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

  卷之十

   戊叁、上士修心之道次第分叁 己初、明發心爲入大乘之門 己二、此心如何

  發起

  己叁、發心已學行之法。

  己初、明發心爲入大乘之門

  「如是流轉之過患,從種種門中長時修習,則見于此叁有如陷火坑;爲欲解脫

  惑苦,證得涅槃,意懷熱惱,由是修學叁學,從生死中而得解脫焉。然此雖非同善

  趣,不複墮,而于斷過證德,尚屬少分,既于自利未圓,則利他亦不過零碎而已。

  終須佛爲勸請而入大乘也。」

  如前依種種門長時修習生死過患,則見叁有猶如火宅。叁途如火坑,此人所易

  知,觀天爲火坑,此人所難知。若依經教話,故事,諸門,思惟生死過患,則不問

  人天叁途,均無一可以安住。爲欲解脫惑苦,求得涅槃,須具一種意念,使逼惱身

  心,如渴思飲,行住坐臥,均不能安。有如是迫切厭離心生起,再修叁學,即可解

  脫生死。若未發起真實出離心,任修何善,皆爲生死之因。故先生出生離心,是爲

  中士道要著。解脫生死後,即如天趣,後終退失。即證阿羅漢,亦僅有斷德之一分

  ~P 610

  ,不能證得法身,及未能斷所知鄣。因此,故自利尚非圓滿,于利他亦僅少分。如

  舍利弗雖證阿羅漢果,而不知其母生處,即由德未圓之故,故不能利他。阿羅漢因

  厭離生起,經叁學而得涅槃,即貪著寂靜,住于寂靜中,有如睡眠,須經佛放光照

  之,勸發大乘心,始能增上。但此種發心,非由自動。

  「故諸具慧者,從最初時便入大乘,甚爲應理。攝度論雲:『于利世間無能力

  ,二乘心量必斷之,能仁所示大悲乘,一味利他爲自性。』若此,則諸士夫應以愛

  樂威德,及士夫之功力,擔負利他,方爲合理。倘僅緣于自利。與傍生何殊。是故

  諸上士之本性,于利他樂專一而住。」

  具慧者,不應如是(不應如二乘),應從初即趣大乘。此種教授,非宗喀大師

  獨創,系根據攝波羅密論所說:「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舍此二乘。」此意非謂

  二乘當舍,謂專注二乘之心當舍。一味利他爲性者,應趣佛乘。由悲心方面說,如

  佛見羅漢安住涅槃,等于二人同行,一人走入小路,以心悲憫故,勸入大路。故佛

  乘惟一味利他爲性,是爲大乘。若惟知自利,則傍生亦能,與彼何異,故大乘人,

  專以利樂他人爲主;「利」即指現前利,「樂」指究竟樂。能利樂他人,乃爲高出

  ~P 611

  傍生。

  「弟子書雲:『畜類得草唯自食,渴時得水歡喜飲,士夫精進利他事,以樂威

  德功力勝。如日照世駕威光,大地載物不揀擇,上士本性不自利,一味專作利世間

  。』如是見諸衆生被苦所逼,爲利他而忙者,名曰士夫,彼亦名爲善巧。」

  意謂大乘士夫爲異于畜生之「但知自利」故,勤行利他。因此,所感威德、安

  樂、勝力,均超一切。亦如日輪照世界,不自言疲,大地載世間,亦不擇物,士夫

  無私之性亦然,一味利樂世間。衆生爲惑業苦所使,不能自主,于叁界中流轉生死

  。見如是衆生爲行苦所迫,而發起急切救彼之心,如是名爲士夫,亦名聰慧。士夫

  梵名「布魯卡」,即具功德意,具足利他功德,始名士夫。聰慧,謂知利他意義廣

  大。

  「前書(弟子書)又雲:『無明覆世亂衆生,無力墮在苦火中,見此如己頭燃

  火,彼是士夫亦善巧。』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之本源,滅除一切衰損之妙藥,爲

  諸善巧士夫所行之大道;雖見聞念觸,亦能長養一切衆生,住利于他而兼能成就自

  利,無所不全。有于此具大善巧之大乘而趣入者,當念此甚爲希有,我幸得之,應

  盡所有士夫之功力,于此勝乘而趣入之。」

  ~P 612

  煙雲,喻無明。火,喻苦。煙雲覆蔽虛空,飛鳥迷亂,墜于火中。衆生爲無明

  所蔽,迷亂失路,墜入苦中。士夫見此,如頭著火,發動勤忙。故能:(一)生起

  自他一切利樂本源。(二)能除一切衰苦妙藥。(叁)能隨行一切智士所引大路。

  (四)見聞念觸,悉能長養一切衆生。(五)由利他兼成自利,無有所缺。(六)

  具足廣大善權方便。如是大乘甚爲希有。聲聞緣覺,專爲自利,菩薩專爲利他,而

  菩薩所得自利。反勝過聲緣。不可數計。以聲緣專爲自利,未得圓滿法身,菩薩專

  爲利他,始得圓滿法身故。攝度論雲:「淨慧引發最勝乘。」淨慧,指聞思修叁慧

  。應盡士夫能力趣此大乘,能力爲何,即斷證二力,知大乘勝利,應起恭敬心趣入

  。現觀莊嚴論之初贊佛德,次說入大乘方法,亦與此同。故欲入大乘,須先具出離

  心。學中士道。欲具出離心,須先學下士道,觀死無常,棄舍現世心。至已入大乘

  ,其不共方便如下:

