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而分了义不了义,无著依唯识理智而分了不了义。
此处所讲乃中观见。如依无著,则不能得此中观见。以无著系依深密经判别了不了
义。吾人如随彼依他,圆成为实有之见,便不能生起空见。故欲学中观,应依龙树
。龙树乃依无尽慧经而判别了不了义。此经谓,凡说无自性为了义,凡说有自性为
不了义。如不依此最契佛意之定量轨范,而以己意探寻,则易误以了义为不了义,
而以不了义为了义,不堕于常,必落于断,如生盲无导而趋险处。二大车轨,通常
依佛说应为龙树.无著二圣。或外加慈氏为三大车轨。又或于二圣外,加慈氏,陈
那为四者,要之以佛记●之二圣为当。今欲求通达甚深空义,二者中又当依龙树。
~P 983
昔佛为龙树授记,极为明显详尽,如弥勒根本经、文殊本生经、楞伽经、大教经,
皆有授记。最要者指出龙树能解圣教心要,即离常(有)断(无)二边之甚深空义
。如文殊根本经云:「我灭度后四百余年,有龙树者,大宏我教。」楞伽经:「弟
子问佛云:甚深空义难可了达,尊灭度后,谁能宏化?佛云:我灭度后,于南印度
地名布达,有吉祥比丘,名为龙智,离有无二边,显中道义。其后示寂,生极乐国
。」此种密意甚多。兹皆从略。楞伽经说龙树位登欢喜,(初地)余经有说为七地
。密乘谓已证双运。楞伽经系就外貌说。余或依共通实义观(如观其著述)说位登
七地,密乘就不共义说谓证双运。总之,依佛亲口传宣,谓已离二边,证空性,此
则无可诤论。即以欢喜地论,亦必实证空性,不仅通达空性已也。但过去证空性者
亦多,然实少转*轮因缘,惟佛授记龙树,大转*轮,清净开演甚深空义,遍于世
间,故学中观者,于龙树身世先当了知,兹为略述。
龙树,生于南印度布达苇,(草地)婆罗门家。父晚年无子,梦仙人告言,延
百婆罗修法,当得佳儿。如其所嘱,果得子,相极庄严。术者言,此子佳,但具夭
~P 984
相。若再延百婆罗门修法,可延七阅月。再斋僧如前,可延寿至七龄,父母均如其
言而行。将届七岁,心忧之,不忍见其夭亡,给资令远游,行至中印度之东那阑陀
寺门,以过去习气,口自念声明中音韵。寺内大德沙慈哈惹闻之,令引入,询其来
历,具以告。沙慈慰勿忧,谓如能出家,当授长寿灌顶法。遂出家,修长寿法,因
免非时死。于「扎经者」受比丘戒,名吉祥比丘格龙巴登,如佛所记,研习显密经
教,既成,在寺任「匿巴」,为斋僧执事。值中印年荒,乃修点金术(以药涂于热
铁,即成金。)营斋。继为众说法,时有二童子来听,听毕,于僻处即隐。龙猛问
之,知为龙子。因言龙宝细泥造像极佳,索之。二子归,启其父,龙王因延师往为
说法,乃取得龙泥及般若经以归。(现拉萨尚有龙泥所造佛像及塔。)乃依般若经
理趣,造中观六论。世传龙树三次大鼓法音,初造论破小乘。初有小乘比丘,以威
光论百卷,反驳大乘,师对之说法,悉转大乘。次造中观六论,宏扬大乘。即据无
尽慧经判了不了义。最后造法音赞,宏宣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经此之后,大乘复兴
(大乘教义衰落至是已六百岁。),当佛住世时,唯识中观见及一切规矩完具。佛
灭度后四十年,有修日光通者(八种共通成就之一),其先乞食,曾受一青年比丘
~P 985
之侮,后修得神通力,遂肆报复,毁佛寺庙,大乘经籍毁散(一部入龙宫)教义因
之不显。小乘亦仅余经部有部等十八部。彼等遂不复信有大乘法。经龙树三次显扬
,大乘教始得复兴。又修降龙法,于龙宫取得大乘经籍,如华严等以为根据。故当
时称之为「洛珠」,即降龙成就之义,与佛授记「名称遍三地」适符。三地者,谓
天人龙三界也。(地上、地中、地下。)龙树为中观派开辟行车大道,故称轨范。
藏文「所吉」二字,谓准绳,如近世所称之主义。龙树标出一切法无实,仅有名言
。(一切法非实有,仅名言安立。)佛在世时,于诸教法未尝明白分别唯识中观谁
为了不了义,龙树始依理依教标出般若经为了义教。
龙树之判了不了义,系依据无尽慧经。见广本十七卷。藏文「根珠著巴」,即
世俗成立意,谓以世俗为主而说之一切法,为不了义,世俗非谛,乃名为谛。「顿
当著巴」即胜义成就意,谓以胜义为主而说之一切法为了义,胜义即谛。解深密经
系按唯识理智,谓初中两转*轮未离戏论,皆非了义。无尽慧经系依中观理智,谓
深密所判,乃据名言,本经所判,乃据实义。深密据名言,谓依名言可承许为合理
~P 986
者,判为了义。依名言不可承许为合理者,判为不了义。此乃唯识之规。如何为彼
认为名言可许不可许?如初转说一切法外境实有,唯识视此名言不合其见,故判为
不了义。中转说一切法无自性,亦视此名言不合其见,亦判为不了义。末转说三性
,以圆成依他有自性,遍计无自性,视此名言合于其见,判为了义。至如无尽慧经
