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P3

  ..续本文上一页用也。五、寿量衰退,谓寿尽泰半,渐近于死。于是等苦,当数数思之

  。仅□瓦云:『死苦虽烈,为时尚短,此老苦则尤烈也』。迦马瓦云:『老渐渐来

  ,稍容易受,若同时而来,殊无法可忍矣。』」

  老苦五种:(一)盛色衰退。如头白额绉、面瘦、齿落、背曲,一切皆不如少

  壮,令心不乐。(二)气力衰颓。坐如堕土,起如拔树,言语艰涩,行动艰难。一

  切不如意志,令心不乐。(三)诸根衰退。目□、耳聋、舌常无味、心多忘念,如

  ~P 514

  是等等,令心不乐。(四)受用衰退。目不思视、耳不思听、口不思食、身不思触

  、胃不消化,诸欲皆不能享受,令心不乐。(五)寿量衰退。所受寿量、愈减愈少

  ,风烛残年,常感危惧,令心不乐。如是五苦,应数思惟。死苦势猛,常人易觉;

  老苦势渐,常人多忽。须心注一缘,以智慧分别观察,令老苦全相显现心中。昔如

  来大游戏经中,对老苦以枯树为喻,老时心境,如处悬崖,如居朽屋,忧念刻刻难

  释。敬俄瓦谓「老比死苦」,以死短老长。迦马瓦亦谓「老系渐臻,固不自觉,若

  会突至,其何能堪」。或谓壮死者,即无老苦。但轮回未脱,异世受生,老苦仍在

  ,惟有解脱,乃能不受。(此处上师尚引有释迦少时,出东门见老人,出南门见病

  ,出西门见死,出北门见沙弥故事;因冗故略。)

  「第三、思惟病苦中有五:一、身性变坏,谓身肉消瘦,皮乾枯等。二、忧苦

  增长而住,谓身中水等诸界,轻重错乱,逼恼其身,以是于心生起忧恼而度日夜也

  。三、可意境不能受用,谓诸可意境,若云于病有损,则不能如欲受用。如是所欲

  之威仪,亦令无能动作也。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须强受用,谓非所悦意药

  饮食等,须强受用。如是火烧针刺等诸粗猛触,亦须忍受。五、能令命根速离坏,

  ~P 515

  谓见病不可治,生诸苦也。于彼等苦,须细思之。」

  病苦,亦分五种:(一)身性变坏。谓身肉消瘦,皮肤乾枯等。(二)忧苦增

  长。谓地等诸界错乱不调,身受逼迫,心遂忧恼,昼夜长时住在苦中。(三)于可

  意境,不能受用。以病损故,诸威仪中,亦不能随欲。(四)不可意境,须强忍受

  。如诸非悦饮食,药物、火炙、刀割诸粗猛事,绵须习近。(五)速离命根。眼见

  医药无效,病不可治,生极痛苦。如是五种,应细思惟。

  「第四、思惟死苦有五:谓当舍离受用、朋翼、眷属、自身四种可爱圆满之境

  ,及其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也。于此诸苦,乃至未成厌患,当数数修之。前

  四亦成苦之理者,谓见与彼等相离,而生悲苦也。」

  死苦亦分五种:(一)舍离财宝。(二)舍离亲眷。(三)舍离朋翼。(四)

  舍离身躯。(五)受猛忧苦。所谓忧苦者,即指前四;见其将舍,忧苦遂生。乃至

  临死。风脉将落,身如刀割,生平未作之善,已作之恶,悉现意地,生多渐愧恐怖

  。逼老之苦,大游戏经言之甚详(见广论)。如是五苦,应于未成厌患之时,多多

  思惟,令心相应。

  ~P 516

  「第五、怨憎会苦有五:与怨敌会,即生忧苦;与畏彼治罚之所依止:以恶名

  而畏惧;以苦逼命终而怖之;及越法死后疑堕恶趣而为恐惧;于彼等应思也。」

  怨憎亦分五种:(一)畏与仇遇。(二)畏其治罚(报复)。(三)畏受恶名

  。(四)畏苦恼死。(五)畏堕恶趣。凡心所不喜者,皆可谓之曰仇;如修道恐遇

  魔缠,亦仇之一种。又畏强者见凌;如畏猛兽等,亦一种强者。

  「第六、爱别离苦有五:由离最爱之亲属等,以是于心而生忧恼;发怨叹言;

