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P2

  ..續本文上一頁爲麥共因,麥種乃爲不共因,以麥種只能生麥,不能生豆谷故

  ~P 617

  ,反之豆谷亦然。菩提心爲佛種子不共因,空性爲共因,以空性爲叁乘之因所共故

  ,菩提心如父,達空慧如母,父能決定種子,母不能故,但有菩提心,即屬大乘種

  姓。

  「故寶性論亦雲:『勝解勝乘爲種子,慧者爲生佛法母。』此言于大乘起勝解

  者,如父之種子:通達無我慧者,則如母。譬之父爲藏人,則不生漢胡等子,父爲

  子姓,此因決定。于藏母身,則能生種種子。是乃共同因也。」

  寶性論謂:「菩提心如父,智慧如母,禅定如胎,大乘如乳母。」

  「龍猛贊慧度亦雲:『佛陀諸獨覺,並諸聲聞人,解脫唯依慧,決定無有余。

  』諸獨覺聲聞亦依于慧,以是亦說“般若波羅密多”爲母,是大小二乘子之母。故

  不以通達空性而分大小乘,是以菩提心及諸廣大行而判也。寶□論雲:『彼聲聞乘

  中,不說菩薩願,及行悉回向,菩薩如何成。』謂不以見別,而以行分,如是若通

  達空性之慧,猶不成大乘不共之道,而況除彼勝慧之諸余道品,則何待言哉。是故

  須將菩提心之教授。執爲中心而修焉。」

  龍猛贊慧度謂:「諸佛辟支佛聲聞,解脫惟依慧。」故慧爲叁乘母,不判定大

  ~P 618

  小乘。金剛經說,須陀等四果,皆雲若自起四果想,即有我人衆生壽者,即不曰須

  陀洹等。可見小乘四果,在離四相乃能證得。離四相即是空慧,由是知小乘果,以

  空慧得之。般若母能生四子:佛、菩薩、緣覺、聲聞,故論廣、中、略叁部均稱母

  能生聖子,若僅有母無父,仍不能生。若遇菩提心大乘種,則決定生佛、菩薩二子

  ,若遇小乘種姓,則生聲緣二子。昔印德諸善功者,有謂阿較漢未究竟通達空性。

  現觀莊嚴論亦謂阿羅漢有二種:一、達究竟空性,二、未達究竟空性。然以理言,

  則阿羅漢定已通達究竟空性,因生死根本爲實有執;若不達究竟空性,則不能照破

  實有執,即不能出生死,故小乘果,定由慧得。謂小乘不達空者,乃根據佛有「阿

  陀那識細未曾開演」一語,便謂小乘不知。依龍樹寶□論則謂,聲聞乘中但未說菩

  薩願行及回向,佛爲小乘說,色如聚沫,受如水波,想如陽□,行如芭蕉,識如幻

  。聚沫,視之如常,刹那變滅,色,無實,顯視有實如沫。水波觸之似有高低平等

  ,而刹那變遷,受亦如之。佛爲小乘說五蘊無實如此,可見佛爲小乘已說空性,所

  未說者,僅菩薩行願耳。可見大小乘不以見分,但證空慧,尚非大乘因,何況其余

  。惟菩提心乃爲大乘因,亦唯菩提心乃入大乘門。學者應以菩提心置于掌中,視爲

  ~P 619

  心要而修之。有菩提心,即未修他行,亦不失爲大乘;無菩提心,縱修無上密、氣

  、丹脈、明點,亦不得爲大乘。但真入大乘,又須以菩提心與空慧雙融,不然有父

  無母亦不生子故。大乘之果,是爲佛位,佛位不生不死不住寂滅,欲除遣住寂滅邊

  ,以菩提心爲方便;欲除遣住生死邊,以智慧爲方便,故須雙具二者,彌勒菩薩有

  雲:「智不住叁有,悲不住寂滅。」是二種中,以生菩提心爲難,以須發大願積集

  福資糧故。如菩提心已生,空慧即易生起,若先生空慧,菩提心即難生起,如諸阿

  羅漢尚難自動發起菩提心,是其明證。如先生起菩提心.見欲成佛諸支分功德定須

  修習,自然去修空慧,故雲由菩提心生慧易。若先生空慧,證空慧者,有寂滅樂,

  易貪住其境,故雲由慧生菩提心難。入行論雲:「難發勝寶心,即禮彼士身。」又

  雲:「豈有此等善,不有此智識,豈有如此福。」均爲贊菩提心。成佛須方便與智

  慧雙具,方便緣世俗而修習,智慧緣勝義而修習。世俗之中又以菩提爲主,勝義之

  中以空慧爲主。彼二中,就大乘言,又以菩提心爲主,而建立大乘基礎。加行暖位

  聖者,如當巴草(即菖蒲),頂位聖者如蘆草,忍位聖者如蔗,世第一聖者如竹。

  ~P 620

  見道位聖者如禾稼,修道位聖者如菜子。如是聖者充滿南洲,日日不斷住空性中,

  不如凡夫發菩提心後刹那所證空性。以忏罪論,所忏之罪過彼。以積資論,所積之

  資過彼。以此見菩提心與空性比,超越甚遠,故當先以發菩提心爲主,譬如鈍刀割

  草,所獲至少,利刃而刈,所獲即多。發起菩提心後,再修余行,亦複如是。入行

  論雲:「余善如芭蕉,生果即盡,菩提心如如意樹,果恒增長。」學者當知爲何應

  發菩提心?次當知菩提心有何勝利。如是則能生起修習菩提心之欲樂,有此欲樂,

  然後研究如何發生此心之道理,則易入學。

   己二、此心如何發起分四 庚初、依何因始能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之次第 

  庚叁、此心發起之量 庚四、以軌則受法。

  庚初、依何因始能生起

  在阿底峽未到藏以前,藏人修心,惟有義軌受法一種。尊者問:慈心悲心如何

