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而分了義不了義,無著依唯識理智而分了不了義。
此處所講乃中觀見。如依無著,則不能得此中觀見。以無著系依深密經判別了不了
義。吾人如隨彼依他,圓成爲實有之見,便不能生起空見。故欲學中觀,應依龍樹
。龍樹乃依無盡慧經而判別了不了義。此經謂,凡說無自性爲了義,凡說有自性爲
不了義。如不依此最契佛意之定量軌範,而以己意探尋,則易誤以了義爲不了義,
而以不了義爲了義,不墮于常,必落于斷,如生盲無導而趨險處。二大車軌,通常
依佛說應爲龍樹.無著二聖。或外加慈氏爲叁大車軌。又或于二聖外,加慈氏,陳
那爲四者,要之以佛記●之二聖爲當。今欲求通達甚深空義,二者中又當依龍樹。
~P 983
昔佛爲龍樹授記,極爲明顯詳盡,如彌勒根本經、文殊本生經、楞伽經、大教經,
皆有授記。最要者指出龍樹能解聖教心要,即離常(有)斷(無)二邊之甚深空義
。如文殊根本經雲:「我滅度後四百余年,有龍樹者,大宏我教。」楞伽經:「弟
子問佛雲:甚深空義難可了達,尊滅度後,誰能宏化?佛雲:我滅度後,于南印度
地名布達,有吉祥比丘,名爲龍智,離有無二邊,顯中道義。其後示寂,生極樂國
。」此種密意甚多。茲皆從略。楞伽經說龍樹位登歡喜,(初地)余經有說爲七地
。密乘謂已證雙運。楞伽經系就外貌說。余或依共通實義觀(如觀其著述)說位登
七地,密乘就不共義說謂證雙運。總之,依佛親口傳宣,謂已離二邊,證空性,此
則無可诤論。即以歡喜地論,亦必實證空性,不僅通達空性已也。但過去證空性者
亦多,然實少轉*輪因緣,惟佛授記龍樹,大轉*輪,清淨開演甚深空義,遍于世
間,故學中觀者,于龍樹身世先當了知,茲爲略述。
龍樹,生于南印度布達葦,(草地)婆羅門家。父晚年無子,夢仙人告言,延
百婆羅修法,當得佳兒。如其所囑,果得子,相極莊嚴。術者言,此子佳,但具夭
~P 984
相。若再延百婆羅門修法,可延七閱月。再齋僧如前,可延壽至七齡,父母均如其
言而行。將屆七歲,心憂之,不忍見其夭亡,給資令遠遊,行至中印度之東那闌陀
寺門,以過去習氣,口自念聲明中音韻。寺內大德沙慈哈惹聞之,令引入,詢其來
曆,具以告。沙慈慰勿憂,謂如能出家,當授長壽灌頂法。遂出家,修長壽法,因
免非時死。于「紮經者」受比丘戒,名吉祥比丘格龍巴登,如佛所記,研習顯密經
教,既成,在寺任「匿巴」,爲齋僧執事。值中印年荒,乃修點金術(以藥塗于熱
鐵,即成金。)營齋。繼爲衆說法,時有二童子來聽,聽畢,于僻處即隱。龍猛問
之,知爲龍子。因言龍寶細泥造像極佳,索之。二子歸,啓其父,龍王因延師往爲
說法,乃取得龍泥及般若經以歸。(現拉薩尚有龍泥所造佛像及塔。)乃依般若經
理趣,造中觀六論。世傳龍樹叁次大鼓法音,初造論破小乘。初有小乘比丘,以威
光論百卷,反駁大乘,師對之說法,悉轉大乘。次造中觀六論,宏揚大乘。即據無
盡慧經判了不了義。最後造法音贊,宏宣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經此之後,大乘複興
(大乘教義衰落至是已六百歲。),當佛住世時,唯識中觀見及一切規矩完具。佛
滅度後四十年,有修日光通者(八種共通成就之一),其先乞食,曾受一青年比丘
~P 985
之侮,後修得神通力,遂肆報複,毀佛寺廟,大乘經籍毀散(一部入龍宮)教義因
之不顯。小乘亦僅余經部有部等十八部。彼等遂不複信有大乘法。經龍樹叁次顯揚
,大乘教始得複興。又修降龍法,于龍宮取得大乘經籍,如華嚴等以爲根據。故當
時稱之爲「洛珠」,即降龍成就之義,與佛授記「名稱遍叁地」適符。叁地者,謂
天人龍叁界也。(地上、地中、地下。)龍樹爲中觀派開辟行車大道,故稱軌範。
藏文「所吉」二字,謂准繩,如近世所稱之主義。龍樹標出一切法無實,僅有名言
。(一切法非實有,僅名言安立。)佛在世時,于諸教法未嘗明白分別唯識中觀誰
爲了不了義,龍樹始依理依教標出般若經爲了義教。
龍樹之判了不了義,系依據無盡慧經。見廣本十七卷。藏文「根珠著巴」,即
世俗成立意,謂以世俗爲主而說之一切法,爲不了義,世俗非谛,乃名爲谛。「頓
當著巴」即勝義成就意,謂以勝義爲主而說之一切法爲了義,勝義即谛。解深密經
系按唯識理智,謂初中兩轉*輪未離戲論,皆非了義。無盡慧經系依中觀理智,謂
深密所判,乃據名言,本經所判,乃據實義。深密據名言,謂依名言可承許爲合理
~P 986
者,判爲了義。依名言不可承許爲合理者,判爲不了義。此乃唯識之規。如何爲彼
認爲名言可許不可許?如初轉說一切法外境實有,唯識視此名言不合其見,故判爲
