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六
巳二、明彼即生死根本
「如前所说之二种我执无明,非是内外诸宗所计之常一自在之人我执,亦非无
方分之极微尘与彼集合成之粗色外境,及无时分之刹那心与彼相续成之识类内心,
复非二取所空之实有自证,概非彼等不共遍计之人法二执,乃一切有情不待邪宗无
始传来所共有之俱生我执也。当知彼执,即生死根本。如入中论云:『有生旁生经
多劫,彼亦未见常不生,然犹见彼有我执。』由此道理,故知于生死中系缚一切有
情者,是俱生无明。分别无明,唯学彼邪宗者乃有,故非生死之根本。要须如是分
别了解。若不知者,则于抉择见时亦必不知,以抉择无俱生无明所执之境为主,于
彼支分中兼亦破除分别我执之境。必致弃舍俱生无明不破,于破二我时,唯破诸宗
所计之我而抉择无我。是则修时,亦必唯修彼义。以抉择正见,即为修故。于是修
已现证及修到究竟,亦唯有彼义耳。若谓由见遍计执假立之二种无我,即能灭除俱
生烦恼者,实为太过。如入中论云;『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故云了
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希有。』释论云:今以喻明彼义毫无关系,颂曰:『见自室
壁有蛇居,云此无象除其怖,倘此亦能除蛇畏,噫嘻诚为他所笑。』此虽说是人无
~P 1048
我,然法无我亦可配云:『证无我时断遍计,不许此是无明依,故云了知无我义,
永断无明最希有。』
设有是念,宝□论说:『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执五蕴实有之法我执,为生死根本。入中论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
耶见生。』萨迦耶见为生死根本。二论相违,以生死根本,不容有不同之二法故。
答曰:无过。以此宗之二种我执,唯由所缘而分,非行相有所不同,俱以执有自相
为行相故。倘生死根本二相违者,要安立行相不同之二执为生死根本故。以是当知
:论说法我执为萨迦耶见之因者,是显示无明内中二执为因果。若说彼二为烦恼之
根本者,是显为余一切行相不同之烦恼根本。此理亦通彼二执,故不相违,如前后
二念同类无明皆是生死根本,不相违也。月称论师虽未明说萨迦耶见即是无明,然
不分人法,已总说执诸法实有,为染污无明。又许人我执即执补特伽罗为有自相。
复多宣说俱生萨迦耶见为生死根本,倘许彼异实执无明,则须安立生死根本有行相
不同之二执,自成相违。故许彼二俱是无明也。
~P 1049
又前所说俱生无明增益之境,其余俱生分别一切烦恼,皆取彼境一分而转。如
眼等四根皆依身而住,别无自境可住。如是余一切烦恼亦皆依俱生无明而转,故说
愚疑为主。四百论释解:『如身根遍身,疑遍一切惑』时云:『贪等烦恼,唯于愚
疑所遍计之诸法自性上,增益爱非爱等差别而转,非离疑别转。』故亦即是依止愚
疑,疑为主故,由是当知愚疑于境执有自相。彼所执境,若顺己意,即缘彼起贪;
若违己意,即缘彼起镇;若彼境与意俱非顺违,中庸而住,虽缘彼境不起贪镇,而
生同类后念愚疑。六十正理论云:『若心有所住,宁不生烦恼,若时平常住,亦被
惑蛇啮。』释论即如上解。又从执蕴实有生萨迦耶见,亦是宝□论之意趣。生余烦
恼之理,如中士道所说,即可比知。又如释量论云:『若人见有我,即常贪著我,
著故爱安乐,由爱蔽过失,见德而爱著,遂求我所有,若时贪有我,即流转生死。
』此宗与前说安立二种我执之理虽有不同,然生烦恼之次序,亦当依此论了知也。
此谓初执我念所缘之我为有自相,遂生我贪。由此便爱我之安乐。又见我之安乐,
不待我所即不得有,故爱著我所。由此障蔽过失,见为功德。遂进求我所有,以成
办我之安乐。由彼烦恼遂造众业。由业故,复结生相续。七十空性论云:『业以惑
为因,由惑起诸行。身以业为因,三皆自性空。』当于此生死流转之次第获得决定
~P 1050
了解。」
认识如上文所说之染污无明,为流转生死之根本之俱生人法二我执,非如余宗
所许之其他执著,亦非遍计所起之余诸烦恼。我执有俱生遍计之二,余则计常一自
在等我,为遍计人我执(藏文「衮打」),此执必依邪宗(外道)邪分别,始如是
计而起增益执。印度昔有数论师及远离等五种外道,皆计有常一自在之我。内道唯
犊子部增益有非常非无常自能成就不可说之我,亦遍计我执所摄。其余皆无遍计我
执。于此处先明人我(即补特伽罗我)有四种执法(一)计常一自在之我(纯遍计
,非俱生。)(二)自能成就实有境之我。(一分同犊子部,乃遍计。)(三)于
