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P6

  ..续本文上一页~P 1012

  补特伽罗为依量有,以眼能见故。如是之有,则属于依名言(世俗)理断之一分。

  如说补特伽罗为谛实有,如是之有,则属于胜义理应断之一分。依名言理断者,如

  执补特伽罗为常有,即就世俗之理亦知其非,故名名言理断。凡属理断,皆属无遮

  (墨噶),以无明所执之谛实有(即我自性),原本是无,是空故。倘彼果真有,

  则非理所能断矣。谛实、我、自性三名词,中观应成派视为一事,皆为依胜义理之

  所能断除。或问:谛实、我、自性,如果是有,则非理智所能断除;如果是无,则

  何须断除,何须待于理智?答:当知自虽是无,奈无明之心必欲执彼为有,故须用

  理智破除,使生起彼境本无之决定知。以此决定知,乃能破彼执为实有之无明。故

  须用胜义理以抉择,使获得决定知。喻如商人,初到康定,探察商情,谓此处无可

  营业。如欲破其成见执著,必须以种种可营之理由,以告之,若眼见,若耳闻,获

  利之多且厚,彼之成见自可破除。今于无明所执之有亦然,须用种种理由以破之,

  而后能显出正见。但欲求此正见,必须先认识无明所执之境,然后用理智以观察此

  境之有无。无明所执之境为何,即我是。对于补特伽罗执有自性为人我;执色等诸

  法有自性,为法我。过去藏中将「额」(我你他之我,可译为吾。)「冈撒」(补

  ~P 1013

  特伽罗)「大」(自我主宰「几补」(士夫)诸词,常混淆不清。故须先认识人法

  二我为彼所执为实有者。得此对象,即易著手。例如执驴有角,若欲破之,则当知

  有角者之体相为如何,使先加以认识。故欲破实有之我,亦当使先认识实有之我。

  如瓶本为因缘所起,而非自性成就,今必欲执瓶有自性,则当先使认识自性成就之

  瓶是如何有法。如瓶不待分别心予以安名上去,而彼即有自性成就之瓶呈显起来,

  此乃自性实有之瓶,然而瓶实不如是。通常眼见一瓶,同时即觉瓶是有,尚为世俗

  (普通)之有法,尚不足以形容执实之有。必如人有失一极可宝贵之瓶,遍求不得

  ,情急曰我瓶何在?我瓶何在?或告之曰,汝瓶已破。彼时由痛惜心情所执之瓶,

  不待名言安立过去而觉本来即有。如此之有,即为自性之有,亦即执实之有。凡一

  法之成立,必于彼方有安立名处成立过来,此方有分别心安名过去,二缘和合,始

  成一法。执谛实为胜义理所应断,此为应成与自续所同许。其稍异者,应成须先认

  识所断,而后抉择其有无。自续则不采取此种过程。故二派虽皆许执谛实为胜义理

  所应断,而瓶本体有自性,乃应成所断。自续派则不将瓶之自性,列入其胜义理所

  ~P 1014

  应断中,故于瓶之自性一分破除不净。自续派亦称中观者,以其许一切法皆非实有

  ,与应成共故。然真正能证空性得中观者,除应成外实无余宗也。如自续见,不能

  断微细所断。应成派将瓶之实有及瓶之自性皆列入所断中。自续派说瓶之实有,乃

  执瓶非由识所显现安立而彼自成者,是所应断。彼谓瓶由执瓶眼识现见安立而有。

  粗略观之,似与应成见同,以皆谓诸法由内心安立故。然细察之,则应成谓由颠倒

  错误内心安立,而自续则谓非颠倒错误内心安立也。能知自续派所断,为修空性人

  应断之粗分,则知应成派所断为修空性人应断之细分。若善了达自续派之所断,即

  了达应成派所断为无上方便。(此语出宗喀大师所著入中论广释〔贡巴饶舌,即竹

  比郎歇〕。此乃大师不共义。)自佛以来,谈见者,惟分四派,即大小乘各二。若

  分成五派,则非佛意。四派,即声闻二派:有部、经部。大乘二派:唯识、中观。

  此四派皆出佛说,何以分此?为应众生根器不同故。现时藏中或依地依人而立宗派

  ,名目繁多,则不止四五矣。佛所说法,皆为引导众生入于真实空见,令解脱生死

  。为应机故,说为四种。然皆为引导众生,令转入最后不共甚深中观见。故先了达

  有部见,方易了达经部见。先了达经部见,方易了达唯识见。先了达唯识见,方易

  ~P 1015

  了达中观自续派见。先了达中观自续派见,方易了达最细之中观应成派见。各派皆

  建立世俗胜义二谛。胜义谛所断乃执实有。破除所断,即是空性。此属无遮。是自

  续应成二派之所同。其不同之处,在对于成立实有之解释上。(谓二派解释实有之

  成立有所不同。)于所断分粗细,于见分胜劣,乃宗喀大师不共教义。过去印度曾

  有阐发此义者,而藏中在大师前则无。昔大德厦却巴难宗喀大师云:「自续师于其

  论著,随处皆说诸法非实有,无自性,与应成派同。而汝判其见有胜劣,恐非古说

  ,出汝臆断。」此由厦却巴未深究二派见上之异同,故发此皮相之论。不知二派之

  见分胜劣,非出自宗喀大师创说,印度如佛护诸师,藏中如马巴、弥勒□巴(或作