不了義。中轉說一切法無自性,亦視此名言不合其見,亦判爲不了義。末轉說叁性
,以圓成依他有自性,遍計無自性,視此名言合于其見,判爲了義。至如無盡慧經
所說法語:「若有安立顯示世俗,此等名爲不了義,若有安立顯示勝義,此等名爲
了義。」其意即以爲世俗而說即不了義,爲勝義而說即了義。不了義藏文爲「帳」
,謂有隨引之意。須別引經教,方能解釋。了義藏文爲「額」,即決定意。謂決定
不移,不待別求,即可通達。如觀瓶柱,吾人現見瓶柱,如其所見,當時尚不能見
到瓶柱之真實性。藏文爲「列粗」,必須旁引,乃能證得其真實性之所在,故爲世
俗。如不待旁引,立能見其真實性,即爲勝義。又前經續雲:「若有顯示種種字句
,此等即名不了義。若有顯示甚深難見,難可通達,此等名爲了義契經。」此與前
段意略不同,前是總說,此是別說。如瓶、盆、書、幾等種種異門,名言差別,即
世俗谛。于一切法遮實有自性,離諸戲論,即見空性,一切一味,即勝義谛。所謂
甚深者,謂欲探空性底蘊,如海難窮,故說甚深。所謂難見者,謂世俗谛有法相可
~P 987
以取譬,可以量度,空性則反是,難可譬喻,難可量度,故曰難見。所謂難通達者
,即不易徹底了達之意。然又不可因是而畏難思返,否則斷此薰習,便永無通達之
望。若薰習不斷,日計不足,月計有余,逐漸而前,自能增長其通達。若一度即可
通達,則無所謂難矣。般若經雲:「無論通達空性,即爲人說一句空性,或聽人說
空性,其功德遠勝于以等同大海水滴之七寶,持供十方如來諸佛。」廣本引叁摩地
王經雲:「當知善逝宣說空,是爲了義經差別。若說有情數取趣,其法皆是不了義
。」此與無盡慧經同。其不可如言取義者乃世俗谛,是不了義。如經有「殺其父母
爲功德」之語。此即不能依其名句而承許,必引余說,乃能解釋。佛此語乃喻詞,
所言父母者,乃指十二有支中之八九兩支,即「愛」「取」是也,受取須斷除。如
就文解義,則不免以詞害意,必引余經,方知其爲譬喻之詞。又如布施經雲:「因
布施而得富樂。」就其不背因果言,亦可承許。然彼亦依俗谛而說,亦非了義。因
布施真實須叁輪體空,(即是空性。)必另引余經,方能得顯明布施真義。龍樹造
中觀六論,乃取諸經實義,亦非取無盡慧等名句。六論在開顯一切法非實有,依教
~P 988
依理以破他宗說諸法有自性者。依教作集經論,依理造中觀六論,爲後世作判別了
不了義之准繩。(尚有贊集,贊會贊海之意及根本智論等。)然以吾人現世之智慧
,又不能直接解釋諸論,尚須別依過去先德,能于龍樹教典有所解釋而後可。能追
蹤龍樹者,厥爲聖天(即提婆)所造中觀四百頌。諸中觀師皆說一切法無實有,僅
有名言。此點諸師皆同,亦皆造有根本智論釋。聖天菩薩四百頌,雖未明說外境有
無及有無自性,然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僅有名言,與龍樹同。故諸師皆視龍樹聖天
父子爲中觀定量,稱之爲根本中觀師,余則稱隨持中觀。
隨持中觀者雖皆依二聖宗派而來,但其中仍不無出入。如謂中觀見尚有可以隨
左隨右者是。藏文「且若」二字,乃「雜瓦」之古文,即含根本之意,諸師雖皆源
出龍樹,而其中尚有正傳與旁出之分,不容含混。根本中觀,除聖父子外,如佛護
、清辨等,皆隨持中觀,其解釋中觀六論及四百頌,雖大體相同,然切實解釋亦略
有差別。因聖父子所造諸論文簡意深,僅標一切法非實有,僅有名言,而未明示有
無自性,及許不許色聲等外境有。佛護、月稱繼之,始特別闡發,明說無自性而許
有外境,對于謂有自性者破斥無余,極與聖父子密意相符,故開應成派之先路者爲
~P 989
佛護,而顯揚光大之者,爲月稱。清辨、靜命等,于一切法皆非實有之外,而加有
自相之自性及不許有外境,故與佛護各執一方,如左右然。因此于聖父子密意,即
不無出入。清辨造根本論釋,破佛護所說。稱根本智真實牟尼□釋,(疑即掌珍論
)于無自性多有所難。其後月稱著根本智文句明論,極力答辯,以遮清辨之說。佛
護與清辨外表似同,而實際不同。至月稱與清辨則顯然不同。但月稱之文句明論釋
,亦多采取清辨合理之說,即合于聖父子意者,其不合者則辨明之。靜命師說,于
許有自性大似清辨,然其許有外境,則又不同。清辨乃至蓮花戒師同爲中觀,亦有
所不同之處。諸師各有立場,皆標隨持中觀。諸先覺有謂聖父子直指中觀,余師乃
曲示中觀。總之,皆以聖父子爲阿□黎(大宗師),猶之內道多派,以釋迦爲宗主
也。中觀,大別爲應成、自續兩派,此宗喀大師所許者。在宗喀前,諸先覺所許不
同。一類于名言(名聲)許離內心實有外境(即異識而有)者,名經部行中觀師…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