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九▪P2

  ..續本文上一頁間即生地獄,故有因此謂無間無中有者,實不應理。

  若無中有,則死可以直接生有,中間便無刹那之間隔。則生禅天及地獄諸處者,中

  間經過距離時間甚長,以何身經過此距離耶?五無間罪,死有後成立地獄中有,即

  生地獄。雲無間者,以其中有不以他緣改變,故名,非無中有也。又有謂中有可見

  前生屍身,及眷屬圍繞等,便生慘痛悲戀,因此有中有開示及聞解諸法,不知識既

  離身,前業已盡,即無關連,中有爲成辦後世而有,如何能反戀前生屍體、眷屬等

  ,此說毫無根據。又有謂中有前叁日半爲前生形,次叁日半爲後生形,此說亦無根

  據。世或有死者現前身形,皆爲鬼物所假托。如彌勒日巴弟子故事,茲略述:昔彌

  勒巴有弟子,初習外道,能築壇揚作法,召致靈魂施食,衆人皆能見之。彌勒日巴

  ~P 568

  另遣其弟子熱巴細把,拘其一,令其自承實說,果承認爲鬼,爲圖哺啜而來。故世

  之謂見死者,無非假托,以死者中有已變爲二世形像矣。或問生盲及跛者,其中有

  是否亦屬盲跛?須知中有無實質,乃大概具身根相,故非複盲跛。又中有壽量。在

  俱舍廣辨中,有問:七七日尚未得身,繼死有否?答:以業熟故,必招後有,決無

  過七七日者,故中有壽量。如未得生緣,極之不過七七日;若得生緣,則長短無定

  。未得生緣,即易其身,乃至七七,定得生緣。因此或有疑中有七日易身,豈非尚

  有死有。當知成中有身,即爲惑業所致,既爲業感,必有所感之生緣,故至多七七

  ,必得生緣。七日不得,則易身如換衣然,不經死有,故不當疑其尚有死有也。集

  論雲「七日亟住」,因此後人多誤解,謂七日以後,尚無生緣,即寄托于獸等身中

  ,此極不應理;以中有身緣其當生身形,既未成獸中有,如何寄于獸身。故本宗承

  認中有壽極七七,中間可以變易其身。世有爲亡者修法,必七七日內乃始有效,以

  其身可易故。中有變易,因有余業勢力,可變易中有種子,故人之中有,以善業力

  又可變天之中有。天之中有,以惡業力,又可變爲地獄之中有,其他類推。

  ~P 569

  二月初叁日講

   癸五、次于生有結生之相

  「次于生有結生之相者,瑜伽論雲,若胎生者,于父母精血起顛倒見,爾時如

  父母未眠,而如幻見眠,于彼愛著。俱舍說爲見父母眠也。彼複若生女身之中有,

  于母思離,貪與父交。若生男者,于男思離,貪與女交。是欲起已,從而趣向。如

  是男女支體,余漸不現,唯見男女根相。對彼起鎮,中有遂滅,而成生有。複以父

  母貪愛俱極,最後有濃厚之精血各出一滴,相與和合,住母胎處,狀如凝乳,與彼

  俱時則中有滅。與滅同時,以結生相續之識力,有微細余根大種,和合攝彼同分之

  精血,而余根以生。爾時入胎之識,諸許阿賴耶者,爲阿賴耶。諸不許阿賴耶者,

  則爲意識結生也。」

  生有,分胎、卵、濕、化。就胎說,俱舍謂:胎生中有,生顛倒見,當得男身

  者,則妒男而愛女;當得女身者,則妒女而愛男。瑜伽謂:中有天眼,見父母所出

  精血,父母爲眠相。俱舍謂實見父母眠相,以倒見趨之,男女身相不現,但見男女

  根相,起鎮恨心,中有即死,于父母精血中結生。以上二說,俱謂從父母胎門入,

  ~P 570

  密經則謂從母頂入,或口入,一說隨父精而入。中有與生有同時生滅,識入精血,

  以識原有生根之力,即成微細根種子,如乳得酵,諸根隨生。一說由識即使精血成

  根。一說由識使精血生四大,由四大成根。此處所說之識,在許賴耶者,即名爲賴

  耶;不許者,即名爲意識。俱舍謂,入胎有叁種:一、到産門,二、入胎,叁、住

  胎。凡夫以業受生,故到産門即不自知。轉輪王以福勝,入胎時自知當入胎,不過

  入胎後乃無所知。辟支佛以智慧勝,不但知入胎,且自知住胎,惟不知出胎。佛則

  福慧皆勝,到、入、住,叁皆明了自知,並知出胎。自轉輪王至佛,皆不由倒見入

  胎。

  「若于生處不欲去者,則不赴,不赴則不生。故已作增長生地獄之業,如宰羊

  殺雞販豬等非律儀之中有,于其生處,如于夢中而有羊等,以昔串習之愛樂,即往

  赴彼;次于生處之色起鎮,遂致中有滅而生有生焉。如是于地獄及大瘿餓鬼中亦同

  。凡當生于畜生、餓鬼、人及欲界色界天者,于其生處,見自同類喜樂之有情,于

  彼歡喜,思欲奔赴;由于生處起鎮,中有隨滅,而生有生焉。此本地分中所說也。

  其非律儀販雞豬等之生地獄,與此相同。」

  ~P 571

  入胎時,凡于生處不欲者,即不結生。但地獄等,雖非有情所欲,然由生時習

  非律儀,如屠兒死時,生處妄見雞豬,以其屠宰欲樂牽引,追捕雞豬,至則不見,

  但見地獄,中有發憤而死,即生地獄。如生餓鬼,則生處妄現財帛,至則財帛不見

