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P5

  ..续本文上一页心。」如是等经,皆明显而说。

  辛三、犯已还净法

  「犯已还净法者,除不舍愿心,及心不舍有情二者之外,若违诸所学,乃至未

  具菩提戒之间,虽无菩萨之堕罪。然以有违誓受之学处,故成恶行。当以四力而忏

  之。」

  以上所说学处,皆愿心学处。犯,分退、舍二种。宗喀大师于此勤加抉择,曾

  有详说。因道炬论释引有多种异说,谓皆与经教无违,如有谓:「犯四黑法即舍」

  等语。大师谓:道炬论及略释,皆阿底峡尊者作,但略释中,有由其弟子增补者,

  非尽尊者语也。故其中杂有他释,其言犯四黑法即舍者,非尊者本意。详见广本。

  自宗以舍菩提心及离弃有情为舍。其余犯四黑法,与四白相违者,但为退而非舍。

  除舍菩提心及弃有情外,违诸学处。(誓受学处,如十八重、四十六轻等。)犯四

  ~P 711

  黑六次发心者,乃至未受律仪之间,虽非菩萨随罪,而是恶行。(例如未受戒之居

  士,曾于佛前誓不杀生,后有犯杀生,以未受戒故,不为犯戒,然是恶行。)可以

  四力忏悔。如已舍菩提心及弃有情,则须重受。乃至愿行二心戒皆已受者,则不能

  用四力忏,而须用菩萨戒还净法忏。

  己三、发心已学行之法分三 庚初、发心已于学处须修学之因相 庚二、释方便与

  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 庚三、正释于学处修学之次第。(但观此科目,即知宗喀

  大师之善巧。)

