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七▪P3

  ..續本文上一頁威儀等,所起不悅耳之語皆是。如盲詈以盲

  ,同犯粗惡語,非盲詈盲,同時並犯妄語。如向人指說非盜者爲盜,同時犯妄語、

  離間語、粗惡語叁語。如對方不了解其義。如外國人或畜生,則犯妄語,不犯粗惡

  語。(四)究竟。對方了解即成

  ~P 438

  卯七、绮語

  「绮語之事者,即諸無義利之言。意樂叁中之想者,謂于彼作彼想。然此中即

  于所欲說之事。隨想而說,不須了解之對境。煩惱者,叁種隨一。發起者,欲不相

  續雜亂而說。加行者,于绮(語))說進趣。究竟者,說绮語竟也。」

  分如前,(一)事。謂無意義相應之事。(二)意樂。其中之想,依攝抉擇分

  謂于彼作彼想。本宗釋爲不必論對境錯誤與不錯,對方解與不解,但自己起說何種

  無義之想即是。煩惱,叁毒隨一。如不說但歌,原無意義,而反認爲有功,屬于疑

  行。凡無關見行修法而說之,皆等绮語。又所學法,如爲名聞利養而動,亦成绮語

  。發起,喜說雜亂語。(叁)加行。進趣绮語。(四)究竟。說绮語畢,即爲究竟

  。绮語範圍極廣,大約凡真話閑話,如臧否人物,反唇相譏,冗述既往糾紛,曆述

  經過苦況,或唱誦邪詞,或談天取笑,或義論軍國無關己事,或贊揚他人以圖利名

  ,或曠談一己之經營,自鳴得意,或虛谀他人之行誼,徒弄藻翰,甚或不爲破他而

  說外道典籍語等等,皆屬之。總之妄、間、惡叁語,亦屬绮語。在十惡業中,特從

  妄間惡叁之外,開出绮語者,以叁語視绮語重故。

  ~P 439

  卯八、貪業

  「貪心之事者,謂他之財物資具。意樂叁中之想者,于彼事作彼想。煩惱者,

  叁種隨一。發起者,欲屬爲我之所有。加行者,于所思事進趣而作。究竟者,想彼

  財物等,願當屬我也。」

  分如前,(一)事。謂他財物名位等。(二)意樂。中之想,須不錯。煩惱,

  叁毒隨一。發起,欲屬己有。(叁)加行。對所貪事起勤勇思惟。(四)究竟。謂

  對他物起決定得心,或己雖無力,而願其屬己,即爲究竟。依攝抉擇分,貪有五相

  ,即(1)執護自物。(2)對自物渴欲輾轉增長。(3)對他物起細微思惟。(

  4))對他物起取得心。但取心亦有從鎮恚嫉妒心發動者。(5)爲貪所壓伏,而

  不以爲過失。具足五相,即爲具足貪業。如修長壽法。修財神法。以貪爲動機,亦

  屬之。爲解脫成佛而發動者,屬于正取應行,則不屬貪。總之,凡爲世間名利而發

  動,即屬貪。

  卯九、鎮業

  「鎮心之事及想與煩惱,同粗惡語。發起者,欲爲打等。或作是念。曷當令其

  被殺及縛,又或由他緣,或自在運,于其受用而成衰敗。加行者,于彼所思而作加

  行。究竟者,決定爲打等之事。」

  ~P 440

  分亦如前,(一)事。(二)意樂。其中之想、煩惱,均與惡語同。發起,爲

  打縛等、或妒他人受用,願其任運衰損等一切害意。(叁)加行。照發起心繼續不

  已。(四)究竟。害意決定,即屬究竟。出家人所用息增壞誅,即和平、增上、自

  在、威猛四法,前叁亦屬貪,謂初由和平貪安逸,次思壽命福報增上,叁思統攝全

  境故。威猛則屬鎮,即修密法,不爲利他,降伏非人,亦屬害意。故凡修法,須以

  利益一切有情爲前提,否則隨入貪鎮二業。鎮亦有五相,(1)有憎惡心。(2)

  怒不可忍心。(3)有怨恨心,思惟增廣。(4)有謀略心。(5)有覆蔽心。

  九月二十二日講

  卯十、邪見

  「邪見之事者,實有之事也。意樂叁中之想者,于所謗事爲谛實想。煩惱者,

  叁毒隨一。發起者,欲爲誹謗。加行者,于其所思,加行進趣。此複有四:于因謗

  者,謂無善行惡行等。于果謗者,謂無善惡二者之異熟。于作用謗中又分叁:謗殖

  種及持種之作用者,謂無父殖種,無母持種也。謗去來之作用者,謂無從前世來于

  此世,及由此世趣于後世也。謗當生之作用者,謂無化生之『中有』有情也。于實

  ~P 441

  有謗者,謂無阿羅漢等。究竟者,決定誹謗也。此中意業思者,是業非業道。身語

  七支者是業。以是思惟所覆之事故,亦是業道。貪心等叁者,是業道而非業也。」

  分如前,叁毒中最後爲疑,此中特提出邪見者,依俱舍,十不善業之根即在邪

  見。以十惡業中,此爲最粗顯,最主要,足斷善根故。又此處所說之邪見,專指斷

  見。所謗分六種,總攝之爲四:即(一)謗因,謂無善惡趣行。(二)謗果,謂無

  彼二異熟。(叁)謗作用。此複分叁:(1)謂無父殖種及無母持種作用。(2)

