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邊王贈中王寶衣,中王苦無以報,因問佛,佛爲畫十二因
~P 575
緣爲衣,請邊王至,出以獻。邊王見之,思惟其義,中夜遂證道。故思十二因緣,
利益甚大。以上正修此心竟。
二月初五日講
己二、發心之量
「發心之量者,如是從苦集二門,審知世間之相,若僅生起希求舍離及于寂滅
希求證得,雖是出離之心,然猶嫌不足也。蓋必如居火宅,及系牢獄,于彼宅獄生
若何不樂,則欲求逃脫之心,亦當生起若何之量。然後仍須漸爲增廣此種意樂。」
發心方便,不僅思苦集二門,若思十二因緣而發心亦可。十二因緣分流轉還滅
,由思惟流轉苦,即生厭離;最可厭離者,惟老死。如何能斷老死?老死由生而來
,當斷生;生由有,即當斷有;有由取,即當斷取;取由愛,即當斷愛;愛由受,
即當斷受;受由觸,即當斷觸;觸由六入,即當斷六入;六入由名色,即當斷名色
;名色由識,即當斷識;識由行,即當斷行;行由無明,即當斷無明;是即還滅法
。故十二因緣,統由無明而生,能治無明,即斷生死,即名涅槃,或曰寂靜,或曰
~P 576
出雖,均爲無明盡後,生死盡,所安立之假名。取由十二因緣思生死苦,欲舍生死
,證得涅槃,是一種發心方便。如由本論所說苦集二谛思生死苦,求出離輪回,亦
是一種發心方便。但僅具出離心,尚爲不足。必如居火宅,處牢獄,刹那刹那,岌
岌不可終日,急求出離。具如是心境,方合生起出離心之量。出離心。在藏文有二
種:一爲「額龔」,即出離義;二爲「踏□」,即解脫義,意俱相同。宗喀大師釋
雲:「如何爲出離:一、不貪世間圓滿,二、晝夜不斷發厭離心。具足此二,方達
出離心量。例如遇一貪鎮緣會,隨眠而現起身語意叁業,皆隨彼力而轉,有不能自
主之勢。真生起出離心,亦須如此。一遇出離緣會,出離心即起,叁門隨之而轉,
如是始足證明出離心已生起。」
「如夏惹瓦說,若置酒上之粉末,僅口面而浮者,則其厭舍世間之集因,不過
如是,而求滅苦集之解脫,亦與相同。是故須雖欲修解脫之道。但唯空言,其不忍
于他有情流轉世間苦之大悲,亦無從生起。故能勸勉不假造作之無上菩提心力,亦
必不生。其曰大乘者,亦僅隨語而轉。此當數數修習之。」
此謂僅口頭出離心,則不能生大悲心,更不能生菩提心。故欲修出離心,必須
~P 577
如火上加油,發生猛勢。以真實出離心,爲真實菩提心之根本,乃成佛之正因,最
爲重要。菩提心無先後,而有大小;菩薩成佛之遲速,即視菩提心之大小而分,釋
迦發心在彌勒後,而成佛在彌勒前,即其明證。釋迦之菩提心特大,亦即由其大悲
心之切,出離心之強而來,行者不可不知。
二月初六日講
己叁、除邪分別
「除邪分別者,或曰,若修厭患,令想出離,如同聲聞不樂世間,則墮寂靜之
邊,故修厭患,于小乘爲妙,菩薩修此,則不應理。以秘密不可思議經中說也。答
曰:經謂菩薩于世間不應怖畏之義者,非謂于義惑所製,而流轉叁有之生老病死等
苦,不應出離。蓋謂菩薩悲願自在,爲益有情,而于叁有受生,不應怖畏也。夫以
惑業所製,流轉世間,爲衆苦所逼者,自利猶且未能,況雲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
損之門,菩薩較諸小乘尤應厭離而滅除之。而于悲願自在。受生世間,則應歡喜焉
。又彼經亦雲:『諸菩薩者,爲令有情悉皆成熟,易攝受故,于此世間,見有勝利
,不住廣大涅槃。』如是未能簡別,若如前而說。于彼說者,設有菩薩戒,則生一
染汙之惡作罪,此菩薩地中所言也。若于生死,意求出離已,見諸有情是自親眷,
~P 578
爲利彼等而發菩提心者,是四百頌之意,月稱大阿□黎于彼釋中說也。」
此謂有一類作如是者,謂厭離心,偏于寂靜,乃小乘法。大乘人不應如是,並
引不可思議秘密經,謂菩薩于生死中見大利,非于涅槃見大利。此由于不了叁士道
共與不共之關系。就中士道言。專求厭離,固偏寂靜。但此處所談中士道,爲引入
上士,不過須從中士道經過而已。若謂出離心爲小乘,則凡菩薩皆曾發出離心,豈
皆成小乘耶?菩薩觀生死過患,尚須十倍于小乘,以小乘經僅爲自身貪得涅槃,故
涅槃有邊;菩薩爲一切衆生得涅槃,故其涅槃無邊。經謂「菩薩怖畏生死爲墮非行
境」者,蓋謂菩薩怖畏生死即失悲憫衆生之意。小乘爲己一人怖畏生死,菩薩普爲
衆生怖畏生死,以悲願力而受生死,此種生死有自在力。十地菩薩,發願受生,或
化爲轉輪王等,廣度有情,所受一切五欲,皆爲菩薩行之支分,不生煩惱,此種生
