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P7

  ..续本文上一页破除。于前所举诸喻,反复思惟,久之自能洞见

  我执。又须将自续派所说,常时观察,知其不应理,方能通达应成派诸法唯分别安

  立。此句最要,而亦最难了解。虽自续于此,尚不能善安立而不承许,何况下三部

  乎。就本宗义,对于补特伽罗上能通达其无自性我,而唯由分别安立,即为人无我

  。且为通达人无我之细分,亦即见空性。对于眼耳等诸法上,通达其为无自性,而

  唯由分别安立,即为通达法无我之细分。下三部所谓人无我(让阶土□),义、为

  执不依蕴而补特伽罗自能有一实境,即为人我执。如能达此我执为无,即名达人无

  我细分。彼诸宗释粗细二分之差别,谓不依蕴,我与蕴不相关,而又不随蕴转,自

  能成立之补特伽罗,如达其为无,即人无我细分。于具三有性:(一)常,(二)

  一,(三)本有之补特伽罗我。如达其为无,即人无我粗分。自续唯识诸宗,以达

  ~P 1020

  细分人无我列于俗谛,达法无我列于胜义。本宗则人法二无我,皆列入胜义。至有

  部经部则但许人无我及法我,而不许法无我。下三部所谓人无我细分,在本宗则列

  入人无我粗分。本宗所谓人无我细分,为无自性之我。下三部所建立不依蕴、不关

  蕴、不随蕴转,而实有之补特伽罗(有作用之动物)为人我,无此,为人无我。此

  与本宗同。以经云:「补特伽罗依蕴而有。」如呼补特伽罗之名,同时心中即有蕴

  等影像生起。呼人则心中显人之蕴像,呼犬亦然。若心中无犬之蕴体,则不呼犬矣

  。蕴乃补特伽罗安名之处所,若不依此,即无从安立补特伽罗之名。故说不依蕴,

  或与蕴不相关之我,虽普通常识亦知其实有也。若谓我如主,蕴如仆者,主于仆有

  自主权,而我与蕴实有如是,我于蕴无有自在。(以不能作蕴之主宰故。)知本宗

  人法二无我,反之,即可推之人法二我执,此亦应成不共特法。复次,人法二我执

  ,不依能执之不同而分,乃依所缘之不同而分,以二执皆执实有自性,无差别故。

  二执在本宗皆说烦恼障摄。他部则说人我执为烦恼障摄,法我执为所知障摄,谓此

  二执相各异也。自续派说,执著诸法实有成立之法,即是法执。(即执补特伽罗实

  有补特伽罗,亦是法执。)所知障摄。唯识说不依内识显现,而实有色等外境,即

  ~P 1021

  是法执。色如离能见色之心而实有者,即是法执,所知障摄。月称百论释云:「所

  谓我者,于任何一法中诸有不依他之本体自性,此而能无,即是无我。」(所谓我

  者之我,即应断之我。此我固无,但此处为便谈说故,姑假设而说,亦如言空花之

  花。不依他之他字,即分别,谓与他不相关之意。本体自性,谓自性成立,不与他

  相关,知此为无,即是无我。)百论释所说之我,非指名言我,乃无明所执应断之

  我,亦即佛说四法印中「诸法无我」之我。佛护释云,「一切法无我者,谓一切法

  无本体自性成立。」清辨闻之,不许,难云:「若如是说,即是法无我细分,何故

  佛以此语教导小乘,岂为小乘亦说法无我细分耶?且又何必另说大乘。」兹姑暂置

  。总之,此我为无明贪著之境。又此处所谓自性,指自性能成立者而言。他处或言

  自性之有无,如于诸有不依他而有自性成立,即我。此自性成立如无,即无我。如

  以补特伽罗为所缘,无此我,即人无我。以眼耳诸法为所缘,无此我,即法无我。

  如瓶,不依他缘而有自性本体,即为瓶之我。反之,通达瓶若不依他缘,即无瓶之

  自性成就,即瓶无我。但于此有辩难。或问:如以上说,即为通达无我,则下三部

  ~P 1022

  亦通达无我耶?又如唯识说依他起,则亦了达不依他而有自性为我,此我空,即无

  我矣。与此何异?答:唯识之所谓依他,是指依他因缘,不依他因缘而有之自性,

  即我。百论释之所说依他,是指依他分别,不依他分别而有之自性,即我。其意在

  阐明诸法,唯依分别而有,诸法随名分别而增灭,谓法与名之分别相关,此法即有

  。法不与名相关,此法即无。换言之,彼法如有,须有彼法名之分别,彼法如无,

  则决无彼法名之分别。若有瓶之名,则与安立瓶名之分别有关。若谓不相关而有瓶

  之自性成就,即是实有。即是法我,是所应断。从正面通达二无我,由此势即可于

  其反面通达何为二我执。本来二无我均指无自性我。以无自性我贯通二无我,是为

  特法。应成派之建立「人无我」与他宗不共,虽宗喀大师就近依止之大善知识仁达

  瓦,于此人无我义,亦有未达。至宗喀大师乃明白阐扬「人无我」为补特伽罗无自

  性成立之我。补特伽罗我之所缘,淆乱颇大,如正量部中(一切有部之一支,又分

  为五派。)一派说人我执所缘,即五蕴。一派(名说部)说唯是心。(此入中论所

  说。)而依教唯识宗,亦许缘心为我。中观自续派中一类,如拿哇巴,亦许有阿赖

