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P4

  ..续本文上一页此中又

  分为四:(1)身不可保信,(2)作损益不可保信,(3)圆满不可保信。(4

  )共处不可保信。(1)身不可保信者。谓无始流转,舍身受身,不知始终;故身

  无保障,不可信赖。亲友书谓「无始来每趣取所舍之身,骨积大过须弥」,即此谓

  也。(2)作损益不可保信。谓无始来父母妻子,变易无常,乃至冤亲,均极不定

  ,故对我所作之损益,不可保信。亲友书及妙臂经言之极详。(3)圆满不可保信

  。高可降下,如帝释梵王,可堕地狱;乃至亲友,名誉、财位、乐触均不可保信。

  亲友书亦详言之。(4)共处不可保信。死时亲眷分离,孑然触往。故凡所共、不

  可保信。(二)不知满足。亲友书谓:「无始受生。所饮母乳,多于四大海水,若

  再不知满足,将来受生漂流无已。」轮回中乐,譬如病癞,奇养难耐,近火似舒,

  寻复增养,益甚。贪著诸欲,亦复如是。(三)数数受生,无有边际。中观派谓生

  无边际,由于心无边际,此一了别,缘于前一了别而来(了别即识),推之无始,

  莫穷其源。然不可谓为无因(内道不说无因生)。推之最后,至成阿罗汉乃其终。

  ~P 522

  若凡夫则莫知其终极也。故云无边际。康萨大师于此有释云:「(一)我与母亲辗

  转为母,故母无量。(二)我自母生,然若无我之前生,则不能生今生之我。而前

  生之我,又由前生之母而生,如是辗转,推至前前,诸生皆尔。(三)我自母生,

  母复由母而生,如是辗转,推之无始。」以此推之,故受生亦属无始。然能至阿罗

  汉即不复受生,故可谓无始而有终。亲友书谓「无始所受之生,尽大地为丸,不能

  记其数。」由此可证明生死无边。正月十三日讲

  癸二、思惟别苦 分四 子初、思惟三恶趣苦 子二、思惟人苦 子三、思惟

  修罗苦子四、思惟诸天苦

   「子初、思三恶趣苦,已如前说。」

  「子二、思惟人之苦者,谓饥渴寒热不悦意之触,追求与疲劳之苦。复有如前

  所说之生老病死等七者应知。又集法句(即资粮论)云:『无余恶趣苦,人中亦有

  之,苦逼同地狱,穷似鬼王界。此中畜生苦,以力强凌弱,压迫而损害,是如水瀑

  流』。四百颂亦云:『优秀劳其心,庸流苦其身,二苦令此世,日日而摧坏。』」

  ~P 523

  盖苦根由惑业而来,以惑业受生,无论为王为丐,无非是苦。若由悲愿受生,

  则为王为丐,均不受苦。以惑业受生属行苦性,纵有暂乐,均不能住,终归于苦。

  悲愿是净心,非行苦摄,故不受苦。

  「子三、思阿修罗苦者,彼以不忍于天人富饶之嫉妒,热恼其心;依此为缘,

  与天战斗,领受多种截身破裂等苦。彼等虽具智慧,以异熟障故,说彼身不能见谛

  也。」

  非天之苦,由彼镇忿业感而来,彼见天界富乐,嫉妒热恼,由此因缘,与天斗

  争,备受割裂等苦,在天界遭割裂,不致于死,而非天则死。非天与天斗,上可至

  梵天,梵王入池浴起,现忿怒相,非天即败,因败益增羞忿诸苦,修罗与天战,能

  手掩日月光;又修能掷山如投石。天能驱象毁山。此见念住经。非天虽具智慧,以

  异熟障,不能见谛。障分四:(一)烦恼障,(二)所知障,(三)异熟障,(四

  )等流障。依性相说,以恶及有漏善成熟而受果者,是异熟障。依上师要门说,凡

  成凡夫情器世间不得自在者,即异熟障。

  ~P 524

  正月十四日讲

  子四、思惟诸天苦,分二、丑初、欲天之苦 丑二、上界天之苦。

  丑初、欲天之苦分三 寅初、死堕苦 寅二、陵□悚惧苦 寅三、砍截破裂残

  害及驱摈苦。

  寅初、死堕苦

  「诸天若于死时,见五死相,从彼所生之苦,较先受用天欲所生之乐,尤为重

  大。五死相者:身色不可爱乐、不乐本座、花□萎悴衣著垢染及身出昔时所无之汗

  也。亲友书云:『若从天处堕,众善尽无余,任落傍生鬼,泥犁随一居』。」

  此中复为二:(一)死苦,(二)堕苦。

  (一)死苦。死时五衰相先现,所受之苦,此生时所受之乐为大;以久受乐者

  ,愈不耐苦故。五衰者:(1)身光先退,天身有光,不分昼夜,以花之开合而分

  昼夜,临死时,身光先退。天在浴时,平时水不著身,著即死相。天身素香,将死

  香变臭。(2)气命将绝,坐卧不安。(3)居恒有风送妙花,自然而至,将死则

  无,其旧花亦随萎败。(4)天身衣服,由如意宝树叶所成,常有微风为之去旧更

  新,将死则无。(5)天身汗香,将死变臭。如是等诸相现时,天女亦名散去,有

  ~P 525

  独居索处苦,纵有天女见怜,亦不过遥祝其死后不堕而已。又天死须经七昼夜方绝

  ,彼一昼夜,等人间五百年,弥留愈久,受苦更剧。天之福报皆由其过去业力为因

  。推之世间亦莫不各具有因,如徒有缘而无因,决无从获得。世之缘仕宦商贾而求

  富贵者多矣,如非夙具有因,与缘和合,虽欲强求,其可得乎。