死不應厭離。若爲惑業牽引之生死。乃隨他力而轉,毫無自在,即在菩薩亦當怖畏
;因業力生死受諸苦逼,自尚不能救,遑論救人,是爲一切衰損之門,應比小乘萬
萬倍而厭離之。若以悲願生死,則可歡喜。菩薩已離世間垢染,其入輪回,如蓮化
~P 579
在汙泥中,完全由悲願心與歡喜心而來。菩薩所受生死苦,系擐甲堅忍而受,以在
生死中,刹那刹那積聚福慧二資,故生歡喜。此種歡喜。勝過自證法身,蓋證法身
僅自利,此則利他,故不可比。若于此不善簡擇。謂菩薩不應厭離生死,若曾受菩
薩戒者,則爲染汙罪。菩薩怖畏生死,較小乘過之萬倍。以不舍衆生,複入生死。
故爲希有。此種希有,由其有善巧方便而來,小乘因無此善巧便。故或住叁有邊,
或住涅槃邊。菩薩以大悲方便,故不住涅槃邊;以證入空性,故不住叁有邊;二邊
不住,故爲希有。若吾輩凡夫,以不知惑業爲祟,由惑業力,則唯住叁有邊。菩薩
視一切衆生如親眷,爲救一切有情故。歡喜入于叁有,並非歡喜叁有也。此四百頌
所說。以上爲辨別菩薩不怖輪回與歡喜叁有之邪分別二點,須當了知。
思惟集谛馬車
中士共道修心 分二 一、發求解脫心 二、抉擇趨解脫道自性。二中複分二
壹、思惟集谛流轉次第 貳、正抉擇趨解脫道自性。
此處科判、馬車與道次微異。
壹、複分叁:(一)生煩惱之相(二)集業之相(叁)死及結生之相。
(一)生煩惱之相又分四:(1)認識煩惱(2)煩惱生起次第(3)煩惱因
(4)煩惱過患。
(1)煩惱來時,使心無堪能性,貪如油沾布,嗔如火著油,慢如登高山,無
明如閉目。認識煩惱,亦不拘泥于座上,隨時隨地,起到察覺。(2)煩惱由無明
而生,因無明生壞聚見,因壞聚見遂執有我,因執有我,遂判分自他,而生貪嗔等
。(3)煩惱生因:一、隨眠,二、境界,叁、穢雜,四、邪友邪教,五、作意,
六、串習。此六種中,以隨眠及串習爲難革除,余均較易,亦當隨時隨地觀察之。
(4)煩惱患,無量無邊,可照經論思之。
(二)集業無細科,可照經論思惟。
(叁)死及結生分叁:(1)死如何來,(2)成中有之理,(3)生有連結
之理。略提綱要如是,可照經論思之。
以上爲集谛流轉之次第,修時應思生死輪回苦。根究輪回來因,知由煩惱,煩
惱由無明,由無明生我執,因我執分自他,因自他生貪鎮。複因有我,生種種邪見
,于叁寶、業果均不生信,因此當破我,當破煩惱,即當修習叁學。集谛馬車竟
叁月初一日講
己四、抉擇能趣解脫道之自性
「如上所言,以修叁有之過患,于生死中,生起猛利欲求出離。」
中士道正修此心,即依苦集二谛,生起求解脫心。抉擇解脫道,即依滅道二谛
,認識滅道之勝利。總之,不外四谛,前二是應舍,後二是應取。所謂應取應舍者
,即在此。四谛、十二有支,均通叁乘。先發求解脫心已;次即應求何爲解脫道,
及解脫道當具何種功德;次即應如何趨入此解脫道。求解脫心,即是厭離叁有;叁
有中無道不苦,因叁有爲業所生,即成苦器;造何道業,即成何道苦器;何道苦器
既成,即當承何道所有之苦,此龍樹親友書意。故從叁有頂至金剛獄,無非種種苦
器,盛種種苦。故僅厭離尚爲不足,必須打破苦器。苦器由惑業所成,即須打破業
,打破惑業,惟不依于圓滿無謬之道。
~P 582
此科分二 庚初、依何等身滅除生死 庚二、依何種道滅除生死
庚初、依何等身滅除生死
須依八暇十滿之身。寂天雲:「依暇滿身,即可渡苦海。」
「以彼生死,當須滅除。如親友書雲:『除八無暇過,閑暇既已得,爾可務當
生。』謂須于此暇滿時而滅除之,若居無暇,則無滅除之時,已如前說。大瑜伽者
雲:『現在是從畜生中分出之時也。』」
其意謂當作與畜生有別之事,如不求出離生死,但求在生死中尋樂避苦,畜生
亦能,有時且超于人,惟求出生死,始與畜生有別。即以報恩仇論,鳥獸亦優爲之
,且勝于人,藏中某地有雛鴉,爲鹞所殺,群鴉集雛所,捕鹞雛,詣鴉雛死處而殺
之。人之執仇,或尚有不如鴉之巧者,又鳥之覆雛,二叁月即能長成,大如其母;
人之撫兒孫,亦不能如鳥之速。又以貪財論,昔噶當格西郎它把,曼達內有松耳石
,曾見鼠來盜取,一鼠仰抱其石,從鼠曳扶而行。人之貪財,有時技能尚不如此鼠
;故以難得暇滿之身,而專營骛世事,尚不能自別于畜生,是爲最可恥之事。
~P 583
「博朵瓦亦雲:『昔經爾許之流轉(自昔漂流,如許之久),未能自返,今亦
不能自返,故急須還滅之。得還滅之良機,亦正在此得暇滿之時也。』」
吾人(我)在昔與佛,同樣受生,佛已成佛,我尚漂流,是我未作還滅之事。
我何以不…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