我執無明,須先破除補特伽羅我執境。又當依

  成立無我之理智而觀察。此中程序,即欲破無明根,先破邪執境。欲破邪執境,先

  明無我理。欲明無我理,須求無我見。在明無我理時,即名尋求無我見也。寂天引

  秘密經說:「薩迦耶爲一切余惑之根本。」如是,則應屬無明所攝。(若不攝入無

  明,則生死根本當有二。)本宗說無明,非如余宗但謂不明,亦攝邪知見。若欲斷

  無明,須求通達無我見之相。此非僅于語言上求,須將此段所引各種經論所說理趣

  數數思惟。昔印藏解釋甚深了義教之善巧者,先須以多種教理觀察,抉擇真實。若

  不見邪執所執之我爲無,及彼我是空,則不能通達無我及空性。龍樹教義,抉擇甚

  深義不外依教依理。依教,即依過去諸佛菩薩經論;依理,如所作如論等。以教以

  理觀察邪執所執之谛實我,見其爲無,而後通達空性。初以比量,次以現量。其比

  量通達,亦須以多數經教成立無我之理,使心先得未合量之變動,獲比量知。由先

  ~P 1075

  得未合量之悟境,而後有合量之悟境。如僅以一分教理,不易盡去邪執。以成就無

  我之多教多理,必經數數觀察,而後心中方起變動,于空性理略能了解,即比量智

  。又複數數觀察方能現證空性。藏中雖皆說應通達空性,然又不許如上說之方便,

  先見邪執所執之我,非自性成就,本來是無,及彼我之空。蓋彼等因支那堪布影響

  ,以爲任何不思,或將一切分別一時遮斷,以爲能證空性。唯識自續雖皆許應通達

  無我,然亦不達上述方便,即由不注意先見邪執所執之我爲無一點。宗喀大師爲遮

  余宗及藏中昔時流弊,于此反複叮咛。吾人亦應依多教我理數數觀察。由此方知吾

  人所執實爲顛倒,此即無明,即一切煩惱根本。又知吾人不達空性,皆此爲障。如

  是獲得決定了知,方起欲斷無明之心而尋求空慧。若不知過去大德依多教多理,皆

  爲抉擇我執所執自性之我爲無。于此未獲決定,則雖起欲斷無明之心,亦不知先求

  通達無我見。故于此獲得決定極爲重要。生死根本即無明顛倒境,亦即執自性成就

  之我。除修斷此之義理外,其余如自許爲甚深之法,或修風息,或修明點,或修無

  想無念,或修自成本尊等,皆于我執任何不能損也。以彼等于無我絲毫未接近故。

  ~P 1076

  宗喀大師亦說生圓次第爲迅速成佛之方法,以生圓次第亦皆須不離空性和合而修。

  若舍空性,專修生圓次第,即非成佛之道。大師于廣論說大勝觀以破外顯內爲其殊

  勝點。于略論說小勝觀以自修秘訣爲其殊勝點。依略論修持,加持尤大。以其中含

  多秘訣爲廣論所無,如下即是。藏文「孫窮」(破除)有斷滅、棄舍、消減之意。

  如支那堪布修法:于我所執之境不依教理觀察爲無,僅將心意此放彼收。如于可貪

  境,心馳于彼,即執谛實。知不如理,立即將心收回,善亦不思、惡…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