  謂無前後世作用。(3)謂無中有受生作用。(4)謗事實,謂無阿羅漢等。一切

  邪見又以此四爲最粗顯,足斷善根。乃依前分:一事:,二、意樂,叁、加行,四

  、究竟以明之。(一)事者。謂實有義。(二)意樂中之想,謂于所謗義,作谛實

  想。煩惱,則叁毒隨一。發起,謂樂誹謗欲。(叁)加行。謂于所思策勵而行。(

  四)究竟。即上舉之謗因、謗果、謗作用、謗事實等四之所決定。攝抉擇分謂,上

  四種又由五因圓滿而來。即(1)有愚昧心,謂不如實了知所知故。(2)有暴戾

  心,謂樂于作惡。(3)有越流行心,謂于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4)有失壞

  心,謂謗無布施,而樂殺牲祠祀。(5)有覆蔽心,謂不知過患之失故。雖邪見不

  ~P 442

  僅于此,然具此五,則于惡行隨順,于善行生疑,能斷一切善根,爲邪見之最重者

  ,而此在叁界中,惟欲界有之,亦惟南贍洲有之。以邪見所依,不依于飲食,不依

  于黃門,惟依于有男女欲事者。現世思想尤爲易犯,如不善察,則易惑于谟底外道

  與支那堪布之見,而爲所動搖。如外道撥無因果、執神我、大自在天、自性、自然

  等、故以殺業祭祀等,執非爲是。又如支那堪布說,本覺固有,自性清淨,一切法

  如夢幻,皆屬虛妄,等于說一切法虛無,則業果亦虛無,中有亦虛無,雖似佛法而

  實誤人。(佛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等,乃指無自性言,與支那堪布所說不同。)邪

  見因,所得爲大寒大熱地獄果,最深重故,又此中意業之思,是業而非業道,身語

  七支是業,亦是業道,以思所覆之事故,貪等叁毒,是業道而非業,以煩惱爲自性

  故,此種分判,依自續派說,謂身語業,是依有色身而作。叁毒非業,叁毒皆以煩

  惱爲其自性,是業所作,故自非業,十業中,鎮、殺、惡語,由叁毒發起,以鎮爲

  究竟。盜、淫,由叁毒發起,以貪爲究竟。邪見,由叁毒發起,以疑爲究竟。妄語

  、離間語、绮語,由叁毒發起,亦由叁毒究竟。

  ~P 443

  九月二十叁日講

  寅二、輕重差別分二 卯初、十業道之輕重 卯二、兼略釋具力之業門。

  卯初、十業道之輕重

  「本地分中說,六種業重:一、現行者,謂以叁毒或極猛利無彼叁毒所發起業

  。二、串習者,謂于長時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善不善業。叁、自性者,謂身語七支

  ,前前重于後後,意之叁業後後重于前前。四、事者,謂于佛法僧師長等處,爲損

  爲益,名重事業。五、所治一類者,謂一向受行諸不善業,乃至壽盡而無一善。六

  、所治損害者,謂斷所對冶不善業,遠離貪等,令諸善業離欲清淨。」

  此與攝抉擇分及俱舍、親友書中所說,大體相似,而微有不同。依抉擇分五,

  依俱舍分六。如殺業,在抉擇謂一、由心方面重者,爲叁毒意樂猛利所作。二、由

  行方面重者,細別甚多。如苛酷殺法,哀祈不饒,皆由加行而重。叁、由對治力方

  面重者,如作已無漸愧等。四、由邪見方面重者,如殺牲祭祀求福等。五、由對境

  方面重者,殺大畜此小畜重。殺屬人種姓者,如墮胎比殺畜重。殺父母、阿羅漢、

  以害意出佛身血極重。違此五因,爲輕殺生罪。余如盜業等。亦屬相同。盜業在對

  ~P 444

  境方面,如盜叁寶物爲最重。有師謂,在上師手中盜取最重。又奪比竊重,在城市

  奪竊,比在曠野奪竊爲重,入宅比不入宅爲重。淫業中對境方面以母女爲重。妄語

  對境,以父母師長爲重。離間語亦同。尤以破和合僧爲最重。惡語,以對父母師長

  爲重。尤以惡而兼妄爲最重。绮語,以鎮恨鬥狠時所作者爲重。貪鎮亦以對父母師

  長者爲重。邪見以上舉六種爲重。以上五因,在善業亦同。本地分于此分六因:一

  、加行故重。二、串習故重。叁、自性故重。四、對境故重。五、所治一類故重。

  六、所治損害故重。一中同抉擇分,二中長時作業,比間時而作者爲重,如屠業等

  是。善業亦然,禮拜皈依等不斷者力大。如绮語,于他有情無甚摧殘,力本輕,然

  由長時串習任運而起者,輕業亦可變成重業,以其空過時日,棄義利故。叁中,十

  惡以損他論,前七支前前重于後後。以斷善根論。後叁支後後重于前前。四中,同

  抉擇,以邪見盡斷善根,鎮心損壞善根故。貪心微損,或不損壞善根。五中,如一

  向作惡,自生至死,純未行善,例如回教徒。六中,指阿羅漢以上永遠斷除諸不善

  品,令善清淨。吾人自檢生平,未如本地分之五因中一向不善,固可生喜。然以視

  第六因中,斷諸不善,令善清淨,則相去甚遠,應作發願隨學。

  ~P 445

  「親友書亦雲:『恒時耽著無對冶,具德所依業由生,善與不善五大端,當勤

  修習彼善行。』此以叁寶等爲功德所依,父母等爲有恩所依,分之爲二則成五也。

  」

  常(恒時),謂串習所作,耽,謂猛利樂作。無對治,同前攝抉擇分之叁,意

  兼善惡,即本地分之五六。恩德,指叁寶父母,前爲具德,後爲具恩。無論善惡,

  以此五種力爲大。

  卯二、兼略釋具力之業門 分四 辰初、田門力大 辰二、依門力大 辰叁

  、物門…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