  庚初、发心已于学处须修学之因相

  「如是发愿心已,于施等学处不能修学。彼亦如前所引慈氏解脱经所说,虽亦

  有大胜利,然若不于菩萨学处修行心要,则定不能成佛。故于行当学也。三昧王经

  云:『以是当以修为心要也。何以故?童子,若以修为心要,则得无上正等菩提,

  不难故也。』又修次初编亦云:『如是发心菩萨,知自未调伏不能调伏于他已,自

  于修布施等极作加行,以无修行则不得菩提也。』修者,谓受戒已,于彼学处而修

  学是也。」如前发心已,若不修习施等学处,虽有前引慈氏解脱经所说如金刚宝等

  ~P 712

  诸胜利,

  而于成佛条件则尚不足,故应修学胜行。三昧王经谓:「当以正行施等为心要

  。何以故?若以正行为心要,无上正等菩提非难得故。」此佛对童子光所说。阿□

  黎嘎马那西那修次初篇亦谓:「发心菩萨自未调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于

  施等极应善学,若无正行,不得菩提。所谓修者,即修学处。中士学处,即别解脱

  戒等。上士学处,即菩提心戒及六度是。伽耶经亦谓:菩提以正行为坚实,非以邪

  行为坚实。此即明以正行为中心中坚之意。又修即指行菩提心戒十八重,四十六轻

  。对于此重轻如不先学,则于六即无基础。亦即谓不先学重轻二戒,最初对于施度

  为障之贪、悭、疑、慢、疑,即不能破除,即不能得施度,。必以持戒为基,而得

  殊胜施度功德,始为初地菩萨。由施度增进,得戒度功德,为二地。由是增上得忍

  度为三地。得精进度为四地。得定度为五地。得慧度为六地。以六度为基,得极善

  巧游戏三昧,为七地。至此,断烦恼障。至八地,断所知障。此依中观地道果之次

  第而说。

  庚二、释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

  ~P 713

  「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故须转入修成佛之方便。然彼亦须一不错之

  方便。途径若错,任几许努力,果仍不生。如欲取乳而掣其角也。又虽认为不错,

  若支分不全,亦费力无果。譬同种子水土等,若随一不具,苗即不生。此修次第中

  编所说也。若尔何为全而不错之因缘耶。大曰经云:『秘密主,彼一切种智者,是

  从大悲之根本生,是从菩提心之因生,是以方便而到究竟。』此中悲者,如前已说

  。菩提心者,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方便者,施等皆圆满也,此莲花戒所说。有一类

  人,于如是之道,起邪分别者曰:『凡是分别,不但恶分别,纵是善分别,亦是系

  缚生死,以其果报不出生死。如金索绳索咸成系缚,黑白二云同覆虚空,白黑狗咬

  皆生痛苦也。以是之故,唯有无分别方是成佛之道。其施戒等者,是为未能修如是

  了义之庸愚而说。得了义已,而更入彼等行者,如同国王降为农民,得象已而寻象

  迹也。』作是说者,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之经以作根据而成立也。彼谓一切方便,

  非成佛之正道。成大诽谤。以遮佛所教示之心要,分别无我慧之观察,远舍胜义故

  。此莲花戒尊者虽以无垢教理善为破除,广建诸佛悦豫之善道。然至今犹有一类轻

  持戒等诸行者,于修道时,舍弃彼等,如前而作。又有一类,除谤方便外,见解亦

  ~P 714

  同彼,及诸余者,舍以分别慧求真实之见,而许彼之任何不思为善也明矣。彼等尚

  不成为修空性之器类。纵许是修空性,谓善能修习者,惟修空性,不须修俗谛行品

  者,是则显然与一切佛语相违,而乖道理者也。诸大乘人之所修,是无住涅槃。彼

  中不住世间者,是以通达真实之慧,依胜义道之次第,或甚深道,或智资粮,或慧

  之支分等而修。不住寂灭涅槃者,是以了知尽所有性之慧,依世俗道之次第或广大

  道,或福资粮,或方便之支分等,以修习故也。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智资粮者,

  是断一切烦恼也。以福资粮者,是长养一切有情也。世尊,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

  ,当于福智资粮而精进也。』又说无垢称经亦云:『诸菩萨之系缚云何,解脱云何

  ?答曰:无方便摄之慧者,系缚也。方便摄之慧者,解脱也。无慧摄之方便者系缚

  也,慧摄之方便者解脱也。』又象头山经云:『诸菩萨之道者,总略为二。云何为

  二,所谓方便及慧也。』彼等诸义,道炬亦云:『离慧度加行,而障不能尽,故为

  断无余,烦恼所知障,慧度瑜伽师,常应修方便,由慧离方便,及方便离慧,故佛

  说云缚,以是二勿离。』又云:『具慧度行舍,施波罗密等,诸善资粮净,佛说为

  方便,诸修方便力,而复能修慧,彼速得菩提,非唯修无我。已曾通达蕴、处及界

  ~P 715

  无生,了知自体空,遍释名为慧。』明显而说之。宝髻经云:『须具足施等一切方

  便,而修一切种最胜之空性。』又集研□经云:『诸菩萨为菩提故而修六度。诸愚

  疑人,谓但应学慧度,以余何须用。此破坏心也。』复云:『又诸愚人,谓唯以一

  法而证菩提,即空性是。彼等之行,皆不净也。』倘作是想,修学施等诸行者,是

  无坚固通达之空性,若有则足矣。设如是者,则已得初地等诸佛子,及特于无分别

  智获得自在之八地菩萨,当不须行。然此非应理。十地菩萨,虽各地以施等而为主

  要,然非于余等不行也。以十地经说故。谓于一一地,或行六度,或行十度也。特

  别于八地中,一切烦恼皆以断尽,安住寂灭一切戏论胜义之时,复由佛劝云:『仅

  此通达空性不能成佛,以诸声闻独觉亦得此也。须观我等身相智慧刹土等诸皆无量

  ,我之力等亦汝所无,故应发起精进。又应思惟种种烦恼侵扰未寂之有情,亦勿舍

  弃此忍门。』如是劝已,于菩萨行犹须修学故,余人须行,则何待言哉。至于无上

  密部最高道时,虽有不同。然总于金刚乘及波罗密多乘,于发菩提心及学六度共同

  之道,大体相同,如前已说。若复作是言,非说不须施等,谓于彼等任何亦不思惟

  ,则施等皆完全矣。以不耽著能施、所施、施物故,而无缘之施则全,如是余等亦

  ~P 716

  全。经中亦说,于一一度中摄六度故耳。倘仅以此即全者,则外道于心一境性之止

  中平等住时,亦无耽著故,当全一切波罗密多。又别如十地经说,虽声闻独觉,亦

  有于法性无分别智,于彼平等住时,当全一切菩萨之行,成大乘也。若因经说,一

  一度中便能摄六,即以为足。则献坛供,亦说涂牛粪水之行施有六,唯为彼而应理

  耶。是故以见摄行,及以方便摄慧者,譬有慈母,因爱子死,为忧所苦,与余谈说

  等时,任起何心,而忧恼之势力不灭,然非一切心皆是忧心。如是若通达空性之智

  势猛,则于布施礼拜、旋绕等时,缘彼等心,虽非通达空性,然具彼之势力而转,

  亦无相违。(初修之时若以猛利菩提心为前行,则虽住空性定时菩提心不现起,然

  以有彼力执持,亦无相违,慧与方便不相离之理,亦如是也)。于说福德资粮之果

  ,为世间身财、长寿等,亦不应错误,若方便与慧相离,虽是世间,倘以慧摄持,

  则极可为解脱与种智之因也,如宝□论云:『大王,佛色身,从福资粮生。』教有

  无量也。复次,汝设作是说,虽趣恶趣之因,一切恶行烦恼,皆能转为成佛之因。

  或又说言,虽成善趣之因施戒诸善,亦是生死因,不成菩提之因,此当平心而论。

  又于经说,于施等六度,现行耽著,是魔之业。三蕴经亦云:『由堕所缘而行布施

  ~P 717

  ,及执戒为胜守护戒等,彼等一切皆当忏悔。』又梵问经云:『尽其所有一切行之

  观察者,分别也;无分别者,菩提也。』如是等处,不应误解。初之义者,由于二

  我颠倒耽著,而发起行施等者,以不清净,说为魔业,非谓施等即为魔业,若不尔

  者,说堕所缘而施,则不须堕于所缘,理应总说布施当忏悔,然不如是而说故耳!

  修次第末编中如是答覆之理,最为切要。若邪解此已,则将一切行品,为执补特伽

  罗或法我之相,认为有相故也。苟念舍此物之舍心,及念防此恶行之防心,并如此

  一切善分别,皆是执三轮之法我执。则诸得法无我见者,当如镇慢等而灭一切种为

  应理,不可为彼而依之矣。若将此为此想之一切分别,皆属分别三轮之法我执。则

  于善知识功德,及思暇满大义等,并念死、思恶趣苦及皈依,从此业生此果,修慈

  悲菩提心,于行菩提心之学处等一切修学,皆是须想此者此也,从此生此,于此…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