  (二)堕苦。比凡夫死时尤苦,以由众善已尽。惟余先世恶业,定随恶趣。譬

  如富而举债,尽量享受,财尽债至,惟有被债主牵去之一途。又天有神通。预知当

  趣所生恶趣,今昔比较,痛苦尤倍。

  寅二、凌□苦

  「悚惧苦者,于具有广大福聚诸天,及有最极胜妙欲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之

  ,便生惶怖,由是而受广大忧苦。」

  诸天之福报,由过去积善业力而来。业有大小,故福亦有大小,以小福见大福

  ,则自生惶愧,且畏其凌逼。人世亦有此境。

  寅三、割截苦

  ~P 526

  「砍截等苦者,诸天与修罗战时,受诸支节断截,身体破裂,及杀害之苦;若

  断头者,则便殒没;若伤身节余处,续还如故。摈逐苦者,强力天子才一发忿,诸

  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

  诸天如遇修罗斗争时,有断肢裂体等杀伤苦,但除断头外,余则可医,以天池

  中水,手足断者浴之能续。又诸天中,亦有强凌弱,大并小等,等同人世;如福诸

  天,遇强胜者一怒,即被迫而离其居,眷属亦为他有。

  丑二、上界天之苦

  「上界天之苦者,上界二天,虽无苦苦,然具惑与障,于死及住不得自在,以

  其粗重即彼苦也。」

  上界二天,固无苦苦、坏苦,而有行苦。以上界由灭尽定、无想定、感得天果

  ,而其烦恼种子仍然随逐,杀那变坏,不能自主、定力尽时,烦恼即起,仍受堕落

  。外道不知行苦,以为无想定等即解脱道,努力修之。其不成者,或入昏沉,成畜

  生因。即修有成者,定力尽时,不见解脱,猛生贪著,或起邪见,谤无解脱。遂入

  恶趣。

  ~P 527

  「复次,集法句云:『有色无色界,超越于苦苦,具有定乐性,经劫住不动。

  然彼非解脱,尔后仍复堕,从恶趣苦滩,暂似为出越。虽勤无久居,犹如鸟飞空,

  如童力射箭,终有下坠时。似灯久然烧,刹那刹那坏,为行及变坏,诸苦所损害』

  。」

  有色无色二界,虽超越诸苦,而未离行苦,如负重然不过暂获休息,以尚未解

  负担故。空无边处。住二万劫;识无边处,住四万劫;无所有处,住六万劫;非想

  非非想天,住八万劫。在住八万劫禅定乐时,不修善止恶,如在梦中,惑种随行,

  力尽惑牵,仍受后有;如鸟飞空。力尽终随于地,如童射箭,不远即堕。若生人中

  ,得闻正法,如有力者,依鹄发射,当可不堕,故人身实胜于彼。又如灯焰,刹那

  刹那变灭,终趋于熄。蕴身一成,第二刹那即趋变坏,刹那刹那为行苦支配,故纵

  至三有顶,苦性未除。以轮回即苦,未出轮回,苦无有尽。故惟有出离生死。即无

  诸苦;欲出离生死,即当不为惑业所转,即当认识惑业而断除之。

  

  

  〖正月十五日讲〗

  

  思惟苦谛马车

  

  马车二字意义:「马」即明显,「车」即引导,合而言之,即明白引导之意。

  

  中士道分二科:初、生起求解脱心,二、示解脱道。初中分二:一、思惟总苦

  ,二、思惟别苦。

  

  一、思惟总苦分六:(一)流转不可保信过患(马车科判与略论略异、马车为

  座上实修用,重在概括、简扼、能生起通达。系依颇邦喀大师承吞殊大师传授、所

  著菩提道次第内修法简授速修次第科判而来,此科目应是无定过患。)(二)无有

  厌足过患,(三)数数舍身过患。(四)数数结生过患,(五)数数胜劣无定过患

  ,(六)无伴而往过患。希求解脱心,依四谛十二有支,以苦谛为根本,若不知苦

  ,即无求出苦心故。次当知何为解脱。惑业缠蕴,便成轮回,不得自由;就蕴去惑

  与业便出轮回,便得自由;故解脱云者,即解脱惑业出轮回而得自由之意。上师教

  授,有情在轮回中,如蜂闭瓶中,上下于瓶底盖间,终不得出,欲求出瓶,唯有去

  盖。有情升沉于三有瓶中,而以惑业为盖。去惑业盖,即出三有。常人不知轮回是

  苦,反生贪著,故当思惟苦谛。知轮回是苦,而求出轮回,寻觅其因,知是惑业,

  故当思惟集谛。如野宿忽为水淹,惊觉冷苦,是思苦谛。起寻水源,思为堵截,是

  集谛。念排除水后所得安适,是思灭谛。施工排水,是思道谛。如是次第,总在最

  先知苦。阿底峡有弟子见月而悲,问之,答曰:「见月思乡」。恒人不知轮回苦,

  反生思恋,亦与彼同。思恋未去,如何能生起出离心耶?

  

  修法如前,先修六加行,收资粮田于空中主尊宗喀身中,再收宗喀与顶上上师

  合一,而后向之诚心启请加持,使我生起解脱心。于此追念修下士道时求生起十善

  心,但十善虽生,未出轮回,当寻轮回根本何在,从而断之。譬如囚人,已判定月

  满行刑,在此未满期中,有人为之缓颊,免其鞭挞,然以月满即死故,在囚人心中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