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五▪P7

  ..續本文上一頁破除。于前所舉諸喻,反複思惟,久之自能洞見

  我執。又須將自續派所說,常時觀察,知其不應理,方能通達應成派諸法唯分別安

  立。此句最要,而亦最難了解。雖自續于此,尚不能善安立而不承許,何況下叁部

  乎。就本宗義,對于補特伽羅上能通達其無自性我,而唯由分別安立,即爲人無我

  。且爲通達人無我之細分,亦即見空性。對于眼耳等諸法上,通達其爲無自性,而

  唯由分別安立,即爲通達法無我之細分。下叁部所謂人無我(讓階土□),義、爲

  執不依蘊而補特伽羅自能有一實境,即爲人我執。如能達此我執爲無,即名達人無

  我細分。彼諸宗釋粗細二分之差別,謂不依蘊,我與蘊不相關,而又不隨蘊轉,自

  能成立之補特伽羅,如達其爲無,即人無我細分。于具叁有性:(一)常,(二)

  一,(叁)本有之補特伽羅我。如達其爲無,即人無我粗分。自續唯識諸宗,以達

  ~P 1020

  細分人無我列于俗谛,達法無我列于勝義。本宗則人法二無我,皆列入勝義。至有

  部經部則但許人無我及法我,而不許法無我。下叁部所謂人無我細分,在本宗則列

  入人無我粗分。本宗所謂人無我細分,爲無自性之我。下叁部所建立不依蘊、不關

  蘊、不隨蘊轉,而實有之補特伽羅(有作用之動物)爲人我,無此,爲人無我。此

  與本宗同。以經雲:「補特伽羅依蘊而有。」如呼補特伽羅之名,同時心中即有蘊

  等影像生起。呼人則心中顯人之蘊像,呼犬亦然。若心中無犬之蘊體,則不呼犬矣

  。蘊乃補特伽羅安名之處所,若不依此,即無從安立補特伽羅之名。故說不依蘊,

  或與蘊不相關之我,雖普通常識亦知其實有也。若謂我如主,蘊如仆者,主于仆有

  自主權,而我與蘊實有如是,我于蘊無有自在。(以不能作蘊之主宰故。)知本宗

  人法二無我,反之,即可推之人法二我執,此亦應成不共特法。複次,人法二我執

  ,不依能執之不同而分,乃依所緣之不同而分,以二執皆執實有自性,無差別故。

  二執在本宗皆說煩惱障攝。他部則說人我執爲煩惱障攝,法我執爲所知障攝,謂此

  二執相各異也。自續派說,執著諸法實有成立之法,即是法執。(即執補特伽羅實

  有補特伽羅,亦是法執。)所知障攝。唯識說不依內識顯現,而實有色等外境,即

  ~P 1021

  是法執。色如離能見色之心而實有者,即是法執,所知障攝。月稱百論釋雲:「所

  謂我者,于任何一法中諸有不依他之本體自性,此而能無,即是無我。」(所謂我

  者之我,即應斷之我。此我固無,但此處爲便談說故,姑假設而說,亦如言空花之

  花。不依他之他字,即分別,謂與他不相關之意。本體自性,謂自性成立,不與他

  相關,知此爲無,即是無我。)百論釋所說之我,非指名言我,乃無明所執應斷之

  我,亦即佛說四法印中「諸法無我」之我。佛護釋雲,「一切法無我者,謂一切法

  無本體自性成立。」清辨聞之,不許,難雲:「若如是說,即是法無我細分,何故

  佛以此語教導小乘,豈爲小乘亦說法無我細分耶?且又何必另說大乘。」茲姑暫置

  。總之,此我爲無明貪著之境。又此處所謂自性,指自性能成立者而言。他處或言

  自性之有無,如于諸有不依他而有自性成立,即我。此自性成立如無,即無我。如

  以補特伽羅爲所緣,無此我,即人無我。以眼耳諸法爲所緣,無此我,即法無我。

  如瓶,不依他緣而有自性本體,即爲瓶之我。反之,通達瓶若不依他緣,即無瓶之

  自性成就,即瓶無我。但于此有辯難。或問:如以上說,即爲通達無我,則下叁部

  ~P 1022

  亦通達無我耶?又如唯識說依他起,則亦了達不依他而有自性爲我,此我空,即無

  我矣。與此何異?答:唯識之所謂依他,是指依他因緣,不依他因緣而有之自性,

  即我。百論釋之所說依他,是指依他分別,不依他分別而有之自性,即我。其意在

  闡明諸法,唯依分別而有,諸法隨名分別而增滅,謂法與名之分別相關,此法即有

  。法不與名相關,此法即無。換言之,彼法如有,須有彼法名之分別,彼法如無,

  則決無彼法名之分別。若有瓶之名,則與安立瓶名之分別有關。若謂不相關而有瓶

  之自性成就,即是實有。即是法我,是所應斷。從正面通達二無我,由此勢即可于

  其反面通達何爲二我執。本來二無我均指無自性我。以無自性我貫通二無我,是爲

  特法。應成派之建立「人無我」與他宗不共,雖宗喀大師就近依止之大善知識仁達

  瓦,于此人無我義,亦有未達。至宗喀大師乃明白闡揚「人無我」爲補特伽羅無自

  性成立之我。補特伽羅我之所緣,淆亂頗大,如正量部中(一切有部之一支,又分

  爲五派。)一派說人我執所緣,即五蘊。一派(名說部)說唯是心。(此入中論所

  說。)而依教唯識宗,亦許緣心爲我。中觀自續派中一類,如拿哇巴,亦許有阿賴