  心生扰恼;念彼才德欲恋逼心;及彼之受用有所阙乏。如是而思之。」

  爱别离苦亦分五:(一)心生忧戚,(二)语生怨叹,(三)身生扰乱,(四

  )思恋逼迫,(五)受用缺乏。

  「第七、思惟求不得苦有五,此用同别离苦。求不得者,虽作农而秋实不登,

  虽经商而利息不获等,于其所欲,虽努力求之亦不得,心灰意冷而成苦也。」

  求不得苦亦分五种,与爱别离同。凡努力无效而心灰意冷者,皆属此苦。

  「第八、总之说思惟五取蕴苦之义有五:谓当成众苦之器、已成众苦所依之器

  、是苦苦器、是坏苦器及行苦性,于彼等当数数思之。此中初者,谓依受此五取蕴

  ~P 517

  ,能引以后之苦也。第二者,谓此已成之蕴,为能依之老病等之所依也。第三第四

  者,谓彼苦之粗重,随顺和合,故生彼二也。第五者,谓但成取蕴,即于行苦性中

  生,以先惑业自在之一切行,皆是行苦故也。若于取蕴性之世间,未生起真正之厌

  患,则真求解脱之心,无所从出。而于有情流转世间,亦无生起大悲之方便,故任

  随趣入大小何乘,此种意乐极为重要也。」

  五阴炽(广略论作五取蕴)盛苦,此亦分五种。五阴即五蕴,为色受想行识。

  佛亦有之,然非有苦。以五蕴非其本质是苦,乃由五取蕴成为苦器,为生死之所依

  止,乃是苦恼。(一)当成苦器。谓依于现苦器,发为烦恼恶业,引生后来诸趣之

  苦。(二)现成苦器。谓依已成之蕴,为生老等所依止。(三)苦苦器。苦上加苦

  ,是为苦苦。(四)坏苦器。乐尽变为苦,是为坏苦。是二皆依于蕴而有,由彼二

  苦之粗重,随逐于蕴而生苦。(五)行苦性。常人能知苦苦,而不易知坏苦;外道

  能知坏苦,而不知行苦。如四空天至有顶天,终不能解脱者,由由贪于彼乐,不知

  行苦尚存在故。如色界诸天,则有能知行苦者。苦苦,喻如手冷已苦,再置冷水中

  ,苦上加苦,此乃粗重触,故易觉。行苦甚微细,喻如毛置小儿手中,则不觉(此

  ~P 518

  喻凡夫),如落成人眼中,则立觉(此喻圣者);圣者于行苦亦如是。大善巧降央

  习巴自谓从拉萨至拉卜楞寺,长途思行苦而不能达,以行苦性相,难以言喻,不易

  知也。三大寺于此常有辩论,有谓取蕴刹那变动;初一刹那成蕴,第二刹那微细变

  化,即属行苦性。又有谓取蕴之无记性(有漏受蕴中之舍受),为行苦性。又有谓

  苦苦、坏苦未起作用时,即行苦性,皆不应理。颇康二公谓,三界虽至有顶,能住

  静而不能自在,终当堕落,乃行苦性。

  复次取蕴,一名有漏蕴;有漏,即有苦之意。入佛门四句偈云:「诸行无常,

  有漏皆苦,诸法是空,涅槃寂静」。凡轮回生死之法,均属有漏无,均属苦谛。除

  净土非有漏所成外,一切器世间,皆苦谛摄。以苦受感苦苦,乐受感坏苦,舍受感

  行苦。又有漏二字,亦含有染污性义,三界乃至有顶,皆由染污性而成,又复能增

  长染污。谓依烦恼贪著现蕴(染污)招取后蕴(染污)故名取蕴。取字之义,即爱

  取现在染污,同时又爱取后来染污,从因立名,亦从果立名。如草中取药,谓之草

  药;旃檀取药,谓之旃檀药。取蕴一成,即有行苦性。行苦之行字,含有不能自主

  ~P 519

  之意,与行蕴之行不同,藏文为「杜节」,杜即摄行义,中含有摄持摄引二意,谓

  如吾人由先业摄今生之蕴,非自在而得,纯由惑业所引,又复招引后来之惑业。节

  字义为能作意,谓由摄蕴故能作苦性,即此便是苦性。故此须应分别,若不分别行

  蕴之行,而谓彼是苦,则色受想等亦皆是苦矣。又瑜伽以无记受(舍受)为行苦性

  ,中论以有漏蕴即行苦性,不过立名之不同,实义则一。由蕴所成之世间,乃业所

  感,不能永久把握。有顶但贪著自境,不知其境亦业所感。不了行苦性,不能生厌

  离。即不能出三界,由自不知出三界,更不知令人出三界。故不识行苦性者,大小

  乘道均不能生。八苦中,对于生苦行苦,应特别思惟,如专思老死等苦,不过令心

  生悲惨,尚不能破有漏蕴出世间也。

  正月十二日讲

  复次,三苦之喻:如热痈迫切痛时,复触热水,是为苦苦。若洒以冷水,暂似

  可乐,迨乐过众苦还起,是为坏苦。如热痈尚未遇冷热二触,有漏舍受时,为诸粗

  重之苦之所随逐,是名行苦。亦如行久为苦,暂住似业,久住复苦,全无真乐,不

  过于苦息位妄起乐觉,推之一切有漏,亦复如是,是即行苦。禅定之乐,亦属贪境

  ~P 520

  ,为有漏蕴摄;以终有变坏故,不过罗世间之粗分贪为微细耳。四无色定,住若干

  劫,贪其定境,亦有漏摄;以定力终有衰减退堕时,故属行苦。至无漏乐,则纯乐

  无苦,永久不坏,方称自性乐。有说凡有漏皆行苦性,即木石等本身虽非烦恼,亦

  行苦摄,以时时皆在变坏故。以上所说,虽理趣不同,而重要在认识行苦。

  「子二、思惟六苦者,亲友书中说:为无有决定、不知满足、数数舍身、数数

  受生、数数高下、无伴之过六者。复摄为三,谓于流转中不可保信;于彼之乐任其

  受用。亦无厌足之边际;从无始而住也。初中有四: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数数

  舍身也。于作损益不可保信者,父子母妻之转变,及亲怨之变易等,无决定也。于

  得圆满不可保信者,从高而坠下也。于共住不可保信者,当无伴而往也。从无始而

  住者,数数相续受生,不见生死之边际也。如是数数当思惟之。复次,于贪增长,

  成现在多数之乐受者,是乃于苦稍抑而起之乐心也。盖于除苦无有不对待之自性乐

  故。譬之过量行劳之苦,由坐而生起乐心;彼乃前行劳苦渐息,遂觉渐次起乐,非

  彼自性是乐也。苟坐复过久,仍如前生苦故。若以自性为乐因者,如依苦因,任若

  ~P 521

  干时唯苦增长,如是依于行住卧及饮食曰阴等所生之乐,亦须在若干时渐成增长若

  干之乐,但若过久,实唯苦生可知矣。此入胎经及四百论本释中说也。」

  亲友书所分之六种苦,此处摄之为三,即:(一)流转中不可保信苦。…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