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九

  卷之九

  共中士道

    戊二、與中士道所共修心之道次第 分四 己初、正修此心 己二、發心之量

  己叁、除邪分別 己四、抉擇能趣解脫道之自性

  己初、正修此心 分二 庚初、認定求解脫之心 庚二、生此心之方便

  庚二、生此心之方便分二、辛初、思惟苦谛流轉之過患 辛二、思惟集谛趣入

  流轉之次第

  辛二、思惟集谛趣入流轉之次第 分叁 壬初、煩惱發生之相 壬二、此業積

  集增長之相 壬叁、死及結生結續之相

  壬叁、死與結生相續之相 分五 癸初、死緣 癸二、死心 癸叁、暖從何收

  癸四、死已成中有之理 癸五、次于生有受生之相

  癸初、死緣

  凡說集谛,即說輪回之相。由起惑造業,引生後有;複起惑造業,如環無端,

  旋轉不息。故十二有支,惟惑業苦叁相而已。

  ~P 560

  「壽盡死者,以先業所引之壽,一切皆盡,時至而死也。福盡死者,如無資具

  而死也。不平等死者,有九種因緣,謂食無度量等,如經所說。」

  有壽盡而死者,有福盡而死者,複有不舍不平等而死者,共叁類。其壽盡死者

  ,因前業引起之壽量,原有定限,晝夜出息,約有萬余,如是出息,遂減壽量至盡

  而已。其福盡死者,一切受用,皆由前業福根之所引,世之缺乏衣食而死,即爲福

  盡而死。雲不舍不平等死者,如食過量而死之類是;此與福盡,皆屬非時死,共有

  九種,即:一、食無量,二、食不宜,叁、不消複食,四、生而不吐,五、熟而持

  之,六、不近醫藥,七、不知于己爲損爲益,八、非時非量,九、行非梵行。除此

  之外,尚有傳染病,往不宜處。非時行等(如夏履懸岩,冬攀枯樹);又作不習慣

  事(如跳高選手則出例外);又有名「亞額瓦」,即可怖事(如犯險之類)。凡世

  俗之修延壽法,均對非時死而言,如壽盡則法亦無效。

  癸二、死心

  「死心者,信等善心及貪等不善心。此二心者,或依自力,或依他使念,于想

  粗轉之中間令心發起。」

  ~P 561

  死心分粗細二分,粗中又有善不善二種。善心死者,由自憶念,或他與信等善

  法相應而死。因粗分心通善、不善、無記,故死心以粗分爲轉移,細分則不分叁性

  。粗分心即四大收攝,直至最後叁口粗氣出後,細分心出後乃死,死即隨業轉。當

  在叁口粗氣出後,細分心未出前,提起下中上叁心,即皈依心、出離心、菩提心,

  雖有惡業,亦可以善念壓伏。修破瓦者,即于粗分心時行遷轉法。遷轉法者,最低

  限須憶念皈依心,上之能憶念空性,最上爲憶念菩提心,此即破瓦法,非別有秘奧

  。在此粗分心時,須得人提示,否則須視平日習氣如何。如善習強,則善心現;惡

  習強則惡心現;如善惡相等,則視平日善惡何者先習,先習者必壓後習者,故惟視

  平日多習,屈時即隨所習之力強者而取後有,喻如前引渡船之例。故于最後粗氣未

  出以前,不論自憶念善法,或他教億念善法,最爲扼要。

  「具無記心死者,于善不善二心不自憶念,亦無他使念。此中作善者,如由暗

  入明,死時如夢種種悅意色生,安樂而死,解支節苦亦甚微細。作不善者,如明趨

  暗,死時如夢顯現種種不可愛色,生起猛利之苦,受支解之痛亦極劇烈。支解者,

  除天及地獄外,余趣皆有。具無記心者,如上所言之樂苦俱不生也。」

  ~P 562

  無記心死,于粗分心即不辨善惡二念,惟無記而死。在粗分心隨外氣出後,心

  尚余熱,細心尚依內氣而住。此時即現紅道白道與父母紅白相應,此就密法說如是

  。又死時有一種幻境,如住善心,則見勝境而死,譬如由暗入開朗,又如入花園、

  見天女、或上師佛菩薩相等。種種悅意之聲,安樂而死,解支節苦,亦甚微細。解

  支節苦,亦稱斷關要苦,即斷生命時所生之苦。藏文爲「列訣」,謂如被斬首然。

  除天及地獄死者外,余道皆有之。不過能住善念者,其苦輕微;善律義亦有無此苦

  者。如住不善而死,其幻境爲種種不可愛色(境);如由明入暗,或見鬼卒鞭撻執

  縛等,並生猛厲痛苦。斷關要苦亦最甚,如斷頭然。其最不善者,現種種猛厲恐怖

  境界。次不善者亦或有不現。昔有屠人死時,見所屠之豬鹹集,持刀斷其命而死,

  即其一例。住無記心死者,上述愛惡二種幻境均無。

  「死時善不善二心者,何多修習,彼即現起,余心則不轉也。若于善惡二種平

  等者,何者先念,彼先現起,余不隨轉。心微細行時,善與不善二種皆止。而成無

  記之心。一切死時,當其想心未至不明之間,以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彼最後我

  愛增上,念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受中有之因也。預流及一來,雖亦起我愛,繼

  以慧觀察而不忍受,如具力人打力弱者。若不來果者,則我愛不生矣。」

