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P2

  ..续本文上一页为麦共因,麦种乃为不共因,以麦种只能生麦,不能生豆谷故

  ~P 617

  ,反之豆谷亦然。菩提心为佛种子不共因,空性为共因,以空性为三乘之因所共故

  ,菩提心如父,达空慧如母,父能决定种子,母不能故,但有菩提心,即属大乘种

  姓。

  「故宝性论亦云:『胜解胜乘为种子,慧者为生佛法母。』此言于大乘起胜解

  者,如父之种子:通达无我慧者,则如母。譬之父为藏人,则不生汉胡等子,父为

  子姓,此因决定。于藏母身,则能生种种子。是乃共同因也。」

  宝性论谓:「菩提心如父,智慧如母,禅定如胎,大乘如乳母。」

  「龙猛赞慧度亦云:『佛陀诸独觉,并诸声闻人,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

  』诸独觉声闻亦依于慧,以是亦说“般若波罗密多”为母,是大小二乘子之母。故

  不以通达空性而分大小乘,是以菩提心及诸广大行而判也。宝□论云:『彼声闻乘

  中,不说菩萨愿,及行悉回向,菩萨如何成。』谓不以见别,而以行分,如是若通

  达空性之慧,犹不成大乘不共之道,而况除彼胜慧之诸余道品,则何待言哉。是故

  须将菩提心之教授。执为中心而修焉。」

  龙猛赞慧度谓:「诸佛辟支佛声闻,解脱惟依慧。」故慧为三乘母,不判定大

  ~P 618

  小乘。金刚经说,须陀等四果,皆云若自起四果想,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即不曰须

  陀洹等。可见小乘四果,在离四相乃能证得。离四相即是空慧,由是知小乘果,以

  空慧得之。般若母能生四子:佛、菩萨、缘觉、声闻,故论广、中、略三部均称母

  能生圣子,若仅有母无父,仍不能生。若遇菩提心大乘种,则决定生佛、菩萨二子

  ,若遇小乘种姓,则生声缘二子。昔印德诸善功者,有谓阿较汉未究竟通达空性。

  现观庄严论亦谓阿罗汉有二种:一、达究竟空性,二、未达究竟空性。然以理言,

  则阿罗汉定已通达究竟空性,因生死根本为实有执;若不达究竟空性,则不能照破

  实有执,即不能出生死,故小乘果,定由慧得。谓小乘不达空者,乃根据佛有「阿

  陀那识细未曾开演」一语,便谓小乘不知。依龙树宝□论则谓,声闻乘中但未说菩

  萨愿行及回向,佛为小乘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波,想如阳□,行如芭蕉,识如幻

  。聚沫,视之如常,刹那变灭,色,无实,显视有实如沫。水波触之似有高低平等

  ,而刹那变迁,受亦如之。佛为小乘说五蕴无实如此,可见佛为小乘已说空性,所

  未说者,仅菩萨行愿耳。可见大小乘不以见分,但证空慧,尚非大乘因,何况其余

  。惟菩提心乃为大乘因,亦唯菩提心乃入大乘门。学者应以菩提心置于掌中,视为

  ~P 619

  心要而修之。有菩提心,即未修他行,亦不失为大乘;无菩提心,纵修无上密、气

  、丹脉、明点,亦不得为大乘。但真入大乘,又须以菩提心与空慧双融,不然有父

  无母亦不生子故。大乘之果,是为佛位,佛位不生不死不住寂灭,欲除遣住寂灭边

  ,以菩提心为方便;欲除遣住生死边,以智慧为方便,故须双具二者,弥勒菩萨有

  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是二种中,以生菩提心为难,以须发大愿积集

  福资粮故。如菩提心已生,空慧即易生起,若先生空慧,菩提心即难生起,如诸阿

  罗汉尚难自动发起菩提心,是其明证。如先生起菩提心.见欲成佛诸支分功德定须

  修习,自然去修空慧,故云由菩提心生慧易。若先生空慧,证空慧者,有寂灭乐,

  易贪住其境,故云由慧生菩提心难。入行论云:「难发胜宝心,即礼彼士身。」又

  云:「岂有此等善,不有此智识,岂有如此福。」均为赞菩提心。成佛须方便与智

  慧双具,方便缘世俗而修习,智慧缘胜义而修习。世俗之中又以菩提为主,胜义之

  中以空慧为主。彼二中,就大乘言,又以菩提心为主,而建立大乘基础。加行暖位

  圣者,如当巴草(即菖蒲),顶位圣者如芦草,忍位圣者如蔗,世第一圣者如竹。

  ~P 620

  见道位圣者如禾稼,修道位圣者如菜子。如是圣者充满南洲,日日不断住空性中,

  不如凡夫发菩提心后刹那所证空性。以忏罪论,所忏之罪过彼。以积资论,所积之

  资过彼。以此见菩提心与空性比,超越甚远,故当先以发菩提心为主,譬如钝刀割

  草,所获至少,利刃而刈,所获即多。发起菩提心后,再修余行,亦复如是。入行

  论云:「余善如芭蕉,生果即尽,菩提心如如意树,果恒增长。」学者当知为何应

  发菩提心?次当知菩提心有何胜利。如是则能生起修习菩提心之欲乐,有此欲乐,

  然后研究如何发生此心之道理,则易入学。

   己二、此心如何发起分四 庚初、依何因始能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之次第 

  庚三、此心发起之量 庚四、以轨则受法。

  庚初、依何因始能生起

  在阿底峡未到藏以前,藏人修心,惟有义轨受法一种。尊者问:慈心悲心如何

  生起?咸答:「不知」。尊者笑谓:「不知修慈与悲菩萨,惟汝西藏有之。」世之