所说法语:「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名为不了义,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名为
了义。」其意即以为世俗而说即不了义,为胜义而说即了义。不了义藏文为「帐」
,谓有随引之意。须别引经教,方能解释。了义藏文为「额」,即决定意。谓决定
不移,不待别求,即可通达。如观瓶柱,吾人现见瓶柱,如其所见,当时尚不能见
到瓶柱之真实性。藏文为「列粗」,必须旁引,乃能证得其真实性之所在,故为世
俗。如不待旁引,立能见其真实性,即为胜义。又前经续云:「若有显示种种字句
,此等即名不了义。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名为了义契经。」此与前
段意略不同,前是总说,此是别说。如瓶、盆、书、几等种种异门,名言差别,即
世俗谛。于一切法遮实有自性,离诸戏论,即见空性,一切一味,即胜义谛。所谓
甚深者,谓欲探空性底蕴,如海难穷,故说甚深。所谓难见者,谓世俗谛有法相可
~P 987
以取譬,可以量度,空性则反是,难可譬喻,难可量度,故曰难见。所谓难通达者
,即不易彻底了达之意。然又不可因是而畏难思返,否则断此薰习,便永无通达之
望。若薰习不断,日计不足,月计有余,逐渐而前,自能增长其通达。若一度即可
通达,则无所谓难矣。般若经云:「无论通达空性,即为人说一句空性,或听人说
空性,其功德远胜于以等同大海水滴之七宝,持供十方如来诸佛。」广本引三摩地
王经云:「当知善逝宣说空,是为了义经差别。若说有情数取趣,其法皆是不了义
。」此与无尽慧经同。其不可如言取义者乃世俗谛,是不了义。如经有「杀其父母
为功德」之语。此即不能依其名句而承许,必引余说,乃能解释。佛此语乃喻词,
所言父母者,乃指十二有支中之八九两支,即「爱」「取」是也,受取须断除。如
就文解义,则不免以词害意,必引余经,方知其为譬喻之词。又如布施经云:「因
布施而得富乐。」就其不背因果言,亦可承许。然彼亦依俗谛而说,亦非了义。因
布施真实须三轮体空,(即是空性。)必另引余经,方能得显明布施真义。龙树造
中观六论,乃取诸经实义,亦非取无尽慧等名句。六论在开显一切法非实有,依教
~P 988
依理以破他宗说诸法有自性者。依教作集经论,依理造中观六论,为后世作判别了
不了义之准绳。(尚有赞集,赞会赞海之意及根本智论等。)然以吾人现世之智慧
,又不能直接解释诸论,尚须别依过去先德,能于龙树教典有所解释而后可。能追
踪龙树者,厥为圣天(即提婆)所造中观四百颂。诸中观师皆说一切法无实有,仅
有名言。此点诸师皆同,亦皆造有根本智论释。圣天菩萨四百颂,虽未明说外境有
无及有无自性,然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仅有名言,与龙树同。故诸师皆视龙树圣天
父子为中观定量,称之为根本中观师,余则称随持中观。
随持中观者虽皆依二圣宗派而来,但其中仍不无出入。如谓中观见尚有可以随
左随右者是。藏文「且若」二字,乃「杂瓦」之古文,即含根本之意,诸师虽皆源
出龙树,而其中尚有正传与旁出之分,不容含混。根本中观,除圣父子外,如佛护
、清辨等,皆随持中观,其解释中观六论及四百颂,虽大体相同,然切实解释亦略
有差别。因圣父子所造诸论文简意深,仅标一切法非实有,仅有名言,而未明示有
无自性,及许不许色声等外境有。佛护、月称继之,始特别阐发,明说无自性而许
有外境,对于谓有自性者破斥无余,极与圣父子密意相符,故开应成派之先路者为
~P 989
佛护,而显扬光大之者,为月称。清辨、静命等,于一切法皆非实有之外,而加有
自相之自性及不许有外境,故与佛护各执一方,如左右然。因此于圣父子密意,即
不无出入。清辨造根本论释,破佛护所说。称根本智真实牟尼□释,(疑即掌珍论
)于无自性多有所难。其后月称著根本智文句明论,极力答辩,以遮清辨之说。佛
护与清辨外表似同,而实际不同。至月称与清辨则显然不同。但月称之文句明论释
,亦多采取清辨合理之说,即合于圣父子意者,其不合者则辨明之。静命师说,于
许有自性大似清辨,然其许有外境,则又不同。清辨乃至莲花戒师同为中观,亦有
所不同之处。诸师各有立场,皆标随持中观。诸先觉有谓圣父子直指中观,余师乃
曲示中观。总之,皆以圣父子为阿□黎(大宗师),犹之内道多派,以释迦为宗主
也。中观,大别为应成、自续两派,此宗喀大师所许者。在宗喀前,诸先觉所许不
同。一类于名言(名声)许离内心实有外境(即异识而有)者,名经部行中观师…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