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P8

  ..续本文上一页以彼不解大手印,而但以不分别行之,即是愚疑大手印,恰为堕入畜生

  道之正因。至睡,更为疑烦恼之现行,如何反能成佛。至如彼所引经文「著施等即

  为魔业」,及梵问经、三蕴经等,实为误解经文。经意盖谓于颠倒二我执著所起施

  等,未能清净,说为魔业,非谓施等即是魔业也。在经教中详说此等理趣者甚多,

  如谡由二我执烦恼发起现行,作六度事,如食和毒,不但不能成佛,反为成佛障碍

  ,故说为魔业。非总说六度皆是魔业。倘六度皆是魔业,而六度中之慧度又是汝之

  所许,岂不慧度亦成魔业耶。再者,六度果皆是魔业,则三蕴经即应总说布施当忏

  悔矣,又何以必加「坠所缘故」四字耶。所谓坠所缘者,即耽著于实有之心。布施

  时如有耽著实有之心,始名坠所缘布施,推之戒等亦然。因坠缘行施,障碍成佛道

  路。但此又为一般有情说,乃为菩萨说。如菩萨而坠缘行施,则自菩萨地至圆满佛

  位中间即生障碍,故应忏悔。若一般有情,不但未证空,亦未解空,如统谓施等当

  ~P 733

  忏,试问更从何处积福耶。莲花戒修次末篇答复甚详,尤为重要。若非此答,则必

  认为一切行品皆为人法二执,以其有相故。如是,则将一切大慈大悲大菩提心等,

  皆摧毁无余矣。不知佛境之无分别,决非如汝所谓之无分别,并大慈大悲与菩提心

  等亦不修习也。又如舍心,念舍此物,及防心,防此恶行,乃至一切善分别,若皆

  为法我执,则已得法无我者,其唯一敌人为我执,对于贪镇等理应断除,同时亦将

  防心舍心一切善分别,视同贪镇等而并断之。如是则应无圆满佛陀,以圆满佛陀依

  于六度,今已将六度视同烦恼敌一并断除故。于此又有当先知者,舍心为善法,不

  属我执,现行舍心时,未得法无我者,不解一切法非实有,则有我执在内。又如以

  念此为此此有此果等,皆是法我执,则自依师起至修习菩提行等,皆为法我执矣,

  以彼等皆须以分别心引生定解故。亦即是修习依师乃至菩提行等定解增长,即是法

  执增长。法我执既经增长,即是依师乃至菩提行等道品应当退减。世间岂有依师乃

  至于菩提行等道品退减而成之佛耶?果如是,则空见之见,与方便之行,乃成寒热

  相违之性。即是空见进而方便之行减,方便之行进而空见减,见行二品永无发生猛

  利恒常定解之处。以见害行,以行害见,不堕于常,必堕于断,不但不能成佛,反

  ~P 734

  为堕恶趣因。阿亚得瓦(即圣天,亦即提婆,著四百颂者。)云:「著常则堕畜生

  ,著断则堕恶趣。」是故欲求得果位时,于色法二身不相违,则于修位时,于二我

  相所缘之事,一面定解其无微尘许实有自性,一面于从此生此之功过得失,亦生定

  解,二者互不相违。再切言之,果位时得法身即得色身,得色身即得法身,二身互

  用。无我空慧为得法身因,而无我空慧之流同时即为得色身因。方便行为得色身因

  ,而方便行之流同时即得法身因。空慧固得法身因,但如单修空慧不知方便,不但

  不得色身,即法身亦不能得。因基、道、果一贯(即境行果),修道位时,须真俗

  二谛(智慧方便)双融。修道之先,是为基位。于基位时之见,即应抉择二谛之理

  而以教理证之,即于世出世一切法之本体中,抉择其无少许自性,成立胜义量,次

  于因果法各各决定,毫无紊乱,成立因果名言量。此二量不但能生起,又能互助,

  则何有彼此相损之害。于此决定,始为通达二谛,得佛真意。又复当知,此处名言

  量非指瓶等,乃专指因果言,达胜义愈了因果,达因果愈了胜义,故于因果无惑。

  梵问经文(言空性经等)正是观察生住等时,故说施等真实无生,即就胜义说,施

  等一切皆是无自性生,而唯名言分别之所假立而生者也。无分别即是菩提云者,观

  ~P 735

  察施等一切行,皆非实有自性生,故于彼等认为实有自性之分别不可有,无实有自

  性分别,始为菩提正路。此亦宗喀大师依据修次末编立言,指示菩萨行人,不但当

  发菩提心,又当起菩萨行,尤当了达空性而修菩提行。总之,以慧度摄持而修六度

  ,是菩萨行。须具菩提心,空慧,再加回向愿力,以此三者摄持而行施戒忍等。又

  六度互摄,如施度以舍为主,戒度以防为主。于修施之先,固以空慧摄持,正修时

  须以舍心为主,而于戒度防心,进度进心等,如光如热,并摄不缺。如修慧度,于

  加行时先修菩提心,正修时统摄六度,结行时并修回向,以愿力总摄。声缘修行,

  唯是一因,故果不圆。菩萨修行,圆具而修,故其果圆,故菩萨行不以一分道品为

  足。圆满佛位须法色二身,即单论色身,一一相好皆有无量之因。如不以圆行修因

  ,不但圆满佛位不得,即相好亦不能全。再则,佛之依报亦由无量圆满因行功德而

  生,故龙树菩萨集经论云:「若诸菩萨离善方便,不应勤修甚深法性。」意即以菩

