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八▪P4

  ..續本文上一頁此中又

  分爲四:(1)身不可保信,(2)作損益不可保信,(3)圓滿不可保信。(4

  )共處不可保信。(1)身不可保信者。謂無始流轉,舍身受身,不知始終;故身

  無保障,不可信賴。親友書謂「無始來每趣取所舍之身,骨積大過須彌」,即此謂

  也。(2)作損益不可保信。謂無始來父母妻子,變易無常,乃至冤親,均極不定

  ,故對我所作之損益,不可保信。親友書及妙臂經言之極詳。(3)圓滿不可保信

  。高可降下,如帝釋梵王,可墮地獄;乃至親友,名譽、財位、樂觸均不可保信。

  親友書亦詳言之。(4)共處不可保信。死時親眷分離,孑然觸往。故凡所共、不

  可保信。(二)不知滿足。親友書謂:「無始受生。所飲母乳,多于四大海水,若

  再不知滿足,將來受生漂流無已。」輪回中樂,譬如病癞,奇養難耐,近火似舒,

  尋複增養,益甚。貪著諸欲,亦複如是。(叁)數數受生,無有邊際。中觀派謂生

  無邊際,由于心無邊際,此一了別,緣于前一了別而來(了別即識),推之無始,

  莫窮其源。然不可謂爲無因(內道不說無因生)。推之最後,至成阿羅漢乃其終。

  ~P 522

  若凡夫則莫知其終極也。故雲無邊際。康薩大師于此有釋雲:「(一)我與母親輾

  轉爲母,故母無量。(二)我自母生,然若無我之前生,則不能生今生之我。而前

  生之我,又由前生之母而生,如是輾轉,推至前前,諸生皆爾。(叁)我自母生,

  母複由母而生,如是輾轉,推之無始。」以此推之,故受生亦屬無始。然能至阿羅

  漢即不複受生,故可謂無始而有終。親友書謂「無始所受之生,盡大地爲丸,不能

  記其數。」由此可證明生死無邊。正月十叁日講

  癸二、思惟別苦 分四 子初、思惟叁惡趣苦 子二、思惟人苦 子叁、思惟

  修羅苦子四、思惟諸天苦

   「子初、思叁惡趣苦,已如前說。」

  「子二、思惟人之苦者,謂饑渴寒熱不悅意之觸,追求與疲勞之苦。複有如前

  所說之生老病死等七者應知。又集法句(即資糧論)雲:『無余惡趣苦,人中亦有

  之,苦逼同地獄,窮似鬼王界。此中畜生苦,以力強淩弱,壓迫而損害,是如水瀑

  流』。四百頌亦雲:『優秀勞其心,庸流苦其身,二苦令此世,日日而摧壞。』」

  ~P 523

  蓋苦根由惑業而來,以惑業受生,無論爲王爲丐,無非是苦。若由悲願受生,

  則爲王爲丐,均不受苦。以惑業受生屬行苦性,縱有暫樂,均不能住,終歸于苦。

  悲願是淨心,非行苦攝,故不受苦。

  「子叁、思阿修羅苦者,彼以不忍于天人富饒之嫉妒,熱惱其心;依此爲緣,

  與天戰鬥,領受多種截身破裂等苦。彼等雖具智慧,以異熟障故,說彼身不能見谛

  也。」

  非天之苦,由彼鎮忿業感而來,彼見天界富樂,嫉妒熱惱,由此因緣,與天鬥

  爭,備受割裂等苦,在天界遭割裂,不致于死,而非天則死。非天與天鬥,上可至

  梵天,梵王入池浴起,現忿怒相,非天即敗,因敗益增羞忿諸苦,修羅與天戰,能

  手掩日月光;又修能擲山如投石。天能驅象毀山。此見念住經。非天雖具智慧,以

  異熟障,不能見谛。障分四:(一)煩惱障,(二)所知障,(叁)異熟障,(四

  )等流障。依性相說,以惡及有漏善成熟而受果者,是異熟障。依上師要門說,凡

  成凡夫情器世間不得自在者,即異熟障。

  ~P 524

  正月十四日講

  子四、思惟諸天苦,分二、醜初、欲天之苦 醜二、上界天之苦。

  醜初、欲天之苦分叁 寅初、死墮苦 寅二、陵□悚懼苦 寅叁、砍截破裂殘

  害及驅擯苦。

  寅初、死墮苦

  「諸天若于死時,見五死相,從彼所生之苦,較先受用天欲所生之樂,尤爲重

  大。五死相者:身色不可愛樂、不樂本座、花□萎悴衣著垢染及身出昔時所無之汗

  也。親友書雲:『若從天處墮,衆善盡無余,任落傍生鬼,泥犁隨一居』。」

  此中複爲二:(一)死苦,(二)墮苦。

  (一)死苦。死時五衰相先現,所受之苦,此生時所受之樂爲大;以久受樂者

  ,愈不耐苦故。五衰者:(1)身光先退,天身有光,不分晝夜,以花之開合而分

  晝夜,臨死時,身光先退。天在浴時,平時水不著身,著即死相。天身素香,將死

  香變臭。(2)氣命將絕,坐臥不安。(3)居恒有風送妙花,自然而至,將死則

  無,其舊花亦隨萎敗。(4)天身衣服,由如意寶樹葉所成,常有微風爲之去舊更

  新,將死則無。(5)天身汗香,將死變臭。如是等諸相現時,天女亦名散去,有

  ~P 525

  獨居索處苦,縱有天女見憐,亦不過遙祝其死後不墮而已。又天死須經七晝夜方絕

  ,彼一晝夜,等人間五百年,彌留愈久,受苦更劇。天之福報皆由其過去業力爲因

  。推之世間亦莫不各具有因,如徒有緣而無因,決無從獲得。世之緣仕宦商賈而求