  生起?鹹答:「不知」。尊者笑謂:「不知修慈與悲菩薩,惟汝西藏有之。」世之

  修者,或有稍起慈心,即自驕慢,此由不知發心之量所致。欲達發心定量,必須先

  加修習,使心與法合。但法非一種,故須先知修心次第與發心所緣。如何發心?必

  ~P 621

  依此發心修心,達到定量,然後可依軌受持。修法有二派:(一)依阿底峽依月稱

  四百頌釋、月居士尊雜貢麥、蓮華戒修次等所傳。(二)依寂天依華嚴經所傳。前

  者即七因果修法,後者爲自他相換修法。自他相換不屬于深觀廣行,而屬于大力行

  派。

  于此當先明發心四緣:(一)見諸佛菩薩神力,或聞其功德,生起欲得而發心

  。(二)由聞無上菩薩提法藏,生信解而發心。(叁)見佛法衰微,欲法久住而發

  心。(四)見惡世人愚疑過重而發心。此四種雖在發心之數,然未爲具足性相圓滿

  發心。又有我願與一切有情同證真實義而發心,是雖較前爲佳,然亦未爲圓滿發心

  。以發心必須具足自他二利,單緣自利發心固不圓滿,單緣利他發心亦不圓滿,須

  緣自他二利,且不自滿足,乃爲真實圓滿發心,此即發心之定量。又對治自利滿足

  之過,當觀佛功德,對治緣他滿足之過,當觀慈與悲。求無邊自利,當證佛法身;

  求無邊利他,當證報化二身;如是合自他二利無邊而發心,即爲具足性相。又發心

  有四因:(一)種姓圓滿,(二)善友攝受,(叁)悲憫有情,(四)不厭生死。

  又發心有四力:(一)自力,(二)他力,(叁)因力,(四)加行力。莊嚴經論

  謂五力,即:(一)善友力,(二)種姓力,(叁)善根力,(四)聞力,(五)

  ~P 622

  修力。又前說之自力、因力爲堅固力,他力觀發者爲不堅固力。有依一因一力而發

  心者,有依多因多力而發心者,末法時代,由依善知識,多聞經論,加以思惟,如

  是發心,是爲最善。

  

  

  庚二、修菩提心之次第分二 辛初、依阿底峽尊者所傳七因果言教修 辛二、

  依寂天菩薩自他換教授修。

  辛初、依阿底峽尊者所傳七因果言教修分二 壬初、生起之次第決定 壬二、

  正修之次第。

  壬初、生起之次第決定

  「七因果者,謂圓滿佛果從菩提心生,彼心從七增上意樂生,意樂從大悲生,

  大悲從慈生,慈從報恩心生,報恩從念恩生,念恩從知母生。如斯次第,說爲七也

  。」

  此中分二 癸初、明大悲爲大乘道之根本 癸二、諸余因果爲彼之因果法。癸

  初、明大悲爲大乘道之根本分叁 子初、明初之重要 子二、明中之重要子叁、明

  後之重要。

  子初、明初之重要

  ~P 623

  「若爲大悲撓動其意者。爲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而起決定誓願。若悲心弱,

  則不如是。要能荷負無余衆生之解脫重任而得自在故。若不荷負此擔,則不能入大

  乘。故大悲者,于初即爲重要也。無盡慧經雲:『大德舍利弗,複次諸菩薩之大悲

  無盡也。何以故?爲前導故。大德舍利弗,所謂譬諸氣息內外動者,是人命根之前

  導也。如是菩薩之大悲者,是正修大乘之前導也。』又象頭山經亦雲:『文殊師利

  ,雲何爲諸菩薩進趣行?雲何爲處?文殊師利答曰:天子,諸菩薩進趣行者,大悲

  也。處者,有情也。』」

  所謂初者,謂未發菩提心者使發,即先以大悲撓動其心,使生起不忍之念,思

  惟爲一切有情除生死苦而取決定誓願。若悲心弱則不能發如是願。無盡慧經謂:

  「大悲無盡,是前導故,如氣息爲命根之前導。」凡人識“暖”所依爲命根,

  全賴出入息引導。出入息引導不已,即命根存在;出入息斷,命根即斷。大悲爲菩

  提心所依亦然,大悲若斷,菩提心即斷,伽耶經謂:「諸菩薩行,以大悲心發起,

  以有情爲依。」伽耶,山名,佛于此說法故名。

  子二、明中之重要

  ~P 624

  「中重要者,如是雖曾有一次發心而住者,若見有情數多,所作惡劣,菩薩學

  處極爲難行,無有邊際,曆時長遠,遂生怯弱,則墮于小乘。故大悲心者,非僅發

  一次,宜加修習,漸令增長。不顧自之苦樂,不厭利他,則速能圓滿一切資糧。」

  所謂中者,即已發菩提心,使之增長。如一次發心,見有情數量過多,行爲暴惡,

  學處難行,多無邊際,遂心生怯弱,退入小乘。中間須數數發心,漸令增長,不顧

  自己苦樂,于利他事業,不生厭倦,則易圓滿資糧。以施言,舍身不惜。以忍言,

  爲一一有情受苦,亦無所懼。修次謂,菩薩爲大悲心所催促,全不自顧,惟求利他

  。因此能趨最極難行,長久積資。如信力經雲:「大悲心者,爲欲成熟一切有情,

  無苦不受,無樂不舍。如是難行,即能圓滿資糧,速得佛位。」

  子叁、明後之重要

  「後重要者,諸佛得果,非如小乘住于寂滅,能盡虛空界利益有情…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