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P3

  ..续本文上一页心功

  ~P 695

  德,总摄于菩提心功德。故云如温柁南,温柁南,即总聚义。论曰:「五地品菩萨

  地所说之胜利,是愿心胜利。初发心坚固菩萨,有二胜利,(一)成胜福田,(二

  )摄无恼害福。

  (一)福田,细说有三四种,有情初刹那发心合量,次刹那即有堪受人天供养

  功德,此谓即成供养处。又真实菩提心发起,第二刹那,即映蔽诸阿罗汉,如王子

  初生即胜王臣。依种姓门说,罗汉精通五明,具五神通、四禅定,然未入大乘门,

  而初发心菩萨已入大乘门,故从种姓门胜之,此谓能成无上。又能「作小福生大果

  」,他善所成如芭蕉,结果即尽,菩提心所成如如意树果,取之不尽。由发心之大

  小不同,而所感之果亦不同。人天二乘发心,其心有量,故果亦有量。发菩提心者

  ,仅供一花一香于诸佛,或施一握食于畜生,其所供所施虽微,而心缘一切众生,

  为成佛而作,众生无量,故感果亦无量。故菩提心功德,若有形色,虚空莫容。以

  如此福田殊胜,故为世间所应依止。声、缘、菩萨三类,亦无不依止于菩提心,犹

  如一切山河物类皆依止(大地)然。以声缘由佛而生,佛由菩萨而生,故三类有情

  辗转依止于菩提心,不过直接间接有区别耳。其次,世间安乐,一切亦皆依止于菩

  ~P 696

  提心,前文已详,亦如大地为禾苗养人之物所依止。世间安乐不外现近究竟二类。

  华严经云:「不论现竟安乐,皆为佛事业。」如一切安乐不由佛事业来,则佛悲心

  即有偏执。又若佛事业不能生一切安乐,则应无佛。以佛不舍一切有情,犹如日光

  无所不照。至有情成熟与否,惟视其过去业力与时节如何。亦如大地禾苗同被日光

  ,或发生,或不发生,亦惟视禾苗本身因缘如何。故只能说众生业力有差异,不能

  说佛之悲心有差别。此种事业亦由于菩提心无量力无量果而生。故宗喀大师于本论

  引经说之后,特释曰:「谓如众生之父也。」以血统言,以种姓言,皆以父为主。

  一切成佛因缘,皆以菩提心为主。故大师谓如众生之父也。(二)摄无恼害福,得

  加倍转轮王守护胜利,此尚非仅指行心而言,即就愿心言,亦有此胜利。如前经言

  :「具福德者,常能如意。」以此见多灾多厄者,皆由其福德薄故,或虽具福德而

  有障故。依经教,人在睡眠迷闷放逸时,易为非人所害,非人害人以此三时为主,

  初发愿心者即能免此。轮王为人间福德最厚者,常有一千大药叉神环绕。发愿心菩

  萨环绕者倍之,故非人于此诸时亦莫能害。康、藏学教者,入睡时观弥勒菩萨相于

  眉间,即为防此。如学密,则更有睡眠瑜伽法。凡有福德者皆有善神守护,福德大

  ~P 697

  者守者尤众。虽有恶业,所感恶神其数较少,故灾厄较少。反之,福德薄者,所感

  恶神较多,善业所感善神较少,故灾厄较大。息灭疾疫灾损所用真言,分明咒与密

  咒。药叉、非人所加持为明咒,诸佛菩萨所传者为密咒。此类明密咒,在寻常人或

  验或否,一入发心人手,则无不验。本论所云息灾等业,指息、增、怀、诛言。云

  不共成就,指圣位佛位言。即共通成就,亦以发心者应验为易。阿底峡尊者在藏常

  患头痛,呼仲敦巴嘱以手抚其头,谓曰:汝心良善,手触吾即安。后藏有王,突患

  重病,尽延高僧修法,皆不能愈。后延却言绛村(布达拉一老比丘),对面为修自

  他换,一度即愈。过去拉萨水灾,嘎登法王书一语石上,云:如我菩提心已生起者

  ,水即退,投之果然。此菩提心之作用,尚未有待于修法也。论曰:「随所住处,

  恐怖、饥馑等灾,不能为害。」由有大药叉神守护,非人等不能为害。又曰:「舍

  命之后,少烦恼,亦无诸病。」此言菩提心能映庇后世。又曰:「具足忍辱柔和,

  能忍他害而不害他等。」谓发心者,镇心忌心皆少。又曰:「又复难生恶趣。虽生

  ,亦能速得解脱,于彼仅受微苦。并可依此缘极厌生死,于诸有情而起悲悯。」以

  ~P 698

  上皆明示菩提心所获之福,无量无边。其难生虽生云云,谓未得加行上品者,皆易

  入恶趣,以未生菩提心,即如以石投水,容易下沉。如菩提心已生者,向下性少,

  虽不定不入恶趣,但已难入,所入多在龙族等,所恶趣苦反成道用,故亦容易出离

  。

  勇授问经(略论译作德施所问经)云:「菩提心之福,假使有形体,空界遍充

  满,犹复有盈余。纵尽恒沙数,诸佛刹中人,满盛诸珍宝,奉献世间尊。若有以合

  掌,心礼于菩提,此供养殊胜,彼无有边际。」初四句,形容此心无边。次八句,

  形容此心无量。意谓,若有初发心菩萨,以菩提心合掌供养诸佛,胜过以河沙佛刹

  珍宝供养之福。此言修行供养胜于财宝代养。故藏德凡绕塔修行,必诵发心颂三遍

  ,供曼达,观供物,相为曼达,性为菩提心。回向亦诵菩提心如宝,未生令生,已

  生令长等偈。亦以菩提心供养为殊胜。又绕塔作用,亦在使身语意与善业不离。如

  论中引阿底峡身绕塔时,心口自问,如何速得成佛故事,即是其例。尊者昔于绕塔