  耶为我。其不许有阿赖耶者,如清辨论师等(寂天父子),许缘意识为我。又多类

  ~P 1023

  声闻部亦说,缘意识相续为我。(正量部中有一派同此)独应成派许于五蕴安名处

  ,唯有分别假名安立为我。入中论于前述之诸我,曾有广破。其破说五蕴为我者,

  谓蕴五,则我亦应有五。说我为一者,蕴应合而为一。说心为我者,我乃安立境,

  而非有境,心乃了别是有境,说心为我,则我应为有境,而小乘各派均许我非有境

  ,乃安立境,不免与自规相违。又许我乃自能安立,是所应断,而心非能安立,即

  非所应断。谓心为我,是将非所应断者,说为应断矣。又声缘证无余涅槃,许应断

  识流,彼说识流为我者,则亦应断我流。断我流者,大小乘皆认为断见,以业果所

  依之我流已断故。且若许此,则成外道,以因果所依之相续己断,则有有因无果之

  事,即破因果矣。又许缘阿赖耶为我者,阿耶识性在三受中为舍受,地狱有情具阿

  赖耶,即应无苦受,否则与阿赖耶舍受相违。否则应有第二有情过。又无色界中第

  四为有顶天,不还果圣者,不能依于有顶证果,应依于无所有处之心而证果,其果

  属于有顶。此种有情,究有顶摄耶?抑无所有处摄耶?若许缘阿赖耶为我者,则有

  顶不还圣者,岂非移降于下地无所有处而证其果耶?(以上所说之我,皆指名言我

  ~P 1024

  ,非谓应断之我。)

  我执无明所缘,不外人法之二。而人我执在二执中较为显著。自宗与他宗之判

  ,亦以人我执为要。故前文特详人我执所缘。总而言之,一类许五蕴为补特伽罗之

  我,一类许心为补特伽罗之我,一类许意识为补特伽罗之我,一类许阿赖耶识为补

  特伽罗之我,其依地论之依教唯识派(无著一派)许赖耶,而依理唯识(陈那一派

  )不许赖耶而许意识。自续中观如月居士(诺本等遮贡默)一派,亦许赖耶。又一

  派不许赖耶,则括入声缘许意识一类。其许五蕴为我者,以小乘教典中有「应观五

  蕴为我」之根据。许心为我者,亦根据小乘教典。许赖耶为我者,以第七识缘赖耶

  为我而不离,觉赖耶为自性成立,故许赖耶为补特罗我执之所缘。意谓赖耶有自能

  ,故执以为有,如颂云:「第七缘第八,未离人我执。」此谓未离补特伽罗之我处

  所,即以彼为有自能成立之物,故彼以赖耶为人我执之所缘。总之,中观除自宗外

  ,以下均有施设我之一分及能诠表我之一分。施设之我,或名「补特伽罗」,或名

  「贡沙」。能诠表之我,即由于施设我上而寻求其本质,此分为实有我,或谓为「

  五蕴」,或谓为「心」等。此为有境,如补特伽罗之相。藏文为「扯里」,即相义

  ~P 1025

  。谓随于补特伽罗而安立之士夫,其本质谓如象马名别有情。藏文,本质为「穿细

  」,此诸所说流转者与修道醭狻鮏伽罗名言之意义,须于施设之我及能诠之我和

  赖耶等二种之建立而知也。再言之,如贡沙,贡沙云者,不过一名词耳,寻此安名

  意义,而求其能诠,遂于五蕴而推度,五蕴聚为我耶?五蕴各别为我耶?各就其观

  察之所及,取识蕴者,则以意识为我,许心者,则以心为我。因此诸派仅施设我之

  一分安立不下,乃辗转推求,必寻名责实求其本质。如于犬之五蕴安立犬名,进而

  更求其本质,最后决定以犬之意识为其本质,乃谓犬之意识为犬之补特伽罗我。然

  而犬之意识非犬,因其意识非色所摄故。如谓其意识即犬,则其意识有毛矣。故应

  成派历破诸派所许之我,由彼等不解唯名安立之名,故必由名上以寻求其本质。彼

  等许赖耶或意识为我,不知赖耶或意识为业果所依,乃能染习气者。果如所许,试

  问见道位圣者证空性时,住等持中,是时彼意识尚有习气否?如有,此习气为有漏

  摄耶?无漏摄耶?若无漏摄,应无染污。若有漏摄,见道位圣者应有二显现,即一

  染一净,而证空性时唯净无染。又圣者出定后,过去所知障(颠倒二现)仍在,未

  来亦可现行。故彼意识非无有漏习气,此有漏习气若谓本有,则有如前所说之过。

  ~P 1026

  若谓新生,则此圣者无始以来有漏习气岂非无有?又于何时断尽耶?如自宗所标明

  之补特伽罗,唯由依蕴分别假名安立,则无以上诸过。其释无始所知障习气,安立

  何处,则谓安立于依蕴,唯由分别假名施设补特伽罗我上,故无以上诸过。又前述

  第三果有顶天圣者,本宗说依蕴唯假名安立,故是有顶无违。而以无所有处心证果

  ,亦无不合。又人我执乃总名,其中一分为俱生我执,有一分为我所执。俱生我执

  即萨迦耶见。或以蕴为萨迦耶见所缘,入中论曾破之。自宗所许者,则谓以依蕴唯

  分别安立之我为所缘也。

  俱生萨迦耶见,分我及我所二种。正量部一类依经说,应观正净五蕴即为我,

  故说蕴为俱生…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