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P4

  ..续本文上一页,并无明文,但依藏德古规,以修此为有益,

  故补于此。

  壬二、修学于他生亦不离菩提心之因分二 癸初、修学远离能坏之四黑法 癸二、

  修学受持不坏之四白法。

  ~P 703

  癸初、修学远离能坏之四黑法

  「四黑法者,一、谓于和尚、阿□黎、尊长、福田而作欺诳。欺诳境中,和尚

  □黎易知。尊长者,谓欲作饶益人。福田者,前所不属之具德者也。于彼等前为作

  何事而成黑法耶。谓于彼等随于何境,心虽了知,故作欺诈,即成黑法,而非妄之

  谄诳者,如下当说,此中须以虚妄而欺诈之。集学论云:断诸黑法是为白法。此之

  对治,是四白法之第一也。二、令他于无悔处生悔。谓他修善无悔之补特伽罗,于

  彼所作之事,以令悔之意乐,于无悔处令生悔也。于此二中,能不能诳,及生不生

  悔皆同。三、诽谤大乘安住之有情,谓于菩提发心现前具足律仪之人,于彼所作之

  事。以镇心发起而说不雅之恶言。对于境说者,谓了解其义之人也。生此甚易,而

  过患亦极重,前已略说。复次,若于菩萨生轻毁心,尽彼劫中而彼菩萨须住地狱。

  除谤菩萨,余任何业,皆不能将菩萨堕于恶趣,此最极寂静决定神变经所说也。摄

  抉择分中亦云,『未得记●之菩萨,若于记●菩萨忿恚诤毁,随起几许恚心,须于

  彼许劫中,复从初始修行地道。』是故于一切中须灭镇恚。设若生起,无间而忏,

  于其防护,亦须励力。即彼论中所说也。四、随行谄诳无正直心。其境者,谓他有

  ~P 704

  情俱可,于彼如何作者谓行谄诳。其中谄诳者,如以升称为谝等。诳者,如无功德

  诈现为有。谄有,于自作罪,方便不显,此集论中说也。」

  四黑法者:(一)欺诳境,谓亲教、阿□黎、尊长、福田,于其任何一境。彼

  以悲悯举我之过,我故知而欺,又一切掩饰己过,虚张己德,皆属欺诳。欺诳又分

  二:不妄欺诳与有妄欺诳。此处所云系指后者而言,其前者下当说。福田一境,包

  括父母在内。反之,于上四境不作欺诳,即是白法之一。(二)令无悔者生悔,谓

  故意挑剔,以是为非,使人不安而生惭悔。其所作善业本来无悔,今令其生悔,是

  即陷于非悔处(善业)令其生悔。如是者,不问他方受欺与否,生悔与否,皆成黑

  业。例如点酥油灯者,谓清油灯不佳,令燃清油者悔用清油之类。又如学大乘者,

  谓学小乘者不佳,亦是非悔处而令其生悔。于此应方便奖掖,令其向上精进,不使

  生悔则可。如令生悔,则为黑业。但遇有大善力量而作小善者,此小善是否属非悔

  处,尚另有辩论,此处暂置。(三)诽谤大乘有情,此处所谓大乘有情,指具足发

  心者言。如对此类有情以镇恚心出不雅言,即成诽谤。但对境以能了彼语言者为限

  。如对畜生,则为非境。此为宝积经迦耶问品释论所说。诽谤二字,在藏文义为不

  ~P 705

  赞。不赞之相,释为以镇心出不雅言者是。所谓不雅者,如指责大乘人恶行之类。

  此种黑法,生起甚易,以境不易识故,发心菩萨,六道皆有,最不易识,故有云菩

  萨如劫火坑灰,外灰内火,误蹈即死。菩萨有情,常韬光养晦,有如劫灰,故对彼

  犯过极易,且过极重。前说业果时,所谓田门力大,毁恒沙佛塔,不及谤菩萨之罪

  ,亦即指此。诽谤菩萨,指已发心人学处(发心人即是菩萨),以菩萨谤菩萨,则

  造谤者须经尔许劫(广论谓,以所起镇心刹那为劫。)恒住地狱。神变经谓:「除

  谤菩萨,余业不能使菩萨住地狱」。盖已发心菩萨虽不免为先业所引而有造恶,但

  以发心力强,能使不堕恶趣,惟谤菩萨罪,则非发心力量所能掩护。菩萨二十种功

  德,有授记与未授记之分。未受记菩萨谤授记菩萨,以下位谤上位,例如资粮中品

  谤上品者,视其镇心所起刹那数,须尽尔许劫数从头修行,始能证得,极为延误时

  间。此见摄颂。故应对一切有情不起镇,设起立忏,并尽力防护其后,不使再造。

  此亦摄颂抉择分中说也。(四)随行谄诳无正直心。对境,谓其他一切有情而行谄

  诳。此谄诳谓如大斗小称等。例如意喜穷勒,本欲遣人至若马,而故先说欲遣到较

  远之垛垄,迨其人面有难色,始转言改遣汝到若马。似此即属谄诳不正直之类。再

  ~P 706

  据无著释,诳谓诈现功德,谄谓矫隐实过。二者皆以贪名利供养为动机。如为慈悲

  ,暂有隐蔽,则不犯此过。谄最易犯,俱舍谓,梵天亦多谄罪。以其身为天主,自

  谓一切世界为己所造,居之不疑。其天众亦以此赞其主,故同犯谄罪。诳,分实与

  不实,如上欺阿□黎,为不实例,意喜穷勒为实例。总之,以弯曲心,任作何业,

  皆犯此过。

  癸二、修学受持不坏之四白法

  「修学受持不坏之四白法者,即反四黑法也。其中一白法之境者,即一切有情

  也。所作者,于彼设遇丧命因缘,下至戏笑,断故知妄说。若如是作,即自能于和