  ~P 563

  當臨死粗分心現時,善念惡念,即于此時現起。但惡念現,則善念即不現,反

  之亦然,及粗氣已出,細分現前,善惡二念均不複現。惟長時串習之我愛心,猛然

  而起。因愛我故,見我將死,即生取我心,故受後有,故愛取能造後有業。至于預

  流、一來果,雖有我愛,因有空慧,能破我愛習氣,將習氣壓伏。不來果,我愛不

  行,以愛禅定樂及取蘊心而取中有,以得不來果。

  癸叁、暖從何收

  「暖從何收者,作不善者,先從上身收暖,至心而舍。作善者,先從下身收暖

  ,于心而舍。皆從心而出識也。于最初精血之中,識于何住,即成心藏;後從何出

  ,即是最初之所入也。」

  人之生時,身心和合;將死時,身心分離。作不善業,暖由上向下而收至心;

  作善業者,暖由下向上而收至心,均至心而舍。因暖之收攝有異,即生中有之生處

  不同;心識入胎,由母根而入,住于父精母血中,即其住處,結成心髒;死時心識

  離身,亦從心髒而出。聖者入胎,不自母根入,或從口入,然仍住精血中。暖收時

  ~P 564

  ,即火大歸火之相。出粗氣時,即風大歸風之相。凡欲行超薦法者,應于此時,但

  須具二條件:一、生前具福德;二、薦者與有關,如父子師弟等,否則任何法亦無

  效也。總之,地大受用盡時,乃歸于地,水大仍歸于水,風大亦然。何以故,以業

  盡故;業盡,故心與身分,暖收亦即心收之相。在暖收氣緊時,正粗分心現時,正

  好提正念,此時一念善惡,即可決定升沈。粗分心一過,即入細分心,則純屬無記

  ,已無轉業作用矣。依密乘廣說,細分心,隨業力住于身,至多可叁日。迨細分心

  與身離,即入中有。若不同時,則成四有外,有五有矣。所謂中有者,以在生死中

  間之過渡,故稱中有。

  正月叁十日講

  癸四、死後成中有之理

  「死後成中有之理者,如上所言,識從何出之時,由彼無間,如秤低昂,而成

  死與中有也。彼中有者,眼等根全,當生何趣,即具彼趣之身相。在未受生之間,

  眼如天眼,身如具通,俱無障礙。同類中有,及修得離過之天眼能見之。」

  中有身,眼耳等俱全,視聽亦無礙,如童而具神變。但此種神變,系由生得,

  ~P 565

  與由修定所得者不同。俱舍稱彼爲業通。除母胎宮及金剛道場外,余皆無所阻礙故

  。中有之身相,視其當生何界,即爲何界相。或謂如其前生本有形相者,此乃因俱

  舍有「當現前生形相」一語而生誤解。不知所謂前生者,即指當生言。故死者之魂

  ,決非本人相貌。世人謂夢見本人,或謂可召本人魂魄者,決爲妄說。欲界中有身

  ,以嗅爲食,造惡中有嗜惡嗅,造善中有嗜香嗅。色界斷嗅,則不以嗅爲食。又中

  有身,在同類中有及修得離垢天眼,均能見之。但業根則非所能見。

  「俱舍雖言,若成何趣之中有,次無遮止令于余生,而集論別說有遮也。」

  俱舍謂,中有身現何界身,即定生何界,不可轉變,此乃不了義。集論謂尚可

  轉變,則屬了義。如依俱舍,謂中有一成,不可轉變,則七日中任修何善法,亦將

  益無矣。依集論。在七日內修法,惡趣中有可生善趣。但俱舍解釋,定生某界之中

  有,如後人爲之修法,僅可使其時間上縮短,或減輕其痛苦。彼駁集論,以爲如中

  有可變,則當生善趣者,其親友作惡豈不亦影響于彼令其轉入惡趣耶?宗喀大師則

  宗集論說,謂如中有期內,後人作惡,亦可影響于彼由善而趣惡趣。

  ~P 566

  「作不善之中有者,如黑□光,或陰暗夜。作善中有者,如白衣光,若月明夜

  。中有同類能互相見,並能自見生處。地獄中有如焦株杌;傍生中有如煙;餓鬼中

  有如水;欲天與人之中有如金;色界中有鮮白。此入胎經所說。」

  作惡之中有,藏語爲「浃瓦」,謂如黑牛毛氈,或謂如陰暗之夜。作善之中有

  ,藏語爲「●瓦噶波」,謂如白氈,或謂如光明之夜。中有除同類可互見外,亦能

  自見其當生處。地獄中有,狀焦株杌;榜生中有如煙;餓鬼中有如水;天如金色;

  色界如鮮白。

  「若由無色生下二界,則有中有。若從彼二生無色者,隨于何死,即于彼處成

  無色之蘊,無有中有也。」

  由無色生下二界有中有,由下二界生無色界,則無中有,于其死處,即成無色

  界。

  二月初一日講

  「又天之中有向上,人之中有平行。諸作惡業者,眼目視下,倒擲而行。叁惡

  趣之中有皆同也。」

  ~P 567

  生地獄者倒行,或謂由獄卒曳之倒行。生餓鬼者,如貓跳而行,或謂後退而行

  。

  「壽量者,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得緣則無決定,不得亦須換身,于七七日

  住;在此期內,定得生緣,無過此限。如天中有,七日死後,或複爲天,或變人等

  之中有。以有余業,能變中有種子故也,余亦如是。」

  五無間罪,爲極重,以無…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