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P5

  ..续本文上一页

  其力,而于不可明不可见不可执之境则应有尽有,故为明之正相违反之对方主人翁

  。彼无明执其所不应执者为何?即于我之增益是也。如人我本非有,而执以为有,

  即俗所谓无中生有,画蛇添足,故曰增益。此处之「我」字,有主体义,非自他相

  待之我,乃人我法我之我。彼之所执,即此应破之我体)即主体)空慧所执,是无

  ~P 1005

  我一面。无明于蕴上增益法执实有我体,即法我执。于数取趣上增益有我体,即人

  我执。此二我执即是无明。此我,就通义言。即指有实体意。凡所谓自体、自相、

  自性等,皆同义而异名之词,要皆为空性之所破。故于数取趣起「此是我也」之想

  ,即人我执。就别义言,凡不依因,自能成就者,即称自体。不须名言安立于彼,

  彼自成立者,即称自相。从无始来,不依因缘本自成立者,即称自性。如此,虽能

  了解无明之义,然于身心相续中,尚不能将无明直接指出。譬如捕盗,虽略知其行

  踪,而究未识盗面貌,即不能明确指捕,必更进一步,亲将此盗指出。如何指出,

  即将于人于法,执著有自性自相之心,加以认识。如何认识,必须先知一切法皆由

  分别心安立。如宗喀所造「贡巴绕色」密意疏云:须先知诸法皆由分别安立之规,

  则知其反面非由分别安立,即是自性执著。例如于瓶,先知其由分别安立而成,则

  易知其不待造作本来自成之迷执心即是无明,即应遮止。如乍见瓶之现相,不经观

  察,同时心中生起「此是瓶也」之心,此即分别心。(乍见,谓尚未观察,此瓶如

  何而有之时。)如优婆离尊者问经云:「各种悦意(指天女);妙花开(指天界胜

  境);金屋灿烂悦意者(指天宫)于彼亦无能作者,彼悉是由分别成。」(此经文

  ~P 1006

  尚有地狱中狱卒器械等一颂,言悉由分别力所成。)彼天界虽有种种胜妙境界,然

  除心外实无自在梵天等主宰能造作使成,皆由自心分别之所安立,分别而立世间相

  ,此明诸法是由分别建立。又六十如理论亦云:「世间具足无明因,何故?问:圆

  满觉者说。答:以故于此世间界,云是分别何不许。」谓世界本无自性,皆由无明

  之因而生起。问:何以知无自性?答:以佛说故。由此之故,于世界说由分别安立

  ,无不应理。本宗应成特法,谓一切法由分别安立。若不明此,则不能认识应断之

  微细分,于应断便有过与不及之弊,难免不堕于断常二边。于蕴上执有本体自性成

  就,若了其为无,即是空性。若欲此空慧于身心相续中,生起「我执无明之境是无

  」之决定知,于此又须先辨别我执无明之境,究竟为有为无。因此又须先认识我执

  无明所执之境。更溯而上,又须先认识我执无明依道之破除法,次乃了达染污无明

  所执之境依理之破除法。(此为胜义破除法依理破除法又分二:一、名言破除(世

  俗破除)。二、胜义破除(即了达染污无明所执之境)。认识染污无明之特法,乃

  通达一切法由分别安立而来。如不知此,以为一切法是自性成就,此心即是无明。

  ~P 1007

  凡情器世间,乃由吾人分别心,将名字与之安立过去,非由彼等本身成立过来,换

  言之,谓由分别心安立名字于彼之上,非由彼等自性成就而显现于此。百论云(或

  作百颂),「于无分别贪欲等,此有性义若非有,真实义与彼分别,具慧士夫谁执

  此。」谓若不由分别于贪镇等欲成立有性,则此有非有。在藏文原文「意你」,乃

  「欲你」之误,言所执实有自性之境,与能执实有自性之心,此二皆由分别而成立

  。若谓此二非是分别,具慧士夫不如是说也。贪镇等皆由分别安立而有,若不分别

  ,则贪等非有。此论释亦云:「唯由有分别则生有,无分别则无有性。」(唯由分

  别有有性,若无分别无有性。此见广本二十卷一五七页。)简言之,一切法相因何

  而有?由我等自己分别心为之安名而有。若无此安立名字之分别心,则一切法之有

  性亦无。但此中见,不易由语义而显,须心领神会。如棹子然,现见是有,谁使之

  有?因有棹子之名而有。此棹之名由何而来?由分别心与之安名而来。或问:若棹

  子由分别心使之有,岂非不由木匠所造而有耶?答:虽由匠造,然须安名者为之安

  名。在未安名之前,棹尚非有。虽是吾人于匠造未成时,亦知是造棹,此由过去分

  别心串习所致。若过去无此串习,虽见匠削木,棹法不生,即无从知其为造棹也。

  ~P 1008

  必须俟其造成,以分别心为之安立上去,而后此棹方有。总之,无有分别,则无有

  法,凡有法皆由分别之力而有。于此若犹未能释,疑可再举盘绳义以明之。人于昏

  暗中偶触盘绳,误以为蛇,内心生起蛇怖。盘绳本非蛇,由分别心为安蛇名,便生

  蛇执。如此盘绳,在经教中称为立名处。于此立名处,细观其形色,毫无蛇之支分

