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一▪P9

  ..續本文上一頁圓滿一切支分之身。彼亦須

  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同受用之眷屬,與能成辦之事業,四種圓滿也。雖有彼

  許之圓滿,然多隨煩惱緣而轉,故亦須不隨煩惱增上而轉。然此亦未足,須于諸取

  舍處不顛倒行,善能分別于所緣境。若不爾者,如竹葦、芭蕉之結實,及騾懷妊而

  反自害,即以彼圓滿而成害故也。若具慧者,則知爲昔善業之果,仍更于諸善因努

  力,漸成增長。若無此慧,先積之果,受用令盡,新者未增,後則從始感苦焉。故

  于余生,感六盛事,非從無因及不順因中出生。其隨順因亦如其次第六度而決定,

  修道時之資具等者,即爲現時之增上生。身圓滿等究竟之增上生者,唯佛地有也。

  如莊嚴經論雲:『現上受用身,眷屬勤圓滿,煩惱常無力,所作不顛倒。』第二、

  觀待于成就二利數決定。若以如是之身學菩薩行,菩薩之事,唯二而已,謂修自他

  之利也。于修利他,首須以財而作饒益。彼中若具損害有情之施,則任何亦無成就

  ,善能遮止損害他之所依,是大利他,故須戒也。于戒圓滿,若他來損害而不能忍

  ~P 741

  ,或一或二而作報複,則戒不清淨,故于他損,須不顧念之忍也。以不報複,能免

  他積多罪行,彼歡喜已,有善利行,故成大利他矣。自利者,是以慧力得解脫樂。

  然彼于散心不能成故,須以靜慮,令心等住,于其所緣,方得如欲安住之堪能焉。

  又于彼有懈怠亦不生,故須于一切晝夜,勤不疲厭之精進,此爲彼等之根本也。以

  是于彼二利六度決定。頌曰:『勤起舍不損,行忍利有情,住及解脫本,自利諸處

  行。』于此未說利他一處也。言住及解脫者,謂心住所緣是靜慮之迹,解脫生死是

  慧之迹,此二若各各分別,則于止不誤爲觀也。第叁、觀待于成就圓滿一切利他相

  數決定。先以財施除彼貧乏,次于有情不作損害。猶不僅此,且堪忍他害。爲他助

  伴不厭精進。依于靜慮,以神通等令意悅,欲堪成法器。依慧善說,斷其猶豫,令

  得解脫,故六度決定。頌曰:『不乏亦不損,忍害事無厭,令喜及善說,利他是自

  利。』第四、觀待于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謂于已得受用無貪,未得受用而不希求,

  無所顧戀,如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持淨戒,而複敬重。于依有情及非有情所生苦惱

  ,堪忍無厭,隨于何善所作加行,勇敢無厭,及修止觀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攝

  大乘一切所行,彼等亦以六度次第而成辦,無須多故,頌曰:『不貪蓍受用,極敬

  ~P 742

  二無厭,無分別瑜伽,攝大乘一切。』第五、觀待一切道或方便之相爲增上數決定

  。于已得境界受用不貪之道,或方便者,是謂布施,以串修舍,于彼離貪故也。爲

  求得未得境界,于彼功用散亂,作防護之方便者,是由安住于□刍律儀,不生事業

  邊際之一切散亂故也。不舍有情之方便者,是謂忍辱,以作一切損害之苦,立思不

  舍離故也。增善方便者,是謂精進,由勤精進,善增長故也。淨障方便者,是末二

  度,以靜慮淨煩惱障,以慧淨所知障故也。是故于六度決定。頌曰:『于境不貪道

  ,防得彼散亂,不舍有情增,余爲淨治障。』第六、觀待于叁學數決定。戒學之體

  ,即是戒度。此須有不顧受用之施,方能受戒,故施爲戒之資糧。受已,又以他罵

  不報等忍辱而爲守護,則忍爲戒之眷屬。靜慮是心學,慧是慧學也。精進,遍通于

  叁學所攝,故六度決定。頌曰:『叁學作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叁末二二,一者叁

  分攝。』如是當以如何圓滿之身,自他之利如何圓滿,住于何乘,具足幾種方便之

  相,修何學處,而能圓滿身利大乘方便學等者,當知即爲六度。是菩薩修持一切要

  道之總聚,乃至未得廣大甚深定解以前,當思惟之。」

  正義數量之決定,佛略說六度總溫柁南。彌勒于現觀莊嚴論,依佛密意,開釋

  ~P 743

  重要因相,令生定智,即數量決定之理。如于此理,獲得定解,則執六度修持爲勝

  教授,亦獲定解。

  第一、觀待增上生數決定。如莊嚴經論雲:「受用身眷屬,圓滿增上生,恒不

  隨惑轉,諸事無顛倒。」欲得圓滿菩提,依顯教當經叁阿僧只劫,世世進步,故得

  圓滿德只相之身。若僅如現身略具一二相,則縱勤修,亦難進步。故身、財、伴、

  業四種,即須圓滿。例如乞丐無財無伴,故不能作進步事業。如國王有財有伴,故

  能作進步事業。但此四圓滿又易發生煩惱。故第五當求不爲煩惱所轉。此猶不足,

  又須第六當求對于諸取舍處善能分別,進止無倒。否則反因現在圓滿害及二生,向

  惡趣墮落,如竹,結實則萎。前四現上果必須後二果始能化爲有義利之方便。以有

  定始能不爲惑轉,有慧始能善于取舍。惟慧始知圓滿財由施因生,身由戒因生,伴

  由忍因生,業由進因生,尤其不爲惑轉,爲由定因生,故能珍重夙因,更令增上,

  使前四果又複化爲義利之方便。否則後因不生,前因已盡,盛果反爲衰因,受後有