  修者,或有稍起慈心,即自骄慢,此由不知发心之量所致。欲达发心定量,必须先

  加修习,使心与法合。但法非一种,故须先知修心次第与发心所缘。如何发心?必

  ~P 621

  依此发心修心,达到定量,然后可依轨受持。修法有二派:(一)依阿底峡依月称

  四百颂释、月居士尊杂贡麦、莲华戒修次等所传。(二)依寂天依华严经所传。前

  者即七因果修法,后者为自他相换修法。自他相换不属于深观广行,而属于大力行

  派。

  于此当先明发心四缘:(一)见诸佛菩萨神力,或闻其功德,生起欲得而发心

  。(二)由闻无上菩萨提法藏,生信解而发心。(三)见佛法衰微,欲法久住而发

  心。(四)见恶世人愚疑过重而发心。此四种虽在发心之数,然未为具足性相圆满

  发心。又有我愿与一切有情同证真实义而发心,是虽较前为佳,然亦未为圆满发心

  。以发心必须具足自他二利,单缘自利发心固不圆满,单缘利他发心亦不圆满,须

  缘自他二利,且不自满足,乃为真实圆满发心,此即发心之定量。又对治自利满足

  之过,当观佛功德,对治缘他满足之过,当观慈与悲。求无边自利,当证佛法身;

  求无边利他,当证报化二身;如是合自他二利无边而发心,即为具足性相。又发心

  有四因:(一)种姓圆满,(二)善友摄受,(三)悲悯有情,(四)不厌生死。

  又发心有四力:(一)自力,(二)他力,(三)因力,(四)加行力。庄严经论

  谓五力,即:(一)善友力,(二)种姓力,(三)善根力,(四)闻力,(五)

  ~P 622

  修力。又前说之自力、因力为坚固力,他力观发者为不坚固力。有依一因一力而发

  心者,有依多因多力而发心者,末法时代,由依善知识,多闻经论,加以思惟,如

  是发心,是为最善。

  

  

  庚二、修菩提心之次第分二 辛初、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因果言教修 辛二、

  依寂天菩萨自他换教授修。

  辛初、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因果言教修分二 壬初、生起之次第决定 壬二、

  正修之次第。

  壬初、生起之次第决定

  「七因果者,谓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彼心从七增上意乐生,意乐从大悲生,

  大悲从慈生,慈从报恩心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如斯次第,说为七也

  。」

  此中分二 癸初、明大悲为大乘道之根本 癸二、诸余因果为彼之因果法。癸

  初、明大悲为大乘道之根本分三 子初、明初之重要 子二、明中之重要子三、明

  后之重要。

  子初、明初之重要

  ~P 623

  「若为大悲挠动其意者。为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而起决定誓愿。若悲心弱,

  则不如是。要能荷负无余众生之解脱重任而得自在故。若不荷负此担,则不能入大

  乘。故大悲者,于初即为重要也。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复次诸菩萨之大悲

  无尽也。何以故?为前导故。大德舍利弗,所谓譬诸气息内外动者,是人命根之前

  导也。如是菩萨之大悲者,是正修大乘之前导也。』又象头山经亦云:『文殊师利

  ,云何为诸菩萨进趣行?云何为处?文殊师利答曰:天子,诸菩萨进趣行者,大悲

  也。处者,有情也。』」

  所谓初者,谓未发菩提心者使发,即先以大悲挠动其心,使生起不忍之念,思

  惟为一切有情除生死苦而取决定誓愿。若悲心弱则不能发如是愿。无尽慧经谓:

  「大悲无尽,是前导故,如气息为命根之前导。」凡人识“暖”所依为命根,

  全赖出入息引导。出入息引导不已,即命根存在;出入息断,命根即断。大悲为菩

  提心所依亦然,大悲若断,菩提心即断,伽耶经谓:「诸菩萨行,以大悲心发起,

  以有情为依。」伽耶,山名,佛于此说法故名。

  子二、明中之重要

  ~P 624

  「中重要者,如是虽曾有一次发心而住者,若见有情数多,所作恶劣,菩萨学

  处极为难行,无有边际,历时长远,遂生怯弱,则堕于小乘。故大悲心者,非仅发

  一次,宜加修习,渐令增长。不顾自之苦乐,不厌利他,则速能圆满一切资粮。」

  所谓中者,即已发菩提心,使之增长。如一次发心,见有情数量过多,行为暴恶,

  学处难行,多无边际,遂心生怯弱,退入小乘。中间须数数发心,渐令增长,不顾

  自己苦乐,于利他事业,不生厌倦,则易圆满资粮。以施言,舍身不惜。以忍言,

  为一一有情受苦,亦无所惧。修次谓,菩萨为大悲心所催促,全不自顾,惟求利他

  。因此能趋最极难行,长久积资。如信力经云:「大悲心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

  无苦不受,无乐不舍。如是难行,即能圆满资粮,速得佛位。」

  子三、明后之重要

  「后重要者,诸佛得果,非如小乘住于寂灭,能尽虚空界利益有情…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