  穆勒尔巴)、萨迦初代诸师,皆如是说。如云:「宗见,非经上师秘密经教庄严之

  见,仅为中等。」其意即指自续见。自续派说诸法本体有其自性,应成派说诸法全

  无自性,根本即有不同。自续派虽亦知诸法实有,是胜义谛之所应断,然仍许自性

  成立,乃其智力观察有所不逮。故彼于实有之解释有所不同。在应成派解释,诸法

  唯由分别心安立假名。若不由此安名过去,而彼实有自性显现过来,此即执实,是

  ~P 1016

  所应断。而自续派之解释,则谓一切法皆由内心显现力而安立,而内心显现又非颠

  倒错误。如瓶,若不依不错误之内心显现而安立,而瓶自有其不共存在因缘而成瓶

  者,即是实有,是所应断。自续之解释执实如此。此乃宗喀大师根据自续师论中叙

  说,如现见中观论莲花戒造)云:「如幻师以咒药力化木石等现象马相,观者悉见

  ,悉执为实,即幻师自己亦见为象为马,不过彼心中知其为木石。但以咒药力故,

  令我眼识生起变化,实无象马可得。乃由咒药等力暂时扰乱眼识安立而成。(扰乱

  又分暂时及永久二种。)于作幻本质木石上无象马相,然见为象马之见能现显如是

  象马者,由有错乱内心安立显现故。」自续派谓一切法亦复如是。皆由内心安立显

  现。凡夫见一切法如观幻事,谓本来实有象马本体,非由错乱之所显现,此即实有

  。谓诸存在情况,乃本来如是实有。由此自续派遂立诸法不依内心显现而有者,即

  为实有。而于其中又分真假二种,假相能见之理,与法存在之理。如瓶,其支分、

  形象,颜色,就见一分,各别而见。而就瓶本体一分,则非各别而为一体。故见与

  本体不同,故所见之法为假体。

  自续之见与唯识相近。例如吾人眼见蓝色,唯识师谓,由第八识过去薰习力显

  ~P 1017

  现为蓝,后乃由心安名为色。故离内心显现蓝色,及内识安名为蓝之外,外境实无

  。所谓离识无境是也。自续虽说瓶由内心显现安立,与唯识相似,然自续派说,瓶

  若不由内心显现安立,则瓶应有不共自成之理,瓶之本体应为一体,而不可分为瓶

  口瓶腹等众多支分,而瓶实有众多支分。瓶若真实存在,则内心所见应与之相应相

  契。然不依内心实有之瓶理应为一体,而内心所见之瓶,若显若形又有多支分,与

  彼一体相违。若谓瓶之本体亦如吾人所见支分,故可分为瓶口瓶腹,然此分彼分,

  如风马牛之不相及,如何能合成一种与实一瓶之理不相违。故世无如是之瓶。因此

  ,故自续派谓彼瓶乃假相,故内心始可于彼施设安立。

  自续应成二派,虽皆谓由分别安立,然自续未说诸法唯由分别安立,应成则谓

  ,诸法唯由分别安立。相差处仅在一唯字上。应成多加一唯字,则于诸法自性遮破

  无余,无纤毫留滞。自续不加唯字者,因彼虽谓瓶由分别安立过去,尚许瓶之本体

  ,仍有自性成其为瓶者,显现过来。在应成派则不许有如是自性,故说唯有分别安

  立。自续派谓瓶虽非实有,而自有其自性。喻如幻师以咒药力,令木石等变为象马

  ,如问幻师,何以能令观众见为象马?则谓由咒药之力扰乱眼识故。(此喻内心显

  ~P 1018

  现安立。)又谓能变象马之本质木石等,其本身即具有能变象马之因缘,不可凭空

  处而变起,必依此木石乃能变起。(此喻瓶之本身上具有自成其为瓶之自性。)故

  自续派谓如何为瓶之义,实有可寻。由是对应成派唯名安立之说加以破斥,谓若除

  名外别无瓶之本质,则于无瓶之一切空处皆可安立瓶名。此由自续不依本质,唯依

  瓶名,彼即不能善为安立诸法所致。故知应成派说应断者,诸法除分别安立外,一

  切实有皆所应断。如自续之不依分别而在本身自有其不共成立之法,在应成观之,

  皆是实有,皆所应断,故断之净尽无余。此两派认为应断者之粗细不同处。应成说

  非唯分别安立,皆属实有,是所应断,以此是无明所贪著之境。说彼为我,或名自

  性。若于补特伽罗上无此,名补特伽罗无我。若于眼等法上无此,名法无我(或无

  自性),人法二无我之体相同,以空性相同故。唯于法差别门不同,此应成所许,

  与有部、经部、唯识、自续所许不同。能空补特伽罗之本能(「自力」,藏文为让

  吉土□),曰人无我,此有部、经部、唯识所同许。至法无我,为有部、经部所不

  说。而唯识所许之法无我,又与自续不同,自续又与应成不同。所谓「让吉土伯」

  者,谓不依他蕴,而他蕴能往成之者是。吾人常觉我不系于蕴,蕴反系于我。蕴依

  ~P 1019

  我之恩惠,我不依蕴之恩惠。如吾人常言,我之头目手足,我之心思,等等,此种

  执著,即有我不系于蕴之意义。(按,系字应作系。)

  说见说理,不嫌旁徵博引。实修实用,应摄其要义。即一切法唯有分别安立。

  若谓非分别安立,即是实有,乃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