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一▪P3

  ..續本文上一頁心功

  ~P 695

  德,總攝于菩提心功德。故雲如溫柁南,溫柁南,即總聚義。論曰:「五地品菩薩

  地所說之勝利,是願心勝利。初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勝利,(一)成勝福田,(二

  )攝無惱害福。

  (一)福田,細說有叁四種,有情初刹那發心合量,次刹那即有堪受人天供養

  功德,此謂即成供養處。又真實菩提心發起,第二刹那,即映蔽諸阿羅漢,如王子

  初生即勝王臣。依種姓門說,羅漢精通五明,具五神通、四禅定,然未入大乘門,

  而初發心菩薩已入大乘門,故從種姓門勝之,此謂能成無上。又能「作小福生大果

  」,他善所成如芭蕉,結果即盡,菩提心所成如如意樹果,取之不盡。由發心之大

  小不同,而所感之果亦不同。人天二乘發心,其心有量,故果亦有量。發菩提心者

  ,僅供一花一香于諸佛,或施一握食于畜生,其所供所施雖微,而心緣一切衆生,

  爲成佛而作,衆生無量,故感果亦無量。故菩提心功德,若有形色,虛空莫容。以

  如此福田殊勝,故爲世間所應依止。聲、緣、菩薩叁類,亦無不依止于菩提心,猶

  如一切山河物類皆依止(大地)然。以聲緣由佛而生,佛由菩薩而生,故叁類有情

  輾轉依止于菩提心,不過直接間接有區別耳。其次,世間安樂,一切亦皆依止于菩

  ~P 696

  提心,前文已詳,亦如大地爲禾苗養人之物所依止。世間安樂不外現近究竟二類。

  華嚴經雲:「不論現竟安樂,皆爲佛事業。」如一切安樂不由佛事業來,則佛悲心

  即有偏執。又若佛事業不能生一切安樂,則應無佛。以佛不舍一切有情,猶如日光

  無所不照。至有情成熟與否,惟視其過去業力與時節如何。亦如大地禾苗同被日光

  ,或發生,或不發生,亦惟視禾苗本身因緣如何。故只能說衆生業力有差異,不能

  說佛之悲心有差別。此種事業亦由于菩提心無量力無量果而生。故宗喀大師于本論

  引經說之後,特釋曰:「謂如衆生之父也。」以血統言,以種姓言,皆以父爲主。

  一切成佛因緣,皆以菩提心爲主。故大師謂如衆生之父也。(二)攝無惱害福,得

  加倍轉輪王守護勝利,此尚非僅指行心而言,即就願心言,亦有此勝利。如前經言

  :「具福德者,常能如意。」以此見多災多厄者,皆由其福德薄故,或雖具福德而

  有障故。依經教,人在睡眠迷悶放逸時,易爲非人所害,非人害人以此叁時爲主,

  初發願心者即能免此。輪王爲人間福德最厚者,常有一千大藥叉神環繞。發願心菩

  薩環繞者倍之,故非人于此諸時亦莫能害。康、藏學教者,入睡時觀彌勒菩薩相于

  眉間,即爲防此。如學密,則更有睡眠瑜伽法。凡有福德者皆有善神守護,福德大

  ~P 697

  者守者尤衆。雖有惡業,所感惡神其數較少,故災厄較少。反之,福德薄者,所感

  惡神較多,善業所感善神較少,故災厄較大。息滅疾疫災損所用真言,分明咒與密

  咒。藥叉、非人所加持爲明咒,諸佛菩薩所傳者爲密咒。此類明密咒,在尋常人或

  驗或否,一入發心人手,則無不驗。本論所雲息災等業,指息、增、懷、誅言。雲

  不共成就,指聖位佛位言。即共通成就,亦以發心者應驗爲易。阿底峽尊者在藏常

  患頭痛,呼仲敦巴囑以手撫其頭,謂曰:汝心良善,手觸吾即安。後藏有王,突患

  重病,盡延高僧修法,皆不能愈。後延卻言绛村(布達拉一老比丘),對面爲修自

  他換,一度即愈。過去拉薩水災,嘎登法王書一語石上,雲:如我菩提心已生起者

  ,水即退,投之果然。此菩提心之作用,尚未有待于修法也。論曰:「隨所住處,

  恐怖、饑馑等災,不能爲害。」由有大藥叉神守護,非人等不能爲害。又曰:「舍

  命之後,少煩惱,亦無諸病。」此言菩提心能映庇後世。又曰:「具足忍辱柔和,

  能忍他害而不害他等。」謂發心者,鎮心忌心皆少。又曰:「又複難生惡趣。雖生

  ,亦能速得解脫,于彼僅受微苦。並可依此緣極厭生死,于諸有情而起悲憫。」以

  ~P 698

  上皆明示菩提心所獲之福,無量無邊。其難生雖生雲雲,謂未得加行上品者,皆易

  入惡趣,以未生菩提心,即如以石投水,容易下沈。如菩提心已生者,向下性少,

  雖不定不入惡趣,但已難入,所入多在龍族等,所惡趣苦反成道用,故亦容易出離

  。

  勇授問經(略論譯作德施所問經)雲:「菩提心之福,假使有形體,空界遍充

  滿,猶複有盈余。縱盡恒沙數,諸佛刹中人,滿盛諸珍寶,奉獻世間尊。若有以合

  掌,心禮于菩提,此供養殊勝,彼無有邊際。」初四句,形容此心無邊。次八句,

  形容此心無量。意謂,若有初發心菩薩,以菩提心合掌供養諸佛,勝過以河沙佛刹

  珍寶供養之福。此言修行供養勝于財寶代養。故藏德凡繞塔修行,必誦發心頌叁遍

  ,供曼達,觀供物,相爲曼達,性爲菩提心。回向亦誦菩提心如寶,未生令生,已

  生令長等偈。亦以菩提心供養爲殊勝。又繞塔作用,亦在使身語意與善業不離。如