  时,对于菩提心生起决定,遍访全印诸师求此教授,后知金洲大师有此教授,渴欲

  立见,遂泛海往谒,依止十四年。其时尊者早已精通五明,本可出为人师,以重菩

  ~P 699

  提心故,不惜长期依止金洲,由是能摄经一切扼要。本论「如是摄大乘」云云以下

  ,为宗喀大师总结语,意谓如得菩提心,即得一切大乘教授扼要,而为一切成就之

  大宝库。大乘之所以特别超出二乘者,亦以菩提心。诸菩萨一切难行苦行布施头目

  等,谁为勤勉而令作此,皆由依止菩提心故。故修此心当以日计月计,视其逐渐增

  加否。须生勇悍欢喜,如渴思饮之心以修之。此心为诸佛菩萨于多数劫中,以希有

  智观察诸道,无第二种疾速成佛方法,唯有此心。

  癸二、修学增长于六次发心分二 子初、修学不舍已发之愿心 子二、修学增长。

  子初、修学不舍已发之愿心

  「如是既请佛菩萨善知识为作证明。于彼等前,为未得度有情,发令度脱等誓

  后。若见有情数量众多,且复造恶,须于多劫励力,历时久远,况二资粮无边难行

  ,皆须修学。以此为缘,生起怯弱而置发心之担,则较别解脱戒之他胜,其罪尤重

  。此摄抉择分中所言也。倘舍誓受之心,须于恶趣长夜流转。此入行论中说也。又

  云:『如盲于粪聚,如何而得宝,如是何幸遇,我发菩提心。』当念我得此者,甚

  为希有,于一切中不应舍离。缘念于彼,一刹那顷亦不放弃之誓愿。应多修习。」

  ~P 700

  照前宣誓仪轨,观想立于诸佛菩萨前,发未度令度等誓愿。如是既请佛菩萨善

  知识为作证明,于彼等前为未得度有情,发令度脱等誓后,若见有情数量众多,且

  复造恶不已,须于多劫励力,需时遥远,兼因二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一一修学,以

  此为缘而生怯弱,放置发心之担,则较别解脱戒之他胜罪为尤重。此摄抉择分中所

  言也。摄抉择分即摄颂,乃集菩萨学处论之颂而成。他胜罪性极重,退心之罪,又

  重于此,又论曰:「倘舍誓受之心,须于恶趣长夜流转。此入行论所说也。」此谓

  于无上乐,至心请唤,又欺众生,不生善趣。所谓无上乐,即指佛果言。即谓既已

  发愿请唤佛果,又怯弱欲取二乘果,即为欺骗众生,故不能生于善趣。又经谓:如

  已发愿而又经宣誓者,退心即为决堕地狱因。故当对于菩提心起欢喜幸运之心。梵

  天帝释自视其髻上如意宝,至为尊重,吾辈遇菩提心,其尊贵彼宝何啻千万亿倍。

  前论所引盲人忽在秽聚中得过妙宝,如此极难幸遇之事,极当欢喜。我今得承发菩

  提心教授,其难其幸,亦当如此。又须知此即为一切诸佛菩萨加持力所致。故宗喀

  大师于结论郑重说:「因此,应当一切时不舍此心。并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与

  ~P 701

  相离。」

  子二、修学增长

  「修学增长者,如是仅不弃舍犹为不足,须于昼三次夜三次,以大勤勇令其增

  长。此复如上所说之仪轨,若能广修当如彼作。若其未能,则于福田观想明了,献

  供养已,修慈悲等,当六次受持也。此之仪轨者,即『诸佛正法菩萨僧,直至菩提

  我皈依,以我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每次三返也。」

  如前不舍此心,于修学尚为不足,当再令其增长。云何增长,即照前仪轨,昼

  三夜三,六次受持。无间观想资粮田,令其明显,礼供,修慈悲所缘,依诸佛正法

  一偈,于一座间,受持六次亦可。此偈前二句为不共皈依,后二句为发心。利字包

  现究二利。为众生二利故,我愿成佛。每次三遍。

  癸三、修学已,于任何事不舍有情

  「修学不舍有情者,须知弃舍有情之心量如何,如依作不应理等因缘,便起是

  念,从此任何时中,亦不作此义利也。」

  学习不舍有情,在藏文,舍为「行」,含有与众生不相关意,与舍弃之舍有别

  ~P 702

  ,舍弃之舍,有远离意,故与此不同也。此种修习,见道炬论释。任于何时,虽遇

  有造罪机缘,亦不生不与彼作义利之念。舍有情,与退心有别。如对安置一切有情

  于无上安乐之心,自觉负荷不起,而救求小利益者,是即退心。如仅为一部份少数

  有情,特别如教敌,乃至魔类,生起不为彼作义利之心,是即舍有情。有谓对于与

  佛法作魔怨者,身、语不能与慈,但心中则不应不与慈。以魔怨亦在有情数中,不

  与慈而舍之,则于所缘众生数,便有所缺,如一串念珠,缺一二粒,便为不全,故

  亦不可。

  癸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修学积集福智资粮者,以仪轨受愿心已,于日日中当于增长菩提心之因,供

  养三宝等,积集资粮而努力焉。」

  宗喀大师谓,修此,在大经论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