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P7

  ..续本文上一页二无我粗分及法无我细分。前论又云:「菩萨由一切方便而得成熟有情。」既云

  ~P 725

  一切,云成熟有情,即非专指空性,必双具真俗二谛,此为现观庄严论最初纲领,

  亦即三乘人皆须修俗谛行品,若专修空性,即与此论纲领相违,亦即与全论相违,

  亦即与众经相违。至与理相违者,龙树云:「未获俗谛者,即不达真谛。」再有一

  理,真实证得空性现量,非一蹴而至,必先由因明清净三相比量智而后转入现量。

  因明三相比量相,即属俗谛事物。如辍俗谛行品,亦与龙树宝□论相违,以此论言

  修慈修悲故。即入中论专言空性,而首先亦言大悲。今之所说无余涅槃,非专指空

  一分,而必具行一分。以不住生死流一边固须空性,而不住寂灭一边即须行品。文

  中所云真实义慧,即见胜义甚深道,即空性。智慧资粮、智慧支分,俱指空慧。总

  之,不欲住生死边,须由空慧。甚深道为如所有慧,广大道为尽所有慧,不住寂灭

  边即须广大道。亦即前为慧资,后为福资,前为胜义,后为世俗。所以必须空慧者

  ,以能断无明故。不住生死所以须广大慧者,以尽所有慧了知一切众生如母,而后

  起大悲大慈,故不住寂灭。二乘缺尽所有慧,不了知一切众生如母,故无大悲。大

  乘人不堕寂灭边,即由大悲所维系。秘密不可思议经所谓智资粮,即空慧。福资粮

  ,即行品。以智资乃能断一切烦恼,证得法身。以福资乃能证得报身(即色身)。

  ~P 726

  佛长养一切有情,非用无形法身,而必用有形色身。又基、道、果一贯,在基与道

  时,如有能将福智二资圆融,则在果时不能得法报二身圆满。故经又云:「以是因

  缘,菩萨摩诃萨当于福智资粮而精进。」此明佛果既系如此,菩萨中尤其大菩萨当

  勤修福智二资。

  大师引此经,正所以驳专修空慧而舍方便之失。无垢经所谓菩萨,即是无住涅

  盘。无方便摄之慧即系缚云者,谓无大悲与菩提心所摄之慧,即系缚于解脱一边。

  有大悲与菩提心所摄慧,即得无住涅槃之解脱。无慧摄之方便即系缚云者,无通达

  空性之慧所摄之方便,即系缚于生死边。反之则得无住涅槃之解脱。故方便与慧当

  融而为一。伽耶经亦云:「菩萨道略有二,即方便与慧。」昔藏王菩提光问阿底峡

  ,方便与慧,只修一分可否?阿底峡于是造道炬论以答之,云:「离慧度加行,而

  障不能尽,故为断无余,烦恼所知障。慧度瑜伽师,常应修方便,由慧离方便,及

  方便离慧,故佛说云缚,以是二勿离。」藏王再问:何者为方便?何者为慧?故此

  论又云:「具慧度行舍,施波罗密等,诸善资粮净,佛说为方便。诸修方便力,而

  复能修慧,彼速得菩提。非唯修无我,已须通达蕴处及界无生,了知自体空,遍释

  ~P 727

  名为慧。」谓除慧度外,余五度为方便。通达蕴处界无实有自性,了知体空为慧。

  以方便力修慧,能速得菩提。此明非唯修无我者可得也。宝积经云:「须具足施等

  一切方便而修一切种最胜之空性。」此谓须具足十度功德而修空慧,此种空慧乃为

  一切种最胜空慧,亦即是大乘之空慧。文内谓不离布施等,不离,谓已得之义。常

  人只能言布施,言持戒,初地以上菩萨,以菩提心得布施等功德,至于究竟,始称

  为施度、戒度。已得布施至静虑五度功德者而修空性,始为一切种最胜空性。大乘

  和尚谓不必修诸度,专修慧度已足。欲知是否为足,今又引摄研经以证之,经意略

  谓圆满菩提果为法色二身。修法身道为慧度,色身道为前五方便度。以因言,法身

  因为慧资粮,色身因为福资粮。无慧因,不能得法身,无福因,不能得相好光明报

  化二身。如专修慧已足,不必修福,即是破坏大乘道中心要。佛谓此为愚人,以其

  离闻思修而专言空慧,不但行不清净,见亦不甭净。此类愚人,以为一法(空性)

