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一▪P5

  ..續本文上一頁心。」如是等經,皆明顯而說。

  辛叁、犯已還淨法

  「犯已還淨法者,除不舍願心,及心不舍有情二者之外,若違諸所學,乃至未

  具菩提戒之間,雖無菩薩之墮罪。然以有違誓受之學處,故成惡行。當以四力而忏

  之。」

  以上所說學處,皆願心學處。犯,分退、舍二種。宗喀大師于此勤加抉擇,曾

  有詳說。因道炬論釋引有多種異說,謂皆與經教無違,如有謂:「犯四黑法即舍」

  等語。大師謂:道炬論及略釋,皆阿底峽尊者作,但略釋中,有由其弟子增補者,

  非盡尊者語也。故其中雜有他釋,其言犯四黑法即舍者,非尊者本意。詳見廣本。

  自宗以舍菩提心及離棄有情爲舍。其余犯四黑法,與四白相違者,但爲退而非舍。

  除舍菩提心及棄有情外,違諸學處。(誓受學處,如十八重、四十六輕等。)犯四

  ~P 711

  黑六次發心者,乃至未受律儀之間,雖非菩薩隨罪,而是惡行。(例如未受戒之居

  士,曾于佛前誓不殺生,後有犯殺生,以未受戒故,不爲犯戒,然是惡行。)可以

  四力忏悔。如已舍菩提心及棄有情,則須重受。乃至願行二心戒皆已受者,則不能

  用四力忏,而須用菩薩戒還淨法忏。

  己叁、發心已學行之法分叁 庚初、發心已于學處須修學之因相 庚二、釋方便與

  慧隨學一分不能成佛 庚叁、正釋于學處修學之次第。(但觀此科目,即知宗喀

  大師之善巧。)

