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涅槃之法,乃能使一切有情離欲寂靜。猶之救雨濕者必須
~P 687
傘蓋,救生死輪回者必須法。故對此寂靜離欲之涅槃法,非懇切依止不可。(叁)
皈依僧,僧字,藏文爲「更登」,受行解脫戒四人以上即爲更登。此中又分僧與僧
寶,初受別解脫戒之初業比丘四人以上稱僧,見道入聖位,乃稱僧寶。論曰:「如
是叁說,此中叁皈依各一存念,及皈依法之詞句,與余不同,是依阿底峽尊者所作
之儀軌也。」如是叁說,即指上叁皈依之所說。此儀軌爲覺窩所造,宗喀大師特明
其來源,謂非出己造。
醜叁、皈依竟說學處
「皈依竟,說學處者,凡前于下士時所說之諸學處,今于此中,阿遮黎耶亦應
爲說也。」
雲何說學處,即于皈依後所應行應止應修學者,如前下士道所說。
子二、積集資糧
「積集資糧者,于正傳承諸師,及前所說資糧田之前,當如前說而誦七支行願
。」
積集資糧,即六加行迎請聖衆一支,觀想資糧田于前而誦七支行願。依普賢品
~P 688
,爲略者,依入行論,爲廣者。或謂發心時行禮供二支即可,非使心喜故。宗喀大
師駁之,謂菩薩願中已有七支,此處何獨不可。寂天言教,謂禮供等,即等取七支
。
子叁、淨修其心
「淨修其心者,如前所說慈悲之所緣行相,令其明顯。」
照前七因果言教,所說慈悲所緣行相,令心中明顯。阿□黎于此,特別開示一
度。說加行竟。
癸二、正行儀軌
「正行儀軌者,于阿遮黎耶前,右膝著地或作蹲踞,合掌而發其心。于此發心
,既作所緣,谛想誠誓,乃至未得菩提而不棄舍之意樂,非但發心爲求利他,願當
得佛已耳,當依儀軌而發之;如是若于願心之學處而不能學,不過僅想爲利一切有
情,我願成佛而已矣。以軌則而發者,于發心之學處能不能學,皆可受之。然願心
可有如是二種,若以儀軌受行心已,于學處不學則爲不可。故許從龍猛及無著所傳
衆多之戒軌,有可作不可作之差別者,不應理也,教授勝光王經亦雲:『若不能學
施等學處,但能發心,亦成多福。』以作根據,修次初編中雲:『若人于諸波羅密
~P 689
多,雖不能于一切時處,修學一切學處。然亦感果大故,應以方便攝持,而發菩提
心焉。』故于施等學處,若不能學,可以發心,不可受戒,極明晰矣。
受發心儀軌者,于十方一切現住佛陀,及其一切菩提薩□之前,請憶念我:『
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
作、見作隨喜,以彼善根,如昔諸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于其無上正等
菩提如何發心,我某甲,亦從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于無上正等廣大菩提而爲
發心。諸未度有情爲令得度,諸未解脫爲令解脫,諸未出苦爲令出苦,諸未遍入涅
盤爲令遍入涅槃。』如是叁反念之。皈依儀軌與此二者,雖無明說須隨阿遮黎耶念
,然隨念爲是。此等是有阿遮黎耶之軌則。若不得師,應如何作者,如阿底峽尊者
所造之發心儀軌雲:『如是雖無阿遮黎耶,自于菩提發心之儀軌者,當于釋迦牟尼
如來及十方一切如來,意念思惟,作禮拜及供養等儀軌已,不須誦阿遮黎耶之辭,
但皈依等之次第應如前也。』」
本論謂「于阿□黎前,右膝著地或蹲地,合掌而發其心。」此發心形式印藏各
~P 690
異。但此意樂,則不但爲利衆生而願成佛,必須具有乃至菩提而不棄舍之誓願在內
,此名具誓願心儀軌。如是願心學處,須先自量,不可輕受。若僅依儀軌發心未具
誓願,則對于學處能、不能學之人皆可以發。宗喀大師解釋,謂就願心學處有二種
,即于學處有能學不能學之分。故菩薩戒不同別解脫戒,可先看條文;能學,則如
上說,不能學,則可以依儀而受。如就行心,則無不學學處之開許,所謂依龍猛與
無著,有可學不可學者,昔嘎馬那西那引勝光王經雲:「不能學施等學處者,但令
發菩提心,能生多福。」此謂僅受願心者,不必學習學處。又修次初編言:「若不
能學諸波羅密,彼亦可得大果,應方便攝受,令發菩提心。」意謂不能修習諸度者
,可依儀軌方便,令發菩提心,亦即含有僅可依儀軌令發願心,不可受戒之意。故
可受不可受之差別,即看具有誓願與否。又知學處能學者爲可授,不具者不可授。
受發心儀軌文,如論雲:「阿□黎耶存念,我某甲,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
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見作隨喜,以彼善根,如昔諸如來應正等覺、及住
大地諸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我某甲,亦從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