  「如是若念須入大乘,何爲入大乘之門耶?此中佛說有波羅密多乘及密乘二種

  ,除彼更無余大乘矣。然此二由何門而入耶?唯菩提心是。」

  ~P 613

  發菩提心爲入大乘之門,大乘分波羅密多乘及密乘。前者爲因乘,以佛因行爲

  道;後者爲果乘,以佛果行爲道,不問何乘,其入門皆爲菩提心。或以顯乘由發菩

  提心入門,密乘由灌頂入門,不知未發菩提心者,只能得隨順灌頂,尚未得真實灌

  頂。真實灌頂,須以發起爲利有情之心而行灌頂,始爲真實入門,始爲已得灌頂。

  又有謂灌頂爲授權,有權可以聞思密乘,以是義故,解爲入門。不知入門總以發菩

  提心爲主。

  「此于身心何時生起,雖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是亦住入大乘。」

  金剛手灌頂經僅謂:「若時成就菩提心,爾時當令入此大灌頂。」故雖未修行

  ,僅發菩提心,亦入大乘數。

  「若何時與菩提心舍離,則縱有通達空性等功德,亦是墮入聲聞等地,退失大

  乘。此衆多大乘教之所說,理亦成也。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無而作進退。」

  未發此心,雖有證空功德,亦不名大乘。若先有此心,其後何時退失此心,即

  退出大乘數,而墮聲緣數。昔阿底峽尊者與阿紮惹,盡夜談話,尊者問:印度有何

  新聞。答:有一奇聞,有修喜金剛法而得聲緣果者。尊諸謂:喜金剛本大乘法,以

  ~P 614

  小乘心修,不墮地獄,得小乘果,猶屬大幸。即此證明。

  發心分二:即世俗與勝義。此處所說菩提心,指世俗發心。除此外,其余空性

  等,皆非能入大乘之門。宗喀大師以下,亦有謂入大乘門而未發世俗菩提心者,如

  見道、無礙道、解脫道中,僅緣空性,世俗相不現在前,彼時于世俗菩提心即憶不

  及。惟佛乃能雙見二谛,余者見道時,見勝義谛,即不能並見世俗谛。但此類亦必

  先發菩提心,由發心後乃證勝義;證勝義時,初所發心並未退失。故有問,初地菩

  薩菩提心生否?當答:「已生」。問退否?當答:「未退」。不過正證初地時,菩

  提心不現在前耳。故謂入大乘而無世俗菩提心者,系指彼時無發菩提心之方便言,

  非謂先未發心也。

  「如入行論中說,此心生起,無間即成佛子也。」

  入行論謂「刹那發心後,雖困生死獄,亦應稱佛子。」

  「慈氏解脫經亦雲:『善男子,所謂金剛寶者雖已破碎,勝出金等莊嚴,映蔽

  一切,亦不失金剛寶之名,一切貧乏亦能遮止。善男子。如是若發一切種智心之金

  剛寶,縱離修行,亦映蔽一切聲聞獨覺功德之金莊嚴,亦不失菩薩之名,一切世間

  貪乏,亦能遮止也。』謂于菩薩行雖未學習,但有菩提心便可稱爲菩薩也。」

  ~P 615

  慈氏解脫經謂:金剛雖碎,光映一切,不失原名,亦能救貧。如發求一切智,

  其人雖未修行,亦能映蔽二乘功德,不失菩薩名,一切世間貧困,亦能淨除。此謂

  發心而未行者,對于積忏大有力量,故能救世,入大乘數。若無此心,雖勤禮佛、

  誦咒,僅能生所有功德,仍不得入大乘。

  「以是若僅以法是大乘,則猶不足,必彼補伽羅住入大乘爲重要。故成大乘以

  菩提心而作自在。若于此心僅彼知解而已,則其大乘亦惟是虛名耳。倘彼有一性相

  完全之菩提心,則亦成一清淨之大乘。當于此而勵力焉。莊嚴經雲:『善男子,菩

  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于此須得定解。」

  故非僅就所學之法爲大乘;即是大乘,必其修法之補特伽羅能入大乘,始爲大

  乘。入大乘須以發菩提心爲主,發菩提心又以生起出離心爲主。出離心分粗細二分

  ,厭離生死爲細分,怖畏惡道爲粗分,而細分又由粗分生起。今人動辄自謂修大乘

  法,多于粗分出離尚心未生起,何能說得上菩提心,更何能說入大乘。正如欲赴成

  都而錯入西昌,以未得正道故。如前人所說修喜金剛法,而得小乘果,猶爲大幸,

  ~P 616

  如在吾人,尚恐墮惡趣。藏人多喜學無上瑜伽,每見頗邦喀大師對求學者,必令先

  學道次發菩提心。但菩提心若未真發,僅依文解義,則所得大乘道,亦僅依文解義

  而已。具菩提心之性相,現觀莊嚴論有偈雲:「初、解義菩提,二、造作菩提,叁

  、真實菩提。」須具此叁者,乃爲完全菩提心,而所入大乘,亦始爲清淨大乘。在

  完全菩提心之前,起心造作,亦可名爲造作菩提心。此造作菩提心,比于解義。又

  勝一步。華嚴經謂:「菩提心爲一切佛功德種子。」以佛斷證二德,無量無邊,皆

  由菩提心生故。于此當生決定,如何決定,由于思惟,依經依教,能精細思惟,即

  得決定。

  「此應喻釋,如以水糞,暖及地等,若與谷種合者,則爲谷苗之因,若與麥頭

  等種合者,則亦爲彼苗之因,故水糞暖地等是共同之因。青稞種者,隨與何種緣合

  ,亦不能爲谷等苗之因。是青稞苗之不共因,以彼所攝持之水等,亦爲青稞苗之因

  也。如是無上菩提心者,是佛苗因中如種子之不共因,通達空性之慧者,如水糞等

  ,是叁種菩提之共因也。」

  譬如水土風日,…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