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一▪P6

  ..續本文上一頁

  此功德過失。如是思惟,引生決定。于彼有幾許大之決定,則法我執愈增長。又于

  法無我修幾許大之決定。則彼等道之決定漸次微小。行與見之兩方面,如寒熱之相

  違。于此二種,無生猛利恒常決定了知之地位矣。是故如于果時所得之法身及色身

  二不相違,則于修道時,亦須于二我相執之寄托,須無微塵許之戲論,引起決定了

  ~P 718

  知,與從此生此及于此有此功德過患等,亦引起定解,二者不相違也。彼亦于根本

  之見,決擇二谛之理而得自在。以教理正之,于一切世出世法之本體中,決擇無有

  塵許之自性成就,而安立勝義之量,與因果法,亦不爽毫□,別別決定安立因果名

  言之量,二者彼此互助,豈成能損所損者哉。于此若得決定,則可稱爲通達二谛之

  義及得佛意者也。第叁經義,彼經爾時,是觀察生住等時,說施等于真實不生,謂

  分別者唯是安立之意,非說不依彼等而當棄舍。此修次末編中說也。以一分道品而

  不足者,集經論亦雲:『離善巧方便之菩薩,不應于甚深法性精是勤修。』明顯說

  之。秘密不可思議經亦雲:『善男子,譬如烈火,從因而燃。因若無者,則當息滅

  。如是從所緣而心然,若無所緣,心則寂滅。善巧方便之菩薩,以清淨般若波羅密

  多,了知寂滅所緣。于善根所緣,亦不寂滅。于煩惱所緣,亦不生起。于波羅密多

  所緣,亦爲安住。于空性所緣,亦爲分別。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于所緣亦觀也。

  』謂于別別所說無緣有緣,須判別也。如是于煩惱及執相之縛須緩,學處之繩則須

  緊。于性遮二罪須壞,于諸善業則不須壞。故以學處拘束,與爲執相之縛,二者不

  同。守戒而緩,及我執之縛而緩,二者亦不同。壞與解脫等義,亦應善爲觀察。蓮

  ~P 719

  花戒阿□黎破不作意之理者,謂住于決擇勝義理之見上,于余任何亦不作意,專注

  一趣而修者,非其所破。若非住于決擇勝義理之見,而心不行動,任何亦不分別而

  住,爲修空性者,是所破也。此是顯密皆同。然顯密二中,以分別慧觀察已,于彼

  修習有如何共同與不同之理者,下文當說之。」

  欲轉入正修,第一須方便不錯,否則如取乳而摯其角。第二須具足因緣,否則

  如種子缺水土而不能生,此理見修次中編。如何爲無錯具足之圓滿因緣,如毗盧遮

  那現證菩提經謂:「一切種智,其根本爲大悲,其因爲菩提心,而以方便達到究竟

  。」方便,即指六度。意謂須具足方便與智慧,如聲緣具智慧而缺方便,即不圓滿

  。此處所說大悲,已如前述。此處菩提心則指世俗、勝義二種。此系嘎馬那西那說

  。世俗菩提心,即前文所說諸相,爲真實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則系假名安立者,

  此系初地以上事。以初地以上,一心專注空性,身心與空性如百川歸海,成爲一味

  ,無見相二分,如是心相,假名爲勝義菩提心。如不善解此,則往往誤認修空性即

  是修菩提心。由方便達到究竟,即由布施而至智慧,以此爲方便而達圓滿。由是知

  現證菩提經義。(康同生注:此句欠明;劉衡如注:無此句。)一切種智爲佛意功

  ~P 720

  德,其根本爲大悲,其因爲菩提心,其到究竟圓滿佛位之方便爲六度。而六度即具

  足福慧二分,即是以具足福慧二分爲方便,而後得到究竟圓滿佛位。蓮花戒破大乘

  和尚,非破其全體,乃破其一分。西藏前自藏王松簪貢波始崇佛,然僅行十善,未

  立僧伽,未立寺廟。至赤松頓真(赤松王朝,約在唐代宗時)始建僧建廟。初,有

  大堪布菩提薩□,在印藏交界處,赤松遣使迎之,因白以前建寺多遭障難。堪布告

  以建寺之先,當調伏非人,于是介紹其弟子蓮花生入藏,先降非人,堪布隨即入藏

  ,在桑耶地方,與蓮花生及藏王赤松頓真建寺、說法、傳戒,佛法大盛。後阿底峽

  至藏,亦贊彼時西藏佛法最盛時期,爲印藏所少見。堪布將圓寂時,向其受戒比丘

  弟子七人及赤松王授記謂:「將來見行有起邪分別者,可往印我弟子蓮花戒來藏。

  」雲雲。比堪布圓寂後,蓮花生亦回印。王欲宏法,遣使四出迎僧。其時漢僧亦多

  往應,其中有摩诃衍那(即大乘和尚),坐禅于桑登嶺,頗有聲譽。倡言以身語二

  業造善不能成佛,須以無爲爲高,一切不作意,方得成佛。時西藏太平日久,人耽

  放逸,適相契合,故衆皆從之,爭學其法,于是見行紛歧。大臣中有意喜汪波,獨

  持卓見,謂應以菩提堪布見行爲准則。因以其臨終遺言啓赤松王,迎蓮花戒入藏,

  ~P 721

  大乘和尚聞之,即作禅明睡轉*輪,及釋禅明睡轉*輪辯等書,預爲陳勢。蓮花戒

  至,或示以此書,置之一笑。最後設辯論場,赤松王中座,大乘座右,蓮花戒座左

  。赤松王對二師各獻花□,相約敗者歸其□于勝者而離藏境。辯論大要,如道次所

  舉。大乘並引十八種經以成其說,如謂施等六度,猶爲魔業,一切行即是分別,不

  分別即菩提等。其意在遮止分別,以分別爲生死因故。並謂任何不思、不觀、不察

  ,即是無緣,等同十地,是爲頓超,而非漸進。總其所見,全將方便一分認爲非成

  佛正道。不知方便包括自依師起至叁士道,如此等皆認爲非成佛正道,即破俗谛,

  成斷滅因。由破分別無我慧,亦即破真谛。蓮花戒依據經教,一一加以破斥,詳見

  修次中篇。當其對辯時,大乘先立宗,以任何不分別,即是了義道。蓮花戒破之:

