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也。五、壽量衰退,謂壽盡泰半,漸近于死。于是等苦,當數數思之
。僅□瓦雲:『死苦雖烈,爲時尚短,此老苦則尤烈也』。迦馬瓦雲:『老漸漸來
,稍容易受,若同時而來,殊無法可忍矣。』」
老苦五種:(一)盛色衰退。如頭白額绉、面瘦、齒落、背曲,一切皆不如少
壯,令心不樂。(二)氣力衰頹。坐如墮土,起如拔樹,言語艱澀,行動艱難。一
切不如意志,令心不樂。(叁)諸根衰退。目□、耳聾、舌常無味、心多忘念,如
~P 514
是等等,令心不樂。(四)受用衰退。目不思視、耳不思聽、口不思食、身不思觸
、胃不消化,諸欲皆不能享受,令心不樂。(五)壽量衰退。所受壽量、愈減愈少
,風燭殘年,常感危懼,令心不樂。如是五苦,應數思惟。死苦勢猛,常人易覺;
老苦勢漸,常人多忽。須心注一緣,以智慧分別觀察,令老苦全相顯現心中。昔如
來大遊戲經中,對老苦以枯樹爲喻,老時心境,如處懸崖,如居朽屋,憂念刻刻難
釋。敬俄瓦謂「老比死苦」,以死短老長。迦馬瓦亦謂「老系漸臻,固不自覺,若
會突至,其何能堪」。或謂壯死者,即無老苦。但輪回未脫,異世受生,老苦仍在
,惟有解脫,乃能不受。(此處上師尚引有釋迦少時,出東門見老人,出南門見病
,出西門見死,出北門見沙彌故事;因冗故略。)
「第叁、思惟病苦中有五:一、身性變壞,謂身肉消瘦,皮乾枯等。二、憂苦
增長而住,謂身中水等諸界,輕重錯亂,逼惱其身,以是于心生起憂惱而度日夜也
。叁、可意境不能受用,謂諸可意境,若雲于病有損,則不能如欲受用。如是所欲
之威儀,亦令無能動作也。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須強受用,謂非所悅意藥
飲食等,須強受用。如是火燒針刺等諸粗猛觸,亦須忍受。五、能令命根速離壞,
~P 515
謂見病不可治,生諸苦也。于彼等苦,須細思之。」
病苦,亦分五種:(一)身性變壞。謂身肉消瘦,皮膚乾枯等。(二)憂苦增
長。謂地等諸界錯亂不調,身受逼迫,心遂憂惱,晝夜長時住在苦中。(叁)于可
意境,不能受用。以病損故,諸威儀中,亦不能隨欲。(四)不可意境,須強忍受
。如諸非悅飲食,藥物、火炙、刀割諸粗猛事,綿須習近。(五)速離命根。眼見
醫藥無效,病不可治,生極痛苦。如是五種,應細思惟。
「第四、思惟死苦有五:謂當舍離受用、朋翼、眷屬、自身四種可愛圓滿之境
,及其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也。于此諸苦,乃至未成厭患,當數數修之。前
四亦成苦之理者,謂見與彼等相離,而生悲苦也。」
死苦亦分五種:(一)舍離財寶。(二)舍離親眷。(叁)舍離朋翼。(四)
舍離身軀。(五)受猛憂苦。所謂憂苦者,即指前四;見其將舍,憂苦遂生。乃至
臨死。風脈將落,身如刀割,生平未作之善,已作之惡,悉現意地,生多漸愧恐怖
。逼老之苦,大遊戲經言之甚詳(見廣論)。如是五苦,應于未成厭患之時,多多
思惟,令心相應。
~P 516
「第五、怨憎會苦有五:與怨敵會,即生憂苦;與畏彼治罰之所依止:以惡名
而畏懼;以苦逼命終而怖之;及越法死後疑墮惡趣而爲恐懼;于彼等應思也。」
怨憎亦分五種:(一)畏與仇遇。(二)畏其治罰(報複)。(叁)畏受惡名
。(四)畏苦惱死。(五)畏墮惡趣。凡心所不喜者,皆可謂之曰仇;如修道恐遇
魔纏,亦仇之一種。又畏強者見淩;如畏猛獸等,亦一種強者。
「第六、愛別離苦有五:由離最愛之親屬等,以是于心而生憂惱;發怨歎言;
心生擾惱;念彼才德欲戀逼心;及彼之受用有所阙乏。如是而思之。」
愛別離苦亦分五:(一)心生憂戚,(二)語生怨歎,(叁)身生擾亂,(四
)思戀逼迫,(五)受用缺乏。
「第七、思惟求不得苦有五,此用同別離苦。求不得者,雖作農而秋實不登,
雖經商而利息不獲等,于其所欲,雖努力求之亦不得,心灰意冷而成苦也。」
求不得苦亦分五種,與愛別離同。凡努力無效而心灰意冷者,皆屬此苦。
「第八、總之說思惟五取蘊苦之義有五:謂當成衆苦之器、已成衆苦所依之器
、是苦苦器、是壞苦器及行苦性,于彼等當數數思之。此中初者,謂依受此五取蘊
~P 517
,能引以後之苦也。第二者,謂此已成之蘊,爲能依之老病等之所依也。第叁第四
者,謂彼苦之粗重,隨順和合,故生彼二也。第五者,謂但成取蘊,即于行苦性中
生,以先惑業自在之一切行,皆是行苦故也。若于取蘊性之世間,未生起真正之厭
患,則真求解脫之心,無所從出。而于有情流轉世間,亦無生起大悲之方便,故任
隨趣入大小何乘,此種意樂極爲重要也。」
