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涅槃之法,乃能使一切有情离欲寂静。犹之救雨湿者必须

  ~P 687

  伞盖,救生死轮回者必须法。故对此寂静离欲之涅槃法,非恳切依止不可。(三)

  皈依僧,僧字,藏文为「更登」,受行解脱戒四人以上即为更登。此中又分僧与僧

  宝,初受别解脱戒之初业比丘四人以上称僧,见道入圣位,乃称僧宝。论曰:「如

  是三说,此中三皈依各一存念,及皈依法之词句,与余不同,是依阿底峡尊者所作

  之仪轨也。」如是三说,即指上三皈依之所说。此仪轨为觉窝所造,宗喀大师特明

  其来源,谓非出己造。

  丑三、皈依竟说学处

  「皈依竟,说学处者,凡前于下士时所说之诸学处,今于此中,阿遮黎耶亦应

  为说也。」

  云何说学处,即于皈依后所应行应止应修学者,如前下士道所说。

  子二、积集资粮

  「积集资粮者,于正传承诸师,及前所说资粮田之前,当如前说而诵七支行愿

  。」

  积集资粮,即六加行迎请圣众一支,观想资粮田于前而诵七支行愿。依普贤品

  ~P 688

  ,为略者,依入行论,为广者。或谓发心时行礼供二支即可,非使心喜故。宗喀大

  师驳之,谓菩萨愿中已有七支,此处何独不可。寂天言教,谓礼供等,即等取七支

  。

  子三、净修其心

  「净修其心者,如前所说慈悲之所缘行相,令其明显。」

  照前七因果言教,所说慈悲所缘行相,令心中明显。阿□黎于此,特别开示一

  度。说加行竟。

  癸二、正行仪轨

  「正行仪轨者,于阿遮黎耶前,右膝著地或作蹲踞,合掌而发其心。于此发心

  ,既作所缘,谛想诚誓,乃至未得菩提而不弃舍之意乐,非但发心为求利他,愿当

  得佛已耳,当依仪轨而发之;如是若于愿心之学处而不能学,不过仅想为利一切有

  情,我愿成佛而已矣。以轨则而发者,于发心之学处能不能学,皆可受之。然愿心

  可有如是二种,若以仪轨受行心已,于学处不学则为不可。故许从龙猛及无著所传

  众多之戒轨,有可作不可作之差别者,不应理也,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

  施等学处,但能发心,亦成多福。』以作根据,修次初编中云:『若人于诸波罗密

  ~P 689

  多,虽不能于一切时处,修学一切学处。然亦感果大故,应以方便摄持,而发菩提

  心焉。』故于施等学处,若不能学,可以发心,不可受戒,极明晰矣。

  受发心仪轨者,于十方一切现住佛陀,及其一切菩提萨□之前,请忆念我:『

  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

  作、见作随喜,以彼善根,如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

  菩提如何发心,我某甲,亦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于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

  发心。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诸未解脱为令解脱,诸未出苦为令出苦,诸未遍入涅

  盘为令遍入涅槃。』如是三反念之。皈依仪轨与此二者,虽无明说须随阿遮黎耶念

  ,然随念为是。此等是有阿遮黎耶之轨则。若不得师,应如何作者,如阿底峡尊者

  所造之发心仪轨云:『如是虽无阿遮黎耶,自于菩提发心之仪轨者,当于释迦牟尼

  如来及十方一切如来,意念思惟,作礼拜及供养等仪轨已,不须诵阿遮黎耶之辞,

  但皈依等之次第应如前也。』」

  本论谓「于阿□黎前,右膝著地或蹲地,合掌而发其心。」此发心形式印藏各

  ~P 690

  异。但此意乐,则不但为利众生而愿成佛,必须具有乃至菩提而不弃舍之誓愿在内

  ,此名具誓愿心仪轨。如是愿心学处,须先自量,不可轻受。若仅依仪轨发心未具

  誓愿,则对于学处能、不能学之人皆可以发。宗喀大师解释,谓就愿心学处有二种

  ,即于学处有能学不能学之分。故菩萨戒不同别解脱戒,可先看条文;能学,则如

  上说,不能学,则可以依仪而受。如就行心,则无不学学处之开许,所谓依龙猛与

  无著,有可学不可学者,昔嘎马那西那引胜光王经云:「不能学施等学处者,但令

  发菩提心,能生多福。」此谓仅受愿心者,不必学习学处。又修次初编言:「若不

  能学诸波罗密,彼亦可得大果,应方便摄受,令发菩提心。」意谓不能修习诸度者

  ,可依仪轨方便,令发菩提心,亦即含有仅可依仪轨令发愿心,不可受戒之意。故

  可受不可受之差别,即看具有誓愿与否。又知学处能学者为可授,不具者不可授。

  受发心仪轨文,如论云:「阿□黎耶存念,我某甲,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

  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见作随喜,以彼善根,如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住

  大地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某甲,亦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

  间,于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发心。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诸未解脱为令解脱,诸