  庚初、發心已于學處須修學之因相

  「如是發願心已,于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彼亦如前所引慈氏解脫經所說,雖亦

  有大勝利,然若不于菩薩學處修行心要,則定不能成佛。故于行當學也。叁昧王經

  雲:『以是當以修爲心要也。何以故?童子,若以修爲心要,則得無上正等菩提,

  不難故也。』又修次初編亦雲:『如是發心菩薩,知自未調伏不能調伏于他已,自

  于修布施等極作加行,以無修行則不得菩提也。』修者,謂受戒已,于彼學處而修

  學是也。」如前發心已,若不修習施等學處,雖有前引慈氏解脫經所說如金剛寶等

  ~P 712

  諸勝利,

  而于成佛條件則尚不足,故應修學勝行。叁昧王經謂:「當以正行施等爲心要

  。何以故?若以正行爲心要,無上正等菩提非難得故。」此佛對童子光所說。阿□

  黎嘎馬那西那修次初篇亦謂:「發心菩薩自未調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于

  施等極應善學,若無正行,不得菩提。所謂修者,即修學處。中士學處,即別解脫

  戒等。上士學處,即菩提心戒及六度是。伽耶經亦謂:菩提以正行爲堅實,非以邪

  行爲堅實。此即明以正行爲中心中堅之意。又修即指行菩提心戒十八重,四十六輕

  。對于此重輕如不先學,則于六即無基礎。亦即謂不先學重輕二戒,最初對于施度

  爲障之貪、悭、疑、慢、疑,即不能破除,即不能得施度,。必以持戒爲基,而得

  殊勝施度功德,始爲初地菩薩。由施度增進,得戒度功德,爲二地。由是增上得忍

  度爲叁地。得精進度爲四地。得定度爲五地。得慧度爲六地。以六度爲基,得極善

  巧遊戲叁昧,爲七地。至此,斷煩惱障。至八地,斷所知障。此依中觀地道果之次

  第而說。

  庚二、釋方便與慧隨學一分不能成佛

  ~P 713

  「方便與慧隨學一分,不能成佛,故須轉入修成佛之方便。然彼亦須一不錯之

  方便。途徑若錯,任幾許努力,果仍不生。如欲取乳而掣其角也。又雖認爲不錯,

  若支分不全,亦費力無果。譬同種子水土等,若隨一不具,苗即不生。此修次第中

  編所說也。若爾何爲全而不錯之因緣耶。大曰經雲:『秘密主,彼一切種智者,是

  從大悲之根本生,是從菩提心之因生,是以方便而到究竟。』此中悲者,如前已說

  。菩提心者,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方便者,施等皆圓滿也,此蓮花戒所說。有一類

  人,于如是之道,起邪分別者曰:『凡是分別,不但惡分別,縱是善分別,亦是系

  縛生死,以其果報不出生死。如金索繩索鹹成系縛,黑白二雲同覆虛空,白黑狗咬

  皆生痛苦也。以是之故,唯有無分別方是成佛之道。其施戒等者,是爲未能修如是

  了義之庸愚而說。得了義已,而更入彼等行者,如同國王降爲農民,得象已而尋象

  迹也。』作是說者,引八十種贊歎無分別之經以作根據而成立也。彼謂一切方便,

  非成佛之正道。成大誹謗。以遮佛所教示之心要,分別無我慧之觀察,遠舍勝義故

  。此蓮花戒尊者雖以無垢教理善爲破除,廣建諸佛悅豫之善道。然至今猶有一類輕

  持戒等諸行者,于修道時,舍棄彼等,如前而作。又有一類,除謗方便外,見解亦

  ~P 714

  同彼,及諸余者,舍以分別慧求真實之見,而許彼之任何不思爲善也明矣。彼等尚

  不成爲修空性之器類。縱許是修空性,謂善能修習者,惟修空性,不須修俗谛行品

  者,是則顯然與一切佛語相違,而乖道理者也。諸大乘人之所修,是無住涅槃。彼

  中不住世間者,是以通達真實之慧,依勝義道之次第,或甚深道,或智資糧,或慧

  之支分等而修。不住寂滅涅槃者,是以了知盡所有性之慧,依世俗道之次第或廣大

  道,或福資糧,或方便之支分等,以修習故也。秘密不可思議經雲:『智資糧者,

  是斷一切煩惱也。以福資糧者,是長養一切有情也。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诃薩

  ,當于福智資糧而精進也。』又說無垢稱經亦雲:『諸菩薩之系縛雲何,解脫雲何

  ?答曰:無方便攝之慧者,系縛也。方便攝之慧者,解脫也。無慧攝之方便者系縛

  也,慧攝之方便者解脫也。』又象頭山經雲:『諸菩薩之道者,總略爲二。雲何爲

  二,所謂方便及慧也。』彼等諸義,道炬亦雲:『離慧度加行,而障不能盡,故爲

  斷無余,煩惱所知障,慧度瑜伽師,常應修方便,由慧離方便,及方便離慧,故佛

  說雲縛,以是二勿離。』又雲:『具慧度行舍,施波羅密等,諸善資糧淨,佛說爲

  方便,諸修方便力,而複能修慧,彼速得菩提,非唯修無我。已曾通達蘊、處及界

  ~P 715

  無生,了知自體空,遍釋名爲慧。』明顯而說之。寶髻經雲:『須具足施等一切方

  便,而修一切種最勝之空性。』又集研□經雲:『諸菩薩爲菩提故而修六度。諸愚

  疑人,謂但應學慧度,以余何須用。此破壞心也。』複雲:『又諸愚人,謂唯以一

  法而證菩提,即空性是。彼等之行,皆不淨也。』倘作是想,修學施等諸行者,是

  無堅固通達之空性,若有則足矣。設如是者,則已得初地等諸佛子,及特于無分別

  智獲得自在之八地菩薩,當不須行。然此非應理。十地菩薩,雖各地以施等而爲主

  要,然非于余等不行也。以十地經說故。謂于一一地,或行六度,或行十度也。特

  別于八地中,一切煩惱皆以斷盡,安住寂滅一切戲論勝義之時,複由佛勸雲:『僅

  此通達空性不能成佛,以諸聲聞獨覺亦得此也。須觀我等身相智慧刹土等諸皆無量

  ,我之力等亦汝所無,故應發起精進。又應思惟種種煩惱侵擾未寂之有情,亦勿舍

  棄此忍門。』如是勸已,于菩薩行猶須修學故,余人須行,則何待言哉。至于無上

  密部最高道時,雖有不同。然總于金剛乘及波羅密多乘,于發菩提心及學六度共同

  之道,大體相同,如前已說。若複作是言,非說不須施等,謂于彼等任何亦不思惟

  ,則施等皆完全矣。以不耽著能施、所施、施物故,而無緣之施則全,如是余等亦

  ~P 716

  全。經中亦說,于一一度中攝六度故耳。倘僅以此即全者,則外道于心一境性之止

  中平等住時,亦無耽著故,當全一切波羅密多。又別如十地經說,雖聲聞獨覺,亦

  有于法性無分別智,于彼平等住時,當全一切菩薩之行,成大乘也。若因經說,一

  一度中便能攝六,即以爲足。則獻壇供,亦說塗牛糞水之行施有六,唯爲彼而應理

  耶。是故以見攝行,及以方便攝慧者,譬有慈母,因愛子死,爲憂所苦,與余談說

  等時,任起何心,而憂惱之勢力不滅,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如是若通達空性之智

  勢猛,則于布施禮拜、旋繞等時,緣彼等心,雖非通達空性,然具彼之勢力而轉,

  亦無相違。(初修之時若以猛利菩提心爲前行,則雖住空性定時菩提心不現起,然

  以有彼力執持,亦無相違,慧與方便不相離之理,亦如是也)。于說福德資糧之果

  ,爲世間身財、長壽等,亦不應錯誤,若方便與慧相離,雖是世間,倘以慧攝持,

  則極可爲解脫與種智之因也,如寶□論雲:『大王,佛色身,從福資糧生。』教有

  無量也。複次,汝設作是說,雖趣惡趣之因,一切惡行煩惱,皆能轉爲成佛之因。

  或又說言,雖成善趣之因施戒諸善,亦是生死因,不成菩提之因,此當平心而論。

  又于經說,于施等六度,現行耽著,是魔之業。叁蘊經亦雲:『由墮所緣而行布施

  ~P 717

  ,及執戒爲勝守護戒等,彼等一切皆當忏悔。』又梵問經雲:『盡其所有一切行之

  觀察者,分別也;無分別者,菩提也。』如是等處,不應誤解。初之義者,由于二

  我顛倒耽著,而發起行施等者,以不清淨,說爲魔業,非謂施等即爲魔業,若不爾

  者,說墮所緣而施,則不須墮于所緣,理應總說布施當忏悔,然不如是而說故耳!

  修次第末編中如是答覆之理,最爲切要。若邪解此已,則將一切行品,爲執補特伽

  羅或法我之相,認爲有相故也。苟念舍此物之舍心,及念防此惡行之防心,並如此

  一切善分別,皆是執叁輪之法我執。則諸得法無我見者,當如鎮慢等而滅一切種爲

  應理,不可爲彼而依之矣。若將此爲此想之一切分別,皆屬分別叁輪之法我執。則

  于善知識功德,及思暇滿大義等,並念死、思惡趣苦及皈依,從此業生此果,修慈

  悲菩提心,于行菩提心之學處等一切修學,皆是須想此者此也,從此生此,于此…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