間,于無上正等廣大菩提而爲發心。諸未度有情爲令得度,諸未解脫爲令解脫,諸
~P 691
未出苦爲令出苦,諸未遍入涅槃爲令遍入涅槃。如是叁反念之。」文內「于今生及
余生」句,余生,提過去生言。「于無上正等菩提」句下,藏文有心要二字,心要
,又分外心要、內心要、處所心要、證分心要。外心要,指菩提樹。處所心要,指
叁十叁天。證分心要,指清淨智。未度有情,指八地以上菩薩,煩惱障已斷,微細
所知障未斷,發心令得二障淨盡菩提,故願八地以上未度得度。「諸未解脫」雲者
,不問大小乘,在加行道中,已斷惡趣未斷生死有情,令斷生死。「未安」雲者,
指未出惡趣者,令出惡趣。「未得涅槃」雲者,涅槃,藏文爲「量恩得」,意謂出
幽苦。此處涅槃指無住涅槃。凡夫住有,二乘住寂,惟佛無住。諸未得無住涅槃者
,令得無住涅槃。照文叁反誦說。「諸佛菩薩阿□黎存念」,指依何境受。中間「
過去施等善根」,爲能受資糧。「未度令度」等,爲堅固其願。此文須隨師誦。阿
□黎以具願行二心者爲上。否則但具願心有大乘法相者亦可。若並此而無之,則依
覺窩自受儀軌,觀想以釋迦爲主之曼陀羅,如前照修,禮供諸軌,而易請阿□黎存
念我句,爲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存念我,即可。
~P 692
癸叁、完結儀軌
「完結儀軌者,阿遮黎耶爲弟子宣說願心之諸學處。」
師于此時應爲弟子開示學處,即下文之得已,應守護勿失一科。近時學風,則
說學處回向,或將發心學處回向等善根,向兜率彌勒供養,作爲報恩,使善根不散
失,且種植彌勒轉世聞法之因。
辛二、得已守護不失分二 壬初、修學于此世發心不壞之因 壬二、修學于他生亦
不離菩提心之因。
壬初、修學于此世發心不壞之因分四 癸初、修學爲猛利增長發心故,念其勝利
癸二、修學正爲增長發心故,于六次發心 癸叁、修學發心已,于任何事不舍有
情 癸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癸初、修學爲猛利增長發心故念其勝利
「或閱經藏,或從師聞,思惟菩提心之勝利。如華嚴經中廣說,必須閱之。彼
中如前所引,謂如一切佛法之種子。又謂攝一切菩薩行,及一切願故,猶如略示。
此謂廣說支分雖有無邊,于略示中,一切皆攝。彼之略示,是如彼之總聚,謂攝菩
薩一切道扼要之總聚也。菩薩地所說之勝利,是願心勝利。彼說最初發心堅固菩薩
~P 693
有二勝利,謂成勝福田,及攝持無惱害福。初者、如說當成世間人天所應禮敬。謂
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功德之處。又如說雲:『發心無間,從種性門,即能映蔽
諸大羅漢。』謂成無上也。又如說雲:『雖作少福,亦能出生無量果故,爲勝福田
,及爲一切世間所依止,猶如大地。』謂如一切衆生之父母也。
次、攝持無害者,常爲兩倍轉輪聖王之守護神所護,雖在睡眠迷悶放逸之時,
諸常住藥叉,或諸非人,不能擾害,諸能息滅疾疫傳染病之密咒明咒,雖在他有情
無有效驗,至菩薩手猶能應驗,況諸驗者,以是顯示雖消災等業。若發心堅固,則
易效驗。于諸共同之成就,亦因有此願心則速成也。隨所住處,恐怖、饑馑、非人
等災,諸未生者即不生等。舍命之後損惱亦少,且無諸病。具足忍辱柔和,能忍他
害,而不害他等。又複惡趣難生,雖生惡趣亦速解脫,于彼亦僅受微苦。並依此緣
極厭生死,于諸有情而起悲愍。由菩提心所獲之福,設有形色,盡虛空界亦難容受
。以財供佛未足少分。德施所問經雲:『菩提心之福,假使有形體,空界遍充滿,
猶複有盈余。縱盡恒沙數,諸佛刹中人,滿盛諸珍寶,奉獻世間尊。若有以合掌,
~P 694
心禮于菩提,此供養殊勝,彼無有邊際。』
阿底峽尊者繞金剛座而行,曾思如何作速得圓滿菩提。諸小形像,悉皆起立,
問諸大者雲:『欲速成佛,當于何學?』答曰:『當于菩提心而學也。』又于道場
上虛空中,有一老母,幼者問之,亦如前答。尊者聞已,于菩提心大生決定雲爾。
如是攝大乘諸教授之關要,一切成就之大藏,超出二乘之大乘別法,于諸佛子廣大
行勸勉之最勝依者,當知是菩提心也。于修習彼當增勇悍,如患渴者,忽聞水名,
應于多劫中,以希有智,最極微細觀察諸道,知唯此爲成佛最勝之方便,佛及菩薩
所見故也。入行論雲:『于多劫中極觀察,諸佛見此有勝利。』」
發心之勝利,前文所說已多,此處再攝要義,俾不至忘。華嚴經發心品言之極
廣,廣多參閱,方能了知菩提心之勝利。如說菩提心爲佛種子,即成佛不共因。等
于種子爲苗之不共因,徒有共因而無不共因則不生。此爲經中略示。論曰:「此經
廣說支分,雖有無邊,此略示亦一切願行皆攝。彼之略示,是如彼之溫柁南,謂攝
菩薩一切道之總聚也。」譬如俱舍言:「一切有漏無漏法」一語,即包括一切法。
有情無邊,有情根性無邊,故菩薩行心願心無邊,總攝爲菩提心。一切願心行…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