  論中引阿底峽身繞塔時,心口自問,如何速得成佛故事,即是其例。尊者昔于繞塔

  時,對于菩提心生起決定,遍訪全印諸師求此教授,後知金洲大師有此教授,渴欲

  立見,遂泛海往谒,依止十四年。其時尊者早已精通五明,本可出爲人師,以重菩

  ~P 699

  提心故,不惜長期依止金洲,由是能攝經一切扼要。本論「如是攝大乘」雲雲以下

  ,爲宗喀大師總結語,意謂如得菩提心,即得一切大乘教授扼要,而爲一切成就之

  大寶庫。大乘之所以特別超出二乘者,亦以菩提心。諸菩薩一切難行苦行布施頭目

  等,誰爲勤勉而令作此,皆由依止菩提心故。故修此心當以日計月計,視其逐漸增

  加否。須生勇悍歡喜,如渴思飲之心以修之。此心爲諸佛菩薩于多數劫中,以希有

  智觀察諸道,無第二種疾速成佛方法,唯有此心。

  癸二、修學增長于六次發心分二 子初、修學不舍已發之願心 子二、修學增長。

  子初、修學不舍已發之願心

  「如是既請佛菩薩善知識爲作證明。于彼等前,爲未得度有情,發令度脫等誓

  後。若見有情數量衆多,且複造惡,須于多劫勵力,曆時久遠,況二資糧無邊難行

  ,皆須修學。以此爲緣,生起怯弱而置發心之擔,則較別解脫戒之他勝,其罪尤重

  。此攝抉擇分中所言也。倘舍誓受之心,須于惡趣長夜流轉。此入行論中說也。又

  雲:『如盲于糞聚,如何而得寶,如是何幸遇,我發菩提心。』當念我得此者,甚

  爲希有,于一切中不應舍離。緣念于彼,一刹那頃亦不放棄之誓願。應多修習。」

  ~P 700

  照前宣誓儀軌,觀想立于諸佛菩薩前,發未度令度等誓願。如是既請佛菩薩善

  知識爲作證明,于彼等前爲未得度有情,發令度脫等誓後,若見有情數量衆多,且

  複造惡不已,須于多劫勵力,需時遙遠,兼因二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一一修學,以

  此爲緣而生怯弱,放置發心之擔,則較別解脫戒之他勝罪爲尤重。此攝抉擇分中所

  言也。攝抉擇分即攝頌,乃集菩薩學處論之頌而成。他勝罪性極重,退心之罪,又

  重于此,又論曰:「倘舍誓受之心,須于惡趣長夜流轉。此入行論所說也。」此謂

  于無上樂,至心請喚,又欺衆生,不生善趣。所謂無上樂,即指佛果言。即謂既已

  發願請喚佛果,又怯弱欲取二乘果,即爲欺騙衆生,故不能生于善趣。又經謂:如

  已發願而又經宣誓者,退心即爲決墮地獄因。故當對于菩提心起歡喜幸運之心。梵

  天帝釋自視其髻上如意寶,至爲尊重,吾輩遇菩提心,其尊貴彼寶何啻千萬億倍。

  前論所引盲人忽在穢聚中得過妙寶,如此極難幸遇之事,極當歡喜。我今得承發菩

  提心教授,其難其幸,亦當如此。又須知此即爲一切諸佛菩薩加持力所致。故宗喀

  大師于結論鄭重說:「因此,應當一切時不舍此心。並緣此心多立誓願,刹那不與

  ~P 701

  相離。」

  子二、修學增長

  「修學增長者,如是僅不棄舍猶爲不足,須于晝叁次夜叁次,以大勤勇令其增

  長。此複如上所說之儀軌,若能廣修當如彼作。若其未能,則于福田觀想明了,獻

  供養已,修慈悲等,當六次受持也。此之儀軌者,即『諸佛正法菩薩僧,直至菩提

  我皈依,以我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每次叁返也。」

  如前不舍此心,于修學尚爲不足,當再令其增長。雲何增長,即照前儀軌,晝

  叁夜叁,六次受持。無間觀想資糧田,令其明顯,禮供,修慈悲所緣,依諸佛正法

  一偈,于一座間,受持六次亦可。此偈前二句爲不共皈依,後二句爲發心。利字包

  現究二利。爲衆生二利故,我願成佛。每次叁遍。

  癸叁、修學已,于任何事不舍有情

  「修學不舍有情者,須知棄舍有情之心量如何,如依作不應理等因緣,便起是

  念,從此任何時中,亦不作此義利也。」

  學習不舍有情,在藏文,舍爲「行」,含有與衆生不相關意,與舍棄之舍有別

  ~P 702

  ,舍棄之舍,有遠離意,故與此不同也。此種修習,見道炬論釋。任于何時,雖遇

  有造罪機緣,亦不生不與彼作義利之念。舍有情,與退心有別。如對安置一切有情

  于無上安樂之心,自覺負荷不起,而救求小利益者,是即退心。如僅爲一部份少數

  有情,特別如教敵,乃至魔類,生起不爲彼作義利之心,是即舍有情。有謂對于與

  佛法作魔怨者,身、語不能與慈,但心中則不應不與慈。以魔怨亦在有情數中,不

  與慈而舍之,則于所緣衆生數,便有所缺,如一串念珠,缺一二粒,便爲不全,故

  亦不可。

  癸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修學積集福智資糧者,以儀軌受願心已,于日日中當于增長菩提心之因,供

  養叁寶等,積集資糧而努力焉。」

  宗喀大師謂,修此,在大經論中…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