  ,見餓鬼境,于是中有發忿而死,即生餓鬼。推之生欲色諸天者,其中有均見同類

  而往,因憎生處,中有遂滅,即成生有。

  「俱舍雲:『濕化染香處』,謂濕生貪染香氣,化生貪染住處而生也。又若生

  熱地獄者思暖,若生寒地獄者思涼,中有趨之乃生,此注中釋也。卵生如胎生,亦

  出俱舍論注。」

  總之,貪習甚者,其生處現可貪境;鎮習甚者,生處現可鎮境,因此奔赴而生

  。至于濕生因貪香氣,至則受生。化生貪住處,至則受生。又生熱獄者感冷,一念

  求溫而生。生寒獄者感熱,一念求涼而生。生餓鬼者,感胃不舒,念不欲食一念而

  生。卵生與胎生同。

  二月初四日講

  以上因求出離,故思苦谛;因思苦谛始知輪回是苦,遂追溯苦之根源而思集谛

  ~P 572

  。因思集谛,知苦根爲惑;由惑業牽引,遂知生死相結情況;知生死相結情狀,即

  能斷除生死。在略論則認爲能知四谛,已斷生死有余。在廣論更加十二因緣法,知

  生死緣于無明,更能從根本處破除,十二因緣諸支,皆互爲因果,龍樹謂如旋輪,

  無首尾,無始末。業與無明,孰先孰後,皆不可說,如卵如雞,故同旋輪。不過就

  一生說,暫以無明爲首,例如雞由何成,曰卵成是。但不可執無明一定居首。若果

  如是執,則在因緣有頭尾,生死成爲有邊際矣。頗公雲:「以『無明』爲種子,以

  『行』爲播植,以『識』爲田,以『愛取』爲糞土,以『有』爲苗芽。」蓋由無明

  緣行造業,以愛取爲助緣,遂有有支,此有即死有後之生有。以有生有,遂有識以

  入胎,遂有羯羅藍位,即爲名色;有名色即有六入、觸、受,遂有生。第二刹那即

  有老,由老即有死。茲再分析言之:(一)無明;即昧于無我理之謂,複分爲二:

  一昧于人無我,二昧于法無我。無明如盲者,崩崖墜□皆所不知。(二)行,即造

  業。無明爲發動造業之心,行爲所造之業。譬如造盆者,大小方圓種種之碗,皆可

  以造。行亦如之,能造善惡不動之業,以成六趣種種之果。(叁)識,分因位識、

  果位識。因位識,由業熏成種。由死有後入生有,成果位識,卵生胎生,在果位識

  ~P 573

  時,只有第八識,或第六識(胎卵二生,初但有意識,後生諸根)。化生濕生者,

  果位識時,六識皆具。但此皆有漏識,以由無明業所熏成故。識如猿猴,六入如六

  虛窗,猿猴可由窗視外各方,識可從入外緣。此說似僅許一種識。但中觀許六種,

  唯識許八識,亦有許九識者。(四)名色,名即受想行等蘊,色即色蘊。因受等無

  形可得,依假名而名之,故曰名。初入胎時之羯羅藍位,凝滑之質,即色。識入其

  中,有受想行等合之故名爲名色位。名色如行船然,舟與舟子、舟具,缺一皆不得

  渡。名色不具,則不能引六及觸處。(五)六入,即六處。處謂能令識取境者,故

  名。于七七時,開出眼耳等五根,即可取境。六入如空室,眼耳等是虛空故。(六

  )觸,觸即根境相接,如人飲乳。(七)受,因根境相接,即生苦樂舍叁受。受如

  剌入目,頓生覺感。(八)愛,即貪著蘊具,如嗜酒人,不知滿足。此亦即是業。

  可取後有。(九)取,即愛之增長,如熱則貪取涼,冷則貪取溫,亦如猿之取果,

  不自知足。(十)有,有謂已有後身在內。如孕婦已有胎在腹。(十一)生,即從

  胎門生出。(十二)老死,即蘊之轉變。蘊成之後,日趨衰變,衰變顯著時即老,

  分離時即死。老死與蘊,如負死屍,互相背向。此十二支因緣之相狀也。攝之爲二

  ~P 574

  :一、能引所引,二、能生所生。能引,即無明、行、識叁支;所引,即名色、六

  入、觸、受四支。能生、即愛、取、有叁支;所生,即生、老死二支。若無能生支

  ,雖有能引、所引諸支,乃不感果,譬猶種子不入土,不經肥料等助緣,不至生苗

  。若無能生支之愛、取、有作緣,則能引之無明、行、識,與所引之名色等,與所

  生之生、老死等,各各別別住,不能和合,即不能成生死流轉。十二有支須會通叁

  世,乃能完成,譬如此生昧于真谛,隨(一)無明轉而(二)造業。熏種成(叁)

  識,至死時因貪身起(四)愛,因愛身(五)取身,即(六)有中以識入胎。而有

  (七)名色、(八)六入、(九)觸、(十)受、(十一)生、(十二)老死故此

  世有能引因與能生因,下世乃能有所引果與所生果。又如此世能引爲人因,而能生

  爲地獄因,則第二世所生果爲入地獄。必至第叁世地獄報盡,又酬人因,而得所引

  之人果,故叁世乃完。十二支總攝爲惑業苦叁,惑爲無明、愛、取叁支,業爲行、

  識二支,苦爲名色乃至老死七支。龍樹雲:「從叁複生二,從二複生七,數轉叁有

  輪。」故生死惟十二支,流轉根本,由于無明,故當認識無明,斷除無明。昔印度

  有中邊二王,先仇後好…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