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乃大悲
之力。此若无者,则当同于声闻故也。譬如稼穑,初种,中水,后能成熟而为重要
,故于佛果亦初、中、后三,大悲为要。此具德月称论师之言也。漾那穷敦巴于阿
底峡尊者请求教授。尊者诲曰:『舍世间心,修菩提心,此外无余。』格西敦巴笑
~P 625
曰:『此乃尊者出教授之心要』。当知是法之命脉。能得决定,唯此最难,须数数
集忏及阅华严等经论,以求坚固决定。如马鸣菩萨云:『佛之心宝贵,能圆菩提种
,唯佛知斯要,余人莫能及。』」
所谓后者,谓发菩提心既得佛位,以有大悲心,不住寂灭,长住世间。菩萨初
、中、后刹那不离大悲,刹那照看有情,随类化身,尽虚空界,利益有情,虚空无
尽,菩萨事业亦无尽。故佛不住涅槃,即由大悲。譬如禾稼,初如种子,中如雨泽
,后如成熟。佛禾亦然,初中后皆赖大悲,此乃月称所说。或谓自心本有光明,见
此光明,菩提心自生,此非示人正路。惟宗喀大师撮述要点,指明菩提根本,惟在
大悲,方为正路。凡能得闻此正路者,皆由具有夙福。宗喀大师恩德,即在收集此
类扼要经典。正摄法经谓:「受一法,一切在手。」所谓一法,即指大悲。如轮王
之于轮宝,轮宝所至,诸军即至。大悲所至,诸法悉至。又如命根,命根若在,诸
根即在。大悲若在,诸法悉在。以此见悲心重要。或谓悲为浅法,须先学深见。或
谓悲为迂法,须学风脉、明点,皆属错误。初学孽重,或不易发起此心,应先忏集
~P 626
,虔求上师三宝加持。昔有漾那穷敦巴,博学五明,未知扼要,以问阿底峡尊者,
尊者惟答云:「舍此世心,修菩提心。」漾那以语格西登巴,格西笑曰:「此尊者
所呕心要。」今之学者,多求深见,少注意及菩提心悲心心要,故特举及之。
癸二、诸余 因果为彼之因果法分二 子初、从知母至慈心以成其因 子二、
从增上意乐及发心以成其果。
子初、从知母至慈心以成其因
「总之唯欲令离苦者,若数数思惟彼有情苦虽亦能生,然令彼心易起及猛利坚
固者,则先须于彼有情有悦意珍爱之相。」
云何余因果是此因果?以大悲于成佛初、中、后皆为重要。应以慧观,发生决
定,并应多看经论,如入行论、庄严经论、集菩萨学论、宝□论等。读阅诸经论,
又须以朗忍为根本,乃有眉目,否则如小儿入广场,不辨四方。大悲心为增上心,
即菩提心之因;同时又为知母、念恩、报恩、慈心之果。以大悲者欲使一切有情离
苦为相即此欲使有情离苦之心。如从有情痛苦数数缘念,虽亦能发起,但以过于广
~P 627
泛,发起颇不容易。即能发起,亦不猛利,不坚固。必于有情先生起关系极重,且
极珍重极爱惜之相;而后于此相上,缘念其苦,始易生起,而且猛利坚固。
「如亲有苦,则不堪忍;仇人有苦,则生欢喜;于中庸有苦,多生弃舍。此中
初者,是于意中有爱乐故,于彼有几许之珍爱,则对彼苦便生起几许之不忍。中下
珍爱,起小不忍,倘系极珍爱者,则虽有微苦,亦起大不忍矣。若见仇人有苦,非
但不欲令离,且念其苦愿后较彼尤甚,及莫脱离也。盖为不悦意之所致。彼复以不
悦意之大小,于其感苦亦生尔许之欢喜。于中庸之苦,既无不忍,亦无欢喜者,以
意悦不悦皆无之所致也。」
例如亲怨中三类人在前,均各有苦,恒常人对之,即有不同之三种心理生起:
一不忍、二喜、三舍。又对亲怨之心,复分上、中、下三品,上等亲爱者,对之极
不忍,中者次不忍,下者小不忍。反之于怨亦然。中庸者,既不生喜,亦不生不忍
。「如是修有情为亲,乃为发起悦意。而亲之究竟,厥为母亲,故修知母、念恩、
报恩三者,则能成就悦意爱惜之心。又于有情爱如一子之慈者,是前三之果,由此
~P 628
而生大悲焉。」
又就人之亲受而论,最究竟者为母,能观一切有情为母,则于其痛苦必生极大
不忍。故以知母、念恩、报恩为发大悲之心之因,若无此因,即无此果。
「若与乐之慈与悲,则不显现因果之决定。」
或谓悲与慈互为因果,则七因果数目次第即不决定。不知慈悲互为因果者,指
拔苦悲与予乐慈而言。然此处慈心,指悦意之慈,即无此过。
「修此一切有情为亲属,是发心生起之因。乃月称阿□黎、大德月、莲花戒阿
□黎所说也。」
关于知母念恩之理,月称四百颂释、大德月弟子书、莲花戒修次中篇均开显之
。现观庄严四品亦作此说。
子二、从增上意乐及发心以成其果
「增上意乐及发心成其果者,依前次第修习,生起悲心,则于为利有情欲得成
佛,亦能生起,便已足矣!何故于彼中间更加增上意乐耶。」
~P 629
不知慈悲二无量心、声缘亦有之。惟此负荷一切有情予乐拔苦之责任心、为声
缘所无,而为大乘所独有。