  耶爲我。其不許有阿賴耶者,如清辨論師等(寂天父子),許緣意識爲我。又多類

  ~P 1023

  聲聞部亦說,緣意識相續爲我。(正量部中有一派同此)獨應成派許于五蘊安名處

  ,唯有分別假名安立爲我。入中論于前述之諸我,曾有廣破。其破說五蘊爲我者,

  謂蘊五,則我亦應有五。說我爲一者,蘊應合而爲一。說心爲我者,我乃安立境,

  而非有境,心乃了別是有境,說心爲我,則我應爲有境,而小乘各派均許我非有境

  ,乃安立境,不免與自規相違。又許我乃自能安立,是所應斷,而心非能安立,即

  非所應斷。謂心爲我,是將非所應斷者,說爲應斷矣。又聲緣證無余涅槃,許應斷

  識流,彼說識流爲我者,則亦應斷我流。斷我流者,大小乘皆認爲斷見,以業果所

  依之我流已斷故。且若許此,則成外道,以因果所依之相續己斷,則有有因無果之

  事,即破因果矣。又許緣阿賴耶爲我者,阿耶識性在叁受中爲舍受,地獄有情具阿

  賴耶,即應無苦受,否則與阿賴耶舍受相違。否則應有第二有情過。又無色界中第

  四爲有頂天,不還果聖者,不能依于有頂證果,應依于無所有處之心而證果,其果

  屬于有頂。此種有情,究有頂攝耶?抑無所有處攝耶?若許緣阿賴耶爲我者,則有

  頂不還聖者,豈非移降于下地無所有處而證其果耶?(以上所說之我,皆指名言我

  ~P 1024

  ,非謂應斷之我。)

  我執無明所緣,不外人法之二。而人我執在二執中較爲顯著。自宗與他宗之判

  ,亦以人我執爲要。故前文特詳人我執所緣。總而言之,一類許五蘊爲補特伽羅之

  我,一類許心爲補特伽羅之我,一類許意識爲補特伽羅之我,一類許阿賴耶識爲補

  特伽羅之我,其依地論之依教唯識派(無著一派)許賴耶,而依理唯識(陳那一派

  )不許賴耶而許意識。自續中觀如月居士(諾本等遮貢默)一派,亦許賴耶。又一

  派不許賴耶,則括入聲緣許意識一類。其許五蘊爲我者,以小乘教典中有「應觀五

  蘊爲我」之根據。許心爲我者,亦根據小乘教典。許賴耶爲我者,以第七識緣賴耶

  爲我而不離,覺賴耶爲自性成立,故許賴耶爲補特羅我執之所緣。意謂賴耶有自能

  ,故執以爲有,如頌雲:「第七緣第八,未離人我執。」此謂未離補特伽羅之我處

  所,即以彼爲有自能成立之物,故彼以賴耶爲人我執之所緣。總之,中觀除自宗外

  ,以下均有施設我之一分及能诠表我之一分。施設之我,或名「補特伽羅」,或名

  「貢沙」。能诠表之我,即由于施設我上而尋求其本質,此分爲實有我,或謂爲「

  五蘊」,或謂爲「心」等。此爲有境,如補特伽羅之相。藏文爲「扯裏」,即相義

  ~P 1025

  。謂隨于補特伽羅而安立之士夫,其本質謂如象馬名別有情。藏文,本質爲「穿細

  」,此諸所說流轉者與修道醭狻鮏伽羅名言之意義,須于施設之我及能诠之我和

  賴耶等二種之建立而知也。再言之,如貢沙,貢沙雲者,不過一名詞耳,尋此安名

  意義,而求其能诠,遂于五蘊而推度,五蘊聚爲我耶?五蘊各別爲我耶?各就其觀

  察之所及,取識蘊者,則以意識爲我,許心者,則以心爲我。因此諸派僅施設我之

  一分安立不下,乃輾轉推求,必尋名責實求其本質。如于犬之五蘊安立犬名,進而

  更求其本質,最後決定以犬之意識爲其本質,乃謂犬之意識爲犬之補特伽羅我。然

  而犬之意識非犬,因其意識非色所攝故。如謂其意識即犬,則其意識有毛矣。故應

  成派曆破諸派所許之我,由彼等不解唯名安立之名,故必由名上以尋求其本質。彼

  等許賴耶或意識爲我,不知賴耶或意識爲業果所依,乃能染習氣者。果如所許,試

  問見道位聖者證空性時,住等持中,是時彼意識尚有習氣否?如有,此習氣爲有漏

  攝耶?無漏攝耶?若無漏攝,應無染汙。若有漏攝,見道位聖者應有二顯現,即一

  染一淨,而證空性時唯淨無染。又聖者出定後,過去所知障(顛倒二現)仍在,未

  來亦可現行。故彼意識非無有漏習氣,此有漏習氣若謂本有,則有如前所說之過。

  ~P 1026

  若謂新生,則此聖者無始以來有漏習氣豈非無有?又于何時斷盡耶?如自宗所標明

  之補特伽羅,唯由依蘊分別假名安立,則無以上諸過。其釋無始所知障習氣,安立

  何處,則謂安立于依蘊,唯由分別假名施設補特伽羅我上,故無以上諸過。又前述

  第叁果有頂天聖者,本宗說依蘊唯假名安立,故是有頂無違。而以無所有處心證果

  ,亦無不合。又人我執乃總名,其中一分爲俱生我執,有一分爲我所執。俱生我執

  即薩迦耶見。或以蘊爲薩迦耶見所緣,入中論曾破之。自宗所許者,則謂以依蘊唯

  分別安立之我爲所緣也。

  俱生薩迦耶見,分我及我所二種。正量部一類依經說,應觀正淨五蘊即爲我,

  故說蘊爲俱生…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