五陰熾(廣略論作五取蘊)盛苦,此亦分五種。五陰即五蘊,爲色受想行識。
佛亦有之,然非有苦。以五蘊非其本質是苦,乃由五取蘊成爲苦器,爲生死之所依
止,乃是苦惱。(一)當成苦器。謂依于現苦器,發爲煩惱惡業,引生後來諸趣之
苦。(二)現成苦器。謂依已成之蘊,爲生老等所依止。(叁)苦苦器。苦上加苦
,是爲苦苦。(四)壞苦器。樂盡變爲苦,是爲壞苦。是二皆依于蘊而有,由彼二
苦之粗重,隨逐于蘊而生苦。(五)行苦性。常人能知苦苦,而不易知壞苦;外道
能知壞苦,而不知行苦。如四空天至有頂天,終不能解脫者,由由貪于彼樂,不知
行苦尚存在故。如色界諸天,則有能知行苦者。苦苦,喻如手冷已苦,再置冷水中
,苦上加苦,此乃粗重觸,故易覺。行苦甚微細,喻如毛置小兒手中,則不覺(此
~P 518
喻凡夫),如落成人眼中,則立覺(此喻聖者);聖者于行苦亦如是。大善巧降央
習巴自謂從拉薩至拉蔔楞寺,長途思行苦而不能達,以行苦性相,難以言喻,不易
知也。叁大寺于此常有辯論,有謂取蘊刹那變動;初一刹那成蘊,第二刹那微細變
化,即屬行苦性。又有謂取蘊之無記性(有漏受蘊中之舍受),爲行苦性。又有謂
苦苦、壞苦未起作用時,即行苦性,皆不應理。頗康二公謂,叁界雖至有頂,能住
靜而不能自在,終當墮落,乃行苦性。
複次取蘊,一名有漏蘊;有漏,即有苦之意。入佛門四句偈雲:「諸行無常,
有漏皆苦,諸法是空,涅槃寂靜」。凡輪回生死之法,均屬有漏無,均屬苦谛。除
淨土非有漏所成外,一切器世間,皆苦谛攝。以苦受感苦苦,樂受感壞苦,舍受感
行苦。又有漏二字,亦含有染汙性義,叁界乃至有頂,皆由染汙性而成,又複能增
長染汙。謂依煩惱貪著現蘊(染汙)招取後蘊(染汙)故名取蘊。取字之義,即愛
取現在染汙,同時又愛取後來染汙,從因立名,亦從果立名。如草中取藥,謂之草
藥;旃檀取藥,謂之旃檀藥。取蘊一成,即有行苦性。行苦之行字,含有不能自主
~P 519
之意,與行蘊之行不同,藏文爲「杜節」,杜即攝行義,中含有攝持攝引二意,謂
如吾人由先業攝今生之蘊,非自在而得,純由惑業所引,又複招引後來之惑業。節
字義爲能作意,謂由攝蘊故能作苦性,即此便是苦性。故此須應分別,若不分別行
蘊之行,而謂彼是苦,則色受想等亦皆是苦矣。又瑜伽以無記受(舍受)爲行苦性
,中論以有漏蘊即行苦性,不過立名之不同,實義則一。由蘊所成之世間,乃業所
感,不能永久把握。有頂但貪著自境,不知其境亦業所感。不了行苦性,不能生厭
離。即不能出叁界,由自不知出叁界,更不知令人出叁界。故不識行苦性者,大小
乘道均不能生。八苦中,對于生苦行苦,應特別思惟,如專思老死等苦,不過令心
生悲慘,尚不能破有漏蘊出世間也。
正月十二日講
複次,叁苦之喻:如熱癰迫切痛時,複觸熱水,是爲苦苦。若灑以冷水,暫似
可樂,迨樂過衆苦還起,是爲壞苦。如熱癰尚未遇冷熱二觸,有漏舍受時,爲諸粗
重之苦之所隨逐,是名行苦。亦如行久爲苦,暫住似業,久住複苦,全無真樂,不
過于苦息位妄起樂覺,推之一切有漏,亦複如是,是即行苦。禅定之樂,亦屬貪境
~P 520
,爲有漏蘊攝;以終有變壞故,不過羅世間之粗分貪爲微細耳。四無色定,住若幹
劫,貪其定境,亦有漏攝;以定力終有衰減退墮時,故屬行苦。至無漏樂,則純樂
無苦,永久不壞,方稱自性樂。有說凡有漏皆行苦性,即木石等本身雖非煩惱,亦
行苦攝,以時時皆在變壞故。以上所說,雖理趣不同,而重要在認識行苦。
「子二、思惟六苦者,親友書中說:爲無有決定、不知滿足、數數舍身、數數
受生、數數高下、無伴之過六者。複攝爲叁,謂于流轉中不可保信;于彼之樂任其
受用。亦無厭足之邊際;從無始而住也。初中有四: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數數
舍身也。于作損益不可保信者,父子母妻之轉變,及親怨之變易等,無決定也。于
得圓滿不可保信者,從高而墜下也。于共住不可保信者,當無伴而往也。從無始而
住者,數數相續受生,不見生死之邊際也。如是數數當思惟之。複次,于貪增長,
成現在多數之樂受者,是乃于苦稍抑而起之樂心也。蓋于除苦無有不對待之自性樂
故。譬之過量行勞之苦,由坐而生起樂心;彼乃前行勞苦漸息,遂覺漸次起樂,非
彼自性是樂也。苟坐複過久,仍如前生苦故。若以自性爲樂因者,如依苦因,任若
~P 521
幹時唯苦增長,如是依于行住臥及飲食曰陰等所生之樂,亦須在若幹時漸成增長若
幹之樂,但若過久,實唯苦生可知矣。此入胎經及四百論本釋中說也。」
親友書所分之六種苦,此處攝之爲叁,即:(一)流轉中不可保信苦。…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