  初、謂如汝所立宗,即是謗各各分別慧。由有各各分別慧,乃有分別無我慧,由分

  別無我慧,乃有正淨空勝義慧。既已遠離各各分別慧,即無正淨空慧,即無出世間

  。次、謂凡修瑜伽者,斷無不由各各分別慧而即得清淨無分別慧者。叁、又謂汝所

  立宗與現實不合。以汝承認對內外諸法皆不作意,則對于過去苦樂應不生念

  ~p 722

  。而過去苦樂欲使不念,無有是處。四、合情合理汝謂對過去苦樂亦不生念,則已

  有不生念之念在,亦即屬于分別。五、如依汝一切不念,即不能得內道憶念夙命慧

  ,至清淨無我慧等,亦不能生起。總之,由一切不分別而遠離各各分別慧,即遠離

  分別無我慧,同時即破出世間慧及世間慧。至此大乘和尚詞屈無所答。赤松欲令聞

  者堅信,複命迎請大乘之白洋大臣與意喜汪波再辯,大致謂方便爲漸教,彼乃頓超

  。蓮花戒複破之,謂須有因,由近而遠,汝之頓超,乃屬無因,並漸亦不成。且頓

  超雲者,頓然超入佛功行之謂。然則汝現量是佛,應是佛功德。須知佛功德由漸修

  而得,人身由漸長而成,登山須由下而上。若謂不分別即是佛功德,現見世間一切

  事業莫不由分別善巧而得,何況佛功德乃由福慧二分圓滿之結果而得。推不分別之

  言,應食不知味,行不知路乃可。至是大乘和尚無言,以花獻于蓮花戒,哭泣下座

  。赤松令率其弟子出境,並禁其書。于是重申法令,見須依文殊,行須依六度。自

  蓮花戒以清淨教理善爲破除,宏揚如來所說善道。至是藏中佛法始歸于舊。迨後,

  以衆生福薄聖教將沒,善知識漸盡,一類學者專注空性,謂一切包在空性內,仍利

  用大乘和尚之教而修。一類學者謂大乘和尚棄方便固非,而仍以其見爲是。

  ~p 723

  此等人過去現在均有。大乘和尚之教何故能引多人信,由于空性無色無方,任何皆

  非,彼輩遂以爲既屬任何皆非,如何能起分別,故落于境我所存,心無所持一邊。

  又有謂:求真實空見時,須用各各分別慧,真修空見時,須不分別。即在薩迦派峨

  阿穰姜巴亦持此說,謂修空不分別爲阿底峽之見。此皆大乘和尚遺留之毒。直至宗

  喀大師時代,尚多趨此一路。故宗喀大師倍加歎息,謂衆生福薄,不能得正淨善友

  引導,非大乘和尚之教果有所是也。宗喀大師以以上諸類,全未接近修空方所。彼

  不分別,藏文呼爲吭颡,義即爲呆。常人亦多有疑呆出神之時,即無思、無疑,分

  別頓無,空無一物,于時亦能生樂。故多以此誤爲空性。不知此境久習,最善者僅

  可得無心定,如謂此便是空性,則在座者人人皆已成佛矣。彼無想天境界尚高于此

  ,過去生中我輩亦有曾生彼天者,而何以至今尚未成佛,即此可證。且依彼修,縱

  使屬善修空性者,亦與佛語相違,以唯當修空不須更修行品,不惟佛無此說,即善

  能修空之聲緣,亦不說不修彼所需之行品,又善能修空菩薩,亦不說不修彼所需之

  六度。又此亦與理相違。因了達勝義境,當先了達俗谛境。如了瓶無常性,須先了

  瓶相。如不了世俗相而欲了勝義性,則不可能。又複當知,大乘人所修之究竟境爲

  ~P 724

  無住涅槃。無住者,不住世間生死邊,亦不住二乘寂滅邊。此涅槃體性,即是斷除

  二障空性之體性。其不住生死方便,即是由通達甚深空慧及其支分等而修。彼大乘

  和尚之見,不特藏地有之,即漢地亦多。據聞達磨祖師傳記實已證入空性之人,何

  以其後之支流有大乘和尚一派。以余揣之,達磨爲已證空性之人,其言論,若指證

  境,當一心專注空性,不須分別俗谛。後人不善領解,遂謂修時亦當如此。以證境

  作修境,故恰成大錯。姑志于此。凡一心專注空性時,應全遮俗谛實有境。如再分

  別善法(惡更不說),必落實有境。故不分別之說,在證時本屬合理。經雲:「任

  何不見,即屬正見。」其意乃謂一切俗谛實有相應當完全遮止。但若以此爲修空性

  時事,則恰與佛語相違。現觀莊嚴論雲:「聲緣欲達究竟道,皆由四谛引導來。」

  謂菩薩由諸道方便而成熟衆生事。以此見善修空性如聲緣人,不專由修空而得究竟

  。即菩薩證得自果,亦須由諸道。所謂諸道者,如聲聞道方便爲人無我粗分。緣覺

  道方便爲人法無我粗分。凡屬粗分即非空性。空性爲法無我細分。菩薩道方便爲人

  法…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