  ,何以生起蛇觉,生起恐怖,全由分别心为之安名所致。于蛇如是,于棹亦然。推

  之一切法,亦莫不然。如于木材之可立名处,安名为棹,遂生出棹来,如细加观察

  ,何支是棹,则分析各支分非棹,总集各支分亦非棹,即形体合成亦不得棹,不过

  仅有能承受棹名之处所而已(立名处)。而此能承受棹名之处所不得为棹,尚须一

  必要条件,即为之安名是也。如缺此条件,则尚有能成棹。又譬如小孩虽生,未曾

  予名,彼虽五官俱全而未有名,后经能命名者名以扎喜(吉祥),于是此家有扎喜

  矣。未命名前,彼家仅有能承受名之孩童而无扎喜也。又如母购三帽,归以予三子

  ,由母起分别心,以何者予谁。如是,则帽各有主,此为长子之帽,此为次子之帽

  ,此为幼子之帽。若长偶取次帽,次必与争。在初购时,母尚未起分别,即不辨谁

  ~P 1009

  为,谁何之帽,亦无所谓谁何之帽之名,即无用其争执矣。上来比喻,在明于无自

  性之法而能生贪等。若不了知此,即不能破除染污无明所执之我。应成派非欲独标

  异说,实资此以为断证之用。如盘绳乃蛇之安名处,能安名者,即命名蛇之分别心

  。执为实蛇而生恐怖,尤属增益,以所恐怖者乃真蛇故。应先审察,所怖者究为真

  蛇,抑为假蛇。如其观察实无有蛇,但由误认所致,则此恐怖仅由执蛇之分别心而

  生起。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以蛇例瓶亦尔。瓶之得名,由分别心安立始成。如于瓶

  之各支分,形色所聚合处,进而求其为瓶之真实义,则各别支分上均不能显出真瓶

  来,聚合总体上亦不能显出瓶义。例如马与兔之各别异体,若将各支分分开,求如

  马与兔之异体者,实不可得。不可得,即不能安立瓶名。若谓于各支分合成一体,

  便有瓶义者,须知如无分别心为之安名,纵先有瓶体,彼亦不得有瓶名。若谓安立

  名字处与分别心所安之名为一者,则犯能所作业为一之过。(然亦非异)(此四字

  乃拊说安名之分别心与安名处所非一非异之理。此非此处所应说,故仅略附此四字

  。)必先有安名处所,而后有分别心为之安名上去。如先有安名处所之帽,而后有

  安立此

  ~P 1010

  为长次幼等之帽。依此寻求,一异均不可得。唯有安立,即起种种作用。如安

  蛇名,即起恐怖,如安瓶名,即能受用。故一切法唯有假名安立,无实自性。(不

  依假名安立而实有者曰自性。)虽然,安名亦必须先有安名处所,诸缘具足合于安

  此名者,方可安立。如绳似蛇,方安蛇名,不能于石头亦安以蛇名,又如有口、颈

  、腹等众多分支,始安瓶名,不能于团团似盘而安瓶名。故安名处所须分适量与非

  量。如绳蛇乃非量安名,瓶乃适量安名处,贪等之安名处亦适量安名处。前举绳蛇

  为喻者,但以之显分别安名,非喻一切也。以量与非量不同故。故知诸法唯由分别

  安立,如前帽喻,长幼之帽,得名以后与未得名前,境未尝变,故知长幼之帽何由

  而生,实由其母之分别心而生。又如寻香城(藏文为「侄萨仲清」、即海市。)仅

  有城名,无实城市。般若经云:「色、受、想、行、识,唯有假名;菩提萨□,唯

  有假名;般若波罗密多,唯有假名。」空性,亦唯有假名安立。但若无空性名言,

  则不能了解空性义,而从之以求证,通达空性也。通达空性分二:(一)真实通达

  空性,真证空性时,固无所谓安立。(二)分别空性心,由分别空性心安立空性名

  。如眼识见柱,意识安立,(由安立柱名之心,知其为柱。)非眼识为之安名。或

  ~P 1011

  问,佛身语意所发功德,岂亦由分别安立耶?此问意谓佛之秘密自在功德,凡夫如

  何能以分别心为之安立。当知佛之功德虽非凡夫名言可以安立,然与分别安立之理

  无违,以其为佛一切种智所建立故。圣凡之境虽有不同而分别安立则无有异。世俗

  名言如何安立,一切种智亦如何安立。故佛云:「世间说有,我亦说有,世间说无

  ,我亦说无。」佛于名言安立不与世间相违。自我与自我之识蕴,皆由无始而来,

  乃由无始分别而有。而自性门中于彼境上(安名处)则以为本来即有自体,不由分

  别安立也。

  由前诸理而明其所执实之相。如谓非由无始分别假立,而执彼境由自性而有,

  其所执即名自性,或名为我。何谓无始分别,谓溯自己与蕴上所起之增益分别莫知

  其始之意。自与自蕴皆由无始分别安立,此为正面。而无明则于其反面执彼境上有

  自性成就。彼境,即指立名之处所,彼无明执此立名处所不须分别心安立假名,而

  由其自性即能成立。彼执心(无明)所著之境,即名曰我(人法),或曰自性。此

  我与自性,乃无明所耽著之境,故为行者之所应断。断除之法,在前说依理依道二

  分中,此属依理断者。依理中又分名言依理与胜义依理,此属胜义理之一分。如说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