  萨当离二边,若弃方便,缺于悲等而修法性,即随入寂边,是为菩萨险处。又彼谬

  解无缘,以统不分别即为无缘。而在不可思议经则谓「火从因燃,心从缘起。」须

  ~P 736

  有所缘,乃能生起三昧耶之定心。不但定如此,慧亦如此。要有所缘乃能燃起定火

  。亦要有所缘乃能燃起慧火。即如观心,亦即以心为所缘。如无所缘,即无正知正

  念。若无正知正念,即无有定。以正念云者,即念所缘故。在诸善巧方便菩萨,已

  经证般若波罗密者(即已通慧者),对于所缘何者当息,何者不当息,如实了知。

  于当息者,如实有自性所缘即息之。于不当息,如善根所缘,即不息。换言之,即

  通达中观空性之菩萨,知无自性实有之所缘后,于善根所缘如大悲、菩提心、布施

  等,亦了知其无有实性,故能安立施等诸度,亦能善观诸度别别无有自性,而于一

  切有情亦能以大悲心观为所缘。于当缓者缓之,当紧者紧之,当坏者坏之,不当坏

  者即不坏。如烦恼及相缚当缓,学处当紧,性遮二罪当坏,诸善所作则不当坏。以

  学处缚与执相缚不同,律仪缓与我执缓有别也。西藏谓「让佐」,为自然解脱。「

  让西」,为自坏,须当善解。我执缓,律仪不缓。罪性自坏,乃真自坏。非如汝所

  谓一切不思,囚禁其心,乃为自然解脱。莲花戒大师谓,修空性时先加抉择,后住

  于胜义空性见,对于其余实有诸见则不观察,不作意,亦是所许。至支那和尚之不

  加抉择,将心一味拘集,成为呆板,不起分别,认为修空,则是所破。藏文分「勒

  ~P 737

  律」与「映律」之区别。「勒律」为外相,于义为是理。「映律」为「内性」,于

  义为有理。安住道理如瓶,常人唯知外相存在,其内性之有无则不能知。如抉择内

  性,知其胜义空性理,住于胜义空性见上,不为其他诸法所劫夺,如是一心,不复

  分别,噶当诸德皆如是许。达磨所谓不分别专注一境而修者,当亦指此。此种修空

  法,显密皆同。

  

  

  庚三、正释于学处修学之次第分二 辛初、总于大乘修学法 辛二、别于金刚乘修

  学法。

  辛初、总于大乘修学法分三

  壬初、于菩萨学处求学 壬二、学已受菩萨戒 壬三、受已修学之法如何。

  壬初、于菩萨学处求学

  「虽调伏律与密宗戒二者,于未受各各律仪之前,不可听其诸学处,然此菩萨

  学处则不同焉。先知诸所应学而净修其因已,若能勇悍执持,乃传其律仪,以是先

  须知诸学处,以作意所缘境,于彼至诚修极欲学而得律仪者,则甚坚固。斯为善方

  便矣!」

  ~P 738

  菩萨戒与别种戒不同,可以先阅,令生起欲学心。如无著菩萨戒品及释,宗喀

  大师亦有戒品别释,均可先阅。先知,次学,练习身心,以后受持,始得坚固。戒

  品释中,初受戒规,次护戒理,次还净理,均有详细抉择。未受戒之先,应当观览

  。

  壬二、学已受菩萨戒

  「学已受菩萨戒者,戒品释中,曾将初如何受戒之规,次彼无间于根本堕罪及

  诸恶作、守护方法,并违犯还出之规律等,广抉择已。于受戒之先,决须观览彼释

  而知之。」

  受戒之法,先求具德善解律仪上师为授戒师。在愿心时为誓受,尚非真受戒,

  是为种善。此处乃为真受。又有得戒与不得戒之分。菩萨戒二十颂,略颂云:「现

  苦究竟益,现益究竟益,菩萨所应作。现苦究竟苦,现乐究竟苦,菩萨不应作。」

  但于现益,究竟益,如力不能作,为无犯。此为菩萨守戒范围。其次,防护,应知

  戒条及防法。入中论谓:护戒在防心。以正知、正念、不放逸三心所防护三门。若

  ~P 739

  不知戒条,不善防法,则犯戒之多有如雨点。忏净,则应观虚空藏经及戒品释。犯

  中品缠者,于曾受此戒之三比丘前忏。犯下品缠者,于一比丘前忏。

  壬三、受已修学之法如何分三 癸初、依何处学 癸二、诸学摄于彼 癸三、修学

  之次第如何。

  癸初、依何处学

  「菩萨所依学处,明晰分之,虽无边际,若以类摄,可于六度摄菩萨一切学处

  。六度者,是摄菩萨道一切关要之大总聚也。」

  即依六度学,以六度摄慧分与方便分,即摄深广两道,故为一切菩萨行大温柁

  南。

  癸二、诸学摄于彼分二 子初、正义数决定 子二、兼说次第决定。

  子初、正义数决定

  ~E「世尊略说六度之总聚,补处弥勒菩萨乃将如是所说之因、相、关要,如佛密意

  而为显释,令生决定智。是此诸数决定之理。若于此理获得夺意之定解,则于修习

  六度,自当认为殊胜之教授也。此中有六:第一、观待于增上生数决定。欲得圆满

  ~P 740

  菩提诸广大行,须经多生之相续。于彼道次第之进步,若无一体相圆满所依之身,

  如现世之身仅有一二支分,任修何种亦难增长,故须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