  ~P 691

  未出苦为令出苦,诸未遍入涅槃为令遍入涅槃。如是三反念之。」文内「于今生及

  余生」句,余生,提过去生言。「于无上正等菩提」句下,藏文有心要二字,心要

  ,又分外心要、内心要、处所心要、证分心要。外心要,指菩提树。处所心要,指

  三十三天。证分心要,指清净智。未度有情,指八地以上菩萨,烦恼障已断,微细

  所知障未断,发心令得二障净尽菩提,故愿八地以上未度得度。「诸未解脱」云者

  ,不问大小乘,在加行道中,已断恶趣未断生死有情,令断生死。「未安」云者,

  指未出恶趣者,令出恶趣。「未得涅槃」云者,涅槃,藏文为「量恩得」,意谓出

  幽苦。此处涅槃指无住涅槃。凡夫住有,二乘住寂,惟佛无住。诸未得无住涅槃者

  ,令得无住涅槃。照文三反诵说。「诸佛菩萨阿□黎存念」,指依何境受。中间「

  过去施等善根」,为能受资粮。「未度令度」等,为坚固其愿。此文须随师诵。阿

  □黎以具愿行二心者为上。否则但具愿心有大乘法相者亦可。若并此而无之,则依

  觉窝自受仪轨,观想以释迦为主之曼陀罗,如前照修,礼供诸轨,而易请阿□黎存

  念我句,为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存念我,即可。

  ~P 692

  癸三、完结仪轨

  「完结仪轨者,阿遮黎耶为弟子宣说愿心之诸学处。」

  师于此时应为弟子开示学处,即下文之得已,应守护勿失一科。近时学风,则

  说学处回向,或将发心学处回向等善根,向兜率弥勒供养,作为报恩,使善根不散

  失,且种植弥勒转世闻法之因。

  辛二、得已守护不失分二 壬初、修学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 壬二、修学于他生亦

  不离菩提心之因。

  壬初、修学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分四 癸初、修学为猛利增长发心故,念其胜利

  癸二、修学正为增长发心故,于六次发心 癸三、修学发心已,于任何事不舍有

  情 癸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癸初、修学为猛利增长发心故念其胜利

  「或阅经藏,或从师闻,思惟菩提心之胜利。如华严经中广说,必须阅之。彼

  中如前所引,谓如一切佛法之种子。又谓摄一切菩萨行,及一切愿故,犹如略示。

  此谓广说支分虽有无边,于略示中,一切皆摄。彼之略示,是如彼之总聚,谓摄菩

  萨一切道扼要之总聚也。菩萨地所说之胜利,是愿心胜利。彼说最初发心坚固菩萨

  ~P 693

  有二胜利,谓成胜福田,及摄持无恼害福。初者、如说当成世间人天所应礼敬。谓

  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功德之处。又如说云:『发心无间,从种性门,即能映蔽

  诸大罗汉。』谓成无上也。又如说云:『虽作少福,亦能出生无量果故,为胜福田

  ,及为一切世间所依止,犹如大地。』谓如一切众生之父母也。

  次、摄持无害者,常为两倍转轮圣王之守护神所护,虽在睡眠迷闷放逸之时,

  诸常住药叉,或诸非人,不能扰害,诸能息灭疾疫传染病之密咒明咒,虽在他有情

  无有效验,至菩萨手犹能应验,况诸验者,以是显示虽消灾等业。若发心坚固,则

  易效验。于诸共同之成就,亦因有此愿心则速成也。随所住处,恐怖、饥馑、非人

  等灾,诸未生者即不生等。舍命之后损恼亦少,且无诸病。具足忍辱柔和,能忍他

  害,而不害他等。又复恶趣难生,虽生恶趣亦速解脱,于彼亦仅受微苦。并依此缘

  极厌生死,于诸有情而起悲愍。由菩提心所获之福,设有形色,尽虚空界亦难容受

  。以财供佛未足少分。德施所问经云:『菩提心之福,假使有形体,空界遍充满,

  犹复有盈余。纵尽恒沙数,诸佛刹中人,满盛诸珍宝,奉献世间尊。若有以合掌,

  ~P 694

  心礼于菩提,此供养殊胜,彼无有边际。』

  阿底峡尊者绕金刚座而行,曾思如何作速得圆满菩提。诸小形像,悉皆起立,

  问诸大者云:『欲速成佛,当于何学?』答曰:『当于菩提心而学也。』又于道场

  上虚空中,有一老母,幼者问之,亦如前答。尊者闻已,于菩提心大生决定云尔。

  如是摄大乘诸教授之关要,一切成就之大藏,超出二乘之大乘别法,于诸佛子广大

  行劝勉之最胜依者,当知是菩提心也。于修习彼当增勇悍,如患渴者,忽闻水名,

  应于多劫中,以希有智,最极微细观察诸道,知唯此为成佛最胜之方便,佛及菩萨

  所见故也。入行论云:『于多劫中极观察,诸佛见此有胜利。』」

  发心之胜利,前文所说已多,此处再摄要义,俾不至忘。华严经发心品言之极

  广,广多参阅,方能了知菩提心之胜利。如说菩提心为佛种子,即成佛不共因。等

  于种子为苗之不共因,徒有共因而无不共因则不生。此为经中略示。论曰:「此经

  广说支分,虽有无边,此略示亦一切愿行皆摄。彼之略示,是如彼之温柁南,谓摄

  菩萨一切道之总聚也。」譬如俱舍言:「一切有漏无漏法」一语,即包括一切法。

  有情无边,有情根性无边,故菩萨行心愿心无边,总摄为菩提心。一切愿心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