  而证菩提,反以弥勒及释迦多劫修行六度,及施身喂鹰等为愚疑,宁不犯谤佛本身

  事耶。故真恶莫是若者,若谓空度为未获坚固空解者所当修,已得空解者即此便足

  ,(六度细开之,即成十度。)则凡已获无分别智证入胜义诸地菩萨,特别如八地

  ~P 728

  ,于无分别智已获得自在之菩萨,即不须修行矣。而十地经曾明说:十地菩萨于一

  一地于施等须别别增上,余度非不修行。若谓诸地菩萨尚未证空,则汝大乘和尚所

  谓之空,当于何处安置,且如汝意,在初业有情亦可不修诸行,而惟行一法证道,

  则直毁诸地,以初地以至八地菩萨均须修故。七地为八地之基,粗分烦恼已断,及

  至八地,则微细烦恼亦尽,此为应成派所许。自续派以下则谓,已证阿罗汉而回心

  入诸地者,至八地时烦恼始尽,否则不尽。烦恼尽时,遮止一切俗谛相状,安住于

  寂灭一切戏论胜义(空性)之中。诸佛于此时劝令观佛身、土、力等功德为其所无

  而勤精进。又劝令观诸众生为种种烦恼所逼一面,不舍此忍而修诸菩萨行。八地尚

  如此,何况其余。又八地尚须经佛劝者,以佛果为不住二边。不劝,则八地菩萨在

  空性定中即易堕寂灭一边故。兹特举八地者,即以证明专修空性为不足也。八地证

  入灭谛,专注其中,尚为违背大乘道,况菩萨行乎。彼许一法证菩提者,其意以此

  为最速最超之法,已在八地之上。据经教,八地人刹那忏罪积福,即胜过以下诸地

  积劫功德。以八地于无分别慧获自在,不但入空时,即在后得,见一切相皆无实执

  ~P 729

  ,故自八地至成佛最速。彼执一法证道者,其意中所执顿超之速,尚不属此,彼谓

  一切显教皆无彼所谓之速,而属于密部或教外之别传。但无论显密,如波罗密乘,

  或金刚乘,于发菩提心、修六度,是其所同。九金刚相续经云:「设已得空性,仅

  此不成佛,因果无余故,方便非空性。」此明示得佛果之方便非仅空性。以唯具空

  性之因,于得佛果尚缺其余诸方便故,故不能专修空性即为已足。再进为金刚乘,

  金刚,印度文为「班遮」,即不坏义,必智慧与方便圆融,始能不坏。方便与智慧

  不能分离。如是修学,乃为金刚乘。又宝□论亦谓,如不学六度,以大悲为本,即

  不能成佛。总上显密经论,皆须六度同修,尤其前五方便度为必修。倘作是念:「

  施等虽属必要,但我所许之了义中已具足施等,不须别修。」但细审彼所许之了义

  ,即任何不思,如对能施所施之物,均不执著,不分别,即为具足无缘之施。由是

  推之,戒度忍度亦悉具足。在彼意中,以为经中有一一度皆摄六度之明文,足为佐

  证。倘果如是,则外道安住心一境性定中亦即具足一切波罗密矣,以外道住彼定时

  亦不起分别故。如是则有外道即成内道之失。又十地经亦许声缘已得无分别智,以

  其无分别智住平等空性定时,亦当具足一切菩萨行矣。如是则有认声缘为大乘之失

  ~P 730

  。又如执经文一一度摄六度,即此为足,则供曼遮时涂牛粪等亦摄六度,亦经有明

  文,(涂牛粪,即前讲供曼遮时所用之牛身五物。亦摄六度者,谓涂牛粪水即是施

  。作此涂施者,即是净戒。谓以香水洗染麦等使之清净故,又谨慎选择去其莠,即

  属于忍。作此事业者,即属精进。一心专注即属禅供。以明了观想,即属慧度。)

  岂可仅修曼遮即能成佛。在自宗所许,须以见摄行,以方便摄慧。例如母之丧子,

  忧伤势强,虽在余时言说,其忧伤亦随之而转。又如其人遇极欢喜事,心极兴奋,

  过后与人谈他事时,亦眉飞色舞,情不自禁。修空势强者,于余时布施礼拜,其解

  空之力亦随之而转,此为方便摄慧之情状。在布施时之心虽非空性,而其中具有空

  性力量摄持。又如修菩提心,已生起者,余时修空,亦为菩提心力量之所摄持。在

  自宗心要尚有要著,成佛以后,方便与慧同时俱行,未成佛者名为一流(藏文为俊

  几)。如以烦恼为例,贪行,镇即不行。以善法论,修空时,空性显现而方便则不

  现。修方便时,方便显现而空性即不现。仅能如上文所谓以余势互相摄持。必至成

  佛,始能刹那同缘二谛。色拉寺说,亦谓住空性时不能缘菩提心。若能缘菩提心,

  ~P 731

  即有前因,必先起意缘菩提心。但虽不能缘菩提心,而以曾修菩提心故,至一心住

  空时,亦为菩提心力所摄持。如是乃为方便与慧不离。故无缘之施,非谓于能施所

  施之物绝不作意,乃谓布施时为从前修空力量所摄,一面在施,一面不离通达自性

  空之力量。于此有先后之分,先修空,后修布施,则修空勇猛力势即能真实摄持布

  施。反之,先修方便菩提心,后修空性亦然。如虽修空性而不勇猛,后行布施,仅

  能谓空性不离,不能谓真实摄持。其真实摄持者,布施时,境虽是有,而由了空之

  慧达其非为实有,不过因缘和合假名安立之有。如是乃为真实以慧摄方便。又离慧

  而修方便,则为生死身受用寿命等因。如不离慧而修方便,则又为解脱因。如宝□

  论云:「大王,佛色身从福资粮生。」此即指慧摄之方便言。亦即是答大乘和尚身

  语二业不能成佛之说。宗喀大师详说此类诸理,不但针对大乘和见解,亦针对当时

  藏人见解。大要在从与经教相违,与理趣相违,与自语相违,三方面破斥。自语相

  违者,如大乘和尚时而谓恶行烦恼可为成佛因,时而谓施戒等是生死因,非菩提因

  ,即是其自语相违。又彼谓施戒非佛因其举例如白犬黑犬所咬同痛等是。又彼谓恶

  行烦恼为成佛因,举例如任何不分别是成佛因。不知以任何不分别囚禁此心,恰是

  ~P 732

  疑烦恼果。如其所谓,则不异认疑烦恼亦可成佛。又彼作之睡转轮中亦有此意,以

  为内心但不分别,身语从有恶行,亦能成佛。此在萨迦班遮达区吉降村亦呵斥为愚

  疑大手印。…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