「故须生起心力强胜之增上意乐,此从海慧问经中而知也。」
若谓悲无量心,可以直接生起菩提心,则小乘应有菩提心,否则小乘即无悲心
。故发生菩提心,须于悲心之后,加增上心一次第。在宗喀大师之前,即噶当诸善
知识,亦于此七因果次第决定理趣,未能明显揭出。通常学者,皆由悲心直修菩提
心,且所修为四无量。而先修平等舍心,至知母四次第亦不明晰。宗喀大师始标明
发菩提心,须有超越声缘之悲心,不仅以念一切有情云何离苦得乐为乐足,必须至
诚荷起此重担。如海慧问经,举独子堕入粪坑喻,其母其戚,皆旁徨瞻顾,不知所
措,其父乃耀入粪池,拔之而出。此以不净坑喻三界,独一爱子,喻诸有情,其父
商主喻菩萨,商主不计净秽,投入粪坑拯起独子,喻菩萨能负荷拔苦重担,不计一
切,跳入三界,拯救有情。其母其戚,喻诸声缘,声缘虽有悲心,亦仅如母如戚旁
徨忧叹而已,即由声缘无增上心故。或谓声缘有悲无量,即缘无量有情。不知彼所
谓无量者,仅缘念无量有情,欲其离苦耳。尚非具有缘念一切有情负荷责任之心。
~P 630
且如彼之无量悲心,即外道亦有,如无色界人,缘念下界,即能发生无量悲心,且
亦愿其离苦,但非此即是负担拔苦之责任心。菩萨普缘一切有情痛苦,而且负荷拔
苦之责任,故能发心成佛。或谓声缘无悲,或谓无大悲。此皆名相争执,实则声缘
亦有悲心,唯无增上心耳。颇邦喀大师云:人有谓声缘如有悲心,是否由知母念恩
报恩发生悦意慈心而来,如系由知母念恩,如何不缘念一切如母有情痛苦,发心成
佛?不知声缘不但有悲心,且亦由知母而来,不过无负荷责任之增上心。所有悲心
,与所有知母等心,均为无负责任之悲心,无负荷责任之心,即无负荷责任之勇力
与其方便。如前述独子堕秽,父母之悲心等同,而其母特无入坑拔子之勇气,其父
始有之,即由其多具一种增上心。故须发起增上心,而后发菩提心。
「如是若欲生起度脱有情之心,当念我今如此,即一有情之义利,亦不能圆满
作到。非但此也,纵得二种阿罗汉位,亦仅能利少数有情,亦唯能成解脱而已,于
一切种智,则不能安立。念此无边有情,满足彼等一切现前究竟之义利,有谁能耶
。如是思惟,则知唯佛有彼堪能,而发为利有情欲得佛位之心。」
~P 631
于发起增上心后,再思惟我现在究能拯救一切有情苦否?心怅然曰:匪惟我不
能,即声缘虽有悲心,亦不过自得解脱,如目犍连尚不能自救其母,何况缘念一切
有情,令得现前究竟利乐。如是重担,惟佛能荷,由此发心必须成佛。如专为一己
之利欲成佛,则菩提心即发不起。必为荷负拔除一切有情痛苦重担,见惟佛一人始
能做到而发愿成佛心。如是菩提心始能生起。故非大悲不生菩提心果。而无知母乃
至悦意慈心为因,不能生大悲果。大悲心前后相通,定须依此数量与次第而修。若
但照四无量,无知母等次第,即不能生起菩提心,此为宗喀大师指示发心扼要,对
于学人之大恩德处。以上指示欲上路者,先辨明路径,以下即为实行上路。
壬二、正修之次第分三 癸初、修希求利他之心 癸二、修希求菩提之心 癸
三、明所修果即为发心(认定修果发心)
癸初、修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子初、修习此心发生之根本 子二、正发此心。
子初、修习此心发生之根本分二 丑初、于有情修平等心 丑二、修一切悦意
之相。
~P 632
丑初、于有情修平等心
「如前下中士时所说前导等次第,于此亦当取而修之。其中若不先断除对于一
类有情起贪,及对一类有情起镇之分类,而修平等心者,则任随生起慈悲,仍有类
别。若缘于无类,则不能生起。故当先修平等舍心也。」
云何修平等心,谓如农家治稼穑,先平其地。心地先平,然后以慈心为水,悲
心为苗芽,始能生长。无地则水不能住。无水则苗芽不能发。修习之先,如前所说
中下士法,前行次第,即是修习六加行。于此当先修平等心。因为心若不平等,稍
有偏党类别,则所生慈悲亦为偏党类别。
「此中复有愿诸有情,修无贪镇等烦恼之想,及自于有情远离爱憎心平等之二
种,此取后者。」
平等心有四:即行舍、受舍、不观察舍、无量舍。行舍,即所造不善不恶之无
记业。受舍,即不苦不乐之受。不观察舍,即不加分别。无量舍有二:(一)即修
一切有情无贪镇等烦恼相。(二)对于有情自离贪镇,令心平等。此处依修次中篇
修法,须修后一种。
~P 633
「修此舍心之次第,为易生故,先须于一未作利损之中庸者,而为所缘,以除
贪镇而修舍心。」
先缘一种未作利损之中庸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