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我。(顿诸。)(四)计补特伽罗自相成就之我。此四中,有
遍计执而无俱生执者,如(一)。遍计俱生二执皆有者,如(二)(三)(四)。
犊子部有一分为遍计我执。至俱生我执,为无宗派人所共具。此等人毫无成见,不
依何种理由,而心中油然有实我之执,是即俱生我执。似可说「此等人不假思索,
久执成习」。遍计执,如唯识师研唯识理起唯识见,于彼宗所成立之人我执量,依
之而执彼宗为应理,即遍计。唯识于依他圆成增益实执,以为应理。人我执依他所
~P 1051
摄。许依他有自性,故是人我执。此分别非俱生,乃遍计。
复次,依宗见之执著,唯识以下皆有;中观中遍计我执,唯自续派有。彼虽亦
同应成派许补特伽罗非实有成立,然又许补特伽罗有自性,且执其宗见以为合理,
即是遍计,唯应成派无此执。
综上所说:俱生与遍计之判别:就人我执说,唯俱生人我执为生死根本,而非
遍计之人我执,如余宗所计之常一自在之我等。就法我执说,此处所认为流转生死
根本,亦系指俱生法我执,而非遍计于外境所取之无方分之极微与所积之粗分,许
为谛实之分别法执。(此种谛实亦为经部有部之所计,唯识中观说彼为分别法执。
)亦非于内心能取之无前后刹那等时分之刹那心及彼之相续,许为谛实之分别法执
。(此种谛实亦经部有部之所计,唯识中观亦均说为分别法执。)亦非于彼能取所
取空。内外无言自证分,许为谛实之分别法执。(唯识说能取所取非异体,乃同一
事,即自证分。而中观自续说彼是分别法执。)此等皆属法执之粗分。当知此处特
详加判别者,意在求得能作流转生死根本之人法二执。如常一自在之我,除外道有
~P 1052
此执外,其余一般有情皆无此执。故此种遍计人我执不能作流转生死根本。又如外
境无方分极微细微尘及所积成之微尘粗相,许为谛实之执著心,惟经、有二部始有
之。二部皆许外境实有,然又略异。有部许集合中间有隙,经部许和合中间无隙。
虽各不同,而皆许极微积成粗色。又如内心无前后刹那心(无时分心)之刹那心及
彼识之相续(无时分心之相续)许为实有之执著心,亦惟经、有二部始有之。此二
种法执,均不能作流转生死之根本。又如与彼相同之许内心外境各异之谛实执,惟
经部有之。及与彼相同之许能取空无二之自证分为谛实执蓍,惟唯识有之。依理唯
识派许自证分计为实有,无离识外境,而乱识现似外境。依教唯识派不许自证分。
有善巧者谓无著地论无自证分故。有谓仍有一派许自证分,亦均不能作流转生死根
本。
破执常一自在之我,说为遍计人我执者,为内道人。破执无方分与无时分心为
谛实,说为遍计法我执者,为唯识与自续派。破执自证分为谛实,说为遍计法我执
者,为自续以上诸派。本宗所许为生死根本者,非如是之分别人法二执,乃是不关
成宗与否及惑于宗见与否,而是从无始相续随转于有情之二种俱生我执,彼即执持
~P 1053
生死之根本。内道破外道之常一自在之我为分别人我执,其理易知。破微尘自证分
等分别,则不易知。唯识师破极微云:若极微无方分,则无上下四方各部分可资合
集。若上下四方极微皆聚于一原点,则不成粗,粗细应同一不可分别。又极微若与
东方极微相合,则与西方极微定不相合;若与西方极微相合,又定与东方极微不合
;若两方皆相合,即非有方分之极微故。又极微说不能建立外境。唯识谓彼经部有
部说实有极微,乃分别法执。至唯识师说能所取空之自证分实有,依中观宗说,若
自证分能自了别者,若世间刀胡不能自割?爪胡不能自搔?已入宗派者固有俱生二
执,未入宗派者更纯具此二执。入中论云:「随何诸畜多劫趣生道,彼亦无生未见
此遍计,仍能见彼一切俱生执。」「彼亦」之「亦」字,谓不唯地狱饿鬼不计常一
自在之我,即畜生道亦无此计。畜生无「常」与「无常」「一」「多」「自在」「
不自在」诸分别,然彼仍有贪镇疑烦恼者,以有俱生我执故。推之常人亦然,彼不
关怀于我之常无常、外境之有无诸问题,故无分别二执。唯具分别我执于起惑造业
尚不足,必俱生无明起贪镇等,方起分别我执。故分别我执须随行于俱生我执之后
,方能起惑造业。故须认明生死根本以为应断。若于抉择见时,将分别我执认为证
~P 1054
空时之所应断,如断树枝叶未断根本,后仍重发,无甚大义。但余宗分别二执,中
观教典中虽亦多有破斥,然不可皆执为应断,皆取为应修。应知为断俱生无明之故
,先取诸分别执,依理观察而断除之。但此乃断俱生明之方便,非以此为究竟也。
若抉择见时仅获得分别无我见,则修时即修此分别无我,得证时亦但证得分别无我
,而非真实空性,即不能证圣道而入见道位,但与外道无想定相似。外道于此时,
以定力故,亦能压伏粗分烦恼,然出定后粗分烦恼仍起现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