  富貴者多矣,如非夙具有因,與緣和合,雖欲強求,其可得乎。

  (二)墮苦。比凡夫死時尤苦,以由衆善已盡。惟余先世惡業,定隨惡趣。譬

  如富而舉債,盡量享受,財盡債至,惟有被債主牽去之一途。又天有神通。預知當

  趣所生惡趣,今昔比較,痛苦尤倍。

  寅二、淩□苦

  「悚懼苦者,于具有廣大福聚諸天,及有最極勝妙欲樂生時,諸薄福天子見之

  ,便生惶怖,由是而受廣大憂苦。」

  諸天之福報,由過去積善業力而來。業有大小,故福亦有大小,以小福見大福

  ,則自生惶愧,且畏其淩逼。人世亦有此境。

  寅叁、割截苦

  ~P 526

  「砍截等苦者,諸天與修羅戰時,受諸支節斷截,身體破裂,及殺害之苦;若

  斷頭者,則便殒沒;若傷身節余處,續還如故。擯逐苦者,強力天子才一發忿,諸

  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諸天如遇修羅鬥爭時,有斷肢裂體等殺傷苦,但除斷頭外,余則可醫,以天池

  中水,手足斷者浴之能續。又諸天中,亦有強淩弱,大並小等,等同人世;如福諸

  天,遇強勝者一怒,即被迫而離其居,眷屬亦爲他有。

  醜二、上界天之苦

  「上界天之苦者,上界二天,雖無苦苦,然具惑與障,于死及住不得自在,以

  其粗重即彼苦也。」

  上界二天,固無苦苦、壞苦,而有行苦。以上界由滅盡定、無想定、感得天果

  ,而其煩惱種子仍然隨逐,殺那變壞,不能自主、定力盡時,煩惱即起,仍受墮落

  。外道不知行苦,以爲無想定等即解脫道,努力修之。其不成者,或入昏沈,成畜

  生因。即修有成者,定力盡時,不見解脫,猛生貪著,或起邪見,謗無解脫。遂入

  惡趣。

  ~P 527

  「複次,集法句雲:『有色無色界,超越于苦苦,具有定樂性,經劫住不動。

  然彼非解脫,爾後仍複墮,從惡趣苦灘,暫似爲出越。雖勤無久居,猶如鳥飛空,

  如童力射箭,終有下墜時。似燈久然燒,刹那刹那壞,爲行及變壞,諸苦所損害』

  。」

  有色無色二界,雖超越諸苦,而未離行苦,如負重然不過暫獲休息,以尚未解

  負擔故。空無邊處。住二萬劫;識無邊處,住四萬劫;無所有處,住六萬劫;非想

  非非想天,住八萬劫。在住八萬劫禅定樂時,不修善止惡,如在夢中,惑種隨行,

  力盡惑牽,仍受後有;如鳥飛空。力盡終隨于地,如童射箭,不遠即墮。若生人中

  ,得聞正法,如有力者,依鹄發射,當可不墮,故人身實勝于彼。又如燈焰,刹那

  刹那變滅,終趨于熄。蘊身一成,第二刹那即趨變壞,刹那刹那爲行苦支配,故縱

  至叁有頂,苦性未除。以輪回即苦,未出輪回,苦無有盡。故惟有出離生死。即無

  諸苦;欲出離生死,即當不爲惑業所轉,即當認識惑業而斷除之。

  

  

  〖正月十五日講〗

  

  思惟苦谛馬車

  

  馬車二字意義:「馬」即明顯,「車」即引導,合而言之,即明白引導之意。

  

  中士道分二科:初、生起求解脫心,二、示解脫道。初中分二:一、思惟總苦

  ,二、思惟別苦。

  

  一、思惟總苦分六:(一)流轉不可保信過患(馬車科判與略論略異、馬車爲

  座上實修用,重在概括、簡扼、能生起通達。系依頗邦喀大師承吞殊大師傳授、所

  著菩提道次第內修法簡授速修次第科判而來,此科目應是無定過患。)(二)無有

  厭足過患,(叁)數數舍身過患。(四)數數結生過患,(五)數數勝劣無定過患

  ,(六)無伴而往過患。希求解脫心,依四谛十二有支,以苦谛爲根本,若不知苦

  ,即無求出苦心故。次當知何爲解脫。惑業纏蘊,便成輪回,不得自由;就蘊去惑

  與業便出輪回,便得自由;故解脫雲者,即解脫惑業出輪回而得自由之意。上師教

  授,有情在輪回中,如蜂閉瓶中,上下于瓶底蓋間,終不得出,欲求出瓶,唯有去

  蓋。有情升沈于叁有瓶中,而以惑業爲蓋。去惑業蓋,即出叁有。常人不知輪回是

  苦,反生貪著,故當思惟苦谛。知輪回是苦,而求出輪回,尋覓其因,知是惑業,

  故當思惟集谛。如野宿忽爲水淹,驚覺冷苦,是思苦谛。起尋水源,思爲堵截,是

  集谛。念排除水後所得安適,是思滅谛。施工排水,是思道谛。如是次第,總在最

  先知苦。阿底峽有弟子見月而悲,問之,答曰:「見月思鄉」。恒人不知輪回苦,

  反生思戀,亦與彼同。思戀未去,如何能生起出離心耶?

  

  修法如前,先修六加行,收資糧田于空中主尊宗喀身中,再收宗喀與頂上上師

  合一,而後向之誠心啓請加持,使我生起解脫心。于此追念修下士道時求生起十善

  心,但十善雖生,未出輪回,當尋輪回根本何在,從而斷之。譬如囚人,已判定月

  滿行刑,在此未滿期中,有人爲之緩頰,免其鞭撻,然以月滿即死故,在囚人心中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