  尚□黎等增上境不生欺妄也。第二白法之境者,谓一切有情。所作者,于彼无谄诳

  ,以正直心而住。此是第四黑法之对治也。第三白法之境者,谓一切菩萨。所作者

  ,起同大师之想,随于四方赞其实德。夏惹瓦云,『我等虽作微少之善,然无增长

  之相,而坏尽之相则甚多。于菩萨及法侣,以镇恚轻□,互生疮□,而坏尽也。』

  以是若能将此及于菩萨前所生之疮□断之,则集学论中所说之依于补特伽罗而起之

  损失,将俱不生。以不知菩萨于何有故,应如迦叶问经『于诸有情,生大师想。』

  是修净相,以作增上云耳。又护功德,是谓听者至时,非不往四方称赞而成过失也

  ~P 707

  。此为第三黑法之对治。第四白法之境者,自所成熟之有情也。所作者,令不乐小

  乘,执持圆满菩提也。此亦就自己说,须将所化之机安立于圆满菩提。若所化之机

  不生圆满菩提之意乐,则不成罪,以不能成办之故耳。以此断第二黑法。若有至心

  将他安立一切安乐之究竟欲乐,则虽仅令他发生少不乐之追悔,及令不乐之加行,

  必不为也。

  能如是,则必不失菩提心,师子问经云:『累生于菩提心,于梦不舍,况于未

  睡时,不须说何成。佛告曰:或村或城邑,随其所住处,正入于菩提,以是心不舍

  。』复次文殊庄严刹土经云:『断除我慢嫉妒悭吝,及见他富饶,意生欢喜,若具

  此四,不舍所愿。』又宝积经云:『若于一切威仪中修菩提心,及随作何善之先,

  修菩提心,则于他生亦不离此宝贵之心。如是一切中而为观察。』等,显然而说也

  。」

  四白善法:(一)不妄语。境,谓一切有情;事,谓从嬉笑乃至失命,无故知

  妄误。能如是,即能对治对上师阿□黎妄语过。故知妄语,即心起颠倒而说。非故

  ~P 708

  知者不犯。但妄不仅口业,身业亦有之,如以身态对于虚妄表示不虚妄是。(二)

  正直心。境,谓对一切有情;事,谓于彼所不能行谄诳,以正直心而住。菩萨行于

  此极为珍重。云何以正直心而住,谓心口如一。假如口正直,行亦正直,但其动机

  乃为罗致他人为其所用,似此居心,即不得为正直。故藏德谓:心须无外皮。能如

  是,即能对治第四黑法。(三)于菩萨作佛想。境,谓一切菩萨作大师想,随于四

  方赞其功德。但菩萨最不易识,而又不离有情中,故从其方便言,对一切有情皆作

  佛想。霞惹瓦云:「我等虽作微少之善,然无增长之相,而坏尽之相则甚多。」盖

  作相似善者,如礼拜、供养、布施等,亦有身心轻安,信念发生,诸相显现,但不

  持久,或一月半月之后,此相即渐不现,乃至其他功德生不起来,皆由不识菩萨有

  情,无意中犯镇恚诽谤菩萨及法侣过失所致(法侣,谓受持清净梵行者)。能断此

  ,则如集学论说:「依补特伽罗所生诸过,皆悉不生。」但如仅能做到对菩萨有情

  不谤不恚,尚有未足,必当更如迦叶问经:「对一切有情起大师想,并观其清净相

  。」若未能如此,则谤菩萨过及依补特迦罗所生诸过,不能断尽。对于一切有情作

  大师想者,为一切有情中有菩萨故,以谤菩萨罪极重故。但人与法须加分别,不能

  ~P 709

  谓观一切有情如佛,即当观一切有情之语,即为正法,此经中曾有明文,如佛谓:

  「对于我语,须加考察,如炼金磨治、抉择等,否则无从修入。」佛语尚属如此,

  其他一切有情之语,更当观察抉择,自不待言。四方赞扬一语,系指有听者至之机

  会而言,亦非谓不往四方之宣扬即成过失,此为内道与其他宗教宣传不同处。能如

  此,则对治第三黑法。(四)安住众生于大乘。境,谓自所成熟有情。事,谓不乐

  小乘,令住大乘。小乘在藏文有卑、狭、偏等义,以其仅为成佛一部分方便功德,

  而非圆满菩提功德故。然此亦仅就自方须令他方入大乘言。若彼不生大乘意乐,则

  不成罪。昔西藏迎请阿底峡、那错罗札瓦曾向那烂陀寺发愿保证,三年送归。及后

  在汤日,适满三年。那错恐违誓成罪,以请。尊者谓:现在印藏阻兵,事实不能去

  ,不成罪。欲安住有情大乘,而有情不能住于大乘,其例类此。以上系对治第二黑

  法。以既至心欲安住有情于究竟安乐,则定不令他生忧恼而反作令他忧恼加行也。

  安住众生于大乘,固出大宝积经。他经如狮子问经亦有作意。谓「如何于一切生中

  ,乃至梦醒间,不失菩提心。佛答:或村或城,随地有情住处,皆令安住菩提,以

  是方便,则心不舍。」城邑之量,依经具有十八种工艺为城邑。不具者非。又如文

  ~P 710

  殊庄严刹土经谓:「断除我慢嫉悭,见他富饶生喜,则不舍愿心,不舍愿心者,生

  生皆不离圆满菩提。」又宝云经谓:「一切威仪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以菩提心

  为前导,则能感世世不离此…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