  之病苦。是故余生感六盛事,決非無因,或不順因之所生。其隨順因,如其次第,

  定爲六度。此不過就現前增上生言。至究竟增上生,惟佛地有之。其隨順因則爲六

  ~P 744

  度已到究竟。故不論現究二種增上生,皆須六度不缺。以此知任何不分別爲宗者,

  其本心欲得究竟增上果,而棄六度圓滿因,是爲因與果違,譬如求果腹而不肯進食

  也。

  第二、觀待二利數量之決定。以上文所述圓滿之身學菩薩行,菩薩所應作事,

  惟有自他二利。利他行中,應先以財施而作饒益,例如兒女喜歡父母,多因受父母

  財物受用之恩,故菩薩欲解脫一切有情,先以財施方便調伏,再以法施。但布施主

  要須依不害有情,所施乃得大利。欲不害有情,則須戒律。欲戒律清淨圓滿,則又

  須忍辱,能忍他怨,不加報複,則能免他方多種造罪。彼若不喜,雖真菩薩現身,

  彼亦不信。故須先學令他喜之方便。他若信樂,又可令其行善。如是則爲利他最大

  。總之,菩薩利他事業,不外安置有情于善法。欲安置有情于善法,當先令有情歡

  喜。爲使有情歡喜,故須先學施戒忍之方便。至于自利方面,不外求煩惱清淨之解

  脫樂。得此樂之主因爲慧,以勝觀爲體。但非由定不能得慧,故須以靜慮令心住于

  所緣上,得如欲安住之堪能,即是已得輕安之定。但此又非一二座可得,必須先以

  精進爲根本。精進同爲利他前叁度及自利後二度之根本。故修二利于六度決定。如

  ~P 745

  雲:「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此處利他非屬

  圓滿,自定慧所得解脫,僅使自解脫,未能使他同解脫故。即前叁度雖屬利他,亦

  爲自利。故可說六度皆爲自利。故頌雲「一切自利行」也。住字或誤釋爲勝觀,實

  則住指定,脫乃指勝觀,不容混也。

  第叁、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先于有情施財除匮,次于有情不爲損害

  ,且忍耐怨害,于助他等精進無倦;依于神通,引攝其意樂,若成法器,以慧斷疑

  ,令其解脫。故利生事業初、中、後,共爲六度,其數決定。頌曰:「不乏及不害

  ,耐怨事無厭,引攝善說故,利他即自利。」第二叁兩項內均有施。第二、在使與

  有情生起關系,第叁、在使有情,除其匮乏。第二、戒爲其妨施,第叁、有情不應

  害。第二、忍爲其妨戒,第叁、對有情應忍。第二、進爲自利,第叁、進爲利他。

  第二、定慧皆爲己,第叁、定慧皆爲他。故兩項同爲六度,而用意不同。

  第四、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先須于財位受用能舍,不貪,有此始能守護

  學處,如守戒、敬戒,情與非情加害,悉能忍受。深廣兩行任何善法,勇悍無厭。

  ~P 746

  心住靜慮所緣,不爲他法所亂。心住勝義所緣,亦不爲他法所亂。如此專注一境,

  不爲他亂,即無分別。在定,爲無分別定,在慧,爲無分別慧。此六攝盡一切能趣

  大乘,由此六度無須更多。頌雲:「不貪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諸

  大乘唯此。」菩薩無分別瑜伽,不僅止觀,如觀無常、空、苦、無我等,皆爲無分

  別瑜伽。六度即包括大乘道一切。彼大乘和尚及西藏邪見者,自謂大乘而不修六度

  ,于此亦知其相違。

  第五、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于已得境受用無貪道或方便,即布施以修能

  舍,即離貪故。于未得諸境,防製散亂,其方便即爲持戒,如此丘聖操船、耕、織

  、買賣田地,一切皆爲事業邊際,戒皆防止,故不散亂。不舍有情之方便,即是堪

  忍。舍有情因,如見有情作惡難度,或謂有情數多難度,二者如不能忍,即易生鎮

  ,即舍棄有情。防止鎮心,惟有忍耐。增善方便,即是精進,龍樹雲:「白法由進

  增。」淨障方便,即定慧;加行煩惱用定伏,根本煩惱及所知障,用慧淨。故于六

  度決定。頌曰:「不貪諸境道,余防爲散亂,不舍有情增,余二能淨障。」此頌意

  謂,菩薩應學施度,始能防貪已得境所生之散亂;學戒度,始能防貪未得境所生之

  ~P 747

  散亂;學忍度,始不舍有情;學進度,始能增長善法;學後二度,始能淨二障。如

  不學六度,則適得其反。

  第六、觀待叁學數決定。戒學自性爲戒度,戒學資糧爲施度,以不顧財位乃能

  受戒,故施爲戒之支分,忍爲戒之眷屬,由忍他打罵等不報,乃能守戒,故忍爲戒

  之助伴。定學即定度,慧學即慧度。進度則叁學皆攝。頌雲:「依叁學增上,佛正

  說六度。初學攝前叁,後二攝後二,一通叁分攝。」此叁學,開之爲六度,約之爲

  方便與智慧。

  由于上文,當以何等勝身圓滿,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幾種方便,修

  行何學能滿能攝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諸學者,當知即是六波羅密,以彼總攝一切

  菩薩修要…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